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慧
當下,越來越多家庭擁有私家車。車輛在社會中隨處可見,我國進入了一個所謂的“汽車工業(yè)時代”。車輛滿足了人們對于出行的需求,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如交通事故頻發(fā)、交通道路安全不能得到完全保障。交通事故帶來較高死亡人數(shù),還給經(jīng)濟造成巨大損失。很多駕駛?cè)藛T缺乏安全駕駛的意識,導致現(xiàn)實中各種不規(guī)范駕駛現(xiàn)象普遍存在。而法律作為上層建筑,勢必會隨著經(jīng)濟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孫偉銘案、黎景全案以及杭州富家子弟胡斌飆車造成他人死亡案更是讓法律工作者意識到,危險駕駛不能只在造成嚴重后果即導致人員傷亡以及重大財產(chǎn)損失等情形后,涉嫌交通肇事罪才受到人們滯后的關(guān)注。危險駕駛這樣一個貼近生活實際的熱點話題,更加需要得到立法者和司法者的重視。只有在刑法層面上確立危險駕駛行為屬于犯罪行為,要受到最嚴厲的法律——刑法所制裁,才能充分體現(xiàn)刑法的威懾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第133條后增加了對飆車、醉酒駕車的行為規(guī)定以及相關(guān)的處罰。該草案經(jīng)過兩次審議后通過。并且在該草案的說明中,明確了要將醉酒駕駛、飆車類型的危險駕駛行為由原來的行政管理手段或者民事手段調(diào)整,規(guī)定為犯罪。從草案這樣的說明來看,立法機關(guān)對這一類行為的懲罰力度加大了,體現(xiàn)了立法機關(guān)對危險駕駛罪的關(guān)注,立法的重點在于保護我國公民的合法權(quán)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增設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33條之一,即關(guān)于危險駕駛罪的規(guī)定[1]。法律的滯后性就決定了立法機關(guān)對于危險駕駛罪這一罪名的規(guī)定也是在不斷地修改,不斷地進行完善。之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簡稱“《刑法修正案(九)》”)中對這一罪名又增加了兩類具體的危險駕駛行為,即客運人員的超載、超速行為以及違規(guī)運輸危險化學品、危及公共安全的行為。同時,該條法律條文改變了之前法條對危險駕駛罪主體的局限,創(chuàng)設性地增加了對機動車所有人、管理人的處罰規(guī)定,不再局限于只懲罰機動車的駕駛者本人。若機動車所有人、管理人對這兩類行為負有直接責任,按照法條前款規(guī)定處罰。由此可見,法條對于危險駕駛罪采用了封閉式列舉的方法規(guī)定了四個危險駕駛行為。
在危險駕駛罪尚未入刑之前,關(guān)于這樣的行為都是由行政法律進行規(guī)制的。但行政處罰是十分有限的,懲罰力度往往不夠,因而并不能真正規(guī)制危險駕駛行為的發(fā)生。因此,危險駕駛行為入刑有較大的必要性。正如前文所述,危險駕駛已然成為現(xiàn)代交通事故頻發(fā)的禍首,社會危害性極大。刑法作為一部規(guī)定犯罪和刑罰的法律,重點就是打擊犯罪,懲罰那些具有較大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因而危險駕駛行為入刑既考慮了現(xiàn)實社會的需求,又是符合法學原理的。
1.符合現(xiàn)實需要
21世紀以來,我國汽車的人均占有量越來越高,酒駕、追逐競駛等危險駕駛行為卻屢禁不止,導致交通事故頻頻發(fā)生,造成了重大人身傷亡和財產(chǎn)損失。衡量一個行為是否屬于犯罪,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它的社會危害性。危險駕駛有著巨大的社會危害性,造成的交通災難無法挽回,因此,危險駕駛罪入刑是刻不容緩的。在危險駕駛罪進入刑法之前,危險駕駛行為依靠的是行政法進行規(guī)制。而現(xiàn)有的行政處罰模式過輕,并不足以遏制危險駕駛行為,因而危險駕駛罪的入刑是符合現(xiàn)實需要的。
2.順應國際刑事立法潮流
許多發(fā)達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高于我國,汽車的發(fā)展技術(shù)、汽車的人均占有量都比我國要高,比我國較早就進入“汽車時代”。任何法律的發(fā)展都是立足于本國國情,與社會實踐息息相關(guān)。正因為如此,一些發(fā)達國家已將危險駕駛行為納入刑法規(guī)制之中,法律規(guī)范更加有序、科學。例如日本、英國、美國、新加坡等國的法律中,對于危險駕駛行為均有刑期長短不等的刑事處罰規(guī)定。將危險駕駛罪納入刑法是國際刑事立法的趨勢,我國也要順應這一潮流,向那些發(fā)達國家借鑒,在刑法層面完善危險駕駛罪。
3.符合罪刑法定原則
我國刑法規(guī)定,行為人具有危險駕駛的實行行為,并且過失地造成了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chǎn)損失等較嚴重的危害結(jié)果,此時已不屬于單純的危險駕駛罪,而涉嫌交通肇事罪。但構(gòu)成交通肇事罪的犯罪實行行為并不以屬于危險駕駛行為為前提,這兩者并不矛盾。危險駕駛罪屬于輕罪,因而刑法規(guī)定的刑罰只是拘役以及罰金。而交通肇事罪作為更嚴重的重罪,刑法規(guī)定了更為嚴格的處罰。危險駕駛罪沒有造成嚴重后果時,按照危險駕駛罪所規(guī)定的拘役或者罰金對行為人進行處罰。只有造成嚴重后果,無法再用輕刑進行處罰時,才需要用另一個罪名進行定罪量刑。因此,危險駕駛罪的入刑是符合罪刑法定原則的。
1.危險駕駛罪的主體
本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在醉酒駕駛和追逐競駛的危險駕駛行為之中,行為人是以機動車為駕駛工具而進行的犯罪,此時處罰的對象只能是直接駕駛、操控機動車的人。而根據(jù)《刑法修正案(九)》的新規(guī)定,若是機動車所有人、管理人對超載超速、違規(guī)運輸化學品這兩類危險駕駛行為負有直接責任,哪怕不屬于駕駛者本人,也是成立危險駕駛罪的。由此來看,危險駕駛罪的主體得到了擴大,不再局限于駕駛者本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兩類情形的行為人往往都是受雇于人,在雇主(機動車的管理人、所有人)的授意下從事違法行為。此時單單處罰行為人是不公平的,他們本身就處于弱勢地位。由于單位不能駕駛機動車,也不屬于機動車的管理人、所有人,因此危險駕駛罪不屬于單位犯罪。
2.危險駕駛罪的主觀方面
危險駕駛罪的主觀方面是指行為人對自己危險駕駛行為以及因危險駕駛行為造成結(jié)果的心理態(tài)度,包括三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故意和過失,也稱為罪過形式;第二,犯罪目的和犯罪動機;第三,認識錯誤,包括事實認識錯誤和法律認識錯誤。對于犯罪目的和犯罪動機,本罪未對其進行限定。只要客觀上實施行為,對道路交通安全產(chǎn)生了抽象危險,無論行為人是基于怎樣的目的和動機,都不影響此罪的認定。
危險駕駛罪的主觀方面應當從罪過形式分析,即從行為人意識和意志兩個角度進行。意識是指行為人對危險駕駛行為的認識和分辨情況,但不要求行為人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屬于違法[2]?,F(xiàn)實實踐中,很多犯罪嫌疑人會以自己不知在從事違法行為而妄想逃避刑事處罰。如果法律規(guī)定行為人在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違法時,就沒有罪過,不成立犯罪的話,就會有更多的人以自己不懂法為借口來逃避法律處罰。意志因素,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控制自己行為的心理。刑法上包括希望、放任、疏忽、輕信這四種形式,即故意、間接故意、疏忽大意的過失以及輕信能夠避免的過失。筆者認為,危險駕駛罪犯罪行為人的主觀心理并不是希望危害結(jié)果發(fā)生,而是一種放任心理,即在明知危險駕駛可能會影響公共交通的安全時仍舊實施這樣的行為,因此主觀上屬于間接故意。行為人明知自己醉酒、追逐競駛、超載超速、運輸危險化學品是破壞交通道路安全的行為,存在安全隱患,但是行為人仍舊放任這種結(jié)果的發(fā)生。
3.危險駕駛罪的客體
刑法之所以將危險駕駛行為規(guī)制在其中,是因為危險駕駛行為破壞了公共交通秩序,不利于公共安全。因此,危險駕駛罪的客體其實就是公共安全。危險駕駛行為會對交通道路上行駛的其他車輛、人員造成潛在的危險,這種危險是抽象的。在《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的兩個危險駕駛行為中,違規(guī)運輸危險化學品、危及公共安全這一行為應當屬于具體的危險犯,需要結(jié)合實際情況分析有無危及公共安全。
4.危險駕駛罪的客觀方面
危險駕駛罪的客觀方面具體表現(xiàn)為四個違法行為。
第一種行為是“追逐競駛,情節(jié)惡劣的”。追逐競駛是指機動車駕駛者出于追求刺激、競技或者其他動機,在公共交通道路上出現(xiàn)肆意追逐、超速行駛、曲折穿行等危險駕駛行為。從法條的表述來看,追逐競駛還有一個限定的處罰范圍,即要求達到情節(jié)惡劣的程度。同時,這類行為還要求在道路上?!暗缆贰辈粌H包括字面理解的公共交通道路,還包括校園內(nèi)、大型礦廠內(nèi)以及通往停車場的道路。危險駕駛罪要處罰的是那些具有危害公共交通道路安全的潛在危險行為。若行為人在沒有人員、車輛的荒野道路上飆車、追逐競駛,因為不具有任何危險性(無論是抽象危險還是具體危險都不具備)而不屬于本罪的成立范圍。
第二種行為便是機動車駕駛者醉酒駕駛機動車。依據(jù)我國法律的規(guī)定,危險駕駛罪入罪的標準為機動車駕駛?cè)搜褐械木凭看笥诨蛘叩扔?0毫克/100毫升。行為人醉酒駕駛機動車時,只要具備可能危害公共交通道路安全的風險就足以構(gòu)成犯罪,而不需要司法工作人員進行具體的判斷,來鑒定醉酒行為是否造成了具體的公共危險,因此,醉酒駕駛屬于刑法中規(guī)定的抽象的危險犯。在罪過方面,醉酒駕駛要求行為人認識到自己是在醉酒狀態(tài)下駕駛機動車。這種認識無須過于具體,不要求行為人認識到自己體內(nèi)酒精到底含量是多少,只需知道自己飲過酒即可。
第三種行為便是客運人員的超速、超載情形。這種行為僅限于從事校車業(yè)務、旅客運輸?shù)娜藛T,將這個行為納入危險駕駛罪之中,是基于對我國社會現(xiàn)狀的考慮。在經(jīng)濟利益的驅(qū)使下,很多地方的校車或者客運大巴的駕駛?cè)藛T為了多拉乘客,多賺一些錢,無視車輛的實際承載能力,缺乏安全意識,漠視他人生命安全,嚴重超載、超速,導致此類交通事故頻發(fā)。一旦這類交通事故發(fā)生,造成的人員傷亡是極大的,遠遠超過醉酒駕駛、追逐競駛等行為。
第四種行為是違規(guī)運輸化學品,危及公共安全。從法條的表述來看,對于此類行為還需要達到危及公共安全的程度。也就是說,這類情形不同于上述其他三種行為,應當屬于具體的危險犯。即在行為人違規(guī)運輸化學品時,還要結(jié)合實際的具體情況來分析,分析在此情形下行為人是否具體危及公共交通道路的安全。
日本法律對于危險駕駛罪的處罰對象不僅局限于實施危險駕駛、操控機動車的駕駛員,還包括醉酒駕駛司機的同乘者和供酒人以及飲酒駕車司機的同乘者和供酒人,只不過他們的懲罰力度輕于駕駛者[3]。我國《刑法修正案(九)》雖然補充了機動車所有人、管理人兩類非交通運輸人員作為危險駕駛罪的主體,但是這兩類人僅僅局限于客運以及運輸危險化學品行為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且要負有直接責任,這樣的規(guī)定對于處罰對象仍舊是不明確的。而其他非交通運輸人員,如同乘者、勸酒者是否構(gòu)成本罪主體,我國法律并未明確回答。但筆者認為,非交通運輸人員是完全可以以危險駕駛罪的間接正犯身份構(gòu)成此罪。
例如,王某明知劉某將要駕駛機動車,私下在劉某的飲料中加入大量酒精(已達到危險駕駛罪所需的酒精含量),劉某喝下后駕駛機動車。劉某對于自己酒后駕駛的行為是毫不知情的,且劉某平時酒量很大,不容易喝醉,根本無法察覺自己已經(jīng)醉酒駕駛。此時,劉某主觀上并無危險駕駛的故意,是不構(gòu)成危險駕駛罪的。而對于暗中加入酒精的王某,若按照刑法規(guī)定其不具有危險駕駛機動車的行為從而不構(gòu)成此罪,本案中便沒有危險駕駛罪的主體。很明顯,完全按照刑法規(guī)定是有失公平正義的。只有將王某即非交通運輸人員作為危險駕駛罪的間接正犯,此時以危險駕駛罪對王某進行定罪量刑,才是符合人情常理的。
《刑法修正案(九)》中將“雙超”(超載、超速)行為和違反安全管理規(guī)定運輸危險化學品納入危險駕駛行為。由于沒有規(guī)定兜底性的條款,遺漏了很多與之危險性相當?shù)鸟{駛行為,這樣會導致刑法處罰危險駕駛行為的范圍過窄,不利于全面規(guī)制這種危險行為。由此看來,增加危險駕駛行為種類是有必要的。對于醉酒駕駛行為,我國僅規(guī)定了飲酒后駕駛,然而日本刑法中規(guī)定了“受酒精或藥品的影響”,顯然日本的規(guī)定更加合理完善。因為藥品的范圍較廣,不僅有毒品,還可能是其他麻醉藥品、興奮劑、安眠藥等會嚴重影響駕駛者駕駛狀態(tài)的藥品。
我國刑法對于危險駕駛罪的處罰僅限于拘役以及罰金,并未規(guī)定資格刑,只在行政法上規(guī)定暫扣或者吊銷機動車駕駛員的駕駛執(zhí)照。危險駕駛罪是對公共安全的一種侵犯,不能因為其沒有造成嚴重后果就認為無需對該行為進行嚴重處罰。許多國家都規(guī)定了危險駕駛罪的資格刑,這一點是值得借鑒的。因為限制或者剝奪行為人駕駛資格,在根本上就直接降低了危險駕駛的可能性,能更好預防這類犯罪的發(fā)生。
非交通運輸人員通常難以成為危險駕駛罪的主體,但也應當看到,現(xiàn)實生活中,非交通運輸人員往往也是造成危險駕駛的重要元兇。因此,在刑法理論中要完善對于這一類人員的犯罪主體地位的定性。在非交通運輸人員對駕駛員的身體、心理進行控制,足以壓制駕駛員的意志,使機動車駕駛者迫不得已實施危險駕駛行為,或者非交通運輸人員在駕駛員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故意使其實施危險駕駛的行為等情形下,非交通運輸人員已經(jīng)構(gòu)成了危險駕駛罪,屬于間接正犯。而行為的實行者駕駛員,若對危險駕駛行為無主觀上的故意或者是迫不得已實施的,危害結(jié)果不能歸責于駕駛員。駕駛員不具有期待可能性,無法期待在這些情景下作出正確的行為,因此應當不予以處罰。
在社會生活中的案子里,眾多交通事故都是由于酒后駕駛的行為造成的。醉酒駕車給駕駛者自己更給他人帶來了嚴重的災難。在中國酒文化的影響下,醉酒駕駛?cè)魞H靠行政處罰來規(guī)制遠遠達不到效果,屢禁不止,因而酒駕的入刑是非常符合社會生活需要。
而毒駕雖然不像酒駕在生活中那么普遍,但是其與酒駕行為仍有很多共同之處。毒駕和酒駕一樣,都是駕駛員在非正常的精神狀態(tài)下駕駛車輛。酒駕是在酒精的刺激下,人的精神會異常興奮,五官的感知能力也會受到一定影響,方向感和距離感會產(chǎn)生錯亂。比如在酒精麻痹之下,駕駛員的視力以及聽力會變得遲鈍,無法像正常狀態(tài)一樣對前方路況做出正確判斷。而人在吸食毒品之后,五官的感覺也會被放大,人的判斷和辨識能力會被減弱,這一點與酒駕是共通的。酒駕和毒駕都屬于原因自由行為,即機動車駕駛者在具有刑事責任能力時,故意或過失使自己陷入喪失或者尚未完全喪失責任能力的狀態(tài),并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實施了危險駕駛行為。由于機動車駕駛者可以自由決定是否將自己陷入醉駕或者毒駕狀態(tài)中,因而在法律上這樣的行為是具有非難可能性的,結(jié)果的發(fā)生要歸責行為人自身。醉駕行為對公共交通道路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危險,因而很多國家都將這樣的行為納入刑法之中。而毒駕行為卻鮮少在刑法之中規(guī)定。但其實毒駕的社會危害性并不比酒駕行為小,在我國現(xiàn)行法律下,對于吸毒行為主要是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進行制裁,這樣的制裁力度是遠遠不夠的,毒駕入刑是十分必要的。
“盲駕”行為雖然也有較大的社會危害性,但是筆者認為“盲駕”的行為不適合納入危險駕駛罪之中?!懊ゑ{”行為不好鑒定,也不好檢測,在取證方面存在較大困難。這一點恰巧是毒駕能納入危險駕駛罪之中的有利觀點。毒駕和酒駕一樣可以通過檢測鑒定出來。酒駕行為是通過測試駕駛員呼出的氣體中或者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是否達到法定標準來鑒定,但由于毒品在身體存留的時間比較長,如果像酒駕一樣采用血檢的方式會導致證據(jù)的準確度和可行性不夠。因此,可以通過唾液檢測法這種更加快速的檢測方式,鑒定駕駛員是否在吸毒的狀態(tài)下駕駛車輛,從而判斷是否涉嫌吸毒駕駛。唾液檢測法在司法實踐中已經(jīng)開始適用,其檢測成本相比血液等其他檢測方式更低,因而是可以進一步普及的[4]。
現(xiàn)行法律并未直接規(guī)定毒駕屬于犯罪,而是規(guī)定了行為人吸毒駕駛后在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chǎn)損失時,以交通肇事罪或者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對行為人的危害行為進行定罪量刑。這樣的規(guī)定筆者認為是不合理的,難以展現(xiàn)刑法的威懾性。危害結(jié)果的發(fā)生往往都是難以挽回的,一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復存在。毒駕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危險性,要從根源上杜絕此類行為,因此,應當將毒駕行為納入危險駕駛罪的違法行為之中。
刑法對于危險駕駛罪的處罰僅限于徒刑以及罰金,而未規(guī)定暫扣或者吊銷駕駛執(zhí)照等資格刑[5]。筆者認為,為了使刑法更好與其他法律銜接,可以將限制或者剝奪駕駛員的駕駛資格作為刑罰措施。因此,刑法對于危險駕駛罪的處罰規(guī)定可以增加暫扣或者吊銷駕駛執(zhí)照的條文。在未造成嚴重交通事故后果時,暫扣行為人駕駛執(zhí)照的時間不超過行為人所判的主刑刑期,且服刑期間并不計算在內(nèi)。例如犯罪嫌疑人因危險駕駛罪被判處3個月的拘役,那么暫扣駕駛執(zhí)照的時間應該從他服刑結(jié)束后開始起算1至3個月。但如果造成了嚴重的后果,可以規(guī)定直接吊銷行為人的駕駛執(zhí)照,從而使得行為人的罪行與其應受的懲罰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