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昊青,高玉娜
(浙江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師是高校思政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提高思政課教師的勝任力水平是提高思政課實效性的重要戰(zhàn)略。從贏得青年、贏得未來的高度出發(fā),以先進的勝任力理念構建思政課青年教師勝任力模型和指標體系,將勝任力模型應用于青年教師的甄選、績效管理和培訓體系中,為尚具有可塑性的思政課青年教師的選拔、考核、培訓提供科學的依據,具有重要價值,必將對思政課青年教師勝任力的整體提高產生重要影響。
盡管勝任力(competence)的理念可溯源至古希臘,而對勝任力的探索與分析亦可追溯到現代管理學之父泰勒。但直到1959年,美國人華德(White)才明確提出勝任力作為人類一項特征的概念,隨后被譽為“勝任力研究之父”的麥克蘭德(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了“測量勝任力而不是智力”的主張,并把那些直接影響工作業(yè)績的個人條件和行為特征稱為勝任力[1]。1983年,雷利(Reily)通過調查研究,提出了一個比較豐富的教師勝任力內涵,而梅德利(Medley)則將教師勝任力精簡地歸結為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專業(yè)態(tài)度三個方面,即通常說的勝任力三維模型(KSAs)。迄今為止40余年來人們關于勝任力的研究,在勝任力概念的界定和分析、內涵模型建構、測評方式方法,以及提升途徑、方法等多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當然,我國高校思政課的特殊性決定了西方不可能有針對性研究,但作為共性的教師勝任力研究卻有大量的文獻,其中有許多成果值得借鑒,并可從中獲得諸多啟示。
勝任力是一個表征職績優(yōu)秀者個體特征的概念,是指一種相對固定和持久的職績優(yōu)秀者個體特征,是能將某一工作(或組織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與表現平庸者分開來的個人潛在的、深層次特征,即它是能夠被可靠測量或計數并且能顯著區(qū)分優(yōu)秀與一般績效的個體特征[2]。勝任力研究思路的重點在于改變或塑造個體的行為,目的是促進個體在具體工作和生活領域中的成功表現[3]。結合國內相關研究成果,我們將思政課青年教師勝任力界定為:能夠區(qū)分出思政課青年教師績效高低,并能通過可信方式度量且可識別的特征或綜合素質與能力[4]3,簡而言之,就是指能夠勝任思政課教學工作,并獲得優(yōu)秀績效的教師所應該具備的全面素質與能力。
勝任力作為表征職績優(yōu)秀者個體特征的概念具有鮮明的特征,它是針對某種具體的工作或崗位而言的,強調的是“人職匹配”,即具體工作或崗位所需的從業(yè)者的能力與素質,其核心在于強調個體是否擁有勝任某一特定工作或崗位要求的具體素質和能力。也就是說,勝任力與那種脫離具體工作或崗位要求來抽象地思考個體所具有或表現出來的綜合素質與能力不同,它始終堅持以“人職匹配,人事相宜”為致思路徑,研究個體適合并勝任某種工作或崗位的素質與能力,這種素質和能力是使得個體在具體工作或崗位上達致優(yōu)秀績效的關鍵因素。由此也可合乎邏輯地推出這樣的結論:某種勝任力的具體內容取決于相應工作或崗位對從業(yè)者素質與能力的特定要求。這就意味著,我們要探討思政課青年教師勝任力的具體構成內容或指標體系之前,首先要厘清高校思政課的特征及其對從事思政課教學工作的專職教師的具體素質要求。
眾所周知,高校思政課區(qū)別于其他課程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其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性?!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精神文明的傳播者,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边@些重要論述意味著,思政課教師所從事的工作,不是一般的知識和理論的傳授,而是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關系著黨和國家的前途與命運,直接指向青年學子的信仰與德性,真正體現著“靈魂工程師”這一崇高的職業(yè)稱號。思政課及其教師勝任力與其他課程及其教師的勝任力相比較,既有普遍的共性要求,又有其特殊性要求,其特殊性主要有三條:第一,鮮明的政治導向性是思政課的本質屬性,它體現、貫徹著黨和國家的信仰與意志,是黨和國家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廣大青年學子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之形成符合社會現實需要的政治信仰、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等方面的綜合素養(yǎng),從而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可靠建設者與接班人的教育活動,它需要教師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二,綜合性是思政課的重要特征,思政課雖然有自己的理論體系,但它融合了諸多人文社會科學理論與知識,因此它需要教師除了需具備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外,還要具有豐富的人文社會學科知識和理論功底;第三,思政課還要求教師及時、準確把握社會現實和學生思想動態(tài)等方面的情況和信息,以便既能夠將理論與現實聯系起來,給予現實以合理詮釋,并及時解答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碰到的各種思想與情感困惑,最終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理解掌握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培養(yǎng)其明辨別是非的能力,以及知行統(tǒng)一的能力??傊?,思政課的特殊性要求思政課教師要有堅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職業(yè)情操、深厚廣博的理論素養(yǎng),以及理論聯系實際和解答學生思想困惑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遵循由梅德利歸結出來的經典勝任力三維模型(KSAs),結合思政課特點及其對教師勝任力的要求,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特別是陳鴻雁建構的“高校思政課教師勝任力模型”[4]123的基礎之上,經過廣泛調研和反復推敲,我們將思政課青年教師的勝任力模型分為理論勝任力、課堂教學勝任力、職業(yè)態(tài)度及其道德勝任力三個維度,每一個維度再分為若干具體指標,由此建構出思政課青年教師勝任力模型及其指標體系,具體描述如下。
思政課青年教師理論勝任力就是指青年教師能夠勝任思政課教學工作的知識結構及其相應的理論能力。思政課的特點決定了青年教師首先應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以及構成所教課程內容的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豐富知識;同時,還要熟悉世情國情黨情,并及時了解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掌握時事動態(tài)。其次,還要具有將知識轉化為勝任思政課教學所需的理論能力。具體來說這種理論能力大致可分為三個具體能力,即闡釋理論能力、用理論解釋現實的能力,以及教材理論體系的教學轉化能力。理論闡釋能力是指能夠將思政課程的理論闡釋透徹的能力,這種能力的高低表征著教師對理論的精通程度;用理論解釋現實的能力就是用思政課理論來解釋社會現實、解答學生疑問和人生困惑的能力;理論的教學轉化能力是指將思政課教材理論或內容通過豐富多樣的課堂教學活動精彩、生動地呈現出來的能力,這一能力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和思政課的實效性。[5]
思政課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勝任力是指青年教師應具備的能夠勝任課堂教學工作所需的技能和課堂組織能力。這一勝任力可具體分為課堂教學技能、課堂組織能力和因材施教的能力等三個方面。課堂教學技能主要包括能夠熟練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板書等基本的教學技能。課堂組織能力主要包括能夠恰當控制和駕馭課堂教學活動,善于營造富有吸引力的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等等,總之是將課堂教學活動組織得精彩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是指能夠根據不同專業(yè)或班級學生的基礎和特點靈活安排、調整教學內容的難易度及其講授方式方法的能力。
思政課青年教師的職業(yè)態(tài)度及其道德勝任力是指青年教師應具備的能夠勝任思政課教學工作所需的政治素養(yǎng)、價值觀念和道德素質等方面的精神要素結構,主要包括強烈的職業(yè)認同感、堅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與立德樹人的高度責任感三個方面。職業(yè)認同感是能否成為一名優(yōu)秀思政課教師的前提條件。強烈的職業(yè)認同感意味著教師對思政課的價值和意義高度認同,具有職業(yè)自豪感,熱愛本職工作,志愿全心身投入到積極探索和提高教學效果之中。堅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是能否成為一名優(yōu)秀思政課教師的關鍵因素,這是由思政課的性質及其導向性決定的,是思政課教師勝任力的魂魄。同樣,思政課不僅作為政治課負有鮮明的政治導向性,而且亦作為德育課負有立德樹人的重要功能,因此高尚的道德情操與立德樹人的高度責任感是思政課教師必備的勝任力核心要素。所謂“身教勝于言傳”,教師的道德情操和責任感對學生具有強烈的示范性和感染力,堅定的信仰、積極進取的精神,以及對學生成長成才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直接關乎德育的成敗。
根據以上建構的思政課青年教師勝任力三維模型及其指標體系,我們以浙江省內高校為主兼及國內部分高校,通過問卷、訪談、座談等多種形式對思政課青年教師勝任力展開了抽樣調查和分析研究。從調查綜合情況上看,思政課青年教師勝任力總體較好,這一群體普遍學歷高、知識面廣、理論精深、現代教育技術嫻熟、思想活躍、創(chuàng)新意識強、年富力強且極富進取心,已經成為高校思政課的生力軍,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和立德樹人工作貢獻巨大。但也還存在一些亟待優(yōu)化提高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下面我們將分別從思政課青年教師勝任力模型的三個維度及其構成指標來具體闡釋其不足,并分析其成因。
從理論勝任力維度來看,思政課青年教師群體存在專業(yè)知識與理論結構不盡合理、現實解釋能力略顯不足、理論轉化能力不強等問題。首先,從專業(yè)知識與理論結構來看,60%左右的青年教師所學專業(yè)不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而那些學校層次和所在地區(qū)皆缺乏競爭力的高校這一比例甚至高達80%左右。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普通高校為了提升教師隊伍建設,除了高職院校外,基本都規(guī)定了只有博士才能進入專職教師隊伍從事教學工作;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每年畢業(yè)的博士人數有限,而思政課卻是每個大學皆必須開設的公共必修課,且教育部有明確的師生比需達到1∶350的要求,因此大部分高校面臨著無法足額引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博士的窘境。為了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只好大量引進其他相近學科博士,實際上主要是相對冷門的文、史、哲博士。當然,非馬克思主義學科博士并不意味著一定不能勝任思政課教學工作,且思政課內容的綜合性特點也意味著需要多種專業(yè)背景的師資,但至少有些非馬克思主義學科出身的青年博士暫時并不完全具備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專業(yè)水平。盡管這些青年教師因具有博士學歷而在所學專業(yè)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但因術業(yè)有專攻,大部分青年教師暫時還不完全具備除自己專業(yè)之外的思政課所要求的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水平,相應地也暫不完全具備思政課所要求的除自己所學專業(yè)以外的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闡釋能力。其次,高校思政課青年教師用理論解釋現實的能力和教學轉化能力方面也還存在明顯不足??陀^來看,青年教師社會閱歷相對不足,對世情國情黨情和社會認知相對薄弱。這些客觀原因必然導致青年教師用理論解釋現實的能力,以及理論的教學轉化能力相對薄弱,將教材理論體系轉化為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內容的能力亦顯不足。
從課堂教學勝任力維度來看,思政課青年教師因其年齡優(yōu)勢,而普遍具有嫻熟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工具和技術的能力,且能夠積極探索各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并善于跟學生交流溝通,比較有親和力。但也存在師范技能薄弱、因材施教能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相對不足等問題。一是大部分青年教師大多未曾受過專門的師范技能訓練,即大部分青年教師都未經過普通話、板書等師范技能的專門訓練,因而專業(yè)技能相對薄弱;二是青年教師因為從事教學工作時間短,自然存在教學經驗相對不足的現象,因而在駕馭課堂能力方面與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比起來相對較弱;三是大部分青年教師因深受博士階段學術訓練的理論思維路徑影響,基本上都存在課堂教授太理論化,不能很好地根據學生的基礎和特點恰當調整內容及其難易度,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另外,由于高校目前普遍存在思政課師資不足而導致的教師教學任務過重的現象,極大地擠占了思政課青年教師從事科研的時間和精力,由此導致的科研弱化現象又嚴重制約著青年教師的職稱晉升等現實利益,再加上青年教師教學經驗不足等原因,致使青年教師心理與精神壓力過大,故在自我情緒控制方面的調查得分明顯低于老年教師,容易將不良情緒帶入課堂,從而影響課堂教學能力與教學效果。
從職業(yè)態(tài)度及其道德勝任力維度來看,思政課青年總體上表現較好,調查得分較高,基本在85-95%之間,但某些指標仍然有改善的空間。最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思政課青年教師的職業(yè)認同感、價值感和自豪感明顯偏低。我們獲得的這個調查結果跟教育部社政司委托孫蚌珠教授主持的“普通高?!畠烧n’青年教師(45歲以下)隊伍狀況研究”所獲得的結果基本一致。孫蚌珠教授的調查結果顯示,有11.2%的教師不能坦然告訴別人自己的職業(yè),有26.4%的人要視情況而定,也就是說37.6%的教師是沒有職業(yè)認同感的,而高達80%以上的教師認為自己被輕視[6]。對此現象,通過個別訪談和小型座談會等形式,深入調查分析研究后,我們發(fā)現盡管其中原因眾多且復雜,但主要原因仍然是高校對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實際重視不夠,政策落實不到位。盡管十八大后,因黨和政府對思政課建設的強調和重視,各高校對思政課的態(tài)度也已經得到明顯改善,并相繼成立了馬克思主義學院,但思政課教師嚴重不足、缺編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這種現象若得不到改變,思政課青年教師疲于承擔超負荷教學任務,既沒有精力和時間從事科研以提升自己,亦很難提高教學勝任力,如此也就意味著思政課青年教師將很難改變被看低、被邊緣化的處境。更有甚者,在某些高校里,思政課教師不僅地位比其他專業(yè)教師低,而且收入也比其他教師低,職稱職務晉升也比其他教師困難。以上這些不良現象極大地挫傷了思政課青年教師的職業(yè)認同感、價值感與自豪感。另外一個值得特別關注的現象是:具有馬克思主義學科專業(yè)背景和深厚理論水平的青年教師在“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職業(yè)認同”上明顯較高,反之則相對較低。這說明,“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馬克思主義信仰”“職業(yè)認同”之間具有內在邏輯關聯性。理論素養(yǎng)不高、信仰不堅定、職業(yè)認同度不高這三個負面因素不僅相互強化,且必然從負面影響著教學態(tài)度,進而導致教學沒有積極性,課堂教學缺乏感染力等消極現象,最終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學實效性。
根據以上對思政課青年教師勝任力問題的成因分析,本著“人職匹配,人事相宜”的原則,我們提出以下幾點提升或優(yōu)化思政課青年教師勝任力的對策。
第一,加快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一方面通過加快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學位點建設加大人才培養(yǎng)力度,為思政課教學提供專業(yè)師資隊伍支撐,可從“供給側”方面改善青年教師的專業(yè)與學歷結構,一舉提升思政課青年教師隊伍的理論勝任力。具體來說,當前應加快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博士點建設,擴大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博士招生規(guī)模。目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博士畢業(yè)生供不應求,人數遠遠不能滿足高校思政課教學師資的需求。如不能適度擴大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博士招生規(guī)模來緩解這個供需嚴重失衡的矛盾,專業(yè)不對口的思政課青年教師的比例將進一步失衡。倘若大量思政課青年教師專業(yè)不對口,不僅理論勝任力難以提升,而且必將極大地制約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及其實效性。另一方面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把現有教師納入各學科方向,在增強其學科歸屬感、提升其科研意識的同時,依托學科平臺開展豐富多樣的學術活動,為提升青年教師理論勝任力提升營造學術氛圍、提供機會,最終通過提升教師理論勝任力來增強教學的理論說服力。
第二,重視到位,方法合宜。既要強化對思政課及其教師隊伍的建設,又要注意重視的方式方法,即重視但不要越位,要支持教師們按教育與學科規(guī)律逐步改進課程發(fā)展,保障措施要切實到位。具體來說,一方面確實要排除學校這一小集體利益的干擾,確實重視思政課青年教師隊伍的建設,認真落實中央與教育部制定的各項政策,保障到位。對待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建設,要將“有為才有位”的態(tài)度轉變?yōu)椤坝形徊庞袨椤钡膽B(tài)度,因為開設思政課是堅持黨的教育方針的本質體現,是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特征,它反映了國家的意志和需要,思政課教師隊伍是在完成國家賦予的任務,因而不僅教師做出了成績要支持,而且在沒有做出突出成績的時候也要支持,甚至更需要支持[7]。另一方面,既要重視,更要尊重思政課的教學與學科建設規(guī)律,尊重并信任一線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與責任心,切勿越廚代庖,既要積極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又要保持耐心和定力,須知積重難返,革故鼎新非一日之功。我們認為,真正的重視至少應該為思政課的發(fā)展建設提供與其他學科和專業(yè)課程一樣的保障條件,保障思政課教師享有相同的待遇和尊重,同時認真選配齊全優(yōu)秀的教師隊伍,努力提升其勝任力,增強其職業(yè)認同感、自豪感。我們認為,只要隊伍精良了,職業(yè)自尊心與認同感增強了,勝任力提升了,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和實效性的提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第三,加強和改進招聘選拔工作。一方面要嚴把招聘選拔關,確實本著加強和改進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目的選拔人才,學科應以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所涵蓋的專業(yè)為主,真正把那些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和信仰的優(yōu)秀人才選拔進教師隊伍。另一方面要改進招聘選拔考核的方式方法,使之真正發(fā)揮擇優(yōu)汰劣的篩選功能。傳統(tǒng)的招聘選拔辦法一般都是理論考試、試講或說課,這種方式方法既無法考察應聘者的信仰與品行,也不能真實全面地考核應聘者的理論素養(yǎng),更不能檢驗應聘者的教學實踐能力,尤其是解決教學情境問題的能力,因而這種考核方式信度、效度都極低,應該采用更能測出應聘者真實價值觀和理論素養(yǎng),以及專業(yè)技能的情景測試法,即通過設置問題情境,觀察和記錄應聘者在情境問題上的行為選擇和實際表現來測評其理論應用能力、價值觀以及專業(yè)技能。相比傳統(tǒng)方式,這種方法更明顯地體現了應聘者的價值、信念、理論與實踐應用之間的關系,而傳統(tǒng)的理論考試測評方法,已經在教育測量的實踐中證明是低效度的,因為所有的認知測驗結果相關度都很高,這說明存在一種一般性智力因素對此類認知測驗產生影響,而這種有助于在傳統(tǒng)的認知測驗中獲得高分的一般性智力因素對教師勝任教學實踐的作用甚微,這類測驗中得分高者不一定是優(yōu)秀的專業(yè)實踐者[8]。
第四,加強和改進培訓工作。一方面要切實加強推進思政課教師的培訓工作,確實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要改進培訓的內容和方式方法。以往培訓不僅非常少,而且基本是請個“專家搞個講座”,也不管專業(yè)是否對口,經驗是否適合本校環(huán)境,這種低效走過場的培訓致使“教師對教育培訓失去信心,因為他們認為理論學習無助于實踐質量的提高”[8]。我們認為,培訓要有針對性,要分類進行,要講求方式方法,培訓切實要跟老師的教學實踐密切聯系起來,要切實有助其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與專業(yè)技能。比如,對于那些“專業(yè)技能”勝任力測評得分低的老師要著重進行“專業(yè)技能”方面的培訓,對于那些“專業(yè)理論素養(yǎng)”勝任力測評得分低的則要著重進行理論培訓。同時,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支持老師參加學術會議和外出進修活動,只有保持與學術圈的接觸才能不斷獲取新的理論知識,只有不斷進修才能不斷進步。此項工作需要大力推進,否則思政課教師隊伍的整體勝任力難以提高,而且長久的處身于自我封閉的小環(huán)境中,不僅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還會因脫離時代而倦怠。
第五,拓寬社會實踐渠道。要克服嚴重制約青年教師“專業(yè)技能”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除了增加世情國情黨情和省情等相關知識與理論培訓外,要拓寬渠道,多為思政教師深入社會實踐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因為思政課實踐性非常強,與現實聯系非常緊密。常言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真正深入社會實踐,有了親身體驗與感悟,才會有“真知”。目前,浙江省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青年思政教師到鄉(xiāng)鎮(zhèn)掛職鍛煉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筆者曾經被選中到磐安縣尖山鎮(zhèn)掛職半年,對社會的體悟與理解跟書本上習得的還是不一樣的,感覺收獲很大,許多體悟與見聞在課堂上很吸引學生,而且明顯感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的能力提高了,思路清晰且寬闊了許多??上?,這一數量非常有限,相關部門應該進一步開拓渠道,為更多的從學校到學校的青年教師創(chuàng)造機會深入社會去,到社會這一大課堂里去補上社會體悟與認知這一課。當然,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可以是去一些典型的地方或企業(yè)工廠參觀,可以設立一些課題鼓勵青年教師搞田野調查等等。總之,要讓青年老師們盡可能多地深入社會,去感受和體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道路帶給這片古老黃土地上的巨大變化。
第六,加強和改進考評工作。在改善外部條件,為思政課老師創(chuàng)造和提供提升勝任力的渠道和機會的同時,也要加強和改進對此勝任力測評和考評工作,以圖收到“以評促改、以評促建”的功效,調動和激發(fā)思政課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具體來說,一方面要加強考評工作,督促思政課教師不斷奮進,避免落入目前已經大量存在的精神懈怠、工作倦怠的泥潭。另一方面,在加強考評工作的同時,要改進考評方式方法,建構科學合理的考評方式方法。目前,主要以領導、學生、同事考評為主,雖然這三種考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巨大缺陷。一是領導偶爾到課堂聽一次課,就據此做出好壞評價,其實非常不嚴肅,因為其中有許多偶然因素,而且領導盡管有其過人之處,但未必就是教育專家,然而領導的判斷對教師個人、教師群體,乃至學校都有著巨大影響力和導向作用,因而此種評價最好杜絕,否則貽害無窮;二是學生評價盡管因其是聽課者,較有發(fā)言權,但學生既不是教育專家,而且還是利益相關方,這種“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評價方式卻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普遍采用的,結果我們看到了許多怪現象,有些老師為了得到好評幾乎放棄了“教育權”與“教育責任”,一味討好學生,結果教育只有剩下了講解知識而喪失了“教育人”或“育人”功能。同樣,同事之間投票測評雖說相對前兩種方式要專業(yè)些,但也因為相互之間有競爭,擺脫不了利益關系的影響,也很難說更加合理。最好的方式應當是由學校組織若干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組成考核評議小組,其中也可以吸收學生參加,但應經過必要的培訓,而且對每位教師的考評都應盡力避開利益相關方的參與。考評還應制定科學合理的樣表,根據量表一項項打分??傊?,要做到科學合理,真正使考評發(fā)揮正向作用。同時,一定要把思政課教師的政治信仰與品德操行納入考核范圍,制定詳細的項目,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考核。盡管考核政治信仰與品德操行是世界性的難題,既難以測評,難以測準,但是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樣,不能因為難測評就不去測評,測不準就以為無用[9],測評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測評形成導向,收到“以評促建、促改”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