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宏
(華南農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2)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1],并提出了“要堅持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相統(tǒng)一”等“八個相統(tǒng)一”的具體要求。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而思政課則是青年學生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主陣地。思政課的教學設置直接關系著思政課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的效果。一直以來,關于紅色電影的課堂應用一直飽受爭議,爭議的實質其實是對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爭議。畢竟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同學校、不同教師、不同班級、不同學生層次的應用效果很不一樣,這就非常有必要為思政課堂中紅色電影的應用“正名”“正理”“正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工作創(chuàng)新,重點要抓好理念創(chuàng)新、手段創(chuàng)新、基層工作創(chuàng)新,努力以思想認識新飛躍打開工作新局面,積極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難題的新舉措新辦法,把創(chuàng)新的重心放在基層一線”[2]。紅色電影的應用,本身就是思政教育方式的創(chuàng)新??上У氖怯捎谟械膶W校督導認為在思政課堂上播放電影是思政教師上課“偷懶”,通過放視頻、放電影“打發(fā)時間”、應付工作,所以,不少學校的思政課都不敢把紅色電影納入教學內容。然而,“活起來”才能“火起來”——“思政課是在人的頭腦里搞建設,其內容、理念、方法、手段和機制,必然隨著時代發(fā)展、使命任務、育人環(huán)境、教育對象的變化而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3]。因此,非常有必要為思政課堂應用紅色電影正名。
第一,思政課堂應用紅色電影不是“打發(fā)時間”“偶作調適”,而是“潤物有聲”。認為思政課堂應用紅色電影只是“打發(fā)時間”“偶作調適”,往往忽略了紅色電影在意識形態(tài)建設中春風化雨的特點。若是在課外進行紅色電影的組織觀看,實踐中難免會遇到諸如場地安排、資金不足、組織困難等客觀障礙,那為何不直接利用思政課堂?一些優(yōu)秀的、票房非常好的紅色電影,如《我和我的祖國》(2019)、《中國機長》(2019 年)、《戰(zhàn)狼 2》(2017 年)等,確實有口皆碑,觀眾們看完后有誰會覺得“打發(fā)時間”“偶作調適”?所以,思政課堂應用紅色電影是不存在所謂“打發(fā)時間”“偶作調適”的,而且思政課堂應用紅色電影,還要光明正大、義正辭嚴地將“潤物”變?yōu)椤坝新暋薄?/p>
第二,思政課堂應用紅色電影不是“輔助”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其本身就具有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政課的改革創(chuàng)新無論是內容上還是形式上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都希望把相對枯燥的政治理論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的實在理念,以達到打動人、感染人、指引人的“入腦入心”效果。而優(yōu)秀的紅色電影作品確實具備這種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政課堂上就應該大膽運用、充分運用、推廣運用。
第三,思政課堂應用紅色電影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具有重要政治價值的感性教育載體。紅色電影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教育形式之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感性教育載體[4],絕非“可有可無”。諸如《建黨偉業(yè)》《建國大業(yè)》等紅色電影,均以史詩般的厚重風格,再現(xiàn)了革命先驅前赴后繼建黨建國的輝煌歷史,集思想性、政治性、藝術性和知識性于一體,通過深刻的渲染力發(fā)揮著政治教科書和理論課堂無法展現(xiàn)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
紅色電影本身確實具有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是思政教育重要的感性教育載體。不過思政課堂應用紅色電影具有正當性與必要性,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具備了普遍開展的可行性,突出問題在于:一是紅色電影的時長問題,往往需要2個學時甚至3個學時,對于課時量有限的思政課程而言是一個沖擊;二是紅色電影與思政課的課程內容如何有效銜接的問題。
第一,紅色電影占用2-3個學時是值得的,對原有的授課內容可以進行適當調整,這也是倒逼思政課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步驟。如前所述,思政課堂應用紅色電影不是打發(fā)時間、輔助角色、可有可無,所以就應當把紅色電影的學時放置于思政課教學的總體設計中,揚棄固有教學環(huán)節(jié),取舍教學材料,重新衡量課程章節(jié)的詳略。當然有的紅色電影本身就有不同相對獨立的故事素材,如《我和我的祖國》(2019),只需選取其中的某個故事(約25分鐘)即可。
第二,可以嘗試把“紅色電影”安排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薄弱的時段,如“五一”“十一”放假的前一個星期,又或者安排在開學的第一次思政課。這不僅有利于重新調動和激活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增進師生關系。
第三,思政教師在備課時應嚴肅認真地對待紅色電影,必要時可以調整課程章節(jié)的授課順序,實現(xiàn)紅色電影與思政課內容的有效銜接。例如,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中可以應用電影《建國大業(yè)》,就完全可以與課程“第七章為新中國而奮斗”進行銜接;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系列故事也可以與“思修課”“概論課”“原理課”中的不同章節(jié)進行直接銜接。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思政課堂紅色電影的應用并不是為了播放電影而硬生生地插入教學大綱相關內容進行銜接,而應該以教學大綱為本,選取適當?shù)募t色電影,切忌本末倒置。
近幾年,“不少老師把重點放在學生”抬頭率上,搞出許多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也產生了一些轟動效應,但形式化始終伴隨著漫畫化、游戲化的風險,因此亦產生了傷害思政課聲譽的個別極端例子[5]。雖然思政課堂應用紅色電影具有正當性與必要性,但不可否認,有的思政課堂的應用效果并不盡如人意,這也是導致紅色電影課堂飽受爭議的主要原因。這就需要實事求是地檢討“病因”、探討“病理”,這才可能促進紅色電影課堂應用模式的真正轉變和質的提升。
第一,只重“題材”,不重“選材”。有的思政課堂選取的紅色電影或年代過于久遠,或質量過于一般,又或者只局限于教師個人的審美眼光而忽略了當代學生的“口味”,這些都是只重“題材”、不重“選材”的體現(xiàn)。年代久遠,學生就會缺乏代入感;電影的口碑過于一般,學生就會缺乏期待感;忽略學生口味就難以引發(fā)共鳴。紅色電影課堂應用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第二,只重“觀看”,忽略“思考”。有的思政課堂運用紅色電影只是單純“播放”,學生只是換了個時間地點“觀看”而已。紅色電影如果沒有聯(lián)系實際地進入到真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就難以引導學生往該往的方向上思考。比如《戰(zhàn)狼2》,大眾的眼光是發(fā)散的,有人看到了熱血的英雄主義,有人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有人只盯住“武打動作”,有人在琢磨“異國戀”。而思政課堂上的應用,應該把學生帶入政治層面的深度思考,包括:如何正確地愛國?如何正確地看待國際合作?如何正確地看待人類命運共同體?只有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思考,才是紅色電影真正的課堂應用。
第三,只重“傳播”,缺乏“反饋”。有的思政課堂播放的紅色電影確實質量好、口碑好,如《建國大業(yè)》,既普及了黨史國史知識,又提升了愛國主義情懷。但這僅僅都是單向的傳播,而缺乏了本就非常重要的“反饋”——學生是怎么想的?學生是否真得感受到了?當然,有的思政老師會布置“觀后感”等作業(yè),但學生往往敷衍寫完,缺乏及時有效的反饋,那么紅色電影的思政教育功能可能就難有真實效果了。
思政課堂中紅色電影的應用,就是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一種重要方式,可能由于實施的背景、方式、規(guī)范、程序、評價未能達成共識和總結亮點,而導致爭議不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抓住制約思政課建設的突出問題,在工作格局、隊伍建設、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1]。而要讓思政課堂應用紅色電影取得持久的實效,其“正道”就在于推動形成紅色電影課堂應用的長效模式。
第一,提升紅色電影課堂應用的規(guī)范性和程序性。紅色電影的應用是一種非常靈活的思政教學方式,靈活性不應被原則性束縛,但靈活性也不能損害原則性。既如此,各大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內部,可以在思政課堂中主動推廣紅色電影,由教師的“自選動作”變?yōu)椤耙?guī)定動作”,在每個學期可以課堂形式落實一部紅色電影教育,這需要五門思政主干課(概論、基礎、原理、綱要、形勢與政策)的協(xié)調,避免重復播放;教師在教學的總體設計中應有所體現(xiàn)并設置一定的教案。
第二,嚴謹選材,升華教學手段,落腳于政治性和學理性的相統(tǒng)一。在紅色電影的選取上,各教研室可以在集體備課會上認真討論,既要滿足時代性,也要注意觀賞性。同時,應群策群力,討論針對該部電影可以應用的教學手段,比如,應該設置什么樣的問題討論,如何布置作業(yè),如何進行互動,等等。紅色電影的應用絕不應該僅僅停留于觀看和單向傳播層面上,特別地,應通過設計核心問題進行電影選材,通過預設教學場景選擇教學互動手段,更重要的是,“教師在選擇問題、從事研究的過程中,要以政治為引領,確保政治方向的正確……對于學生關注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對于學生的思想困惑,要從學理上進行分析,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6]。
第三,著重學生反饋,教學設計重在喚醒學生認知。思政課的教學設計應針對學生的思想困惑,以紅色電影聯(lián)系實際生活,專門設計電影應用的教學啟發(fā)環(huán)節(jié),比如“一分鐘談感受”的小演講。紅色電影不能僅停留于“看”的層面,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的思考,可以在課堂上開展“一分鐘感受”的演講活動,由學生輪流上講臺講述觀后感,倒逼學生思考,而且實現(xiàn)即時的反饋。具體操作建議如下:(1)設定“一分鐘演講”的評分標準,包括禮貌儀容、邏輯性、思想性、啟發(fā)性、時間限制、掌聲熱烈程度等;(2)學生上臺演講感受,可以就其最深刻的一段故事、一個情節(jié)甚至一個鏡頭發(fā)表感言;(3)教師結合同學們掌聲熱烈程度及其他要素進行評分;(4)學生選出最佳演講;(5)教師點評,須突出學生演講的亮點及有待改進完善之處。總之,“一分鐘感受”演講只是一種獲得及時反饋的形式,目的是扭轉思政課堂中紅色電影的實際定位由“打發(fā)時間”變?yōu)閷W生的“深刻覺悟”,增強學生的獲得感。
第四,調整課程評價體系,轉向以實際效果為指向。現(xiàn)行的思政課評價體系,主要以是否圍繞政治教材、是否講明白某些理論原理、理論講述的時間安排是否合理等僵化指標為主.在推廣紅色電影在思政課堂中的應用的過程中,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思政課評價體系的完善,改變以思政教材為唯一授課內容的評價方法,轉向以培養(yǎng)學生紅色情懷、堅定四個自信從而真正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實際效果為指向的評價標準,鼓勵紅色電影的創(chuàng)新運用。
新時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培養(yǎng)的是“時代新人”,而且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主動走近青年、傾聽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7]。因此,我們應該從改善思政課教育效果著手、從改革思政教育開始,關注青年學生愿望,喚醒青年學生奮斗,幫助青年學生發(fā)展,這就是對黨和人民負責,就是對祖國和民族負責,就是對歷史和未來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