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平
讀《三國演義》,我們常常為其中的忠孝節(jié)義所震撼所感動,尤其是劉備為了自己信守承諾,堅守桃園三結(jié)義的誓言,不聽文臣武將的極力勸諫,在蜀國草創(chuàng)之初就大起軍兵七十余萬,浩浩蕩蕩殺向東吳,為關(guān)張二位兄弟報仇雪恨。劉備真是義薄云天的偉丈夫,讓無數(shù)古今英雄豪杰唏噓感嘆!但是多讀幾遍《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之后,慢慢就會發(fā)現(xiàn),劉備大舉伐吳并不僅僅是為關(guān)張兩位結(jié)義兄弟報仇那么簡單。劉備伐吳的真實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而關(guān)張二弟被害,只是劉備伐吳的導火索而已,甚至可以說只是劉備伐吳的借口罷了。一句話,劉備伐吳另有隱情。
當東吳表示要把殺害關(guān)羽的罪魁禍首潘璋、馬忠交給劉備處置,劉備不答應。當東吳把殺害張飛的叛將范疆、張達的首級送到軍前時,劉備也不買賬。甚至東吳提出歸還先前奪占的荊州之地,劉備還是不肯罷兵。由此推想,劉備伐吳還有其他原因。也可以說,即使關(guān)張二弟沒有被害,劉備伐吳也是必然的。
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應該是要報“見陵之恥”,也可以說是“沖冠一怒為紅顏”。那就是與東吳的聯(lián)姻問題。我們讀讀三國都知道,想當初諸葛亮為了聯(lián)合東吳北拒曹操,就勸諫劉備到東吳迎娶孫權(quán)的妹妹孫尚香。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們都應知道,劉備是親自到東吳去迎親的。先不說這中間孫劉之間的斗智斗勇,劉備如何如履薄冰,如何虎口脫險了,劉備心中的怨恨有多大,只是他自己知道。單就是到東吳迎娶孫尚香這件事本身,就足以讓劉備這個世之梟雄在天下人面前是顏面盡失??v橫天下半輩子的劉備,為了生存,為了江山,也為了美人,沒有辦法,才鋌而走險。也就是說,劉備親赴東吳在當時完全是委曲求全的無奈之舉。盡管三國把這段故事寫得溫情甜蜜,又險象環(huán)生。再說,孫尚香在劉備出征西川之時又在劉備不知情的情況下,悄悄的離開荊州。還差一點帶走了他漂泊半生留下的唯一的骨血劉禪。這讓劉備每每想起來都有點脊骨發(fā)涼直冒冷汗。再說,不辭而別,夫妻之情義何在?在劉備看來,這也分明是孫權(quán)故意在羞辱劉備,這讓劉備對東吳的孫權(quán)不僅是失望至極痛恨至極,這讓馳騁天下的劉備情何以堪?如果說,前一件事可以說是趁人之危,但劉備畢竟還是主動上鉤的魚,有苦說不出;那后一件就是在背后捅刀子,此時的劉備出兵西川,進退維谷。大丈夫立于天地,所以一旦有了機會,這“見陵之恥”怎能不報。
劉備伐吳還有第二個深層原因,那就是荊州問題。想當初,荊州本是劉表之地,劉備因為當時勢單力孤,無力掌控荊州局勢,只好逃到江陵,連安身之地都沒有,孫劉聯(lián)合才得以茍延殘喘。趁著東吳和曹操酣戰(zhàn)之際,奪取了原來的一點荊州之地暫時棲身。但當時的孫權(quán)不依不饒,以武力相威脅討要荊州。劉備當時心中雖然非常憤慨,可又無可奈何,只好以借為借口相拖。最后讓劉備背上個“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的無信無義的罵名。其間,東吳又多次使壞,想奪回荊州,都被劉備一次次的挫敗。但劉備的心中對孫權(quán)的不信任甚至憎恨也在不斷加深,只是出于北有強敵也是頭號敵人曹操,才沒有斷然撕破臉皮。尤其是自己才剛剛平定西川之地,尚在立足未穩(wěn)之際,東吳又來討要荊州。劉備心中的怒火在聚集,對孫權(quán)的憎惡在增加。當呂蒙白衣奇襲荊州,當關(guān)張二弟被東吳所害,痛失荊州這一戰(zhàn)略要地的時候,劉備起兵伐吳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再說,江山穩(wěn)固,才是國泰民安。失去關(guān)張事小,失去荊州之地事關(guān)重大。荊州之地,雖是難守之地,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況且,從古至今,對于任何國家那都是寸土必爭的。況且,江漢平原,沃野千里,人才薈萃,進可攻退可守,豈有輕易讓他人謀奪而無動于衷的道理。
劉備伐吳的第三個深層原因,就是處于鞏固政權(quán)的考慮。我們知道,出征西川時,劉備身邊帶上的是武將黃忠,魏延,謀士龐統(tǒng)。一是因為這些人資歷尚淺,都有建功立業(yè)的熱情;二是出于自己可以完整地掌控軍隊的考慮;三是荊州之地是劉備平定西川堅強后盾也是失利的退路,必須留下重兵把守,以確保萬無一失。平定西川和漢中之地后,劉備也進位漢中王。也許有人認為天下就從此太平無事了,實質(zhì)并非如此。劉璋集團、地方集團和諸葛亮代表的荊州集團,相互傾軋,爭權(quán)奪利,有愈演愈烈之勢。這時,劉備頗為倚重又非常信任的法正已經(jīng)去世了,而與諸葛亮的關(guān)系早已變得相當微妙。這讓劉備感到的不是江山一統(tǒng)的躊躇滿志,而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如履薄冰如臨深淵。這種情況下,劉備大舉伐吳,把各方勢力的軍事權(quán)利收歸自己管轄,尤其是大舉伐吳,就要動員征兵,這樣既可以大大削弱地方勢力和劉璋集團,也打擊像諸葛亮這樣覬覦軍權(quán)的人。后來,劉備白帝城托孤,諸葛亮主持政務,李嚴掌控軍隊。這也就足以證明,劉備對諸葛亮是不放心的。
當然,劉備伐吳的第四個深層原因,是為了捕捉叛賊。古往今來,對于叛徒都是深惡痛絕的,匹夫尚且如此,何況帝王將相。像張飛手下的叛賊范疆、張達為了一己之私投奔東吳也就罷了。當東吳把這兩個人的首級送到劉備的軍前,劉備看都不看,為什么,小人如此,不足為怪。只是和他一起出生入死被他寄予厚望的糜芳,他的小舅子,劉禪的親舅也竟然背叛他,投降了東吳。其實,安排他鎮(zhèn)守公安,既是對他的磨練,也是讓他監(jiān)視牽制自己的二弟關(guān)羽。糜芳竟然不理解他的用心良苦,不知輕重,竟然聽信他人的胡言亂語。一生最恨不忠不義之人的劉備,怎能見讓他失望痛心的糜芳逍遙自在。后來,糜芳自己也非常后悔當初的背叛,就是見證。
劉備伐吳,最終失敗是他始料未及的。作為劉備當時伐吳的幾個目標也沒有達成,甚至可以說是自取其辱。但是,劉備為了自己顏面不惜代價,為了江山社稷不計后果,為了鞏固政權(quán)不擇手段,為了處置小人失去理智,這些值得我們深思。從中,我們也看到了一個重情重義的古代帝王真實的一面。
[作者通聯(lián):河南淮濱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