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諷刺的生命是真實存在的”,正如魯迅所言,《儒林外史》這一長篇小說因為諷刺藝術的存在才具有了更真實的生命力。本文在對《儒林外史》的寫作背景、寫作內(nèi)容和思想主題進行簡要介紹的基礎上,通過寫作手法上的對比描寫、夸張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三個方面與題材內(nèi)容上的科舉制度、人物品格和文化折射三個角度,分析《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關鍵詞:《儒林外史》 諷刺藝術 科舉制度 寫作手法 題材內(nèi)容
茅盾認為《儒林外史》是幫助人進行“藝術修養(yǎng)”的有效讀物;胡適認為《儒林外史》中一個充滿藝術特色的地方是速寫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魯迅對《儒林外史》的評價是:“秉持公心、針砭時弊、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本文主要通過寫作手法和題材內(nèi)容兩個層面對《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進行深入的探討。
一、《儒林外史》: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代表
《儒林外史》中作者以辛辣的筆觸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和儒生的命運進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小說形象地刻畫了清朝科舉制度下知識分子精神和文化生活的腐朽奢靡,極力批判知識分子醉心科舉、追求功名利祿的社會習氣。作者具體以科舉制度以及該制度奴役下的丑惡靈魂作為切入點,諷刺封建社會統(tǒng)治下官吏的無能、地主的貪婪、官宦人士的虛偽,以及在封建黑暗統(tǒng)治下儒生靈魂的扭曲,比如作者在對范進中舉發(fā)瘋、周進撞號板、馬二先生頂禮膜拜等情節(jié)的描寫中,敏銳捕捉人物的細節(jié)行為,以此宣泄對知識分子人性卑劣和封建統(tǒng)治黑暗的控訴。
二、《儒林外史》寫作手法上的諷刺藝術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刻畫的每一個人物都能在當時的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相應的原型,作者在文學作品中對每一事件的刻畫不是照搬社會現(xiàn)實,而是在尊重社會現(xiàn)實的基礎上,使用了一系列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使讀者能從一系列的細節(jié)描寫中深入體會諷刺的意味,從而使作品更具藝術魅力。
1.對比手法
《儒林外史》中大量使用了對比手法,通過對人物在科舉考中前后的變化彰顯諷刺意味。如對范進和周進的故事敘述,就使用了這一手法?!度辶滞馐贰返谌刂小昂缿粜袃呆[捷報”,描寫了在范進中舉前胡屠夫經(jīng)常罵他:“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xiàn)世窮鬼。歷年來不知累了我多少?!狈哆M參加舉人考試想找胡屠戶借路費,又被胡屠戶罵道:“你自己覺得中了一個相……如今癡心就想中起老爺來!……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泡尿照照自己,整天不三不四,就想著天鵝吃屁!”而范進中舉之后胡屠夫的態(tài)度截然相反:“我每常說,我這個賢婿,品行又高,才貌又好,就是城里頭張府、周府這些老爺也沒有像我女婿這樣體面的相貌……我小老這一雙眼睛卻是認得人的……女兒像有些福氣,畢竟要嫁與個老爺,今日果然不錯?!睂Ψ哆M表現(xiàn)出極為謙卑和恭敬的態(tài)度。對周進故事的描述也用了對比手法。六十多歲還沒中秀才的周進,為了生計去薛家集擔任私塾教師,秀才梅玖不但沒有外出迎接,還在酒席上譏諷他“呆,秀才,吃長齋,胡須滿腮”。在得知周進考中進士以后,梅玖便在周進的長生祿位前下跪磕頭。吳敬梓通過對比手法深刻揭示了人物內(nèi)心的虛偽,從而有效增強了小說的諷刺意味。
2.夸張手法
《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發(fā)瘋”便是夸張手法的典范。在科舉制度下,知識分子追求功名利祿是切切實實存在的,夸張描寫將諷刺意味烘托得更加明顯。范進中舉之前在街上插標賣雞,解決斷炊之困,而中舉之后鄰人報喜他卻執(zhí)意不信:“高鄰,你曉得我今日沒有米,要賣這雞去救命,為什么拿這話來混我?”當回家看到中舉報帖,“不看便把罷,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手拍兩下,笑了一聲‘噫!好!我中了!……不由分說就往門外飛跑……原來新貴人歡喜瘋了”。這種夸張的寫作手法,把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摧殘放大,使讀者感受到科舉制度的弊端,從而更深刻地揭露問題的本質,并加強了小說的諷刺意味。
3.細節(jié)描寫
對細節(jié)的深入描寫可以讓人物形象生動飽滿,同時也可以將小說的諷刺意味最大限度地加以呈現(xiàn)。《儒林外史》第五回中諷刺嚴監(jiān)生的吝嗇:因為點了兩根燈芯費油,嚴監(jiān)生遲遲不肯咽氣,最后他的妻子趙氏挑了一根燈草后,嚴監(jiān)生才最終斷氣。第四回描寫了范進到湯知縣處打秋風的情節(jié)。當時范進的母親已死,范進作為兒子按照傳統(tǒng)的封建習俗必須履行服孝三年的義務。當湯知縣用美味佳肴、“銀鑲杯箸”招待他,“范進退前縮后的不舉杯箸”,正當湯知縣為這個孝子的行為感動時,他用換成的“白顏色竹筷子”“在燕窩碗里,揀了一個大蝦元子送在嘴里”。作者通過這些細節(jié)的刻畫將傳統(tǒng)封建禮教下知識分子的虛偽面貌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細節(jié)描寫的創(chuàng)作手法能夠讓讀者快速了解人物的精神面貌,深入挖掘人物的內(nèi)在特性,從而達到諷刺的目的。
三、《儒林外史》題材內(nèi)容上的諷刺藝術
1.對科舉制度的諷刺
科舉制度的盛行,使知識分子不惜一切手段追求功名利祿。《儒林外史》中刻畫了馬純上這一人物形象。馬純上一直將金榜題名奉為人生目標,同時將步入仕途作為人生的唯一正確道路,然而現(xiàn)實的情況是他在科舉的道路上屢屢挫敗,“補稟二十四年,蒙歷任宗師的青目,共考過六七個案首,只是科場不利”。但這并沒有改變科舉制度在其心目中的位置,依然對科舉考試充滿希望,“‘舉業(yè)二字,是從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舉業(yè)”。第十五回,他與匡超人對話:“人生世上,除了這事就沒有第二件可以出頭……只是有本事進了學,中了舉人、進士,即刻就榮宗耀祖,這才是大孝。”讀者可以從他的一系列舉動和言語中窺探出科舉制度對他的影響?!度辶滞馐贰分恤斁幮拮约簺]有兒子,便將唯一的女兒當作兒子進行教化,魯小姐每天堅持研習八股文并堅持做標注,閱讀的每一處被標記得密密麻麻。她對自己的丈夫不參加科舉非常失望,把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每日拘他在房里講‘四書,讀文章”。盡管封建社會女性不能參加科舉考試,但通過對這一人物的刻畫,讀者可以深刻感受到以魯小姐為代表的女性對科舉制度的癡迷。科舉制度不僅讓一部分人醉心于此,也揭露了一部分讀書人的虛偽品性??锍耸且粋€“聰明、靈活、多變、虛偽”的小人,貧窮的時候他可以做到勤儉持家、孝敬父母,一旦通過科舉考試得中后,他拋妻棄子、裝腔作勢。出身農(nóng)村的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秀才,又通過官場上的人脈,投機鉆營,搞人身依附。之所以有如此成就并不完全靠他的真才實學,與他在官場上結識的人脈有很大聯(lián)系。
2.對科舉人物品格的諷刺
扭曲的科舉制度下,人性必然會有相應程度的扭曲,吳敬梓也很注意對人性扭曲的描寫?!度辶滞馐贰分凶髡邔救斒捵钚蜗蟮目坍嬀褪恰扒屣L明月常如此,才子佳人信有之”,在婚姻問題上季葦蕭表現(xiàn)出一副極其不負責的態(tài)度,在已經(jīng)有妻子的情況下毫不忌諱地入贅尤家,當有人質問其為何再婚時,他恬不知恥地說道:“風流人物只要才子佳人能夠匯合,一個兩個又有什么稀奇呢?”作者通過對話刻畫了季葦蕭對其行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放任態(tài)度。又如對萬雪齋這一鹽商形象的諷刺,萬雪齋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不高,但偏偏喜好用帶有書法文化意味的方式裝飾自身,比如,他總是通過在大廳懸掛的用金字書寫的“慎思堂”三個大字來表明自己的身份;在處理與牛玉圃關系上也體現(xiàn)了為人狡黠的一面,牛玉圃由于談到萬雪齋的痛處而惹怒了萬雪齋,萬雪齋立刻決定與其斷絕來往。
3.對社會文化的諷刺
《儒林外史》描寫了一群“附庸風雅”的讀書人,他們看似是在進行文化活動,實則是在開展反文化活動。辛東之和金寓劉兩個人都是相當有名氣的書法作家,他們主要靠一身的書法技能游走在上流社會的官宦和富商之家。辛東之在馮鹽商家寫字半年卻沒有要到應得的三千銀子,于是不禁詛咒馮鹽商家在陰間變成窮鬼。金寓劉在方鹽商家寫了22個字得到了八十兩銀子卻嫌少,于是執(zhí)意不肯讓方鹽商家拿走自己書寫的對聯(lián),方鹽商當場付錢后便撕了他書寫的對聯(lián),金寓劉雖然得到了錢,卻失去了應有的面子。兩個書法家作為文人雅士的代表,身上卻充滿了銅臭氣息,作者通過刻畫這兩個人物,對當時的社會文化進行了諷刺。
綜上所述,吳敬梓《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的運用可謂達到了一定境界,整部小說的最終成功也離不開這一藝術手法的巧妙運用。作品中作者秉持愛憎分明的態(tài)度,利用不同手法、不同方式對不同人物進行了不同的刻畫,對科舉制度下文化和人物的諷刺,最終都指向了吃人的封建禮教。
參考文獻:
[1]陳一君.《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J].戲劇之家,2015(5).
[2] 仲南喬.《儒林外史》諷刺藝術蠡測[J].戲劇之家,2020(12).
[3] 蔡勤.《儒林外史》諷刺藝術淺析[J].赤子(上中旬),2014(8).
[4] 梁潤萍.《儒林外史》諷刺藝術特色淺析[J].群文天地,2011(1).
[5] 尹佳琪.《儒林外史》諷刺藝術新探[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7(8).
[6] 傅義春.從“槍手”的使用、描寫及其影響看《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J].明清小說研究,2017(2).
作 者: 王麗,河南工業(yè)貿(mào)易職業(yè)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