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瑜
(中共漯河市委黨校,河南 漯河462001)
政黨制度是現代國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來源。正如著名政治學家謝茨施耐德所指出的:“毫無疑問,政黨的興起是現代政府的顯著標志之一……政黨并不是現代政府的附屬物,它們處于現代政府的中心,并扮演著決定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角色?!盵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作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偉大政治創(chuàng)造,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2]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將“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作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型政黨制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世界政黨政治史上,都具有特殊的意義和獨特的價值。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新型政黨制度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與中國具體國情創(chuàng)造性結合的產物。馬克思列寧主義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人民民主理論和政黨及政黨關系理論以及中國共產黨人對其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形成的多黨合作理論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堅實理論根基。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多黨合作思想是新型政黨制度理論產生的思想淵源。《共產黨宣言》《哥達綱領批判》《關于共產主義同盟的歷史》等著作比較系統(tǒng)地闡述了無產階級建黨學說,鮮明地提出了無產階級政黨與其他政黨合作的思想,并深刻地論述了與其他政黨合作應該采取的原則和態(tài)度。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提出,“共產黨人到處都努力爭取全世界民主政黨之間的團結和協(xié)調”[3],“在政治上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結成聯盟,只是必須肯定,是你領著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領著你走”[4]。這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形成的理論源泉。列寧關于多黨合作的思想與實踐奠定了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無產階級政黨與其他政黨合作的思想基礎。列寧指出,在一定的條件下,工農“聯盟也會成為上層的,即左派社會革命黨人和布爾什維克之間的真誠的聯合”[5],“沒有工人民主派和資產階級民主派的步調一致的行動,就不可能取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勝利”[6]。等。這些重要論述為多黨合作的階級基礎、政治基礎、策略遵循等提供了理論基礎,形成了無產階級多黨合作思想理論。
毛澤東多黨合作思想是新型政黨制度理論形成與發(fā)展的思想基礎。毛澤東同志提出,中國共產黨要奪取中國革命的勝利,必須爭取、團結一切中間階級和中堅力量,擴大革命陣營。因此,中國共產黨采取了爭取、聯合民主黨派的方針,通過民主黨派成功地團結了民族資產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廣泛爭取了同盟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政治條件,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多黨合作的基本格局。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基本方針,強調“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這些論述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理論形成與發(fā)展提供了思想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新型政黨制度理論發(fā)展的思想體系。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時期,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適應歷史和時代發(fā)展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提出一系列多黨合作新的理論觀點、政策思想,進一步明確了民主黨派的性質、地位和作用,確立了“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闡明了政黨制度的衡量標準,回答了多黨合作價值和功能的問題,實現了政黨關系長期和諧,發(fā)展了新型政黨制度理論體系,并通過提出修改憲法建議,制定政策性文件和紀要,使多黨合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規(guī)范化軌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事業(yè)不斷前進和發(fā)展。
新型政黨制度理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關于豐富、完善和創(chuàng)新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極大地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政黨制度理論和實踐,為世界政黨制度的發(fā)展提供了中國智慧,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理論寶庫,為我們在新時代進一步堅持、發(fā)展和完善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型政黨制度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并在新時代不斷走向成熟完善。
近代以來的中國社會性質與社會結構決定了任何政黨要支撐起中國革命和現代化的發(fā)展,都必須廣泛聯合各種積極的社會政治力量形成廣泛同盟,才能在鞏固領導的基礎上充分成為核心力量。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是中國人民在救亡圖存的奮斗過程中,在總結和吸取舊式政黨制度深刻教訓基礎上的歷史選擇,是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的共同選擇,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歷程中得以定型和成熟完善的。新型政黨制度的產生、形成與發(fā)展是經歷了一系列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檢驗,證明是能夠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種力量與資源、最適合中國具體國情和實際的政黨制度。
新型政黨制度在革命斗爭中形成:各民主黨派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新型政黨制度的最早孕育與實際發(fā)生,既是基于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現實需要,也是基于“國事是國家公事”[7]的邏輯原點。自20 世紀4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開始展開合作。以民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為社會基礎的各民主黨派及無黨派民主人士,是反帝愛國、追求民主的社會進步力量??谷諔?zhàn)爭勝利后,中國所面臨的“兩種命運、兩種前途”已經涇渭分明,通過推翻國民黨獨裁政權,進而建立一個獨立、民主、和平、統(tǒng)一的新中國,成為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共同愿望。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fā)布“五一口號”,響亮地提出召開政治協(xié)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積極響應?!拔逡豢谔枴蓖苿恿酥袊伯a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得以在中國的土壤里生根發(fā)芽、成長、壯大,為新型政黨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旗幟和方向、根系和源頭、史實和依據[8]。新型政黨制度是基于“五一口號”及各民主黨派積極響應、擁護這一口號的雙向選擇結果。
新型政黨制度在建設、改革中完善:構筑多黨合作長期穩(wěn)定全面發(fā)展的基本格局。新政協(xié)的勝利召開標志著中國特色新型政黨制度正式確立。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共有來自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等45個單位的662名代表參加,這次會議成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誕生的標志。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同志明確提出,中共和各民主黨派的關系是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伴L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在黨的八大被確立為多黨合作的基本方針,突破了蘇聯“一黨制”政黨模式,使新型政黨制度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進一步發(fā)展。黨的十二大形成并確認了“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十六字方針”。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guī)定:“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是有廣泛代表性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993年,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fā)展”載入憲法。江澤民同志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是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政黨制度?!盵9]胡錦濤同志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政黨制度。”[10]新型政黨制度確立并不斷發(fā)展完善,制度話語呈現出歷史性特征。
新型政黨制度在新時代成熟定型:為世界政黨政治發(fā)展提供了中國方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應該不忘多黨合作建立之初心,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把我國社會主義政黨制度堅持好、發(fā)展好、完善好,不忘合作初心、繼續(xù)攜手前進。”[2]這為推動多黨合作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為充分發(fā)揮新型政黨制度效能指明了方向。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新型政黨制度的初心和使命。新型政黨制度是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必然選擇,它有利于在新時代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實現“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會商量”,有利于攜手共謀大事,提高效率,減少內耗,加速和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新型政黨制度的實踐邏輯表明,包括政黨制度在內的任何制度的構建都不是一次完成的,在歷史實踐發(fā)展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是新時代政黨制度的題中之意[11]。新型政黨制度形成、發(fā)展與完善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有著共同的初心: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一共同的初心和使命,成為各黨派勠力同心、攜手前進的最根本動力,筑牢了新型政黨制度的基石。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與命脈,是孕育國家政治經濟體制模式的土壤。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鮮明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毙滦驼h制度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西方政治制度不是發(fā)展階段的差異,而是文明基因的差異。新型政黨制度植根于中國的歷史文化土壤,具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深厚基因以及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大一統(tǒng)”共同體傳統(tǒng)是新型政黨制度的歷史積淀。中華文明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斷流的偉大文明,中國政黨制度之所以是一黨執(zhí)政、多黨合作,而非西方政黨輪替模式,是由大一統(tǒng)傳統(tǒng)所決定的[12]。與古希臘城邦、羅馬帝國治理的模式不同,自秦代形成的“大一統(tǒng)”在最大限度地整合資源,維護國家統(tǒng)一、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經濟、抵御外來侵略、組織水利工程、防止分裂割據、加強民族交流等諸多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使中國長期居于世界民族之林前列。大一統(tǒng)必然維護家國本位、責任倫理的共同體精神,必然要求堅強有力、以民為本的領導核心,必然堅守國家統(tǒng)一、民族獨立的政治底線,必然采取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合作方式,必然塑造天下為公、修齊治平的士人精神[13]。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傳承者,既契合了“大一統(tǒng)”傳統(tǒng)對領導者一元化的內在要求,又適應了政黨政治發(fā)展的時代潮流。
和合文化是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文化根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它(指新型政黨制度)不僅符合當代中國實際,而且符合中華民族一貫倡導的天下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異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對人類政治文明的重大貢獻。”[2]和合文化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體現在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價值觀,平等相處、彼此尊重的平等觀,民族融合、協(xié)和萬邦的民族國家觀,天下大同、天下為公的世界觀等。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這種“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思想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現代的民主政治,也構成了當代中國政黨制度的文化基因[14]。以和合文化精神為積淀,在新型政黨制度中孕育生成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和而不同”的和諧型政黨關系、“求同存異”的合作型政黨關系和“同心同德”的同心型政黨關系[15]。新型政黨制度汲取與發(fā)揚和合文化精神,具有“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zhí)政、多黨派參政”的顯著特征,它以合作協(xié)商代替了對立爭斗,能夠有效地避免政黨之間互相傾軋而造成的政局不穩(wěn)和政權頻繁更迭,保持政治穩(wěn)定和社會和諧。
文化的繁榮興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深入研究新型政黨制度的深厚文化底蘊、提煉多黨合作對外傳播的文化符號,對加強新型政黨制度建設、抵御對西方自由民主的盲信、回應西方對我國政黨制度的質疑,構建新型政黨制度的話語權,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既強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也強調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盵2]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新型政黨制度生動地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實質和人民民主的真諦。政治協(xié)商、民主監(jiān)督、參政議政,就是這種民主最基本的體現。作為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方式,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是民主政治的獨特的、獨有的、獨到的形式。
豐富了民主實現形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民主的形式是豐富多樣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說只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評判標準。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權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選舉時有投票的權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續(xù)參與的權利;要看人民有沒有進行民主選舉的權利,也要看人民有沒有進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的權利?!盵16]以往的政黨制度,宣揚選舉民主,唯選舉得票至上,無法切實體現民心民意。而由此導致的后果是,人民只有投票的權利,只有在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后就進入休眠期,而沒有廣泛的真實的權利,這顯然只是形式主義的民主。新型政黨制度摒棄了傳統(tǒng)民主實現形式的認知,以協(xié)商民主的形式真正代表最廣泛的人民利益。協(xié)商民主以更關乎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而受到廣泛應用[17]。中國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使民主的形式更加豐富、民主的渠道更加拓展、民主的內涵更加深刻。在新時代,新型政黨制度發(fā)揮作用的舞臺極為廣闊,中國式民主在中國行得通、很管用。
獨特的民主政治功能。新型政黨制度彰顯了人民民主的獨特功能和優(yōu)勢。一是利益表達的廣泛性和真實性相統(tǒng)一。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團結合作保證了新型政黨制度利益表達功能的廣泛性,通過協(xié)商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保證了新型政黨制度利益表達功能的真實性,政黨制度的利益表達功能的持久性在各政黨為了共同利益而奮斗的基礎上得以實現。二是政治參與的有序性和有效性相統(tǒng)一。新型政黨制度通過制度化、程序化、規(guī)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種意見和建議,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能夠把社會整合與政治參與相結合,政黨制度的政治參與功能在有序參與和有效參與的有機統(tǒng)一中得以實現。三是民主監(jiān)督的人民性和政黨性相統(tǒng)一。各個政黨和無黨派人士為著共同目標而團結奮斗,把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社會監(jiān)督和人大制度下的法律監(jiān)督有機結合起來,賦予了政黨制度監(jiān)督功能鮮明的人民性。同時,各政黨在黨際層面基于國家發(fā)展利益而互相監(jiān)督,成功開辟了一種新型的政黨監(jiān)督模式。
群眾路線的制度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yōu)勢,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18]這是我們黨第一次從踐行群眾路線的視角闡釋了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的特質與優(yōu)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涉及全國各族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全體人民和全社會中廣泛商量;涉及一個地方人民群眾利益的事情,要在這個地方的人民群眾中廣泛商量;涉及一部分群眾利益、特定群眾利益的事情,要在這部分群眾中廣泛商量;涉及基層群眾利益的事情,要在基層群眾中廣泛商量。”[19]這不僅對新型政黨制度與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價值銜接進行了闡釋,還與黨的優(yōu)良作風和根本工作路線進行了價值融合,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理論的發(fā)展,也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理論的整體性[19]。
制度績效是制度自信的基礎前提和重要支撐,一種制度之所以能夠汲取人們對它的信任與遵循,與其自身的制度績效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效能所具備的適應性、正確性、高效性、穩(wěn)定性等制度績效的必備條件,是中國制度優(yōu)勢的重要支撐,彰顯出巨大的制度優(yōu)越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制度績效。
突破西方政黨制度的發(fā)展困境?,F代政黨制度經過300多年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廣為實行的兩黨制或多黨制。在票決民主條件下,西方政黨制度始終難以擺脫惡性黨爭、派系傾軋的弊病。西方國家 “政黨體制一直經受著一種緩慢的、現在又加速的分崩離析過程”[20]。西方國家政黨制度被選舉政治的強力扭曲,凸顯出許多深層次的結構性困境。主要表現在,“為反對而反對”、民主的“短視化”以及較低的得票率和過低的投票率。對移植西方主要國家政黨制度的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而言,不僅沒有實現社會整合和政治穩(wěn)定,反而帶來持續(xù)不斷的動亂和暴力事件[21]。而中國新型政黨制度通過制度化、程序化、規(guī)范化的安排,集中與民主有機統(tǒng)一,更具活力,能夠實現集中力量辦大事,破除了西方政黨制度的發(fā)展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在它把各個政黨和無黨派人士緊密團結起來,為著共同目標而奮斗,有效避免了一黨缺乏監(jiān)督或者多黨輪流坐莊、惡性競爭的弊端。習近平總書記這一論斷深刻地闡明了我國新型政黨制度對于西方政黨制度困境的超越。
突破了蘇東社會主義國家政黨制度。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共產黨“一黨制”,這在鞏固無產階級政權、開展社會動員、推動工業(yè)化等方面,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十月革命之后,列寧便發(fā)現舊時代的官僚主義現象并不因為社會主義政權和制度建立而消失,相反地,“官僚主義就在蘇維埃制度內部部分地復活起來”[22],以致各種官僚主義的現象在蘇維埃政權鞏固之初就泛濫起來,并逐漸蔓延到各個領域、部門,且滲透到黨內。列寧指其為“禍害”“膿瘡”“帶有官僚主義弊病的工人國家”[23]。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政黨制度導致的一個結果是,一黨權力的過分集中使黨內民主缺乏活力,權力的過分集中致使特權和腐敗現象層出不窮,嚴重傷害了社會主義民主,嚴重分離了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成為導致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政治劇變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新型政黨制度把政黨制度從舊的刻板印象中解放出來。新型政黨制度所具有的政治協(xié)商、參政議政、民主監(jiān)督三項制度安排相互協(xié)調,既能體現直接利益、短期利益、局部利益,更能代表根本利益、長期利益、全局利益,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制度的整體功能,有效地避免了西方國家政黨制度和蘇聯東歐一黨制的弊端。在處理政黨與政權、政黨與政黨、政黨與社會關系上更負責任、更有效率,有利于克服“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催生出巨大的制度績效。
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實踐證明,西方政治制度并不具有普世價值,各國制度的選擇沒有固定的模板。新型政黨制度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了世界政治文明,豐富了世界政黨制度模式,為世界政黨政治提供了中國方案。
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執(zhí)政和參政體制。執(zhí)政和參政體制是體現政黨制度性質和特點的重要內容。一黨制、兩黨制和多黨制分別反映了政黨在國家政權中截然不同的關系。在政黨與國家政權的關系方面,新型政黨制度既不是執(zhí)政黨一黨獨占、別無分店,也不是多黨競爭、輪流坐莊,還不是執(zhí)政黨與在野黨(反對黨)勢不兩立、互相制約,而是執(zhí)政黨與參政黨有機結合[2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新型政黨制度的核心,這是由我國的國情和國家性質決定的,是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的前提。正如學者所指出的,新型政黨制度中政治參與和社會穩(wěn)定的雙重需求得以兼顧,推動政黨利益和民眾利益的高度統(tǒng)一,促成精英民主和大眾民主的協(xié)調銜接[25]。這對社會主義條件下如何確定非執(zhí)政的政黨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如何處理執(zhí)政的共產黨與其他政黨的關系,提供了新的思路,探索了新的政黨制度和政治制度模式,為不同國家選擇適宜的政黨制度模式提供了借鑒。
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政黨制度范式。新型政黨制度提供了一種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政黨關系模式的架構——以參政黨取代在野黨,形成“執(zhí)政—參政”的政黨關系架構,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這個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完成執(zhí)政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26]。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壟斷了世界政黨政治的定義權、闡釋權和評判權,限制了人們對政黨政治的認知。我國新型政黨制度,既區(qū)別于“包打天下”的一黨制,也不同于“零和博弈”的多黨制,也不是一黨制的亞類型、合作型多黨制,而是一黨領導與多黨合作、執(zhí)政黨與參政黨合作共事的有機結合,它打破了世界政黨政治的西方話語霸權。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理論的厚度、實踐的成功、制度的優(yōu)勢、文化的魅力,為構建新型政黨制度的話語權提供了最堅實最深厚最具有說服力的基礎,拓展了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道路。
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現代治理模式。新型政黨制度作為保障國家政治社會發(fā)展的重要體制機制,與國家治理目標的實現密切相關。我國新型政黨制度在基本構成、性質特點、運行機制上形成的功能作用,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力量凝聚機制、政策優(yōu)化機制、政治參與機制、增進共識機制和政治穩(wěn)定機制[27]。中國政治發(fā)展的歷史證明,新型政黨制度內嵌于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其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能夠推動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其制度效能的有效發(fā)揮能夠推動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深入推進為新型政黨制度提出新任務和新機遇,國家治理的重點、難點就是新型政黨制度發(fā)揮作用的著力點,新型政黨制度則以獨特優(yōu)勢和功能為國家治理提供動力和智力支持,促進治理目標的實現。
新型政黨制度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文化邏輯、民主邏輯、績效邏輯和制度邏輯的辯證統(tǒng)一,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yōu)勢之一,它從理論和實際上超越了以往政黨制度的分類標準,賦予人類政黨政治更加生動豐富的內涵,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的基本依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