摘要:文言文教學中對文言虛詞進行細讀,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傳達的情態(tài)和性情。細讀文言虛詞能把握人物的心路歷程,能觸摸到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能洞見文境之美,可以讓學生真正領略到文言文的韻味。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虛詞;細讀
文言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記載著先民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風情等文化內容,傳達了中國古代仁人志士的情意與思想。文言文的教學不能缺失文化,但這是文言文教學的終極追求,起點應在對文言詞句的品讀感悟上。文言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大多對實詞講得多練得多,而對虛詞常把它當做句讀停頓來看待,最多也只是對虛詞的語法意義進行詮釋,少去理會虛詞對作者傳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只有對虛詞進行一番深入地細讀,才能讓學生真正領略到文言文的韻味。
“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實字。無解而惟以助實字之情態(tài)者,曰虛字。”(馬建忠《馬氏文通》卷一)“構文之道,不過實詞虛詞兩端,實詞其體骨,而虛詞其性情也?!保▌俊吨直媛浴罚闹锌梢钥闯觯难晕奶撛~最大的功能在于表達作者的情態(tài)和性情,而不僅僅是充當句讀停頓的角色。
品味虛詞能把握人物的心路歷程?!蹲勇吩接泄魅A侍坐》中“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本渲芯尤挥昧?個表示語氣的虛詞?!耙唷弊殖薪由衔牡茏釉c之問“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有刻意淡化比較意味的意思,可以看出孔子對弟子的才具和志向是滿意的,也符合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盡管前面有“哂由”,后有“與點”,但一個虛詞“亦”直接告訴曾皙,他的“莫春者”所建構的社會情境很美很符合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卻也不可因此而輕慢前面三子的志向。“也”和“亦”相呼應,確認“亦”表達的語意?!耙选笔恰傲T了”的意思,對“也”的語意與語氣進一步強調。“矣”承接“已”,使“罷了”的語意和語氣完整,也是整個句意和語氣的收束。4個語氣詞,一種刻意而為的表意情結出來了,表明孔子試圖引導曾皙不去比較三人的話,刻意讓曾皙覺得三人的話很平常,其實越是刻意掩飾,越是能顯示出孔子的內心已經(jīng)相當不平靜了,四人的談話演繹了孔子的心路歷程。四子侍坐,其實講的是國家治道的先后次序。禍亂勘定,然后可施政教。初時“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子路有勇知方,所以國家禍亂勘定。禍亂既然已經(jīng)勘定,就應該使民富足,冉有的發(fā)展經(jīng)濟滿足了這一要求。百姓富足,就應施以教化,公西華的宗廟會同,正致力于化民成俗。化成俗美,民生和樂,熙熙然游于圣人之世,曾皙的春風沂水,不就是最好的寫照嗎?所以,“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可以認為是理解全文的關鍵,尤其是對虛詞的分析,可以把握到孔子的心路演繹歷程。教師分析課文若是對虛詞平平放過,將難以引導學生觸摸到文本的內核,那么教學目標恐怕就要落空了。
細讀虛詞可以觸摸到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學習文言文的主要目的不僅僅是學習相關的文言語法知識,更在于感知觸摸古代仁人志士豐富的情意與思想,為之所啟迪所教化?!稁熣f》中的對比,有力地論述了“學者必有師”的道理。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再平常不過的一句話,有“而”和沒有“而”,表達情感的強烈程度是不一樣的:有“而”強調了古代圣人尚且對從師一事看得如此慎重,也承認自己還有不足,須從師問學,再跟句子前面的虛詞“猶且”和后面的虛詞“焉”互為照應,凸顯了尊崇師道的重要性;如果沒有“而”,也沒有“猶且”“焉”,給人感覺圣人對從師一事也是看得稀疏平常,跟后文今之眾人的“恥學于師”對比意味也就平淡多了。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有“而”和沒有“而”,感情強烈程度差別很大:有“而”強調了“愛其子”的謹慎,先“擇師”然后讓師傅“教之”,愛得理性而穩(wěn)妥;沒有“而”則把兩個過程合一,愛得平常而難見父愛了。再聯(lián)系上文對比意味,有“而”突出對兒子從師的鄭重,與下文自身從師的無所謂形成更為強烈的對比,諷刺意味更濃。經(jīng)過分析,我們可以經(jīng)由對虛詞的品讀感知到韓愈當年“不顧流俗,犯笑侮”“抗顏而為師”尊崇師道的艱難不易 ,觸摸到韓愈為扭轉師道頹墮而大聲鼓與呼的強烈情感脈搏。
走進虛詞可以洞見文境之美。比如,《小石潭記》中的“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一句,歷來為人們所激賞,孫紹振先生認為這是使此文成為千古絕唱的關鍵?!缎∈队洝返闹鹘菓撌菍懰?,可是除了開頭一句“水尤清冽”以外,好像對潭里的水一點感覺都沒有了,作者倒是對石頭、對魚,很舍得花筆墨。寫魚說有百許頭,水呢?“皆若空游無所依”,一個“空”字,好像什么也沒有,但妙處恰恰在不寫水而水之美自現(xiàn):水透明到像什么也沒有,好像魚都浮在空中一樣。一個虛詞“皆若”,讓讀者和作者達成了共識:魚是沒有這個本事的,而是水透明到什么也沒有。柳宗元的這種筆法,是有所師承的。在柳宗元之前,袁山松寫過“其水十丈見底,視魚游如乘空”(《宜都山川記》),酈道元寫過“綠水平潭,清潔澄深,俯視游魚,類若乘空”(《水經(jīng)注》),沈佺期寫過“朝日斂紅煙,垂釣向綠川。人疑天坐,魚似鏡中懸”(《釣竿篇》)。袁山松是用深到十丈還能見到水底見到魚來突出水的清澈,而水畢竟還是有的。酈道元和沈佺期用魚的看似懸空來強調水的透明。而柳宗元,干脆不提水了,直接寫魚“空無所依”。酈道元等人的作品,都以魚的可視來襯托水的清澈,柳宗元則進一步用魚的影子的黑來襯托明亮,造成的反差效果更為強烈。而這樣的藝術效果的形成,與虛詞“皆若”的使用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如果把虛詞“皆若”刪去,不僅文境藝術效果全無,恐怕《小石潭記》一文也早已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了。所以,虛詞在文言文文境藝術美的塑造上有時簡直堪稱一詞以立骨了。
眾多的文言虛詞形成了文言文獨特的韻味。古人寫文章沒有標點,文言文虛詞在很大程度上充當了標點的角色,同時表示強烈的思想感情,文言表意的精妙盡在于此。王力先生論著中曾專門分析了虛詞“也”對于行文的價值:在古文里,“也”字可置于主格之后,表示一個休止時間。這一類的助字,省去也可以;不省則更覺其頓挫有韻致。“韻致”一詞道出了文言文中虛詞的魅力所在,教師在執(zhí)教文言文時只有重視對虛詞的教學,才能讓學生真正領略到文言文的韻味,也才能引導學生走進并領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所在?!皩嵲~其體骨,而虛詞其性情也”,文言文教學一旦忽略虛詞所承載的性情,恐怕剩下的只是知識的位移、技能的訓練和應試的準備了。
參考文獻:
[1]宋學農(nóng).古代漢語教程[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劉禹昌,熊禮匯.唐宋八大家文章精華[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3]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職業(yè)院校專項)立項課題“中職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課題編號為JZ181155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胡上泉(1975—),男,福建省大田職業(yè)中專學校高級講師,主研方向為中職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