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自清的《春》歷來為人稱道,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是學生培養(yǎng)審美能力和審美品質的優(yōu)秀美文。為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課標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本文提出,在教學時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審美體驗,調動學生的審美情感,以發(fā)現(xiàn)美、體驗美、創(chuàng)造美。
【關鍵詞】審美教育;部編版教材;《春》;審美體驗;審美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對學生進行美感教育,像風那樣無聲無息,卻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對美的鑒賞和創(chuàng)造能力,逐步建立起崇高的審美理想,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并且不斷促進自我完善,自由本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這就是審美教育。審美教育功能之多,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部編版教材如何運用,怎么挖掘教材里的審美因素是需要思索的問題。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的極好材料。本文以此為契機,簡要分析部編版教材中《春》一文,可以從審美內涵、審美體驗、審美情感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一、豐富的審美內涵
(一)自然之美
《春》中描繪的五幅春景圖,充斥著春天的自然之美。幾個形容詞連用,寫出了春回大地帶來的新氣息,在反復“盼望”中,春的腳步越來越近,是春的喜悅,春送來的萬物復蘇。接著就是春草、春花、春風、春雨依次拼接出完全的春景,春意盎然,潤物細無聲地描繪出春的自然之聲、自然之美。
小草偷偷摸摸地鉆出來,那是生命,春的生命,它已是嫩嫩的,綠綠的,不經(jīng)意炫耀著“春風吹又生”的頑強生命力。多彩絢麗的春花圖,紅的、粉的、白的,還有“眨呀?!钡谋榈氐囊盎?,多么溫柔的喜悅。春風也是溫柔的,風中還混著各種“春天”的味道,微醺。還有那最尋常的雨,它又細又密又亮,雨水沖刷后的“樹葉兒卻綠得發(fā)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這樣優(yōu)美的感受就像李斯托威爾說的“給我們帶來的是純粹的、無所不在的、沒有混雜的喜悅和沒有任何沖突、不和諧或痛的痕跡”。
朱自清先生清麗優(yōu)美的文字,正適合引導學生欣賞自然之美,陶冶性情,且文章里所描繪的自然對象春就在我們身邊,正是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生活的時機,喚起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而春天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五官感知對象,還是抒發(fā)對春的喜愛與希冀,對生命力的渴求,從色形之美到情意之美,這樣的審美已經(jīng)超越肉體所帶來的生理快感,是心靈的愉悅,自由的奔放之感。
(二)人與自然的和諧美
自然的美,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而變化,氣象萬千,散發(fā)出無限的魅力。而人們的生活,對物質和精神的需求也愈來愈多樣,通過不斷的社會實踐,人類和自然界聯(lián)系越發(fā)緊密,所接觸的范圍也越來越廣,美的自然事物在人類合理自由的創(chuàng)造下,吸引著我們的身心,感染我們的情緒,并油然而生一種審美愉悅。在課文中,第三段連用六個動詞,人在與自然接觸中,不斷去體驗和感受,發(fā)現(xiàn)自身力量與自然力量的融匯。在文章中,作者運用了多處感官描寫,讓讀者沐浴在春天的美麗里,并描寫了很多人類的活動,以及春雨中佇立的房屋,人與自然在朱自清筆下是一幅多么和諧美妙的畫面。最后一組排比比喻句將人的力量和自然之美寫進了春天里。
朱自清將人情人性的美和自然之美揉進了《春》里面,描繪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圖景。
(三)語言藝術的美
朱自清的語言清新自然,優(yōu)美動人。尤其在《春》里,更是凸顯了他語言藝術的美,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席慕蓉曾說,文學作品的語言是有質地的“光澤細柔”?!洞骸返恼Z言有光澤,有密度,有彈性,創(chuàng)造了一種美的價值。
首先,是詞語的運用上動詞的連用,大量疊詞的使用?!百|料”在余光中認為是“構成全篇散文的個別的字或詞的品質”。這種品質影響讀者對散文的品評,決定了一篇散文的趣味性甚至境界的高低?!洞骸分械膭釉~,寫出了春的俏皮,富有生命力;大量的疊詞擬聲、擬色、擬形,既增添了語言的韻律美,又在內容上突出了事物的形象美,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詞語有了光澤,語言也就有了光澤感。
其次,朱自清善用修辭,更形象生動有力,讓語言極具光澤?!洞骸分杏昧朔磸汀⒈扔?、擬人、排比等,有時兩者兼用。比如最后三段,排比與比喻兼用,既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春天的新、美、力,讀起來又有極強的氣勢,突出了人和春天新生的力量,充滿著語言的和諧之美。再看春花圖的熱鬧和春雨圖的安適,短短幾句,抽象與具體,閑靜與流動,語言精妙,使得文章極富畫面感和光澤度。
最后,是語言的彈性。文學語言是具有彈性美的,漢語文字的多義性是豐富意蘊的彈性,語法結構的靈活多變通過有張有弛的組合跳躍,傳達出繁復的情緒,構成語言的彈性?!洞骸分惺褂昧嗽S多短句,和長句相映得彰,就像汪曾祺所說:“語言的奧秘,說穿了不過是長句子和短句子的搭配。一瀉千里,戛然而止,畫舫笙歌,駿馬收鞭,可長則長,能短則短,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币簿褪枪?jié)奏。《春》的語言充滿了節(jié)奏,也就充滿了彈性?!班l(xiāng)下去,小路上,石橋邊”,簡單的組合,是語意的跳躍和留白,讓語言獲得彈性。鄉(xiāng)下是怎么樣的鄉(xiāng)下,石橋是否年代久遠,只“石橋”一意象,寥寥數(shù)字就染上了“光澤感”,將讀者的心帶去了遠方,更別說春天里散步觀光和辛勤勞作的人們,這樣的句子怎能不美?
二、注重審美體驗
體驗是美學和美育的核心,“美在生活”“美是體驗”。隨著現(xiàn)代技術和文明的發(fā)展,社會實踐的創(chuàng)造,使得我們的生存形態(tài)和生活方式愈來愈多姿,而增加生命內涵的厚度,才能不斷有美的體驗和感受,才能創(chuàng)造出美的環(huán)境和生命,直至終點。生命是體驗的起點也是終點,不斷體驗美、創(chuàng)造美,生活才能一直得以延續(xù)。
今天的教育,“體驗”越來越被重視,有閱讀體驗、情感體驗等。而審美體驗,也在課標中被點明,“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發(fā)展思維”等。在語文教育中,應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間,豐富自己的生命內涵。體驗的過程不僅僅是學習的過程,還是一種生命成長的歷程。
初一時,學生對于景物的體驗遠強于對情感或者抽象事物的體驗,但又不同于小學,需要對學生有進一步的要求,幫助其在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造上有所提升,為以后或者高中的審美教育打好基礎。無論在內容,還是教材位置安排上,《春》是極好的審美教育材料,有其獨特的價值,那如何通過這篇課文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呢?熊芳芳在其著作《語文審美教育12講》中,將語文教學中的體驗分為:在閱讀中體驗、在活動中體驗、在生活中體驗。
前面已點明《春》的審美內涵,其中語言的光澤度、節(jié)奏感和畫面感,可以在閱讀教學中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在閱讀教學時,引導學生敞開心靈去閱讀、去感受,把閱讀的過程當成自己生命體驗的過程,還應注重學生對于作品的語言、畫面、情緒、意蘊的第一感受,用文本自身的美吸引學生,那些新鮮、美妙動人的元素就會直接激發(fā)學生的審美體驗。在語言文字鑒賞前后,可以讓學生進行朗讀,一點點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與文本溝通,與心靈對話,喚醒、增強和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并逐漸掌握新的表達方式。
在活動中體驗《春》的美。熊芳芳在她的書中寫到“左手詩,右手思”的特別活動,“我要去吃飯了”應用觀點句“民以食為天”;“好困吶”要說成“不會休息的人也不會工作”;“我要上廁所”說成“人有三急”等,既豐富了學生的審美體驗,又調動了學生的審美情感。在閱讀課文前,先讓學生自己寫幾句話,要突出景物的美和特點,再問學生和朱自清先生語文文字運用的差距,他們在一步步發(fā)現(xiàn)《春》之美時,也不自覺地代入了自己的審美體驗,移入自己的情感。這樣的活動形式,學生和作品有了共鳴,豐富了學生的審美體驗,對春天又有了一種不一樣的認識,對語言文字的運用也有了新的體驗。
在生活體驗中,我覺得教師語言的使用是很重要的。美育是潛移默化的,教師良好優(yōu)美的語言,潤物細無聲中,就豐富了學生的審美體驗。在《春》中,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朱自清先生多處使用了“口語化”的書面語言,這樣的語言文字富有張力,學生在閱讀時仿佛在品讀生活的美,這也是一種審美體驗。并且在高樓大廈、四季如春的城市里,去哪里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呢?教師和家長需要注意拓展學生的人際交往空間和生活空間,踏春、野餐等是不錯的選擇,也可以挑選優(yōu)秀的文章和作品供其閱讀,豐富審美體驗。在教學效果展示環(huán)節(jié),教師有選擇地布置學生根據(jù)《春》,在自己審美體驗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審美情感進行再創(chuàng)造或者另寫一篇作文。學生容易混淆,大量修辭、短句、詞匯的疊加,需要加強引導,及時反饋評價,完善審美教育。
參考文獻
[1]溫儒敏.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教育部編寫)[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熊芳芳.語文審美教育12講[M].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18.
[3]翟京華.語文新課程研究性學習與審美教育:走向智慧語文的思考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朱成宇,尹菲.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策略探究——以朱自清《春》的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之友(閱讀研究),2016(10).
[5]陳頌紅.論中學語文教育的審美功能——以朱自清散文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4.
作者簡介:呂建霖,1995年生,女,漢族,云南宣威,在讀碩士研究生,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為語文審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