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紹東 武天森
社會群體的涌現(xiàn)并非概念上的抽象而是現(xiàn)實中的具體,在不同時空中以不同的載體形式呈現(xiàn)。從五四運動到改革開放前夕,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發(fā)展是由特定階級、階層來作為生力軍的,也因此社會群體意識便由階級意識作為主要展開形式而在這段歷史時光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百年之前的五四運動,如同驚雷一般震醒了中國社會的自主意識,在開啟中國各階級、各階層主體性自我確認的同時,也宣告著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在愛國主義和進步思潮的影響下,在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結合中,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便擔負起啟發(fā)階級意識、團結社會力量以及重塑中華文化的偉大歷史使命。20世紀2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的工人運動浪潮疊起,先后爆發(fā)了香港海員大罷工、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上海日本紗廠工人罷工等多次工人運動,彰顯了工人階級力量。但是,單純依靠工人階級的罷工運動卻遭遇到慘痛的失敗,無論是以王明為主要代表的“一次革命論”,抑或是以陳獨秀為主要代表的“二次革命論”,都被證明不是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中國共產黨從她誕生之日起,就以發(fā)動組織工人運動為其基本任務,這是十月革命的歷史啟迪,但是,殘酷的現(xiàn)實卻表明,這并不適合近代中國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無產階級力量分散且薄弱的基本國情①譚獻民:《群眾運動——中共黨史史學理論研究的歷史整體視角》,《黨史研究與教學》2010年第1期。。
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開宗明義地指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過去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雹凇睹珴蓶|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當局和列強在廣大農村地區(qū)的統(tǒng)治較為薄弱,并且,占全國最大多數(shù)的農民,其階級意識仍待開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自然便把革命的目光投向了農民階級。通過不斷探索,最終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道路,建立在廣大農村的革命根據(jù)地為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壯大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立足之地,這同時也喚醒了龐大的農民階級,調動了他們投身革命的積極性。從土地革命時期的“依靠貧農,聯(lián)合中農,限制富農”,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出現(xiàn)的互助組、大生產、減租減息,再到1947年頒布的《中國土地法大綱》,從深層次的經濟根源解放農民階級,這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重要前提。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引導城市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聯(lián)合組成工農聯(lián)盟,發(fā)展工會組織并在工業(yè)企業(yè)中建立黨組織,領導廣大工人階級在城市進行斗爭,有力地配合了前線的武裝斗爭。對于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采用團結的方式爭取他們?yōu)槲溲b斗爭和革命勝利作出貢獻。在學生群體中,中國共產黨多次領導大規(guī)模的學生愛國民主運動,創(chuàng)造了積極的革命斗爭氛圍。
在五四運動后中國社會各階層覺醒的大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并責無旁貸地肩負起喚醒工人階級階級意識的歷史重任,并成功地在整合階級意識的基礎上構建起統(tǒng)一戰(zhàn)線。循著歷史足跡,這一過程不僅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同時也為古老的中華民族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為社會主義革命文化的建立提供了階級意識覺醒的偉大力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迅速開展了“一化三改”,即加快實施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設,同時進行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在此過程中,通過建設和改造形成了一大批新的階層和團體,階級意識實現(xiàn)了新一次的覺醒,而由此激發(fā)出的社會主義文化也得以不斷發(fā)展。
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xiàn)工業(yè)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改革開放之前這一歷史時期的發(fā)展戰(zhàn)略主線,在工業(yè)化過程中,黨和國家頒布相關法律法規(guī)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改善工人的經濟待遇,隨著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化建設,工人數(shù)量迅速增加,從1952年的1531萬人增加到1976年的5831萬人③數(shù)據(jù)來源:國家統(tǒng)計局,http://www.stats.gov.cn。。1949年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總綱第一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1954年頒布的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其總綱第一條亦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其中“工人階級領導”一語作為政治論斷和法律稱謂一直沿用至今,足以凸顯黨和國家對于工人階級的重視程度。
工人階級雖躍居為領導階層,但是,對于這樣一個政治安排和階層調整,民眾并非自然而然地接受認同,許多群眾一時無法理解,甚至歧視工人④諶穎:《建國初民眾對工人領導權態(tài)度的轉變——基于〈人民日報〉的歷史考察》,《傳承》2015年第10期。。而工人階級意識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個人文化水平有限、舊社會的思想荼毒等原因,工人的階級意識與工業(yè)化建設并不能完全匹配,這對工業(yè)發(fā)展也產生了一定影響,為此,從1953年開始,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一場鞏固勞動紀律教育運動①諶穎:《建國初期工業(yè)化建設與現(xiàn)代工人的塑造——以“王秀珍”思想討論為例》,《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5年第5期。,通過正面宣傳、引導教育等方式開展針對工人階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提高其科學文化水平的基礎上,不斷增強作為先進階級所應有的紀律觀念和階級意識,從而使其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發(fā)揮建設功效。
中國工人階級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性作用,工人階級成為領導階級,有著歷史的必然。面臨國家工業(yè)化的需要和新中國的無產階級國家話語建構,工人階級的敘事是新中國無產階級話語構建的“一體兩面”:一方面,要將工人階級主體內嵌于“民族—人民”的宏大敘事中;另一方面,工人階級在其日常生活、文化實踐不斷獲取主體經驗,從而被喚醒為主體②桑蘊涵:《工人階級”的主體詢喚——基于建國初期〈解放日報〉讀報組記錄》,《新聞傳播》2018年第22期。。這種做法的效果在于,通過現(xiàn)實生活的勞動工作和政治生活的積極參與,讓工人真正地從生活之中汲取一定的養(yǎng)分來增強對于自身階級定位的主體性確認,從而有效地建構起所應有的階級意識,而事實證明確實如此,“工人老大哥”一語在當時廣為流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力。工人的階級意識覺醒也為社會主義文化的不斷發(fā)展注入著動力,以鐵人王進喜為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鐵人精神,彰顯了強烈的主人翁意識與濃重的時代責任感,不啻為社會主義新時期工人階級意識覺醒的詮釋。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chuàng)造。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偉大飛躍”③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12月19日。,伴隨著改革開放所帶來巨大的社會變遷,社會階級、階層結構也發(fā)生了深刻調整,由以往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二加一”模式嬗變出更加豐富的模式。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我國社會不僅形成了一些新的階層,如個體戶、私營企業(yè)主從農民階級、工人階級中分離出來,而且在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內部也出現(xiàn)了新的階層。在農民階級內部,已經形成了農業(yè)勞動者、農民工、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工人、農組干部、私營企業(yè)主、個體勞動者等不同階層。在工人階級內部,出現(xiàn)了公務員、知識分子、藍領工人、白領工人、退休職工、企業(yè)家和個體勞動者等不同群體。
對于這些在新時期所出現(xiàn)的擁有自身相關利益的社會群體,他們不同于傳統(tǒng)的階級概念。馬克思指出:“無論是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社會中有階級存在或發(fā)現(xiàn)各階級間的斗爭,都不是我的功勞。在我以前很久,資產階級歷史編纂學家就已經敘述過階級斗爭的歷史發(fā)展,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也已經對各個階級作過經濟上的分析”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頁。,馬克思雖曾提及階級概念本身,不過其本人卻誠如盧卡奇所言:“正當馬克思將要給階級下定義的時候,他的這項主要工作被中斷了。結果這個忽略對于無產階級的理論和實踐來說,造成了一系列嚴重的后果。因為正是在這個極其重要的論點上,以后的無產階級運動對它的理解,不得不建立在自己解釋的基礎上,建立在整理出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偶然場合的講話及其獨立推斷和運用上。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社會分裂成為階級,是由他們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所決定的”①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關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研究》,張西平譯,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第51頁。。恩格斯亦曾指出:“這些互相斗爭的社會階級在任何時候都是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產物,一句話,都是自己時代的經濟關系的產物”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頁。,而列寧也對階級有過自己的定義:“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對生產資料的關系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③《列寧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頁。。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筆下,階級概念與物質利益、生產勞動之間具有必然聯(lián)系,而現(xiàn)時代出現(xiàn)的諸如技術白領、高層管理人員、網店店主等這些新出現(xiàn)的群體還不足以形成一個獨立的階級,但是,他們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已經是擁有自身獨特利益的群體,并且在整個社會生活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而不能不考慮他們的存在。
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出現(xiàn)了許多不能或很難用“階級”概念來概括的社會群體,尋求更加合適的、更有概括力的范疇已不可避免④趙慧珠:《根本觀點與具體論斷:從前沿思潮看馬克思主義(上)——訪著名社會學家、中國社會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主任鄭杭生教授》(上),《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2年第4期。。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本文提出了“新社會群體”概念,是基于新時代的發(fā)展形勢,從總體性的視野出發(fā)來審視,實則體現(xiàn)在兩層意思上。第一,內涵上不囿于傳統(tǒng)的劃分群體的階級概念本身,而是更加突出社會性和時代感,以“新社會”賦予“群體”之前,以新社會群體這個更具解釋力的概念來囊括階級、階層、利益集團等子概念,使得內涵本身更加豐富,但這不意味著模糊衡量標準,而是體現(xiàn)出更大的理論張力,在以經濟范疇和物質利益這個歷史唯物主義標準進行衡量的同時,積極引進其他標準來進行社會觀察。以階層概念為例,社會階層的核心內容是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在不同社會群體中的分配方式或配置方式的差異⑤趙慧珠:《根本觀點與具體論斷:從前沿思潮看馬克思主義(上)——訪著名社會學家、中國社會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主任鄭杭生教授》(上),《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2年第4期。,這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豐富社會分層的概念本身,增強解釋力和包容力。第二,外延上不囿于傳統(tǒng)的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的傳統(tǒng)的“二加一”的群體模式劃分,從社會飛速發(fā)展和歷史變遷去把握群體動向,不是簡單地、片面地停留在原則上的過去式之中,而是應該用總體性視野去捕捉社會分層的現(xiàn)實狀況,從社會性和歷史性相結合的視角出發(fā),力圖以更加完備的標準來對社會真實的分層情況進行系統(tǒng)的、整體的、科學的概括。綜上所述,從傳統(tǒng)劃分社會群體的階級概念原本的理論內涵與現(xiàn)實外延雙重思維角度出發(fā),以總體性視野去審視歷史與實踐之間的關聯(lián),此時使用“新社會群體”的概念去定義社會分層狀況,這對于我們更為深入地思考和解決與之相關的實際問題,具有更為現(xiàn)實的意義。
在對“新社會群體”概念內涵與外延的界定基礎上,“新社會群體意識”的概念也得到闡明。所謂新社會群體意識亦同樣是基于對階級意識的深刻把握之上,面對著時代造就的日益多元和復雜的社會分層,其所產生的意識不能等同于以往單純的工人階級意識或農民階級意識,而是具有更加豐富的時代內涵。譬如,現(xiàn)代企業(yè)中技術白領、高層管理者,由平臺經濟催生的淘寶店主、網約車司機、外賣小哥,以腦力勞動和技術服務為謀生手段的自由職業(yè)者等等,這些群體都無法從傳統(tǒng)的階級或階層概念去理解其社會定位,但他們又毫無疑問地擁有對于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在內的價值訴求。從微觀主體的個人思想到新社會群體意識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鴻溝,這是因為,“階級意識是作為總體的階級進行階級行動的前提,它不是某些個體成員對自己所屬階級的認同,不是這些個體成員的觀念意識的總和,它是階級成員整體的共同意識,是大多數(shù)成員對自己的階級地位、階級利益、階級行動的理性認知”①陳培永:《馬克思階級概念的當代理解》,《學術研究》2018年第7期。。由于這些新興個體分布在不同的產業(yè),在生產資料所有制和勞動關系中的地位差異性很大,因此,梳理和總結這種新社會群體意識,已經成為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
文化在歷史中的存在并非是虛無的,其本身能夠產生實際可感的效果,這需要借助于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主體即廣大人民群眾本身及其實踐方能彰顯,而處在不同社會背景下的人們至今仍然是被歷史地劃分為不同的社會群體,這就為新社會群體意識與文化之間駕起了溝通的橋梁。在不同時空之中,由于所擁有的經濟利益、政治權利和社會資源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社會群體總是以不同的主體形式發(fā)揮著作用。因此,在不同的社會發(fā)展階段和背景中,一方面,總是有一定的新社會群體主體承載著文化發(fā)展和輻射的任務;另一方面,此時的文化便肩負起整合新社會群體意識從而凝聚社會共識、推動歷史發(fā)展的責任。
文化與傳統(tǒng)上劃分群體的階級意識的相互往來,構成了人類文明發(fā)展演進中一幅獨特的圖景。盧卡奇稱:“除了文化問題(這方面產生的差異也是極其重要的),對于一個階級的實際決定具有生死攸關重要意義的則是它們對于歷史發(fā)展賦予的問題是否清楚明了和有能力加以解決”②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關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譯,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107~108頁。,這也揭示了文化的確與階級意識一并對于階級有著“生死攸關”的意義,從更完整的意義上講,文化與群體意識之間必然有著內在關系的架構,從而使新社會群體主體具備認清并解決“歷史發(fā)展賦予的問題”的能力。而這種“歷史發(fā)展賦予的問題”,本身也隨著社會歷史變遷而不斷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進入新時代,社會分層日益多元化,由于新社會群體主體擁有差異性的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如不加以有效的梳理和整合,將會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面臨社會撕裂的風險。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整合微觀層面新社會群體意識的過程,本身就是在構建宏觀層面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過程。
為了達到凝聚共識、整合思想的效果,應沿著怎樣的方向引導新社會群體意識?在這個過程中,應采取怎樣的引導路徑?我們認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現(xiàn)實背景下,可以使用“人民”這一概念來社會化地統(tǒng)領新社會群體劃分,明確新社會群體意識的發(fā)展方向,謀得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的最大“同心圓”。同時,強調集體主義原則來增強新社會群體內部的秩序意識,謀求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利益統(tǒng)籌。這種做法,也與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核心要義相符合。
社會主義新文化需要整合新社會群體意識覺醒下社會各層的最大共識,而最能夠代表新社會群體意識的最大公約數(shù)的無非是“人民”。歷史唯物主義立足在“關于現(xiàn)實的人及其歷史發(fā)展”的基礎之上,以“人民”為邏輯起點展開整個思想體系的論證,這便要求我們從人民的角度出發(fā)思考社會問題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頁。。“人民”不僅僅是一個政治概念,而且包含著哲學意義、歷史意義、法律意義,甚至蘊含著倫理和文化意義。但是,毋庸置疑,“人民”概念首先是一個集合概念,是一個具有整體性、群體性、歷史性、階級性特征的概念,而不是部分的、個人的、暫時的、普世的概念②韓喜平、鞏瑞波:《“以人民為中心”三個問題的理論界說》,《湖北社會科學》2018年第11期。。人民本身就意味著需要總體性的視野去進行社會階層審視,為新社會群體思考的合理性提供證據(jù),同時也要求著必須堅定人民立場,因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③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7月2日。。
需要注意的是,“以人民為中心”不同于“以個人為中心”,抽象地、片面地將“以人民為中心”錯誤理解為“以個人為中心”,將帶來極端個人主義的泛濫和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回巢,一味突破歷史的邊界去突出人,其實質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xiàn)④韓喜平、鞏瑞波:《“以人民為中心”三個問題的理論界說》,《湖北社會科學》2018年第11期。。“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需要落實在集體主義觀的基礎上,才能真正體現(xiàn)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核心本質。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確立了集體主義的價值原則,并依據(jù)其特定的時代內涵指導中國的革命與建設實踐,集體主義作為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和價值導向,亦是我國社會主旋律的重要內容,因其在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引領社會風尚和集聚氣勢攻堅克難等方面具有強大功用⑤朱小娟:《論新時代集體主義研究的著力點》,《教學與研究》2018年第11期。⑥吳春梅、林星:《集體主義的衍生、理想化與理性回歸——基于歷屆黨代會報告內容的解讀》,《武漢大學學報》2016年第5期。。
面對社會加速分層和新利益集團不斷涌現(xiàn)的現(xiàn)實,需要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集體主義觀,引導、整合和凝聚新社會群體意識。這種引導工作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從引導的主體來看,應以黨的領導為核心,共青團、高校和工會對新社會群體意識進行分頭引導。二是從引導的受體來看,應從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知識分子階層以及新階層新團體的意識形態(tài)特征出發(fā),引導新社會群體化意識匯入共識海洋??茖W引導、有效整合、共識凝聚新社會群體意識的過程,便是構筑社會主義新文化的路徑。這個過程,本身也是整合全社會價值訴求和思想觀念的過程,必將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朝著更加和諧文明的方向發(fā)展,也將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完成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力量,也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支配著精神生產的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受統(tǒng)治階級支配的”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頁。,在新社會群體意識覺醒的現(xiàn)實背景下,更需要明確堅持黨的領導的重要性,同時兼顧共青團、高校、工會等組織主體在引導新社會群體意識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這是一種以黨的領導為核心的分頭引導模式。
堅持以黨的領導為核心,積極發(fā)揮宣傳教育功能,增強主流文化引導力。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①《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119頁。,面對著新社會群體意識覺醒的新局勢,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發(fā)揮著在文化領域的引導力,文化看似無形,實則有形,文化建設之道決非“大水漫灌”似的奔流,而是需要執(zhí)政黨和政府進行“筑道修渠”似的引導”②劉旺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若干基本原則的歷史與邊界分析》,《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中國共產黨要積極發(fā)揮宣傳機器的教育功能,以合理、適當?shù)姆绞介_展主流文化的普及工作,以此來取得各群體和階層的思想認同,同時必須在文化、意識形態(tài)領域牢牢掌握領導權、話語權,在面對不同階級、階層、群體所出現(xiàn)的不同思想變化態(tài)勢之時,都能夠使用十足的文化引領力和號召力,因勢利導、順勢引導,同時能夠發(fā)揮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作用,使得共青團、高校、工會等機構能夠對其所對應的特定受眾施以正確的思想引領,從而能夠下活全國“一盤棋”,實現(xiàn)新社會群體意識覺醒之下仍然處于可控、可引的范圍之內。
發(fā)揮共青團的思想引領作用,加強青少年思想引領工作,增強青少年文化認同。做好青少年的思想引領工作是共青團的重要任務之一,共青團作為責無旁貸的“心系青年、深入青年的表率”,必須密切關注青少年的思想動態(tài),時刻牢記“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③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19日。。共青團引導新社會群體意識整合的要求是:從多重維度去探索如何使思想教育活動符合青年成長發(fā)展需要規(guī)律,發(fā)揮好自身接近青少年的獨特作用,真正做好中國共產黨和青少年之間關鍵的紐帶。具體路徑是: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達正確的主流文化,增強對于青少年思想動態(tài)變化的認知,更好地促進青少年群體理解和認同主流文化,從而更好地抓住新社會群體中關鍵的青少年群體的角色特征和思想變化,為從整體上進行新社會群體意識引導打下堅實基礎。
發(fā)揮高校的思想引領作用,發(fā)揮思政課的新社會群體意識引導功能,加強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④《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大學生群體屬于準知識分子階層,其思想動態(tài)的變化是新社會群體意識覺醒之中不可忽視的關鍵一環(huán),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建設,做好做實做牢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工作,樹立起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在新社會群體意識覺醒的背景之下能夠為駕馭復雜局面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進而能夠為思想、文化、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全局做出貢獻。
發(fā)揮工會的思想引領作用,加強企業(yè)內部的勞動組織建設,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工會組織是勞動者利益的代表,是在黨領導下由勞動者組成的特殊的社會組織。工會要積極組織領導干部、職工群眾學習和領會重要大政方針政策精神,及時發(fā)現(xiàn)和捕捉職工群眾的思想問題,采用多種途徑有效解決職工人員的現(xiàn)實問題,切實保障其合法權益。通過舉辦報紙、雜志等宣傳載體,增強職工科學文化水平和能力素養(yǎng),大力宣傳先進職工的典型事跡,渲染良好的勞動范圍,為工會和企業(yè)的文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積極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宣傳方式和傳播媒介,以新媒體、新渠道提高職工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為新社會群體意識的引導提供有力的支撐。
在以黨的領導為核心,由共青團、高校、工會等進行分頭引導的同時,需要配套實施對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知識分子階層以及新階層、新團體對應的分類引導,將新社會群體意識化整為零,進行針對性研究,認真思考、積極把握新社會群體的思想動態(tài)變化,不回避問題而是直面矛盾,講求方法而又持續(xù)發(fā)力,配合分頭引導一道開展,進而增強思想引導合力,整合和凝聚新社會群體意識,構建社會主義新文化。
把握工人階級思想動態(tài),了解其現(xiàn)實需要,增強情感認同。工人階級是我們黨的階級基礎。黨與本階級群眾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是黨的事業(yè)興旺發(fā)達的保證①包安:《企業(yè)思想政治工作要著眼于教育工人階級新一代》,《學習與研究》1983年第11期。。工人階級自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便一直受到重視和關注,始終是黨領導下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所不可或缺的重要依靠力量。必須在新形勢下改進對于工人階級思想引領的舉措,充分借助大數(shù)據(jù)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對工人階級本身進行更加清晰的定位,充分了解在信息化背景下飛速發(fā)展的工業(yè)化建設態(tài)勢,觀察工人階級的現(xiàn)實處境,切實理解其真實的思想動態(tài)和情感變化,強化主流文化在工人階級內部的宣傳教育渠道和有效性研究,發(fā)揮工人階級在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中的重要生力軍作用。
關注農民階級實際狀況,了解其思想動態(tài),解決其迫切要求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為動員和爭取農民階級的力量,提高農民覺悟,促進農民和農業(yè)發(fā)展,對農民開展理論教育和政策宣傳是無產階級政黨的重要任務②鄧國軍:《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研究》,《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8年第7期。,農民階級是在黨的領導之下最初覺醒的階級之一,是中國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是中國革命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動力③連歡:《論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線”理論的實踐根源》,《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10期。。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工成為城市建設和工業(yè)發(fā)展最重要的勞動力來源,這個規(guī)模龐大的群體,其新社會群體意識的覺醒,在整個城鄉(xiāng)互動關系的形成過程中發(fā)揮著巨大的影響作用。關注農民階級特別是農民工思想動態(tài)和情感變化,重視其現(xiàn)實處境,以實際行動來幫助農民解決思想問題和現(xiàn)實難題,才能更好地為引導整個新社會群體意識奠定最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同時可以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支持,夯實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的農村根基。
理解新時代知識分子價值訴求,強化思想、文化和情感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外知識分子工作,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基礎性、戰(zhàn)略性工作。做黨外知識分子工作,不僅要增強責任意識、配強工作力量,還要改進工作方法,學會同黨外知識分子打交道特別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領”④習近平:《鞏固發(fā)展最廣泛的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實現(xiàn)中國夢提供廣泛力量支持》,《人民日報》2015年5月21日。。知識分子被視為工人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已是全社會的共識,無論是在革命、建設抑或是改革開放新時期,知識分子都為國家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依然存在的社會歷史條件制約下,如何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傾外知識分子階層的聲音,把握其思想動態(tài)變化,理解其價值訴求,不斷增強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的有效性,加強知識分子對主流文化的認同,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可以起到更大的支撐作用。
及時捕捉新階層、新團體的意識覺醒,加強思想引領。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分層不再囿于過去的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的“二加一”模式,而是在新業(yè)態(tài)、新技術的催生之下,涌現(xiàn)了大量新階層、新團體。這些新階層、新團體具有年齡輕、知識面較廣、學歷層次較高等特點,其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都具有與傳統(tǒng)階級、階層截然不同的特點,同時還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及時捕捉新階層或團體的意識覺醒信號,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感情輸出、價值訴求,進行更加有針對性的引導舉措,使其朝著黨和國家的主流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靠攏,增強情感上、思想上的真正認同,使得新社會群體意識的思想引領工作變得有章可循,更加有利于建設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