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直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異化”這一概念最早來源于拉丁文Alienatio,它有轉讓、疏遠、讓渡、他者化等幾層含義。而在不同的學科中,異化概念都有被使用到:經濟學上的異化指的是財產的轉讓;在政治學和法學范疇內使用這一概念,其意義是自由的喪失。我們經常所關注的便是哲學意義上的異化概念,異化作為一個哲學范疇,它表征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黑格爾用“自我意識”去解釋一切存在,他所談論的異化也特指“自我意識”的異化,異化在他的哲學中扮演著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中介的角色。在馬克思哲學中,異化主要指的是主體自身產生出一種異己的力量,人受到這種力量的制約,且其異化理論著重表現為異化勞動理論。所不同的是,馬克思基于一種實踐哲學的立場,正確的區(qū)分了對象化與異化,掙脫了黑格爾思辨唯心主義和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枷鎖,從現實出發(fā)尋找異化勞動的根源,肯定了人的對象性活動的意義,并在哲學上說明了實現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他用“絕對精神”構筑了一座龐大的思辨哲學大廈。黑格爾以絕對精神作為自己哲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按照他的說法,絕對精神自身包含著矛盾,從而外化為自己的對立面,即發(fā)生了異化。在《精神現象學》中,他用異化說明了絕對精神的辯證運動歷程:即絕對精神為了實現自己,首先外化出自然界、人類社會,再對其進行揚棄并最終回到自身,以達到絕對的自由,因而全部的發(fā)展在黑格爾看來都是精神在發(fā)展,并且在黑格爾的哲學中,異化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這一邏輯中介表現為它是絕對精神發(fā)展的否定環(huán)節(jié)。簡言之,黑格爾的異化理論包含兩個要點:第一,異化是自然界、人類社會、社會意識形態(tài)為了充分發(fā)展自己進行的一種外化活動,客觀事物均是觀念的外在表現;第二,異化的整個過程表現為從觀念到客觀化最終回歸觀念。
在探討黑格爾的異化思想時,總會涉及到對他的主奴辯證法的分析。一般來說,主人是以享受為目的的,他通過對物的否定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但是主人欲望的滿足又是通過奴隸作為中介,即奴隸通過勞動以此滿足主人的需要。在這里,主人事實上并沒有與物發(fā)生直接性的聯系,直接性的聯系建立在奴隸與具體的物之間。奴隸通過勞動加工改造對象為主人服務,長此以往,奴隸便產生了一種仆從意識,這種意識使得奴隸從內心服從著現有的主奴關系。后來,奴隸在直接性地與外在對象的接觸中慢慢發(fā)現,主人依賴于他的勞動及其產品,自己在主人與外物之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而他的“不由自主的意向”轉變?yōu)椤白灾鞯囊庀颉?,當奴隸發(fā)現自己本身也可以是自在且自為的主體后,奴隸反客為主,成為原先主人的主人。這一轉變充分表現了奴隸是在勞動過程中確證了自己的本質,即奴隸本來在勞動中異化自己,而后克服異化確證自己并成為真正的人。
勞動使得奴隸最終確證自己的本質,這讓黑格爾看到了勞動的重要性,但是對于黑格爾的勞動概念,我們應從兩個方面去加以分析。一方面,黑格爾認識到了勞動可以使人產生真正的自我意識,勞動在人的發(fā)展過程中、在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黑格爾最開始在《耶拿實在哲學Ⅱ》中就肯定了勞動的積極作用,人通過勞動使自身成為事物,而且通過勞動,外化于我的存在成為了異化于我自身的事物,人也在這個過程中被承認。在《法哲學原理中》,黑格爾談到了市民社會存在兩個原則,通過這兩個原則黑格爾論證了人對于動物的超越。具體來講,在市民社會中,每個人都希望滿足自身的需要,達到自己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個體是一種“特殊性的存在”,這構成了第一個原則;而個體需要的滿足在市民社會中需要通過他人實現,也就是與他人進行“交換”達到自己所想要的,通過他人,個體從特殊的個體轉變?yōu)橐环N“形式的普遍性”,這便是第二個原則,這兩個原則都是通過黑格爾的“勞動的抽象化”得以實現的。人與動物具有同一性又有差異性,人與動物都有自己的需要,動物的需要帶有一種“自然直接性”;而人的需要則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不斷發(fā)生變動,人的這種需要可被稱為一種“抽象的需要”,為了滿足自己的這種“抽象需要”,個人需要不斷勞動創(chuàng)造自己需要又能和他人相交換的東西,通過這樣的勞動人可以從質上超越動物。但另一方面,黑格爾的勞動概念有其歷史的局限性,黑格爾所談論的勞動僅僅是概念領域的抽象勞動,黑格爾對于勞動運用的最多的詞是“勞動的抽象化”,也就是說這是從一種宏觀的視角、從勞動概念本身去闡述勞動的意義,對于勞動具體應用到某一生產生活領域之后所帶來的影響,黑格爾并沒有闡述與涉及到。
黑格爾把外化等同于對象化,在整個過程中,絕對精神通過外化展開自身,外化出自然界和社會,這是一種自我異化的產物,也就是一種對象化,而后絕對精神對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不滿意后,又揚棄他們并最后復歸自己。在這里,黑格爾認為外化就是一種對象化,馬克思認為這樣的觀點并沒有正確區(qū)分對象化和外化,最為重要的是,黑格爾的異化理論脫離了感性的實踐活動。正如之前所論證到的,黑格爾致力于構造一個龐大的形而上學的哲學大廈,他的理論自始至終都帶有唯心主義的思辨色彩。黑格爾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勞動異化狀況,但也僅僅是注意到了,他并沒有出于一種階級立場的考量去加以分析和解決,而只是將其中性化看待。他的異化理論也只是一種精神本身的運動過程,并沒有超出意識的范圍。對于如何揚棄異化,黑格爾認為只要絕對精神認識了自身就可以了,事實上,這樣所達到的是“主觀自然與客觀自然、主觀精神與客觀精神、客觀精神與絕對知識僅僅在思想領域中達成的和解”。[1]簡單地說,黑格爾所說的對異化的揚棄仍然是思維領域中的揚棄,因為人的異化問題、勞動的異化問題都是根源于自我意識的異化,所以這些層面的異化也僅僅是思想的異化。自始至終,黑格爾都沒有能夠觸碰到現實的感性的人的實踐活動,基于現實生活和人的實踐活動去討論異化及其異化的揚棄。我們在看待黑格爾異化理論的時候,除了對其理論缺陷進行批判外,也應該基于其所屬的歷史與階級正確認識他思想的局限性,因為“黑格爾的目的只是在于說明和解釋資本主義社會現實,他從沒有想到要改造這個社會?!盵2]同時,也要看到他對勞動重要性的強調對于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在黑格爾異化理論的基礎上,馬克思看到了異化在國家與市民社會關系問題上的表現以及金錢異化、勞動異化、人的本質異化等問題,揭示了異化的消除只能訴諸于現實的手段。
早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這本書中,馬克思就談到了異化問題。他批判了用唯心主義的思想去理解國家與市民社會關系問題。黑格爾從觀念決定現實這一邏輯表達了國家決定市民社會的思想,馬克思認為黑格爾的這種觀點具有一種邏輯的荒謬性,并不是基于現實的視角分析現實問題,而是用一種超越現實性的思辨去規(guī)定現實問題。馬克思認為國家的形成是因為有了家庭和市民社會作為前提,家庭和市民社會是真正的現實中的存在,家庭和市民社會的運動和發(fā)展才推動了國家的形成,基于此他強調的是家庭和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看到了一種異化的存在,因為人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當人創(chuàng)造了國家之后,國家卻成為人們的最高權力時,就是一種人的本質的異化。國家是人民所創(chuàng)造的,它應該成為人民利益的反映體,而不應該是控制人民的存在,當國家制約人的時候,就是一種異化的表現。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對于異化的探討具體聚焦在金錢異化這一問題上。金錢在馬克思看來其本身本來僅僅只作為衡量外在事物價值的東西,但是在猶太人那里金錢成為他們所敬仰和極力追逐的神圣物,人們在對金錢追逐的無形之中就使得自己被金錢所控制,這就是一種金錢異化。在關于猶太人解放的問題上,馬克思認為要想實現解放就應該立足于現實層面,不應該從信奉基督教的市民中尋找解放,而應該從現實的金錢異化中掙脫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猶太人的真正解放。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異化勞動理論是我們在分析馬克思異化理論時所著重探討的,這種異化表現在勞動產品、勞動過程、人的類本質以及人自身與勞動者自己的對立。針對這個問題,馬克思具體從四個方面描述了異化勞動的表現。第一,勞動者與勞動產品之間的異化。簡單的說,它所反映的是工人與自己所生產的產品的分離。對于勞動產品的生產,“這種活動越多,工人就越喪失對象。凡是成為他的勞動的產品的東西,就不再是他自身的東西。因此,這個產品越多,他自身的東西就越少?!盵3]157也就是說,勞動產品已經成為了一種異己的力量,工人生產的越多,自己占有的越少,而且這種異己的力量也就越強大,工人永遠無法占有自己所生產的東西。第二,勞動者與勞動本身的異化。馬克思曾對人的本質有過這樣的一種定義:人類自由自覺的勞動。也就是說,勞動本身本應該是體現勞動者幸福感與自身能動性的活動,但在資本主義階段勞動本身發(fā)生了異化,工人在資本主義生產鏈條之下基于一種求生存的意愿從事著高強度的生產、做著重復性的加工,體會不到勞動的成就感。第三,勞動者與自己的類本質的異化。人是類存在物緣自于人的活動帶有人的意識和目的,人的發(fā)展是不斷的通過有意識的活動揚棄自身的過程,正是基于此,人才與其他生物相區(qū)分。而此時人的活動與動物相類似僅僅成為一種維系自身生存的活動,這便是對自己類本質的背離。第四,人與人的異化,值得注意的是人與人的異化是上述三者異化的必然結果。人與人共處于一個社會整體中,不同的人雖有階級和身份的不同,但在現有正常狀況下,人不應該有人身依附關系的形成,而資本主義社會的獨特之處表現在資本家和工人地位的嚴重對立。在馬克思那里人與人的異化主要表現在工人與資本家的異化,也表征著私有制社會中的階級分化,人與人的關系演變成為一種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且這種雇傭關系加劇了資本家與工人的對立。
在《神圣家族》里面,馬克思批判了以布魯諾·鮑威爾為代表的青年黑格爾派用思辨的手段去消除異化的思想。在馬克思看來,力圖通過思辨的模式消除異化是一種單純停留于精神領域的做法,對于現實中的異化問題,起不到決定性作用,馬克思認為應該用現實的手段去對抗現實中的異化。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曾把人的本質歸結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映射的便是現實的社會生活,在該文本中馬克思還提出“實踐”的概念,也就是說,此時馬克思再一次重申了對于異化的消除應該深入到具體的社會關系中、立足于現實社會,并且用實踐的手段去解決。即“因此,對于這個世俗基礎本身應當在自身中、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且在實踐中使之發(fā)生革命。”[3]500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以下簡稱《形態(tài)》)是標志著馬克思唯物史觀基本形成的著作,文中首先談到國家和社會的產生是人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結果,而這種人不是想象的、脫離社會生產的人,而是現實生活中具體的人。也就是說,馬克思在此時更加確信自己思想和理論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自從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囿于在思辨的精神領域消除異化后,馬克思不斷強調現實生活中的異化應該從現實出發(fā)用實踐的手段去解決。正如《形態(tài)》中他所論述的:“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3]527馬克思在《形態(tài)》中還揭示了異化的產生來源于分工或私有制。“原來,當分工一出現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動范圍,這個范圍是強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這個范圍。”[3]537也就是說,分工將人束縛在固定的環(huán)節(jié)和固定的領域,也使人喪失獨立自主和全面發(fā)展的機會,這就是人的一種異化。而對于如何消除異化,馬克思在《形態(tài)》中強調要揚棄私有財產,實現共產主義。
在《資本論》的第一卷中,馬克思提到了“商品拜物教”。具體的講,馬克思看到了在商品經濟中,人與人的關系被物與物的關系所掩蓋,也就是商品成為一種神秘力量決定著商品生產者的命運。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帶上了拜物教性質。所使用的物品成為商品,是因為他們是私人勞動的產品,“因此,在生產者面前,他們的私人勞動的社會關系就表現為現在這個樣子,就是說,不是表現為人們在自己勞動中的直接的社會關系,而是表現為人們之間的物的關系和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盵4]商品拜物教因而直接揭示了在商品背后的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系,矛頭直指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象。
對于異化理論,馬克思與黑格爾的最大區(qū)別在于,黑格爾僅僅是從思辨的精神領域去理解異化并思考異化的揚棄問題,而馬克思不斷超越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理論局限性,基于實踐哲學的立場,在現實世界中尋找異化勞動的根源,強調揚棄私有財產與實現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第一,馬克思超越了黑格爾對異化論作單純思辨的解讀。馬克思所談論的異化勞動具有雙重維度,其一是基于哲學存在論的維度指向資本主義條件下人的感性的對象性活動。這種感性的對象性活動超越了黑格爾的概念領域的勞動以及費爾巴哈的“感性的直觀”。馬克思在思想中曾經歷了從宗教批判到政治批判再到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轉向,也就是說,馬克思最終發(fā)現了要揭示具體的現實問題的根源必須立足于對政治經濟學的考察,這當然離不開對異化勞動的考察。作為存在論出場的勞動,就指的是感性的對象性活動。黑格爾哲學中“絕對主體”的自我活動是在思維內部的非對象性的活動,或者說它是一種想象的活動;費爾巴哈則用感性對象性的主體來反對“絕對主體”,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僅僅是基于一種直觀去理解世界,這種直觀也可以說只是人的單純的自我感覺。此外,費爾巴哈也沒有把人放在具體的歷史中、現實生活中去理解,所以當他看到現實的異化問題的時候,只能通過哲學的直觀去表達自己的憤然。費爾巴哈把主體理解為一種單純受動的存在,這便在無形中取消了主體的活動,費爾巴哈并不理解人自身所具有的批判性與革命性維度,也沒有將人與實踐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如果說黑格爾著重強調自我意識的展開、費爾巴哈側重于揭示人的感性活動,那么馬克思則重點分析了“對象性活動”在人的本質確證過程中的重要性。基于對“對象性活動”的分析,馬克思實現了對黑格爾的理性活動和費爾巴哈純粹感性的雙重揚棄。勞動者通過勞動確證自己,但在現實中卻出現了異化勞動,對于這個問題,馬克思認為應該通過實踐的手段加以解決。也就是說,異化勞動是人的感性的對象性活動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特殊存在,這并不妨礙我們用實踐的手段去解決此異化問題。其二,異化勞動具有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維度,這主要指的是資本主義制度下工廠的雇傭勞動,是勞動者具體的物質性活動。在《資本論》中,馬克思相繼分析了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和資本拜物教的不同表現,已經向世人宣告資本主義的異化勞動已經深入到現實生活中,并且以特有的力量控制著人。正如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對工人勞動狀況分析時所指出的,“在資本主義生產體制下,每個工人都是生產鏈條上的一個原子”,而且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各個領域都被異化所侵蝕。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最深刻變化表現在他的批判視角轉向了政治經濟學,立足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馬克思深刻地發(fā)現了異化所形成的深層根源,并指認了異化勞動下資本與勞動的對立,因而對于異化勞動的消除在于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廢除。
第二,在實踐基礎上,馬克思區(qū)分了異化與對象化。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談論了自我意識的外化,自我意識先通過外化向外部展現自己,制造出自己的對立面,然后復歸到自己。這樣的一種復歸也就是一種異化過程的回歸。所以,在黑格爾那里,異化等同于外化等同于對象化。費爾巴哈所講的異化接近于馬克思,這種異化側重于講主體的對象化且對象化的客體作為一股能動的力量制約主體。馬克思認為,對象化與異化既有同一性,也有差異性,并且這種差異性體現的十分明顯。異化與對象化的同一性表現為二者都是人的實踐活動的表現,其一,異化與對象化的主體都是人,這兩者的主體都必須尋求對象物的存在來證明自身的存在,而且這種過程必須在生產活動即實踐中得以體現。其二,異化活動和對象化活動都是具體的活動,這兩種活動都指的是人的實踐活動,若不把二者放在某一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其將表現出巨大的相似性。馬克思立足于實踐的立場除了闡明對象化與異化的同一性之外,更加強調二者的本質區(qū)別。異化與對象化表現為人的活動究竟是為人還是非人的受動。人通過對象化將自己的本質對象到外物上,人在其中是一種能動的主體;而異化則表明人的本質力量不能得到確證,人是一種受動的客體。馬克思曾指出在實踐的中介下,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社會存在物的統(tǒng)一體,人與動物同時具備滿足生理本能的動物屬性,但與此同時,人又是社會存在物,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離不開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和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社會交往。所以,人將自然、社會都當作自己的對象性的存在,人作用于自然、人作用于社會便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人在這種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過程中確證自己。黑格爾和馬克思都強調人類歷史的自然展開,這樣一種歷史感和現實感表現在個體的人身上,就是人通過實踐實現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聯系,并在這種聯系中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歷史。而在資本主義時代,勞動者的人是一種非人的存在,在分工之下,人是一種破碎與片面的存在,人放棄了自身的主體性,成為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下單純受動的客體和資本邏輯的附庸。所以,馬克思強調異化勞動使得勞動者與自己的類本質發(fā)生了異化,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異化,并讓勞動者受制于商品。可見,異化使人不能確證自己的本質,這也是馬克思提出廢除私有制并實現共產主義的緣由之一。
第三,在實踐的基礎上,馬克思指出揚棄私有財產并實現共產主義具有歷史必然性。馬克思把勞動引入歷史,為歷史找到了基礎,也看到了消滅資本主義是必然的也是歷史發(fā)展的最終要求。馬克思指出,私有制是異化勞動產生的原因,因而消滅異化就必須消除私有制,馬克思這樣談到:“不難看到,整個革命運動必然在私有財產的運動中,即在經濟的運動中,為自己既找到經驗的基礎,也找到理論的基礎?!盵3]186馬克思認為私有財產它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活動在異化狀態(tài)下的表現,人只有積極的揚棄私有財產才能真正地占有自己的生命活動,“對私有財產的積極的揚棄,作為對人的生命的占有,是對一切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從而是人從宗教、家庭、國家等等向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即社會的存在的復歸。”[3]186那么,如何實現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馬克思指出了實現共產主義的必然性。他認為共產主義是人與自然界、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還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與自我確證、自由與必然、個體與類之間斗爭的解決。到這里,從實踐到私有財產的揚棄到共產主義的實現就構成了一個緊密的邏輯,而這個邏輯的出發(fā)點就是人的實踐。人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歷史,這種創(chuàng)造立足于人的物質生產實踐。歷史是不斷往前發(fā)展的,資本主義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上所出現的矛盾與異化預示了其滅亡的必然性,也指認了人可以通過實踐去創(chuàng)造未來社會,正如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所強調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