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恩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禮記·昏義》云:“昏禮者,禮之本也?!惫湃艘暬槎Y為“禮”之根本,足見對婚姻之重視。唐徐堅《初學記》載:“《儀禮》婚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贝藶楣糯e行婚禮之六禮,關(guān)于“納釆”“納吉”“納征”等皆指意明確,不難理解。而“問名”禮的概念卻有很大分歧,主要分為三種觀點:第一,《士昏禮》中,鄭玄《注》未明確表示問何人之名,賈《疏》解釋為“問女之姓氏”,即問女子的姓;第二,《昏義》中,孔《疏》曰“問其女之所生母之姓名”,即問女子母親的姓名;第三,《左傳》中,孔穎達《正義》曰“問女之名”,即問女子的名字??梢?,《禮記正義》與《春秋左傳正義》雖都是孔穎達等人所作的《疏》,但對同一問題的解釋卻不盡統(tǒng)一。本文在梳理歷代禮家注疏及解說的基礎(chǔ)上,對諸家異說加以推敲分析,以求對經(jīng)文做出正確的解讀。
由于諸家觀點涉及“姓”“氏”“名”,因此,需要說明的是:在先秦時期,“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鄭玄駁許慎《五經(jīng)異義》云:“姓者,所以統(tǒng)系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明子孫所出。”許慎《說文解字》對“姓”的解釋:“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笨芍靶铡碑a(chǎn)生于母系氏族社會,如“姬”姓、“姜”姓、“姒”姓等。“氏”產(chǎn)生于母系社會衰落后的氏族及部落,如“神農(nóng)氏”“軒轅氏”“有崇氏”等。從某種意義上說,“氏”是“姓”的分支,它的出現(xiàn)晚于“姓”。大約在戰(zhàn)國以后,“姓”和“氏”的界限開始模糊,人們以“氏”為“姓”,將“姓”“氏”合二為一,統(tǒng)稱為“姓”。關(guān)于古代女子的“名”,錢玄先生在《三禮通論》中提到:“古代士大夫都有名又有字;女子一般有名,可能卿大夫家的女子才有字。名是在剛出生三個月后,由父命名?!笨芍?,女子的“名”是確定所指的,即女子出生三個月后,父親為其所取之名。
在古代宗法制背景下,古人有“同姓不婚”的原則?!抖Y記·昏義》開頭就已明確指出:“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被橐鲎鳛椤昂隙罩谩钡闹匾劳?,為防止同姓通婚,“姓”在行納釆禮時雙方已經(jīng)知曉,“二姓”也成為建立婚姻關(guān)系的前提條件。《禮記·坊記》:“娶妻不娶同姓,以厚別也。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弊屑氉穼ね詹换橹贫鹊钠鹪?,可發(fā)現(xiàn)同姓不婚始于西周初期,是周人實行族外婚時遺留下來的規(guī)定。《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闭J為同姓通婚影響種族繁衍,由此可見古人制禮之用心。
《儀禮·士昏禮》:“賓執(zhí)雁,請問名?!编崱蹲ⅰ罚骸皢柮撸瑢w卜其吉兇。”因鄭玄此處僅指出問名的目的,未明確“名”之所指,導致后世禮家對“問名”所指產(chǎn)生了爭議。
至唐代,姓氏已合二為一,此處“姓氏”當指“姓”。而賈公彥將“姓氏”解為“名號”,《儀禮疏》曰:
言問名者,問女之姓氏,不問三月之名。故下記問名辭云:“某既受命,將加諸卜,敢請女為誰氏?”鄭云“誰氏者,謙也,不必其主人之女”,是問姓氏也。然以姓氏為名者,名有二種:一者是名字之名,三月之名是也;一者是名號之名。故孔安國注《尚書》以舜為名,鄭君《目錄》以曾子為姓名,亦據(jù)子為名,皆是名號為名者也。今以姓氏為名,亦名號之類也。
賈公彥認為“問名”是“問女子的姓氏”,而非“三月之名”,又將“姓氏”等同于“名號”,即“問名”是“問女子的名號”。 此外,賈公彥解釋鄭《注》“誰氏者,謙也”又云:“以其下達,乃納采,則知女之姓矣。今乃更問主人女為誰氏者,恐非主人之女,假外人之女收養(yǎng)之,是謙,不敢必其主人之女也。其本云問名,而云誰氏者,婦人不以名行,明本不問女之三月名,此名即姓號之名?!笨芍拥男赵诩{釆禮時就已得知,不會在“問名”節(jié)再次提出。問“女為誰氏”,是擔心女子不一定是主人親生之女,故先問女子姓氏,一方面可了解女子是否為主人親生,一方面排除男女同姓的可能。
清代禮學家胡培翚《儀禮正義》云:“疏家主于護注,遂創(chuàng)為名有二種之說,此皆泥于‘婦人不以名行’之故耳。夫不以名行者,特以婦人無外事,故名不聞于人,非謂有名而不稱也。昭二十七年《左傳》云:‘請以重見?!菋D人稱名之例矣?!焙险J為賈氏囿于鄭《注》及“婦人不以名行”之說,有意創(chuàng)出名有二種之說,然婦人并非有名不稱,而是名不為外人所聞,且舉出《左傳》中婦人稱名之例。古代女子因不以名通行,故很少有字,更鮮有謚號,往往只有幼時父命之名。因此,賈氏的“問女之姓氏”,實際上也是指“問女子之名”。
《禮記·昏義》:“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筵幾于廟?!笨住妒琛罚骸皢柮?,問其女之所生母之姓名。故《昏禮》云‘謂誰氏’,言女之母何姓氏也?!笨追f達把《昏義》中的“問名”解釋為問女子生母的姓名,把《昏禮》中的“謂誰氏”解釋為女子母親的姓氏是什么。
婚姻作為“合二姓之好”的依托,六禮之“問名”是占卜婚姻吉兇的重要依據(jù),婚姻介紹者理應提前關(guān)注男女雙方信息,將其與女方母親姓氏相聯(lián)系,于婚禮本義不合。清代禮學家黃本驥《三禮從今》對此解釋曰:“夫問女之名,將以歸卜于廟,而必先詢其母氏者,女子重所出母為良族,則女教必修,而婦道克順也。”即在詢問女子名字進行占卜前,一定先問女子母親的名字,原因是考慮女子的母親是否為良族,若是良家母親所生之女,則該女子的女教、婦道定會受其母親的熏陶與教導。此說雖有道理,但與“問名”的目的不甚相關(guān)。黃本驥又曰:“《禮記·昏義》孔《疏》云:‘問名者,問女之所生母之姓名’,則誤以‘誰氏之氏’為‘問名之名’,不知經(jīng)言‘賓執(zhí)雁,請問名’,問其女之名;《記》言‘敢請女為誰氏’,問其女所出,本二事也?!币簿褪钦f,孔《疏》是將“誰氏之氏”與“問名之名”混為一談,“問名”是問女子的名字,“為誰氏”是問女子由誰所出,這本是兩件事,而孔穎達誤將“問名”與“為誰氏”做同種理解,才導致《疏》中出現(xiàn)將“問名”解釋為“問其女之所生母之姓名”的錯誤??追f達此解,或許是問名發(fā)展到后來,社會重教化,逐漸關(guān)注女方家風及嫡庶身份的結(jié)果。
綜合而言,賈、孔二家之說皆有不合理之處,清代學者孫希旦對兩家觀點予以辨正,《禮記集解》曰:“愚謂問名者,問女之名,將以加諸卜也。故《曲禮》曰:‘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杓乙蓩D人不以名通,故孔氏謂‘問其母所生之姓名’,賈氏又謂‘問女之姓氏’,皆非也。既已納采,固無不知其姓氏之理,而母所生之女非止為一人,而姓氏者尤非一人之所專也,將何以卜其吉兇乎?”孫氏首先以《曲禮》之說為證,男女在進行婚配之前,互不知曉彼此名字。其次,他認為孔穎達的“問女子親生母親的姓名”,賈公彥的“問女子的姓氏”,二者觀點均囿于“婦人不以名通”這一原則。因在納釆時就已知道女方姓氏,故無再問之理;又因母親所生女兒或不止一個,姓氏也并非為一人所專屬,用姓氏占卜吉兇,不具代表性。孫氏所解有理,但其未明晰賈公彥所指的“姓氏”即“名號”。
《左傳》云:“夏,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幣?!笨追f達《正義》曰:“既行納采,其日即行問名,問女之名,將歸卜其吉兇也?!?/p>
《春秋左傳正義》將“問名”解釋為問女子的名字,問名的主要目的是占卜吉兇,此說與《士昏禮》鄭《注》說法較為吻合。張尓岐《儀禮鄭注句讀》曰:“《士昏禮·記》云:‘問名曰:某既受命,將加諸卜……案:前記問名節(jié)注云:還于阼階上,對賓以女名。’”亦與此處不謀而合。關(guān)于古代女子的“名”,《周禮》曰:“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鄭司農(nóng)云:“成名,謂子生三月,父名之。 ”清方苞《儀禮析疑》曰:“問名者,問女之名字也?!狈绞现毖浴皢柮敝竼柵拥拿郑欣^《左傳》《周禮》之說。
古人取名,往往會遵循一定的命理學原則,根據(jù)人的生辰判斷五行盈缺,再將其體現(xiàn)在名字中。上文所提“六禮”,六者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因皆屬男方行為,所以男方在決定與某女子結(jié)成婚姻時,定會使人問清女方名字,通過占卜女名預測吉兇,卜得為吉,方行納吉禮。
此外,發(fā)展至宋元時期,“問名”已與“納釆”合并,黃本驥《三禮從今》曰:“問名者,問其女幼時父母所命之名,將歸卜其吉兇,名即《周禮·媒氏》‘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其年、月、日、名焉。’”這里明確指出“問名”不僅是“問女子的名字”,還要求得女子的生辰年月,最后將女子的生辰八字與名字寫到紙上由媒人傳達給男方,在占卜名字預測吉兇的同時,也能測出男女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此處牽涉問名的演變問題,不多贅述。
綜合以上諸說,從《禮記·昏義》的“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角度出發(fā),為男女介紹婚事的媒人必然事先知曉女方之姓,故無須再問;從孔穎達《禮記正義》內(nèi)容分析,孔穎達將“誰氏之氏”與“問名之名”混為一談,致使《疏》中出現(xiàn)將“問名”解釋為“問其女之所生母之姓名”的錯誤;從賈公彥《儀禮疏》內(nèi)容看,賈公彥將“姓氏”等同于“名號之名”,可推斷他所說的“姓氏”也就是“名”;從孔穎達等《左傳正義》來看,其將“問名”解釋為“問女之名”,符合問名儀節(jié)的本質(zhì)目的,即為男方占卜吉兇提供依據(jù)。此外,“姓”并非一人所專屬,名字比“姓”更具專指性。
由此,我們認為婚禮“問名”的本義當是“問女子的名字”,也即《春秋左傳正義》中所說的“問女之名,將歸卜其吉兇也”。只是后來隨著時代演變,人們又在“問名”中加入了一些符合命理的生辰八字之類的元素,導致現(xiàn)在人們通常將“問名”理解為“問女子的名字和生辰八字”。但根據(jù)文獻論證可知:“問名”在最初的真正所指應當是“問女之名”,即詢問女子出生三月時父親所取的名字,用于婚禮前占卜吉兇,此解本于鄭《注》,符合經(jīng)文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