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琳琳
[摘 要]本文闡述了融合及特殊教育學校的概念,圍繞中心論點,結(jié)合特殊教育學校展開了研究,并希望將其應用到特殊教育學校的實踐中去,能給更多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論依據(jù),并為殘疾學生提供更好更合適的教育。
[關(guān)鍵詞]融合;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學校
融合物理意義上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樣融成一體,心理意義上指不同個體或不同群體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觸之后,認知、情感或態(tài)度傾向融為一體。融合教育,是繼回歸主流教育理念后的全新特殊教育理論,以經(jīng)過特別設計的環(huán)境和教學方法來適應不同特質(zhì)學生的學習,讓大多數(shù)殘障學生進入普通班,并增進在普通班學習的一種教育方式。也這就是說普通教育和主流社會同樣也適合特殊教育學校學生。
特殊教育學校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滿足特殊學生的教育需求,增長他們的知識,挖掘他們的潛能,使他們獲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簡單來說就是特殊教育學校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技能,為學生以后與社會融合打下良好基礎(chǔ)。
一、個人融合是根本
特殊教育學校專門招收適齡的殘疾兒童及少年,這些學生缺乏自信心,他們遇到的挫折和困難更多,他們在羨慕其他孩子的同時,可能產(chǎn)生嚴重的自卑心理。為了讓他們更好的融合社會,第一步是改變他們的主觀意識,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缺陷,并接納這一事實,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要從自身的“我不行”轉(zhuǎn)變?yōu)椤拔夷苄小?。第二步讓他們主動融合到周圍的環(huán)境中去,積極去嘗試做一些事情。例如,普通學生和特殊學生觀看啞劇小品后,進行模仿表演,普通學生能按部就班的模仿肢體動作,加入一些聲音來增加逼真度;而特殊學生中的聽力障礙兒童在模仿的過程中,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加入聲音模仿,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會更加形象逼真。所以說,改變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認知,個人主動融合才是根本。
二、家庭融合是基礎(ch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有殘疾兒童的家庭,大部分家庭認為自己有愧于孩子,在接受事實的同時,認為家庭是撫養(yǎng),學校教育才是全部。要做到家庭融合,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轉(zhuǎn)變家庭觀念。孩子的生活習慣和三觀的形成,家庭教育都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育兒專家說過:家長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家庭教育是復印機。每個孩子都是一樣的,每個孩子的問題都是不一樣的。只有轉(zhuǎn)變家庭觀念,家長放棄主觀認知,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從家庭教育入手,在潛移默化中加強對孩子的鍛煉。
2.改變家庭態(tài)度。有殘疾孩子的家庭,家長會存在耐心不夠,信心不足,愛心錯位的情況,這時候一定要對家長進行心理疏導,要理性定位目標,不急于求成。例如:2018年西部區(qū)微課大賽中,我校啟智二年級的生活適應《刷牙》 一課的展示,教師根據(jù)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學生分成了三類:A類學生在家長的督促下,利用微視頻學會正確刷牙。B類學生在家長的輔導下,利用微視頻學會刷牙。C類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利用微視頻能簡單刷牙或者能完成刷牙這一動作。這時候,家長要改變態(tài)度,明確孩子是A、B、C三類中的哪一類,然后根據(jù)教師的要求,把課上內(nèi)容延伸到家庭教育,培養(yǎng)孩子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3.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有的家長存在教育無用論的思想,認為孩子只要生活能自理就可以了。要轉(zhuǎn)變家長觀念,殘疾學生一樣可以成才,家長要配合學校有目的的為孩子制定計劃。
三、學校融合是過程
學校是指教育者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tǒng)的教育活動的組織機構(gòu)。《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教育條例》中指出,國家保障殘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quán)利,禁止任何基于殘疾的教育歧視。發(fā)展殘疾人教育事業(yè),實行普及與提高相結(jié)合、以普及為重點的方針,保障義務教育,著重發(fā)展職業(yè)教育,積極開展學前教育,逐步發(fā)展高級中等以上教育。殘疾人教育應當提高教育質(zhì)量,積極推進融合教育,根據(jù)殘疾人的殘疾類別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優(yōu)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
特殊教育學校不僅要讓學生學會一定的文化知識,還要讓學生掌握一兩門職業(yè)技能,使他們以后能夠平等地進入社會,自力更生。那么,特殊教育學校的融合就要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是以經(jīng)過特別設計的環(huán)境和教學方法來適應不同特質(zhì)小孩的學習,要求融合班的教室和一般小學教室的擺設不一樣,不是排排坐的對著黑板、看著老師,而是分小組上課,有許多輔助教具,針對孩子不同的特質(zhì)設定每個孩子不同的學習目標,以合作學習、合作小組及同桌間的學習、合作以達到完全包含的策略和目的,最終目的是將特殊孩子包含在教育、物理環(huán)境及社會生活的主流內(nèi)。因為各個學校的資源不同、條件不等,所以在進行融合教育的時候,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來有效的調(diào)整實施。例如,我校開設了加強班,利用每周一二五的下午,根據(jù)學生需求來設置課程與教學,為以后的隨班就讀打下基礎(chǔ)。
2.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殘疾學生以后獨立生活、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達到他們將來在社會上“能生存、會生活”的教育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在殘疾學生中開展職業(yè)教育是關(guān)鍵,讓學生掌握一兩門職業(yè)技能是目的。以我校最近幾年開展的職業(yè)教育為例,在安排學生選學職業(yè)技能教育專業(yè)上,不僅要考慮師資力量和設備條件,還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和家長的意向,所以我校在設定職業(yè)技能學科上從“興趣”“生活”“社會需求”三方面入手來選擇。
(1)興趣。比如手工串珠職業(yè)技能小組,前提是學生對串珠這件事感興趣,才能坐住板凳專注的編織作品,并能夠很好的完成。于某某是一名自閉癥學生,平時非常好動,在課堂上很難坐滿一節(jié)課,開始來到手工技能小組的時候,他根本就坐不住板凳,更別說完成串珠的任務了,后來他媽媽說,他在家的時候,特別喜歡用膠水粘東西,于是手工老師從他的興趣入手,嘗試著讓這名同學粘鉆石畫和粘玩偶,兩節(jié)課下來,他居然一動不動,一直在專心來完成老師交給他的任務,學校大部分鉆石畫和玩偶類的作品都是這名同學完成的。
(2)生活。中式面點職業(yè)技能小組的成立,就是考慮到了生活的根本,學生的日常生活需要,學習生活中最基本的技能,讓學生學有所用。啟智班的宋某某,她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和媽媽一起生活,班主任和家長商量后,選擇了學習中式面點?,F(xiàn)在的她,學會了蒸饅頭、花卷和烙餅,畢業(yè)后和媽媽兩個人開一個面點鋪,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3)社會需求。西式裱花職業(yè)技能小組主要是為學生進入社會的目標而努力,讓學生學習一門手藝,為以后走入社會、融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用自己學習到的技能換得物質(zhì)需求。啟音班的潘某某,已經(jīng)是成年人了,在和他姐姐溝通,又征求了他自己的意見后,他選擇了學習西式裱花?,F(xiàn)在的他,根據(jù)圖片可以獨立完成水果蛋糕的制作。
長期以來,殘疾學生的教育都是靠特殊教育學校,而大部分的特殊教育學校在初期,以為只要教會學生一定的文化知識,并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就可以了,可是后來發(fā)現(xiàn),這些遠遠不夠,等他們的父母漸漸老去,他們?nèi)匀粺o法在這個社會上生活,近幾年來,由于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思想覺悟的提高,融合一詞深入人心,如何讓特殊教育學校學生融合社會成了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根據(jù)我們特殊教育學校的實際情況和查閱各類參考文獻,加上不斷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目前總結(jié)出了一些經(jīng)驗,但要實現(xiàn)殘疾學生最終融合社會的目標,我們教育工作者要繼續(xù)努力,尤其是特殊教育的工作者更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更新,尋找更適合殘疾學生的方式方法,不僅為他們最終融合社會打下良好基礎(chǔ),更要使他們成為殘而不廢,殘而有為,自食其力,敢于創(chuàng)新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參考文獻:
1.張文京.融合教育與教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馮雪艷,趙瑞清.淺析殘疾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J].兒童大世界月刊,河北: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 武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