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云
(阜陽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學前教育學院,安徽 阜陽 236015)
《堂吉訶德》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作品,是一部發(fā)表于文藝復(fù)興時期反映現(xiàn)實主義的文學巨著。小說描寫了主人公堂吉訶德懷著匡扶正義的理想,行俠仗義,游走天下,每天幻想著自己是一位騎士,但最終回歸現(xiàn)實在家鄉(xiāng)死去的故事。雖然作者最后讓主人公回歸現(xiàn)實丟棄了騎士夢,但也賦予了他及他身邊人溫情的人文情懷,心系窮苦百姓,向往自由、平等。人文主義思想是“以人為本”,宣揚人性和人權(quán),提倡寬容、平等、自由,反對以神作為中心的宗教、禁欲主義、封建制度。
《堂吉訶德》是一部書寫騎士制度衰落的史詩著作。小說描寫了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西班牙社會的完整畫面,以現(xiàn)實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向人們呈現(xiàn)了超過七百個身處不同階級的人物形象。堂吉訶德和仆人桑丘是故事的中心,因此,筆者通過對他們的行為、語言、心理等進行分析,以探究整部小說的人文主義思想。
1.堂吉訶德的人文主義思想
堂吉訶德在文中是被嘲諷的典型,但他自認為是站在騎士的角度行事,始終堅定自己的理想,崇尚真理和正義,具有俠義精神,勇于與惡勢力斗爭。如他認為風車是惡魔,然后就去攻打風車;他認為混亂的羊群是交戰(zhàn)的軍隊,于是就大戰(zhàn)羊群;為了解救受苦的騎士,他打爛了木偶戲臺;為了小雇主受的皮肉之苦,他去懲罰財主。這些荒誕的行為中富含著堂吉訶德對人們的同情,體現(xiàn)出他對封建勢力的反抗。
堂吉訶德向往自由,不受束縛。如:他認為人天生應(yīng)該擁有自由,所以放走苦役犯,并告訴苦役犯,他要推翻暴君制度,救他們脫離苦難;堂吉訶德支持瑪塞拉去放羊,追尋自由生活,掙脫出封建束縛,并且認為她應(yīng)該受到所有人的尊敬;堂吉訶德和桑丘受到了公爵的款待,但是他們并不留戀那個沉悶的牢房——公爵的城堡,因為他們在那里受到了無情的捉弄,當二人逃離城堡回到曠野時,立刻精神煥發(fā),并感慨到自由才是無價之寶。作家把公爵夫婦的城堡比作泯滅人性的西班牙社會的縮影,廣闊的自然界代表崇尚人文主義這一類人的自由天地。
堂吉訶德的話語中常常流露出對百姓的同情。如在桑丘即將赴任時,堂吉訶德對他說,一定要秉公執(zhí)法,不能收取賄賂,要體會窮人的苦難。在堂吉訶德心里,廉潔是文官的職責,勇敢是騎士的擔當,他認為所有武力在戰(zhàn)爭中才能使用,同時戰(zhàn)爭的最終目的是和平。
堂吉訶德還主張將封建制度中的等級觀念廢除,貴族和平民的地位可以交換。平民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夠改變自身所處的階級,人不應(yīng)該按照血統(tǒng)和地位區(qū)分高低貴賤,而是應(yīng)該根據(jù)人的品德高尚與否。一個人的品德屬于其內(nèi)在付出的努力,和人文主義的思想觀念不謀而合。主人公堂吉訶德雖然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家庭,但家境比普通貧民要好很多,然而他并沒有選擇隨遇而安的生活,他不愿意過散漫的日子,愿意身負艱險任務(wù),想要建功立業(yè),永垂青史,這些想法都體現(xiàn)出人文主義精神。與此同時,堂吉訶德還認為游俠的本分就是吃苦,經(jīng)過磨練后,自己就會更堅強,雖然結(jié)局失敗了,但卻突破了自己,勇于突破自己正是人文主義宣揚的思想之一。堂吉訶德崇尚自由,要自己決定命運,這些想法都是文藝復(fù)興時期展現(xiàn)出的人文主義思想。[1]
2.仆人桑丘的人文主義思想
桑丘的自我成長。桑丘原本是一個貧困的農(nóng)民,因為生活所迫,當了堂吉訶德的隨從,渴望發(fā)財擺脫貧困的處境。當他跟隨堂吉訶德經(jīng)歷了各種磨難后,心胸逐漸寬闊,克服了原有的弱點。特別是當“官”之后,他的性格有了更大的變化,由原來想要發(fā)財?shù)脑竿D(zhuǎn)變成更加民主的需求,他不羨慕貴族身份,以自身為農(nóng)民而感到自豪。在當“官”過程中,桑丘展現(xiàn)出了勞動者的智慧,支持正義,幫扶弱者,革新法律等,這些都曾是堂吉訶德一生追求的奮斗目標。
桑丘的民主傾向。當他看出公爵夫婦的計謀時,就即刻辭職,他心胸坦蕩對公爵夫婦說,他上任的時候沒有帶來一文錢,離開的時候也不帶走一文錢,這樣的陳詞和當時的官場中各種貪污受賄的官員們大不相同。他是一個睿智的總督,當他放棄手中的權(quán)力時,用最平凡的話語對當時西班牙社會中的整個官僚制度作出了譴責。桑丘的身上有著善良的品質(zhì)和長遠的見識。[2]作家通過對桑丘這個人物的描寫,展現(xiàn)出農(nóng)民的大智慧,向世人宣示了卑賤者的高貴和高貴者的愚蠢,映射出對平民的同情,相信群眾具有的民主傾向,展現(xiàn)出人文主義精神。
《堂吉訶德》中展現(xiàn)出來的人文主義思想,與作家實際的生活體驗,以及時代不斷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在塞萬提斯創(chuàng)作時,西班牙正處于瀕臨崩潰的時代,而此時的歐洲其他國家迅速發(fā)展,各種人文主義思想也在快速傳播。作家受到意大利文化的熏陶,以及閱讀的各類作品,接觸到了大量人文主義思想觀念,為這部巨作奠定了思想基礎(chǔ)。
作家生活不幸的經(jīng)歷,帶給了他更多的痛苦體驗,更為《堂吉訶德》這部作品的細節(jié)刻畫提供了更多的素材。1570年,塞萬提斯參加了“雷邦多戰(zhàn)役”,在回國時被俘虜,變成了土耳其的奴隸,他整日看見的各種慘象,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腦海里。讓作家感到更加心痛的是,他回國之后,為了糊口不得不接受一個征稅的工作。在工作過程中,他不懼怕強權(quán),保護平民,最終因得罪權(quán)貴被解雇,生活更窮苦潦倒。當他看見貴族過著燈紅酒綠的生活時,感到極大的憤慨;而當他看見貧苦的人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對他們感到深深的同情。
塞萬提斯采用諷刺與夸張的藝術(shù)手法,把現(xiàn)實與幻想結(jié)合起來,使主人公堂吉訶德和仆人桑丘處于半夢半醒間。正是在這種幻境中,他們表現(xiàn)出真實的自我,勇于反抗、向往自由、同情百姓、自我成長,這些寶貴的人文主義思想,為一代又一代人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更使《堂吉訶德》這部巨著至今都閃爍著思想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