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娟 郗凱寧 徐威聰 范家旭 林岱儀
[摘 要]農村中學科技館公益項目實施8年多以來,取得了顯著的工作成果,已成為科普服務“最后一公里”的中堅力量之一,但也遇到了諸多發(fā)展困境。該文以調研數據為依托,系統分析該項目的實施情況及主要經驗,分析項目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提出建立多元投入機制等舉措,為實現農村中學科技館項目的提質升級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中學科技館 科普 科學素質
[中圖分類號]G26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9596(2020)10-0059-06
農村中學科技館項目在中國科協的支持下,由中國科技館發(fā)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發(fā)起設立,于2012年正式啟動。項目采用政府資助、社會捐贈、基金運作的方式,在中西部地區(qū)(特別是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少數民族地區(qū))的中學設立農村中學科技館,并依托科技館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實現“一提升、兩促進”的發(fā)展目標,即提升農村青少年科學素質,促進科普資源均衡化,促進科技館展品產業(yè)化。在“十三五”期間,農村中學科技館建設任務被納入《中國科協科普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0年)》,在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重點布局。
一、發(fā)展成就
(一)促進我國科普資源的均衡化
農村中學科技館項目從2012年啟動到2019年底,在全國累計捐贈建設農村中學科技館858所,其中,在中西部地區(qū)建設812所,占94.64%;在國家級貧困縣建設553所,占比81.32%。在基金會的鼓勵和帶動下,各級政府、科協、民主黨派、企業(yè)等積極開展了農村中學科技館自建工作,部分區(qū)域基本實現全覆蓋。到2020年底,將實現項目“初心”,建設數量達到1000所,有效推動科普資源下沉,助力中西部地區(qū)和農村地區(qū)科普設施建設,促進我國科普資源的均衡化。農村中學科技館項目將中西部農村地區(qū)學校的青少年作為提高科學素質的“關鍵人群”,通過實施多層次的科普教育活動,帶動薄弱地區(qū)公民科學素質的整體提升。從科普工作體系看,這一目標定位體現了“補短板、抓關鍵”的思路,使農村中學科技館項目成為提升農村青少年科學素質,促進科普資源均衡化的重要舉措。
(二)助力我國科普展品的產業(yè)化
在農村中學科技館項目建設中,組織科普專家對適合農村青少年需求的互動性和創(chuàng)意性科普展品、科技創(chuàng)意作品(掛圖和展板)、多媒體投影設備、科普圖書等多種類的科普資源進行研究遴選,實現展館配置、研發(fā)設計、生產制造的全流程標準化,有效促進了學??破栈A設施體系建設的進一步完善,推動了我國小微型科普展教品的產業(yè)化進程。正是由于項目采取的市場運作機制,促使小微型科普展品生產企業(yè)創(chuàng)新意識不斷提高,展品研發(fā)設計制造能力不斷增強,涌現出一批明星企業(yè)和知名品牌。隨著項目覆蓋范圍的擴大和展品生產量的增加,規(guī)模優(yōu)勢開始顯現,展品生產成本逐漸降低,企業(yè)平均每套報價也從30萬元下降到20萬元,售后維修和咨詢服務水平也逐年提升[1]。科普展品的展示性、安全性和可維護性等方面得到了大部分師生積極、正面的評價,特別是展品的展示性和安全性方面,好評率基本都在90%左右?;饡趯κ苤鷮W校進行展品配置時,也會對科技教師開展科普活動培訓,進行展品使用輔導、維修指導和教育活動開發(fā),相關企業(yè)在培訓現場進行展品交流、演示與營銷,這些也帶動了圍繞科普展品產業(yè)鏈的其他產業(yè)的發(fā)展。
(三)注重農村青少年科學素質的提升
農村中學科技館項目深入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學校,受助學校充分利用科技館的資源策劃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科普活動,鼓勵學生將自己腦海中的好想法、好點子通過動手實踐轉化為創(chuàng)意作品,或獨立完成一些具有科學內涵的創(chuàng)新作品?;饡ㄟ^組織受助學校參評科技館發(fā)展獎中的創(chuàng)意獎、輔導獎等表彰活動,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熱情。此外,學??萍冀處熢诳萍拣^開展教育活動時,一改課堂上單一的說教式教學,轉為強調體驗和互動的問答式和體驗式教學,對提升農村地區(qū)青少年的科學素質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受助學校校長和科技教師的調查數據顯示,農村中學科技館對學校產生的五大作用分別是:激發(fā)學生對科技的興趣,提高學生相關科目的成績,提高學校的社會影響力,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和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校長和科技教師在談及本校最大特色或優(yōu)勢時,都將“科技”列為學校的最大特色。此外,調查顯示,52.71%的學生認為本校科技館對自己的學習有幫助,35.76%的學生認為有很大幫助。
(四)拓展農村公眾理解科學的機會
除了面向受助學校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外,科技館還定期向學校周邊的社區(qū)居民和其他學校免費開放,進一步擴大服務覆蓋面。調查數據顯示,參與調研活動的學校中有93.4%的學校建立了科技館的相關管理制度,99.15%的學校校長和97.87%的教師對基金會“農村中學科技館積分管理平臺”和評比激勵措施表示“很滿意”??萍冀處熎骄吭掠?~10天在本校科技館進行授課或者輔導學生開展科技活動,34%的科技教師平均每天在科技館輔導學生1~4小時,平均輔導時長在4小時以上的科技教師占6%。50.94%的學校配備科技志愿者,其中,本校學生占69%,本校教師占25%,本地大學生和老科技工作者等占6%。86.87%的學生認為學??萍拣^的開放時間能滿足自身需求。87.8%的學生愿意來科技館,39.49%表示帶家人來參加過本??萍拣^的活動。此外,17.09%的農村中學科技館每周定期開放,32.62%的農村中學科技館不定期開放,向外校學生或當地居民舉辦科普教育活動。這種開放共享的方式促進形成了家校聯動、校際帶動、社區(qū)互動的濃厚科普氛圍,中西部科普薄弱地區(qū)公眾理解科學的機會得到全面拓展。
二、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
(一)存在的問題
1.建設與維護資金不足,維護較難
配置一所農村中學科技館需花費20萬元左右,再加上科技館日常管理費、展教品維護維修和更新換代費等,項目資金需求量很大。調查發(fā)現,27.9%的學校反映科技館“場地小、展品不足”,22%學校反映“后期投入不足,專項資金支持不足”,還有14.4%的學校反映“展品老化,維修不到位”。從投入來看,項目尚未建立穩(wěn)定的社會捐贈渠道,而國家和地方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不夠,導致項目資金投入不穩(wěn)定,影響項目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目前,學校對科技館的維護性投入主要靠基金會積分平臺和參加科協組織的競賽獲得獎勵的形式取得,這遠遠不能滿足需要[2]。已建農村中學科技館的日常管理主要由學校負責。學校普遍反映,目前科技館日常管理主要靠教師兼職,由于教學任務繁重,管理學??萍拣^會增加額外工作量,且不與學??己藪煦^,福利補貼得不到保障,教師們對管理學??萍拣^顯得力不從心。同時受助學校表示由于農村中學科技館展品缺乏更新換代機制,售后維修服務有時不夠及時,也不到位,展品出現故障時,往往采取自修模式。上述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場館維護的困難。
2.運行管理效率有待提升
為了規(guī)范項目的建設和實施,基金會制訂了《農村中學科技館公益項目實施方案》《農村中學科技館公益項目管理辦法》《農村中學科技館網絡平臺管理辦法》等文件,建立了“公開申報+擇優(yōu)支持”建設機制,明確了基金會、中國科協、中國科技館、地方科協、承辦學校等各方的職責分工,形成了多部門聯動的工作體系,并于2019年成立了由中國科協科普部等7家成員單位組成的專項工作組,協同推進項目實施,但管理和運行層面的多部門聯動機制尚未穩(wěn)固形成。多部門聯動的優(yōu)勢是能在眾多合作主體之間通過優(yōu)勢互補形成合力,但合作主體多容易出現力量分散、職責不明確、管理不集中、溝通不到位等問題,造成場館運行效率低于預期,積分管理難以完全體現實際運行效果,甚至出現校方頻繁更換場館負責人的情況,導致場館低效運行,造成項目管理的不及時和不穩(wěn)定。
3.評估與激勵制度不健全
當前,圖書館、各類科學實驗室、創(chuàng)新活動室(創(chuàng)客空間)等已經成為中小學校的基礎配置,并有完善的建設和運行標準,以及相應的評估和激勵措施。相比之下,農村中學科技館的建設和運行尚處在探索階段,缺乏明確的功能定位,以及規(guī)范的建設和運行標準,導致難以形成評估和激勵制度。由于標準和制度缺乏,許多配備科技館的學校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現象,一些學校甚至出現運行維護費用為零的情況。為了促進項目的健康發(fā)展,亟須在明確農村中學科技館功能定位的基礎上建立科技館建設與運行的標準體系,并制定相應的評估與激勵制度,切實形成“以評促建,以獎促用”的工作格局。
(二)成因分析
產生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如下。
1.觀念更新不及時。有限的20件展品使得新館效應明顯,往往剛開館時門庭若市,一段時間后便門可羅雀。93.17%的教師認為,科技館的展品不能滿足本校學生需求的主要原因是展品數量較少,各地農村中學科技館學校及上級主管部門觀念陳舊,沒有更新觀念,把依托展品開展科普活動提到提高場館運行能力與水平的高度來認識。
2.人、財、物投入不足。就公益項目的各方參與主體來講,基金會的募集資金能力以及地方科協等群團組織的運行經費數額有限,農村學校為了維護學校正常運轉,本身經費也比較緊張,如果還要給預算外的中學科技館支出經費就更難了。另外,農村教師數量不足,教學方法單一,中學科技館教師激勵機制尚未建立。
3.制度監(jiān)管不健全。基金會目前對中學科技館公益項目的監(jiān)管還不健全,缺乏諸如展品維修快速響應機制、輔導員激勵機制、項目總結評價制度和及時上報場館運行數據制度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項目創(chuàng)新、升級、發(fā)展的障礙。
三、轉型之路
(一)預期目標
在國家政策導向、科學技術進步、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社會公益發(fā)展等背景下,以《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為指導,以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為中心,在“十四五”期間,農村中學科技館項目充分發(fā)揮在農村地區(qū)科普服務設施建設中的示范引領作用,有效提升農村青少年的科學素質,促進城鄉(xiāng)科普一體化發(fā)展,促進鄉(xiāng)村振興,為縮小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的地區(qū)差異和城鄉(xiāng)差異做出貢獻,致力阻斷科學素質貧困代際傳遞惡性循環(huán)。這一發(fā)展思路,可以簡稱為“十四五”期間的“一提升、兩促進”。
1.提升農村青少年的科學素質。擴大農村中學科技館項目援建范圍,集中建設公民科學素質薄弱地區(qū)農村中學科技館,聯動農業(yè)部、教育部、科協、科研院所、高新企業(yè)等單位開展資源拉手共建;以農村青少年為中心,優(yōu)化、健全農村中學科技館的場館建設模式、資源建設模式、管理運行模式,提高農村中學科技館應用率和轉化率,提高農村青少年的科學素質。
2.促進城鄉(xiāng)科普一體化發(fā)展。以農村中學科技館為依托,建設農村中學科普資源庫,完善農村基層科普服務設施建設,實現農村中學科技館的精準化建設,健全校際科普參觀、社區(qū)科普體驗、學生科普作品巡展機制,促進優(yōu)質科普資源的循環(huán)利用,促進城鄉(xiāng)科普一體化發(fā)展。
3.促進鄉(xiāng)村振興。以農村中學科技館為核心,搭建“?!^—家”的科普傳播鏈,推動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新技術科普傳播,增進農村青少年及居民對新技術的理解,夯實高新技術企業(yè)投資的群眾基礎,促進農村產業(yè)改革,促進鄉(xiāng)村振興。
“一提升”是迫切需要,“兩促進”是遠景目標。以上目標的實現,將使農村中學科技館項目成為促進我國農村地區(qū)科學普及、科技教育進步的動力源泉。它不但為加強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探索了新路徑,而且為城鄉(xiāng)科普一體化發(fā)展和鄉(xiāng)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二)具體措施
1.建立多元投入機制。①廣泛征集社會捐贈。進一步探索和強化“社會捐贈+政府資助”的投入方式,建立社會捐贈規(guī)范管理體系,擴大農村中學科技館公益資金募集渠道,開展一系列公益募捐活動,提高項目社會公益資金建設占比,降低中央財政投入,推進項目公益化發(fā)展。②爭取地方政策配套。積極爭取政府支持,為項目的運行和推廣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鼓勵各地開展農村中學科技館自建工作,建設有本地特色的主題科技館,進一步實現個性化科普要求。爭取地方政府建立農村中學科技館專項運營資金,主要用于農村中學科技館的日常管理維護。③打造多元化建設機制。嘗試分期建設、展品租賃、展品流動巡展等建設機制,改變農村中學科技館展品的產權屬性,改革一次性投入機制,形成長期投入、長期更新、長期流動的農村中學科技館建設機制,盤活閑置資源,擴大項目科普效果。④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通過定向投放、長線投資、公益冠名、主題展覽等方式,引入社會資本建設和捐贈機制,將社會資本引入農村基礎科普設施建設,建立社會資本參與機制,實現鄉(xiāng)村經濟與社會資本的對接,促進鄉(xiāng)村振興。
2.建立協同管理機制。①建立長效聯動機制。成立由中國科協、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農業(yè)部、基金會、各省級科協等部門組成的農村中學科技館建設領導小組,設立項目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討、部署工作。加強協同聯動,形成跨系統、多部門的長效聯動機制。廣泛調動其他基金會,包括共青團、婦聯在內的各類群團組織,以及教育部門參與項目運作。②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充分發(fā)揮科協系統資源優(yōu)勢,豐富現有平臺渠道,將農村中學科技館的建設、管理、運維、活動、培訓、評估等工作統一納入公共服務平臺管理,推動科普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使科協“三庫一平臺”建設惠及基層。③加強志愿服務體系建設。充分發(fā)揮基層志愿者服務優(yōu)勢,拓寬農村中學科技館獲得資源與人才服務渠道。④建立主題科普展覽巡展機制。開展區(qū)、縣內農村中學科技館展品校際巡展活動,以每個學生中學三年六個學期為標準,要求區(qū)、縣內六所農村中學科技館在三年內完成一次循環(huán),提高農村中學科技館的應用效率,豐富學生在三年內可體驗的科普展覽內容。開展學生作品巡展或社區(qū)推廣活動,為社區(qū)居民及其他學校師生提供科普服務。⑤建立農村中學科技館對外開放機制。農村中學科技館應申請成為當地研學實踐基地,采取預約制,接納區(qū)、縣內學生及居民參觀游覽,區(qū)、縣內中學生三年內至少需游覽一次。農村中學科技館應定期組織科技館開放日、學校科技節(jié)、家長參觀日等活動,打通“校-館-家”的科普傳播鏈,促進鄉(xiāng)村居民科學素質提升,奠定高新技術在鄉(xiāng)村中的群眾基礎,推動鄉(xiāng)村技術革新,帶動鄉(xiāng)村經濟振興。
3.建立評價激勵機制。①加強農村中學科技館標準化研究。依據新時代科普發(fā)展需求及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發(fā)展相關要求,制訂農村科技館建設標準體系、數字資源建設標準、科技館教師培養(yǎng)標準、運營與成效的評估標準,為項目的建設和運行提供規(guī)范的依據。②加強對科技館開放和使用情況的跟蹤監(jiān)測。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績效評估,督促受助學校加強對科技館的日常管理。利用公共服務平臺的大數據工具,對監(jiān)督、調研、篩查等參考數據,依據項目運行評估模板進行總結分析,并將分析結果用于指導標準制訂和修訂,為運維計劃調整、獎優(yōu)罰劣提供有力支持。③建立評價激勵機制。通過設立科技館發(fā)展獎、評選優(yōu)秀中學科技館輔導員等活動,充分挖掘人物事跡典型,拓寬宣傳渠道,并利用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加大宣傳力度。④建立品牌。統一活動標識設計,突出農村中學科技館標識,不斷擴大公益項目社會影響力和認知度,使農村中學科技館公益品牌逐漸深入人心,讓中學科技館典型人物成為科普明星。
綜上,農村中學科技館項目未來將繼續(xù)面向全國,特別是中西部地區(qū)、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少數民族地區(qū)、公民科學素質薄弱地區(qū),通過“學生—家庭—社區(qū)”模式擴大科普教育的實效和覆蓋面,實現農村中學科技館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國家科技評估中心.農村中學科技館公益項目評估報告[R].2017.
[2]趙菡,鄭念.農村中學科技館運行經驗及發(fā)展建議[EB/OL].(2019-11-14).http://www.crsp.org.cn/m/view.php?aid=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