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青
眾所周知,基礎教育各學段的語文課本改版后,古詩文的閱讀量大幅增加,小學語文課本的古詩文相比之前的教材增加了87%(1-6年級共增至128篇),初中的古詩文數(shù)量也增加了一倍,達到51%。
高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與原來人教版教材相比,變化約占40%。編入的67篇(首)古詩文占總課文數(shù)量(136篇)的49.3%,占據(jù)半壁江山。語文高考試卷上對古詩文的考查難度也逐年加大。迄今為止(2019年),語文高考涉及與古詩文閱讀直接相關的試題分數(shù)達34分之多。事實表明:從小學開始,如果不好好學習傳統(tǒng)文化知識,學生將難以贏高考!
從高考這個教育的“指揮棒”來看,傳統(tǒng)文化所占比重越來越高,相關知識考試難度也逐年加大,其受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但文言文和古詩閱讀題目通常是學生丟分的“重災區(qū)”,針對時下中學生覺得文言文含混晦澀而怕學甚至厭學的現(xiàn)狀,如何讓學生在學習文言文中體驗到快樂,感受文字魅力,有充分的獲得感,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成了老師們共同探討的話題。筆者之前也試過一些方法,但效果欠佳。
同樣是語言學科,就語法知識而言,高中生對英語的很多語法知識可能了如指掌,如: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等。但在文言文中,這些倒裝句也是常見句式,甚至比英語語法更簡單??擅坑龃祟悊栴},很多學生反而束手無策。這些知識點不掌握好,不僅會造成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困難,而且會成為文言文重點句子翻譯題的失分點。
比較分析法原是會計學中的方法,后被廣泛應用于自然科學、社會及日常生活中,是通過事物異同點的比較,分析事物之間的異同,達到對各個事物深入的了解和認知的方法。能否通過此法比對文言文和英語語法中的類似現(xiàn)象來幫助學生區(qū)分并掌握文言文的相關語法知識,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精神呢?為此,筆者在高三文言文句式的專題課堂教學中做了一次大膽的嘗試,并收到了顯著效果。
一、比較文言文中常見的賓語前置與英語中的賓語前置現(xiàn)象
如文言文: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勸學》)翻譯成:不懂得斷句,不能解開疑惑。賓語“句讀”“惑”分別前置于謂語“不知”“不解”。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翻譯成:這樣還不能稱王的,是從來沒有過的事。賓語“之”前置于謂語“有”。
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翻譯成:那兩種動物又怎么會知道呢?賓語“何”前置于謂語“知”。
英語:What a beautiful girl she looks like!(她看起來很漂亮?。┵e語“beautiful girl”前置于謂語“l(fā)ooks like”。
She was a famous singer,Ive heard.(我聽說她以前是一位著名歌手。)賓語“She was a famous singer”前置于謂語“heard”。
二、比較文言文的定語后置與英語的定語后置現(xiàn)象
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翻譯成: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定語“利”和“強”分別后置于中心詞“爪牙”“筋骨”。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蘭亭集序》)翻譯成:抬頭縱觀廣闊的天空,低頭觀察繁多的萬物。定語“大”“盛”分別后置于中心詞“宇宙”“品類”。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荊軻刺秦王》)翻譯成:太子和知道那件事的賓客們。定語“知其事”后置于中心詞“賓客”。
英語:This is the village where I was born.(這是我出生的那個村子。)“where”引導的定語從句后置于中心詞“village”。
The girl in red under the tree is her daughter.(穿紅衣服站在樹下的那個女孩是她的女兒。)“in red under the tree ”定語后置于中心詞“girl”。
三、比較文言文的狀語后置與英語的狀語后置現(xiàn)象
如: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翻譯成:明月從東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間。介詞“于”引導的狀語分別后置于謂語“出”“徘徊”。
尤致思于天地陰陽歷算。(《張衡傳》)翻譯成:特別喜歡思考有關于天文陰陽歷算方面的問題。介詞“于”引導的狀語后置于謂語“思”。
英語:Mr.Zhou is a friend of my father.(周先生是我爸爸的一位朋友。)介詞“of”引導的狀語后置于“a friend”。
The boy in the classroom is Tom.(教室里的那個男孩是湯姆。)狀語“in the classroom”后置于中心詞“boy”。
無需深究文言文和英語的倒裝句式這種語言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根源,筆者僅通過上述文言文和英語中常見句式的比較,讓學生看到了千百年前我們祖先的語言表達方式跟西方人有如此雷同之處。人們都為了強調句子中的部分內容而不約而同將其放到句子的重要位置上。這種比對式閱讀強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好像頓時豁然開朗,迫不及待地翻開課本或學習資料,試圖找尋更多的例子,中西結合、融會貫通。此后,學生經(jīng)常在課下三五成群地討論類似問題,并樂此不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文言文中的這些常見倒裝句式相關知識點在專題復習中被學生迅速掌握。而且,英語老師也意外發(fā)現(xiàn)有幾個英語語法學習“困難戶”已經(jīng)熟練掌握了這幾種英語語法知識。
一次大膽嘗試,達到了“雙贏”的效果。相比之前語文和英語老師在各自的課堂上反復列舉、歸納的傳統(tǒng)復習模式,這種比較式分析,讓學生感覺耳目一新,并激發(fā)了他們的探究精神,教學效果顯著,供廣大同行參考。
作者通聯(lián):湖北潛江市園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