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知識存在于學生實際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只有立足于實際生活,實施有效的生活化教學,才能有效引導學生理解和認知科學知識,從而促使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有所提升。因此,文章主要選擇以小學科學教育為研究對象,對生活化教學策略展開如下探究,以期找尋到有效的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化;方法;研究
一、 引言
通常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當中,對其理解和認知起到積極的作用,而且知識來源于生活,如若學生脫離生活的軌道,只專注于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也將無法做到對知識的學以致用,進而也無法有效掌握所學知識。其中,小學科學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內容,也與學生實際生活存在密切的聯系,那么教師更應落實小學科學的生活化教學策略,使得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科學、了解科學,并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從而讓學生對科學知識做到融會貫通。所以,對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展開研究具有一定的意義。
二、 生活化教學的有關概述
(一)內涵
生活化教學顧名思義就是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主張以生活為基礎,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的一種教學思維方法??梢?,生活化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十分緊密,也是一種非常實用,且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
(二)內容
生活化教學的內容主要包括了:第一,教學目標生活化,是指在正式課程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目標應該時刻基于生活化教學的角度,將相關課程教學的組織與安排都傾向于學生的實際生活,使得學生能夠在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中學習與理解知識。第二,教學內容生活化,這就需要教師懂得從生活中尋找合適的教學案例,并將其引入課程教學之中,從而引導學生透過例子來學習與理解課程知識。第三,教學活動生活化,通過組織適當的生活實踐活動來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行為意識,使其樹立起正確的學習觀。第四,教學訓練生活化,則是借助各種課后的訓練來強化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促使學生在訓練中意識到知識的運用價值,進而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與探究欲望。
(三)優(yōu)勢
在課程教學中,合理運用生活化教學思維,能夠有效提升課程教學的效果。首先,基于生活化教學思維下的課程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利于學生結合生動有趣的生活例子來理解和探究課程知識。其次,在生活化教學背景下,學生能夠在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里學習知識,使得學生不易產生緊張的學習情緒,進而促使學生對課程知識產生學習的欲望??梢?,生活化教學思維方式運用于實際課堂教學之中,有助于學生學好課程知識,感知課程知識的價值。
三、 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一)小學科學教學目標與生活化教學思維的融合
教師開展一切的教學工作都應該基于有效的教學目標,才能真正實現課程知識的有效教學。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對課程教學目標的確定是教師落實小學科學教學的首要任務。其中,教師可以從生活化教學思維角度,去確定科學課程的教學目標,這樣小學科學教學才更具生活性,也能夠促使生活內容與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的有機融合。但是,在確定課程教學目標之前,教師還應充分了解即將要講授的小學科學課程知識,掌握科學課程教學的大綱要求,并在此基礎之上,確定課程教學目標,使得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目標與生活化教學思維有效融合,從而利用有效的課程教學目標來指引學生探究科學知識。
以小學科學“我們知道的植物”教學內容為例,在開展課程教學之前,教師應該注重課程教學目標的明確,以圍繞實際的課程教學目標來開展教學工作,這樣才能有效提升課程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其中,“我們知道的植物”所要達到的課程教學目標主要有:第一,讓學生通過植物和塑料花的對比觀察,學習用證據支持自己的看法。第二,引導學生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并促使學生能夠獨立識別植物,也能簡單描述植物的特點。其中,圍繞課程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從生活化教學思維的角度,繼續(xù)對課程教學目標實施優(yōu)化和擴展,如嘗試在日常生活中,讓學生學習種植植物,從而促使學生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生活環(huán)境,能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美的感受。通過對課程教學目標與生活化教學思維的有效融合,讓學生意識到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進而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
(二)小學科學教學內容中融入生活化教學素材
一般小學生都對生動有趣的內容產生學習的興趣,因而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優(yōu)化課程教學內容,以使得科學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有趣,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促使學生主動去探究課程知識。其中,教師可以圍繞學生即將要學習的科學知識,引入一些與科學知識關聯的生活例子,并將其融入教學內容之中,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本中的科學知識。同時,在引入生活例子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教學例子的針對性,從而保證選擇出來的生活例子具有教學的意義。此外,教師還應該引入課外教學圖片、視頻素材等內容,從而對小學科學教學內容進行豐富與優(yōu)化,進而利用直觀的生活教學素材來引起學生的學習注意力。
以小學科學“校園里的植物”教學內容為例,為了讓課程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有趣,且能夠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互聯系,教師可以從生活中選擇一些植物參考圖片,又或者是利用課余時間,采用錄像機設備對校園里的某一種植物進行日常觀察,以將植物的生長狀態(tài)記錄下來,從而幫助學生了解生活中不同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那么在正式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引入相關的教學圖片、視頻素材等內容,從而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植物生長的過程,不同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等。其次,教師可以舉例生活中的某一種植物,如校園中常見的芒果樹,以此為例來引導學生說出植物的名字、特征、形態(tài)等,從而利用學生較為熟悉的植物來展開課程知識的學習與探究,進而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代入感。
(三)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生活化教學思維的融入
每位小學生都有活潑好動的一面,也希望從知識學習中獲得快樂。因此,教師想要實現有效的小學科學知識教學,可以從生活化教學思維的角度,組織有趣的生活實踐活動,促使學生能夠深入實際生活,去真實參與課程實踐活動,以讓學生從活動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進而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最終讓學生真正理解和運用科學知識。那么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考慮到每一位小學生的行動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以根據他們的實際能力來設計有效的實踐活動環(huán)節(jié),使得學生有能力參與到課程實踐活動。此外,教師設計的實踐活動應該與實際的科學課程教學內容相聯系,這樣學生才能在科學實踐中檢驗和鞏固自身所學的知識。
以小學科學教學中的“認識物體的形狀”有關知識為例,為了讓課堂教學更具活力,教師以“生活中的物體”為主題,組織學生參與生活中物體的觀察與記錄活動,讓學生交流與討論生活中物體的形狀、特征,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觀察與研究意識。其中,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參與到實踐活動之中,以針對生活中的實際物體展開探究。但是,在進行合作學習之前,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及基礎知識水平,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分組,以實現學生之間的彼此學習、彼此進步。那么在正式探究的過程中,組內學生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分配活動任務。比如,每個組先選出一名小組長,再由小組長分配每位成員的實踐任務,包括準備好觀察物體的實踐工具、實踐研究表格的設計、實踐過程的記錄、分析與匯總等,從而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之中,進而加深學生對“生活中物體”的形狀、特征的認知。
(四)小學科學課后訓練中滲透生活化教學思維
學生知識的鞏固仍離不開有效的課后訓練,而且課后訓練也是拓展學生學習視野的有效途徑,因而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參與到有效的課后訓練中,方能促使學生真正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但是,以往部分教師直接要求學生完成課本后的練習題,又或者統(tǒng)一完成課程訓練任務等,并沒有針對學生的實際能力來開展課程教學工作。所以,當前教師應該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維,學會突出課后作業(yè)的生活性,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聯系在一起,這樣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比如,根據一些科學現象提出適當的課后研究問題,并以此作為課后訓練任務,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展開研究。
以小學科學“觀察一瓶水”課程教學內容為例,為了有效鞏固學生所學課程知識,教師可以從生活化教學思維的角度,結合一些生活化問題來引導學生展開課后的學習與探究,從而讓學生從所學知識中去尋求答案。比如,教師可以圍繞課程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如下課后問題:水和洗發(fā)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去觀察與區(qū)分二者的差異?在問題的指引下,學生自行完成相關的研究任務,并將研究成果記錄成相關的研究報告內容。此外,對于作業(yè)完成較好的學生給予一定的鼓勵,并以此為榜樣鼓勵其他學生參與到課后訓練之中,從而強化學生的科學知識能力。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生活化教學的角度,去分析與探究科學知識,并由此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以及訓練等方面,滲透生活化教學思維,從而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來探究科學知識,進而促使學生意識到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
參考文獻:
[1]劉帥.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措施探討[J].未來英才,2016,27(16):116.
[2]郭鳳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對策思考[J].考試周刊,2017,15(35):24.
[3]范淡祥.關于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分析[J].小學科學,2017,32(4):456.
[4]和秋梅.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有效實施生活化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15(22):103.
[5]林菊香.探討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新課程,2018,20(17):154.
作者簡介:李瑩潔,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邵武市通泰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