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賢誼
教師在教學中很多時候?qū)}教學的把握不夠到位,對例題的理解不夠到位,常常把例題講完就當完成了教學的任務,沒有深入理解例題的本質(zhì)。那么,如何挖掘例題的本質(zhì)呢?筆者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積累可以從以下兩方面改變例題教學。
變教材是一種常用的處理教材的方法,對已有的教學例題進行改變和深入討論,使學生能夠理解例題的本質(zhì)。在教學中,很多時候教師上課都以變式教學為主,筆者在這里就不加以討論,在這里主要談一下如何減弱條件來體現(xiàn)例題的本質(zhì)。
例如:如圖,在長方形ABCD中,BE平分∠ABC,交CD于點E,DF平分∠ADC,交AB于點F。
問:(1)DF是否平行于BE?請說明理由。
(2)若將上圖的長方形ABCD改成如圖∠A=∠C=90°的四邊形,其他條件不變。問:DF是否還平行于BE?請說明理由。
(3)若將上圖的長方形ABCD改成如圖∠A=∠C的四邊形,其他條件不變。問:DF是否還平行于BE?請說明理由。
本題在改變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次一次的逐步減弱條件,由原來的長方形減少到∠A=∠C=90°的四邊形再到∠A=∠C的四邊形,讓學生發(fā)現(xiàn)在減弱條件的同時這樣的結論是不是成立,同時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抓住主要的問題來解答問題,理解問題的本質(zhì)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哪里,通過改變現(xiàn)有教材的例題條件來達到教學的目的。
在不改變題目的條件下如何改變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落實教學知識點,同時教師也能夠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呢?在例題教學中有時候會遇到例題過于簡單,有些教師就根據(jù)課本的內(nèi)容講解例題,沒有深入理解例題的本質(zhì),使學生最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此,筆者就根據(jù)自己在一次教研活動中的經(jīng)歷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例如:浙江教育出版社數(shù)學七年級(上)7.3《線段的長短比較(1)》中有一個例題:畫一畫
已知線段a,利用直尺和圓規(guī)畫一條線段,使它等于已知線段a
第一次上課時根據(jù)課本中的內(nèi)容,教師直接給出畫法和畫圖步驟。
(1)任意畫一條射線AC。
(2)用圓規(guī)量取已知線段a的長度。
(3)在射線AC上截取AB=a。線段AB就是所求的線段。
當教師講完以后,讓學生動手畫,很多學生都能夠模仿教師的畫法去畫,但是在交上來的作業(yè)中卻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直接利用圓規(guī)量取線段a的長度,然后在作業(yè)本上取出兩點用直尺加以連接。這個方法比我們畫的方法簡單容易。從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在學生中一直存在疑問:為什么要選擇畫一條射線,為什么不選擇簡單的方法呢?等等疑問。
第二次上課時教師稍微做了一點改變,同樣的內(nèi)容畫一畫
已知線段a,利用直尺和圓規(guī)畫一條線段,使它等于已知線段a
教師:找一位同學來畫一畫?
學生:直接利用圓規(guī)量取線段a的長度,然后在黑板上取出兩點用直尺加以連接。
教師:那我們就來看看2a怎么做?
教師:我們來畫一下2a,看看哪個同學畫得又快又好?
可以找一個學生上來畫
教師:三點不在同一條線上,能確定三點在一條線上嗎?同學們還有其他想法嗎?
學生:先確定一點為圓心,以a為半徑的長度畫圓,再連接一條直徑。
教師:那3a呢?
學生:在黑板上圓規(guī)量取a,再取三段。
教師:在同一條直線上嗎?
學生:不一定。
教師:我們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不在同一條直線上,我們是否可以先確定一條線呢?(后面得到課本中的畫法)
教師及時對這兩種方法進行歸納分類:①先用圓規(guī),后用尺子;②先用尺子,后用圓規(guī)。得到學生給的方法弊端在哪里。
這里雖然沒有直接完成這個題目的教學,但是給學生埋下了伏筆,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完成2a和3a的畫法,感受這個方法的缺陷在哪里,然后我們引出一條射線,把問題固定在一條直線上。這個方法遇前面的方法相比感覺比較自然。能夠給出為什么要確定射線,為什么要畫射線,對學生以后畫圖有一種指導性的作用。同時這個題目的講解也符合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并討論給出正確的方法。同時課堂出現(xiàn)的細節(jié)問題,學生的想法有時候教師根本無法預設,這就需要教師有很好的課堂處理能力以及對課堂的把握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要求體現(xiàn)課堂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們變教法中可以看到如果采用第一種方法上課,學生完全跟在教師的后面走而沒有自己的想法,同時在課堂中也不能暴露學生自己的問題,而我們對同樣的內(nèi)容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后就可以把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解決掉,體現(xiàn)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教師在課堂中稍微加以指導也就能達到教學目標。
不管是變教材還是變教法中,我們都能夠體會到學生對知識點的落實程度。學生不僅能夠知其然,也能夠知其所以然,讓知識點真正落實到位,讓學生對問題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還能夠探索問題的本質(zhì),對問題有全面的認識。
例題教學也是平時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落實基礎知識的關鍵部分,例題教學的好壞也是體現(xiàn)課堂掌握程度的多少,引入新的例題教學理念改變舊的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例題教學理念能夠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要做好例題教學還是要做到一個字“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