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彰顯馬克思主義文論當代性的三個維度

2020-02-22 04:44:57范玉剛
社會科學輯刊 2020年5期
關鍵詞:文論文藝話語

范玉剛

中共十九大報告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新時代不單是一個時間概念和歷史的判斷,更是一個價值判斷和政治判斷,它指向的是中國 “強起來”的目標訴求。以民族復興為目標的中國崛起是一種文明型崛起,它超越了既成大國崛起 “國強必霸”的邏輯,訴求以 “和平與發(fā)展”的世界共同價值構建 “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一種超越性的新的發(fā)展觀、文化觀、文明觀為人類文明進步做更大貢獻。相應地,在新的歷史方位上,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也進入新時代,它以自身的發(fā)展扎根于現代化強國的建設實踐中,以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力量,在迎接挑戰(zhàn)中助力中國精神的昂揚、文化的興盛,以理論創(chuàng)新和思想創(chuàng)造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的感召力。

新時代深化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必須以問題意識為導向,高度契合時代精神與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基于中國經驗使理論自信充分彰顯,以創(chuàng)新意識契合國家需求,積極發(fā)展21世紀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支撐。時代是思想之母,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只有緊緊抓住時代,充分彰顯當代性,21世紀的中國馬克思主義才能展現出更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在回答時代之問中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關于文藝的重要論述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新形態(tài),是中國文藝發(fā)展道路的指南。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當代性是指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習近平關于文藝的重要論述為基本遵循,深刻觀照新時代文藝發(fā)展趨勢,洞察數字化技術與融媒體語境、文化市場與文化產業(yè)對文藝生成和文藝批評及其理論研究的深刻影響,以信息文明時代的文藝生產、傳播與消費為研究對象,在時代與文化生產方式轉變中探討當代形態(tài)的文藝特點和使命擔當,探究文藝精品涌現與勇攀藝術高峰的生成機制和主體能力。有別于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論的輝煌,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的氣象與氣魄亟需提升,要從研究的平面化與過多的解讀性描述中深入下去,積極回應現實關切與重大時代之問。誠然,描述與評述對馬克思主義文論固然有意義,但與當前火熱的理論創(chuàng)造畢竟有些隔,也缺失馬克思主義文論應有的理論勇氣與批評銳氣。如何深化馬克思主義文論?本文遵循習近平關于文藝重要論述,聚焦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當代性,從問題意識、理論自覺和國家需求三個維度來展開思考。

一、以問題意識彰顯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當代性

習近平指出:“兩個世紀過去了,人類社會發(fā)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們的尊敬,馬克思的學說依然閃爍著耀眼的真理光芒!” 〔1〕這種真理性光芒源于時代又超越時代,究其根本是馬克思主義緊緊抓住了時代??梢哉f,時代性是馬克思主義本質性的特征之一,問題意識是扎根時代土壤的充分彰顯。何謂當代性?一個人生活在當下,被裹挾在時代潮流中未必就有當代性。作為一個當代人,必須理解置身其中的時代并與之保持一定的距離,在時代的氤氳中反思這個時代,才能深刻把握當代性。究其價值意味而言,當代性不是單純的時間和歷史的判斷,當下之 “當前”不單是線性時間過去的延續(xù)和未來的開啟的現在,而是有著從未來涌現著的時間的主動集聚 (如海德格爾的此在之此的 “向死而生”),也就是說,當代性之生成有著與時代精神的深刻關聯。因而,當代性(contemporary)不僅指我們的知識范式和思想體系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痕跡,其思考無一不是對時代所提出的問題的回應,還意味著對當下時代的一種超越,甚至有一種指向未來的價值意味。正是在意識中與當下的時代保持一定距離,從而得以洞悉現在、前瞻未來,才能在意識中深刻把握當代性。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永葆生命力的奧秘就在于能夠時時彰顯當代性,唯其傾聽了時代的聲音,故而能緊緊抓住時代。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通過洞悉資本主義條件下人的異化現實,批判了資本主義對文學藝術的敵視及其對人性的扭曲,全面探討了人的本質生成與文藝的內在關聯,包括審美自由、美的規(guī)律、意識形態(tài)、審美形式、藝術生產等諸多問題,在全面分析批判資本主義條件下深入文藝的肌理,把對文藝的深刻理解置于政治經濟學框架中,闡明了人的自由與解放的時代主題,由此成就了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經典性。馬克思主義文論生成伊始就處于文藝理論發(fā)展史的高格,成為不斷啟迪后人和理論創(chuàng)新源頭的經典,不外乎有三:一是經典理論的生成與時代語境緊密結合,傾聽并發(fā)出了時代的聲音;二是經典理論所蘊含的普遍性追求與作家作品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使理論闡發(fā)不落入空談,在作品分析闡釋的 “及物”中與作家對話,是一種扎根文學肌理的批評;三是基于哲學形而上思考的文藝理論創(chuàng)新驅動,契合了理論邏輯的升華,是一種理論思考的創(chuàng)造性結果。這種感性表達的理性品格始終蘊蓄于馬克思主義文論實踐,任何有創(chuàng)造性的理論生成都秉承了這種氣質。后來列寧關于文藝的論述、法蘭克福學派、阿爾都塞、伯明翰學派、毛澤東文藝思想等無不是扎根時代歷史語境,以理論創(chuàng)造性彰顯當代性。同樣,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的進一步發(fā)展,也不能是理論的空轉和簡單的詮釋解讀,而要以問題意識為導向。譚好哲指出,“認真思考和分析當代文藝所處的具體歷史語境及其時代特征,由現實的歷史語境和獨特的時代特征中提煉出自己的理論問題,并借此對當代文藝實踐做出馬克思主義的闡釋和評判,是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應該承擔、無所逃避的一項時代任務”〔2〕。段吉方也認為,“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思想中國化的探究,必須首先回到它的特殊的歷史語境中,單純從藝術性和審美視角的把握是不全面的,也是不深刻的” 〔3〕。只有強化問題意識,在理論創(chuàng)造中接續(xù)這種直撲真理、直面現實的藝術之思的能力,才能煥發(fā)馬克思主義文論飽滿的生命力,在文藝理論研究中占據名副其實的指導地位。

追問理論研究的當代性必須站在歷史高度,以一種大歷史觀來把握當代性,才能明白它對于我們意味著什么,由此在理論研究者面前敞開一道新的歷史視閾。歷史是一種傳承,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所謂 “當代性”就是在理論創(chuàng)造、理論闡釋中深刻把握了時代,這在今天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進入新的歷史方位,要求我們必須重新審視世界與中國的關系、權力結構體的變化與國際文化秩序的重構,以及對既有世界文明的超越和人類文明的躍升,由此指向一種新的世界史觀,一種有別于歐美的線性歷史觀,一種世界歷史復線結構或者復數現代性的 “中國時刻”的開啟。這是一種歷史觀的理論自覺,它奠基于文化自信視域中的使命擔當與文化自省意識,馬克思主義文論扎根于這種歷史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既賡續(xù)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又要為人類文明做更多貢獻,因而中國的現代性追求,不是回歸歷史的 “輝煌”,也不是復制歐美國家的現代性,而是在文明互鑒的 “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中實現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發(fā)展,其意義不惟當下的,也是未來的。這就是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境遇的當代視野,是在世界情懷中關注當下、關注中國文藝現實,以問題意識彰顯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當代性。

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的當代性,就時代價值指向而言,文明型崛起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我們的訴求,它需要中國文論擔當使命,需要中國文論立足文藝實踐與 “中國經驗”的理論闡釋,需要在中外文論互為主體的平等對話中,建構新時代中國文藝理論學術話語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4〕。這一要求是當代文論話語體系建構的指南。當下,馬克思主義文論發(fā)展要把握好 “變”與 “不變”和 “轉變”之間的關系。所謂 “變”是指要俯身傾聽變動不居的時代之聲,以問題導向敏感于時代語境的變化和國家崛起的現實需要;“不變”是指堅守藝術的本體和文學性,守護藝術的核心價值與人文情懷,以藝術的卓越性追求提升文化產品質量;“轉變”是指理論建構的視角、路徑和研究范式不能僵化,要在契合時代特征中回應現實挑戰(zhàn),重構新時代文論話語體系。在洞察時代文藝問題的基礎上,文論研究范式的轉換旨在形成一種文明型崛起下的大文化視野和融通性思維,既要走出文藝發(fā)展的自足性小圈子,增強使命擔當意識;又要在大文化視野中堅守藝術的本體論價值,為中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注入藝術的靈魂和審美品位。

進入新的歷史方位,中國正在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的崛起和民族復興是新時代影響世界格局的重大問題。文藝發(fā)展和文藝理論建設要擔負時代的使命,使時代的氣象和特色不斷彰顯,因此,新時代深化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要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在回應時代之問中使理論接地氣、順民意,這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發(fā)展遵循的原則。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同樣,一代也有一代之文藝理論。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發(fā)展一定要抓住時代,這是一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時代,一個文化自信不斷彰顯的時代,一個需要文藝助力文化繁榮興盛的時代。一個時代的重大問題必然要緊緊圍繞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來思考。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 “理論轉場”的切入點。張政文指出:“理論轉場是馬克思主義成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合理性所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理論生命力和思想引領力就是源自馬克思主義合理性的理論轉場?!?〔5〕作為對時代重大問題的回應,馬克思主義文論需要 “理論轉場”。只有成功轉場馬克思主義文論,才能在對問題肌理的深入中思考,把人民的需求以藝術及其批評的方式反映出來,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謳歌真正的時代英雄,在神州大地上和火熱的人民生活中書寫時代的輝煌。

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文論成功轉場的保障。如精準扶貧是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是中國共產黨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個也不能少”的莊嚴承諾,是新時代重大問題之一。文藝不能做旁觀者,必須積極回應時代之問,如馬平的 《高腔》、章泥的 《迎風山上的告別》等,都是深情書寫脫貧攻堅偉大實踐、激情唱響鄉(xiāng)村振興時代新聲的優(yōu)秀作品。對此,馬克思主義文論不能失聲,要在歷史大勢、時代之問和藝術精品的卓越性追求中做出價值引領和倡導,要在傾聽時代聲音中提出精準扶貧文藝何為的問題,激勵藝術家在直面人民史詩般的實踐中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使藝術的想象力和審美追求積淀為新時代的精神動力。

追求美好生活是時代主題,更是人民的心聲。文藝如何傾聽這種心聲,是藝術把握和理論思考的問題意識。近年來,基于市場發(fā)展起來的網絡文學、青春暢銷書寫作、文學IP的影視改編以及網絡游戲 (如 “王者榮耀”)、火爆的博物館文創(chuàng)產品的 “吸粉”等當代文藝發(fā)展方式,已成為當代文化積累、保護、開發(fā)和利用文化資源的現代手段,對健全當代文藝生態(tài)產生實質性影響,也深刻影響了當代文藝理論研究,推動了批評范式的轉換;此外,反腐題材的文藝創(chuàng)作和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等問題,都對當下的 “文藝批評何為”提出挑戰(zhàn),如何以美學的、歷史的、藝術的、人民的文藝批評發(fā)揮文藝社會功能?必須以時代精神引導當代文藝批評和文藝理論的建構。只有把文藝實踐中的現實問題內化為文藝理論的內容,以馬克思主義文論積極回應現實關切,才能成功實現 “理論轉場”。以問題導向深化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勢必對建構新時代中國文藝理論學術話語體系的理論范疇、時代命題、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審美理念、話語表達等提出要求,進而在知識更新和理論創(chuàng)造中使馬克思主義文論閃現真理性力量。

抓住時代是指文藝能夠直面時代重大問題,在回應問題中彰顯出強大生命力。所謂問題意識,其實是社會現實及其主要矛盾的理論反映,理論創(chuàng)新其實就是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馬克思指出:“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tài)的最實際的呼聲?!?〔6〕文藝理論研究必須直面時代重大而緊迫的問題,以問題推動文藝理論創(chuàng)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召喚中,每一個人都是歷史的 “劇中人”。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人是文藝的對象,這是馬克思主義文論 “人民性”彰顯的邏輯起點。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文論創(chuàng)新要立足于此,弘揚馬克思對人的自由本性的追求,充分肯定作為理想形態(tài)的 “完整的人”是比感性的現實的人更高、更真實的存在這一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積極祈向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的境界。新時代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促使人性的豐富與新時代美好生活的需求相契合,經由信息文明對勞動結構的改善和成果的分配機制以揚棄奴役人的異化狀態(tài),培養(yǎng)社會主義新人,從而有可能探索出一種使人實現完整存在的發(fā)展道路。馬克思在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復歸,是自覺實現并在以往發(fā)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實現的復歸。” 〔7〕在本質規(guī)定上,社會性使人成為人,人是現實的、單個的社會存在物,但人也是總體,即 “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8〕。新時代文藝書寫美好生活要從具體的人出發(fā),在共情共鳴中激發(fā)出人對境界價值的祈向,從而在改造社會結構中改善人的精神性狀。文藝作為人的精神性的感性活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體現,人的本質力量的一部分通過文藝創(chuàng)造和欣賞使之展現和外化出來,作為一種前傾的力量引導現實中的人不斷向著 “豐富的人”“完整的人”的理想境地邁進。說到底,美好的生活是在訴求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實踐中展開的,是在解放人的潛能中實現自主表達的生活。它需要在批判社會陰暗面和不公中激發(fā)美好、追求光明,卻不同于席勒把自由的實現寄望于審美游戲,而是實現于馬克思所屬望的社會實踐,即不僅致力于科學地 “解釋世界”,還致力于積極地 “改變世界”。因此,馬克思主義文論特別關心決定美好生活的政治條件,把審美滲透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范疇?!霸谧杂陕摵现腥姘l(fā)展的自由個性”是人的一種理想存在 〔9〕,是現實中的人的價值祈向目標,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經由對異化狀態(tài)的克服向人的本質回歸,在人的感覺的解放中使感覺成為 “人的感覺”,即 “眼睛成為人的眼睛”“耳朵成為人的耳朵” 〔10〕。在對人的動物性本能的揚棄中,以審美重塑人的感覺,使審美有了社會性力量支撐,在以美育人中彰顯了文藝的社會功能。在馬克思看來,生產力和人類能力的發(fā)展最終是同義的,它能夠促進人性的豐富、勞動結構的變化、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不斷健全人的本質,使人的感覺和精神全面占有自己,“只有當對象對人來說成為人的對象或者說成為對象性的人的時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對象中喪失自身”〔11〕。作為人類社會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12〕。因而,新時代藝術和審美的價值引領與社會生產力發(fā)展之間是一種正向促進關系,它顯現于文化產業(yè)日益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yè)。新時代的藝術和審美不再是一種否定性力量,更不是逃避現實生活,而是更多地內在于社會生活本身的一種價值引導,契合了原本在技藝、勞動內涵中本有的形而上的審美價值指向。這種屬人的感性的豐富是對人的片面發(fā)展和感官非人化的揚棄,它指向的是人生審美化的實踐,是恩格斯所說的 “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 〔13〕的體現,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14〕這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文論的價值追求。進入新時代,中國人民的生活,如馬克思所說,“那由于勞動而變得堅實的形象向我們放射出人類崇高的精神之光”;“只是由于人的本質客觀地展開的豐富性,主體的、人的感性的豐富性,如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總之,那些能成為人的享受的感覺,即確證自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覺,才一部分發(fā)展起來,一部分產生出來。因為,不僅五官感覺、實踐感覺 (意志、愛等),一句話,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對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歷史的產物” 〔15〕。馬克思主義文論的價值在人的本質力量的豐富中得以彰顯,在新時代網絡原住民的數字化生存中格外凸顯,在有效回應現實中得到發(fā)展。新時代伴隨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展開,社會發(fā)展呈現審美實踐化和實踐審美化的傾向,并日益統一于大眾的現實生活,經由審美向人的本質力量生成。對馬克思來說,人類豐富性的展開切近于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生產力的最高目的是 “個體最豐富的發(fā)展”。這是何謂“美好生活”的哲學基礎,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論實踐品格的理論依據。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對時代問題的深刻理解和有效闡釋,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文論彰顯當代性的一個維度。

二、以理論自覺彰顯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當代性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始終站在時代前沿,不斷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zhàn),理論自覺是其基本品格。鮮明的理論自覺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并在實踐中與時俱進地推動自身的豐富。相應于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馬克思主義文論同樣是在回應時代挑戰(zhàn)中發(fā)展進步,可以說理論自覺是馬克思主義文論彰顯當代性的一個維度。洞察理論發(fā)展史,每一時期的理論都帶有時代特點和印痕,而且會形成有時代精神的理論話語體系和標識性概念與關鍵詞,這是理論成熟的時代表征。魏晉時期 “人的自覺”帶來 “文的自覺”,形成了此后不同歷史時期有鮮明時代特征和話語蘊藉的美學術語與文論核心詞,流派紛呈的文藝理論相互輝映,推動了中國文藝的繁榮。從國際經驗上看,理論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是一個國家意識形態(tài)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表征,其依托的恰是堅定的文化自信和文藝繁榮,由此增強了意識形態(tài)自信。文化自信是話語生產和話語創(chuàng)造的源泉,它使創(chuàng)造主體活力迸發(fā),是理論話語體系和學術研究體系建構的基礎。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價值觀自信,價值觀自信的根基恰是理論創(chuàng)造的活力和能力?!叭绻覀冇梦鞣劫Y本主義價值體系來裁剪我們的實踐,用西方資本主義評價體系來衡量我國發(fā)展,符合西方標準就行,不符合西方標準就是落后的陳舊的,就要批判、攻擊,那后果不堪設想!最后要么就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趨,要么就是只有挨罵的份。” 〔16〕中國的理論一定要立足中國經驗扎根中國實踐,并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才能建構有中國特色與穩(wěn)定根基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耙粋€民族、一個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道德價值。如果我們的人民不能堅持在我國大地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道德價值,而不加區(qū)分、盲目地成為西方道德價值的應聲蟲,那就真正要提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會不會失去自己的精神獨立性的問題了。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獨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獨立性就會被釜底抽薪?!?〔17〕如果沒有理論自覺,學術研究的話語權就會輪空。經驗表明,話語權安全不是源自話語本身,而是取決于思想包容度、價值普適性、理論創(chuàng)造性、學術原創(chuàng)力。倡導理論擔當,提升文藝理論話語權,必須堅定文化自信,既要立足于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更要立足于文明互鑒中的當代文化創(chuàng)造,特別是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信,形成有效應對和闡釋中國問題、中國現象、中國經驗的理論自信。

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需要強化理論自覺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18〕中共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進入新的歷史方位的重大判斷,必然對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研究與學術話語體系建構提出新要求。事實上,對中國問題與中國經驗的有效解釋,可能是當代中國學人對世界做出的最大貢獻,只有真正明白了中國,才能有效解釋世界。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中國學派”不是基于本土資源的文化部落主義式的自我指稱,而是立足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有效闡釋人民創(chuàng)造性的偉大實踐,在不斷開放的國際學術交流話語場中張揚 “中國性”,弘揚 “世界的”也是 “中國的”意識,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理念為 “中國學派”鑄魂,以學術話語權的提升助力中國的文明型崛起。經由理論原創(chuàng)使世界知道 “學術中的中國”,在建構有高辨識性、核心標識能夠為世界普遍理解和認同的學術概念與話語體系方面,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要有當仁不讓的理論自覺。我們主張以理論自覺彰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當代性,就是強調馬克思主義文論要在有效闡釋 “中國問題”和“中國審美經驗”中增強文化主體性,契合新時代中華民族 “強起來”的精神追求?!爱敶袊膫ゴ笊鐣兏?,不是簡單延續(xù)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fā)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現成的教科書?!薄?9〕對馬克思主義文論而言,就是要以理論自覺彰顯當代性的維度。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新時代的文藝要為世界貢獻 “特殊的聲響和色彩”,文藝理論同樣要貢獻創(chuàng)造性話語。“不能套用西方理論來剪裁中國人的審美,更不能用簡單的商業(yè)標準取代藝術標準,把文藝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20〕強調堅持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就是在文論話語關鍵詞的提煉和標識性符號的建構中,既要看到中國文化、文藝和審美經驗的獨特性,又要關注其與西方文化 (文藝和審美)的可通約性,這是理論自覺的邏輯起點,更是馬克思主義文論世界情懷的彰顯。

近年來,在文藝理論反思中 “強制闡釋論”和 “公共闡釋論”一度成為熱點話題,伴隨攀登藝術高峰的創(chuàng)作自覺,文藝理論研究凸顯原創(chuàng)性思想的自覺意識和自強意識日益增強,新時代中國文藝理論學術話語體系建構成為學界努力的目標。在文藝思潮相互激蕩的改革開放40多年里,中國文藝理論取得很大成績,增強了理論的開放性、包容性和發(fā)展的韌性,但在體系性建設上仍有提升空間,理論原創(chuàng)性缺失的頑疾依然沒有去除。王元驤先生認為,我國文藝理論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fā)展,眼界大開,但成績有限,原因是觀念和方法上存在瓶頸。[1]參見山東大學文學院網站“文院新聞·學術”2018年6月5日報道《王元驤、杜書瀛漫議“改革開放40年來的文學”》。高建平認為,我們今天的理論仍然存在許多缺點,在理論的系統性上不夠,有一些新的觀點,但還不成體系?!?1〕理論發(fā)展史表明,理論一旦脫離現實,就會陷入 “不及物”的主觀臆想的無邊泥淖中。馬克思主義文論本有的實踐品格,使其扎根現實,敏感于文藝話語及其批評中新質的生成,在思維的開放中緊緊抓住時代,以中國理論有效闡釋文藝實踐,這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彰顯當代性的維度之一。

理論自覺要在堅守本位中找準話語體系建構的邏輯起點。也就是說,新時代的理論自覺要傳承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本質屬性——人民性,高揚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核心命意,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實踐和文藝評判的價值主體。馬克思指出:“人民歷來就是什么樣的作者 ‘夠資格’和什么樣的作者 ‘不夠資格’的唯一判斷者?!?〔22〕事實上,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始終堅持人民性立場,不僅通過 “身入”“情入”注重文藝大眾化,還通過文化教育不斷提升人民的文藝素養(yǎng),提高“大眾文藝”的審美品位。伴隨新時代人民成為文藝的鑒賞者和評判者,文藝享受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內涵之一。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要始終堅持“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chuàng)造,自覺把個人學術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緊緊聯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23〕。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的深化,更要把根扎在“中國問題”意識、中國審美經驗、中國理論創(chuàng)新的國家需求中,才能發(fā)展出有引領性和指導地位的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中國文論形態(tài),為中華民族在精神上 “強起來”做貢獻。

理論自覺還需明確身份意識,處于新的歷史方位的身份建構要以世界眼光充分理解和闡釋何謂 “中國的”,立足文化主體性增強構建新時代中國文藝理論學術話語體系的緊迫性和戰(zhàn)略性。身份自覺是理論自覺的表征,所謂 “中國的”是對文藝或審美經驗的 “中國性”界定,是對基于中國立場的普遍性的一種特指。新中國7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成功探索了一條社會主義道路,中國文藝與文論建構也必然有著自身的獨特性表達和普遍性價值訴求?!爸袊浴辈皇亲鳛?“他者”存在,不是對西方強勢學術話語的補充,而是居于之間的世界中的共在,是互為主體中的一元,這是理論自覺的前提。在互為主體的平等對話的基礎上,中國文藝學要努力提出為學界共同認可和普遍接受的標識性概念和符號,以理論創(chuàng)造贏得學術尊嚴,把身份自覺落實到理論創(chuàng)造上。在學術話語體系建構上,理論追求本身就蘊含了一種身份意識及其文化認同,是 “學術中國”的自信表征。

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理論自覺,要在立足對中國審美經驗的有效闡釋中形成理論與文藝現實的良性互動。當下,闡釋世界舞臺中的中國審美經驗不能是 “井底之蛙”的自說自話,而是文明互鑒中的價值共享?!爱敶袊菤v史中國的延續(xù)和發(fā)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yǎng)中國人的文化土壤?!?〔24〕對于中國的發(fā)展變化以及中國要到哪里去,“我們要主動發(fā)聲,讓人家了解我們希望人家了解的東西,讓正確的聲音先入為主” 〔25〕。既要講清楚中國的歷史和現在,更要明明白白地傳播真實的中國形象。“介紹中國,既要介紹特色的中國,也要介紹全面的中國;既要介紹古老的中國,也要介紹當代的中國;既要介紹中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也要介紹中國的人和文化?!?〔26〕文化交流史表明,文藝是最好的溝通橋梁,通過一系列有時代價值的文藝精品、經典作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文化創(chuàng)新成果傳播出去,才能在世界舞臺上建構真實立體的中國形象。

以理論自覺增強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理論品格,既要對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歷史形態(tài)做歷史縱深的思想考古,為理論升華提供充實的思想資料;也要扎根現實語境與時代主潮傾聽時代的聲音,做出理論的思考與價值判斷,從而使自身在文論研究中成為話語主導者。馬克思主義文論要在當代文論思想創(chuàng)新中發(fā)揮引領作用,不能做游離于當代文論主流的旁觀者,更不能成為高高在上的壓迫性力量。本文主張以理論自覺彰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當代性,倡導理論擔當的話語體系建構,旨在通過對文藝作品及其現實審美關系的觀照,使文藝發(fā)展與理論批評相互切近,在全面提升中國理論原創(chuàng)能力上不辱使命。

三、以國家需求彰顯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當代性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chuàng)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chuàng)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 〔27〕。歷史地看,理論創(chuàng)新從來不是書齋里單純的邏輯推演,它往往著眼于現實民生,尤其是國家需求和民族追求。人文社會科學固然有研究對象和領域的特殊性,但國家需求是一種普遍性追求,如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出版基金、國家藝術基金的設立,不惟著眼于學術研究和藝術繁榮發(fā)展,更有著引導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服務于國家崛起的目的。作為重要研究領域和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支撐力量,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發(fā)展進步離不開國家需求的動力機制。時代重大之問通常和國家需求相互交織,國家需求包括政府對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視、獎勵和評價,以及國家重大戰(zhàn)略布局的學術支持,不僅是回應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更是服務于中國文明型崛起與國際話語權的提升。

反觀中國當代史,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純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開展了一系列思想改造運動,其中的重大事件之一就是 “美學大討論”。當然,“美學大討論”既有內部的學術自身的邏輯,又有著外部的國家政治所需,對其評價必須超越單純的學術之爭,置于黨和國家需求高度,正是通過學術大討論,在美學研究中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的指導地位??箲?zhàn)期間,毛澤東同志發(fā)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明晰了中國新文藝發(fā)展道路,團結了最廣泛的人民大眾,為著國家和民族的獨立動員最廣泛的抗日力量,進而掌握了中國文化領導權。無論是毛澤東的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 “美學大討論”,都以國家和政黨的需求使馬克思主義文論彰顯時代性,對馬克思主義文論發(fā)展和理論創(chuàng)新,有著特別的啟示意義。再有 “藝術學”2011年升級為一個學科門類,從原來文學學科門類下的一個一級學科獨立出來,成為第13個學科門類,不僅是學科自身發(fā)展的邏輯使然,更是有著國家需求特別是鞏固黨的文化領導權的戰(zhàn)略思考,有著文藝繁榮與民族復興之關聯的現實考量。今天 “一帶一路”倡議和 “人類命運共同體”命題,依然需要馬克思主義文論作出理論闡釋。這表明很多理論創(chuàng)新都有著現實關懷,都有著文化政治維度,無不與國家利益和政黨需求相關聯,這樣的理論創(chuàng)造不僅有效解釋了時代,回應了時代之問,還豐富了中國現代性構架和意義內涵,彰顯了理論的生成性和過程性,通過扎根中國大地影響了歷史大勢。把國家需求與理論創(chuàng)造彰顯當代性關聯起來,不是弱化理論研究的學理性、研究者的批判意識和反思能力,相反,因為把理論的現實關懷與歷史置于同一個場域中而必須有超越性的思維能力,這對理論創(chuàng)造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對如何深刻把握時代提出了更高要求。

從國際經驗來看,雖然各個國家的學術管理體制不同,但都普遍重視以適合本國的方式把哲學社會科學納入到為國家利益和國家需求服務的軌道中,即便如美國打著 “學術自由”的旗幟,其實也是在悄無聲息中把國家需求做得最為隱蔽和徹底。美國學者雷迅馬在 《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現代化——社會科學與美國對第三世界政策》中,為我們展現了美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在 “冷戰(zhàn)”期間如何服務于美國政府的國家戰(zhàn)略,以及美國政府為實現國家戰(zhàn)略意圖,如何有效借助國家管理職能來影響和調控社會科學研究方向,為這一戰(zhàn)略意圖服務的歷史場景。作者在該書中揭示:美國社會科學家在20世紀60年代建立起來的現代化理論,一個基本前提就是服務于美國 “冷戰(zhàn)”時期的國家戰(zhàn)略需要,其中重要的一項任務是參與美國對外政策制定,為美國對外政策的制定提供完整的理論依據和理論模型。〔28〕在他看來,現代化理論是美國國家戰(zhàn)略需求的產物,它需要策劃。因自覺服務于國家需求,使得美國社會科學家 “得到其學術專長的空間”?!袄鋺?zhàn)”伊始美國駐蘇大使級代辦喬治·凱南提出的 “遏制理論”,同樣有著自覺的國家需求目的,并深刻影響了國家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為美國長達40多年的 “冷戰(zhàn)”提供了理論基礎。很多學術研究和理論創(chuàng)新都有著國家需求的推動。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為了奪得“世界文化領導權”,在國內和對歐洲知識分子發(fā)動的文化戰(zhàn)中,提出 “反對闡釋”等系列文化策略,就是服務于國家戰(zhàn)略需求。20世紀末期,美國學者亨廷頓提出的 “文明沖突論”、約瑟夫·奈提出的 “軟實力”理論,都有著國家需求的 “文化領導權”旁落的擔憂,是面向21世紀國際政治經濟文化格局重組的戰(zhàn)略設計,是出于國家需求的一種理論創(chuàng)造,旨在維護美國的國際霸權,提醒美國政府做好戰(zhàn)略應對。從20多年的國際局勢博弈來看,美國的戰(zhàn)略布局顯然受其理論影響。正是基于深層次的內在關聯和良性互動,使美國社會科學研究能夠披著理論普遍性的外衣,在許多社會科學領域不斷推出新理論,以其前沿性原創(chuàng)成果給予世界發(fā)展以深刻影響??梢姡瑖倚枨笫抢碚搫?chuàng)新的重要驅動力,并隨著國家實力的增長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同時還助力國家 “軟實力”的提高。這些理論創(chuàng)造的案例表明,在美國的政策制定中,社會科學家基于國家需求進行研究,以此使理論研究的當代性得以彰顯,學術研究在國家意識形態(tài)建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真正發(fā)揮了政府思想庫作用,也避免了拍腦袋自作主張。以國家需求為驅動力充分調動社會科學家的創(chuàng)造力,既為政府解決政策制定所需的一般性理論支持與特殊性的合法性依據,同時又激勵了社會科學家理論創(chuàng)造的自覺。這種深層次的政策制定與理論之間的良性互動,彰顯了社會科學的社會性本質與國家需求的動力性特征,進而表明社會科學的進步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引導。可見,在關乎國家戰(zhàn)略的政策制定中,社會科學不能缺位,其研究要為國家戰(zhàn)略需求提供多樣化、系統化的完整的理論支持,但不是由政府去制造理論和概念,政府的作用在于政策引導和保障理論創(chuàng)造與藝術想象空間,充分尊重社會科學家的研究成果。

隨著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全球凸顯,提升國家文化 “軟實力”,講好中國學術故事,愈要著力提升服務國家需求的自覺性。無論是美國以 “現代化理論”掌握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道路的話語權,以 “遏制理論”主導美蘇 “冷戰(zhàn)”格局進而拖垮蘇聯;還是毛澤東同志發(fā)表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掌握抗戰(zhàn)時期的中國文化領導權,以及通過 “美學大討論”確立新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的指導地位,其理論制高點的確立,無不與國家 (包括政黨)需求緊密關聯,從而使理論能夠有效地闡釋時代、引領時代?;诖?,本文提出以國家需求視角彰顯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當代性,立足新時代中華民族處于偉大復興的拐點時刻,愈加需要國際視野和世界眼光,在文明互鑒中使理論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與國家和民族命運相聯,這既接續(xù)了中國知識分子本有的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道統思想,又拓展了中國共產黨是學習型政黨的理論追求。把理論創(chuàng)新和國家需求相結合,有利于破解 “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fā)言權,但實際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在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 〔29〕的難題。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學術研究都要以現實性的國家需求為鵠的,這里自然有輕重緩急和門類之別。我們在此強調的是學術經世致用的一面,尤其是與執(zhí)政黨思想有著緊密關聯的學科與理論建設,馬克思主義文論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隨著中國的文明型崛起,觀念性的國家利益愈加凸顯,如何從世界文明領導權的競爭邁向文明共治,使得以國家需求彰顯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當代性研究更為迫切。

四、在一種深刻性上實現三個維度的統一

當前,國際形勢波詭云譎、風起云涌,周邊環(huán)境復雜多變,充滿了變數和不穩(wěn)定性、不確定性,在全球治理的復雜境遇中亟需文化價值的引導,需要中國智慧和理論創(chuàng)造,需要中國文藝和文論發(fā)出清晰的聲音。同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吁求也亟需中國精神的獨立與理論自強,亟需包括馬克思主義文論在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學科建設與學術研究上真正發(fā)揮引領作用,這使得深化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當代性研究愈加迫切。深化馬克思主義文論當代性研究,本文嘗試從問題意識、理論自覺和國家需求三個維度來思考,強調既要基于 “中國問題”、中國審美經驗形成有特色的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話語體系,更要有文明互鑒中從理論研究的特殊形態(tài)走向世界一般形態(tài)的氣魄,在彰顯理論自覺和理論創(chuàng)造中以新時代 “強起來”的國家需求契合中國文明型崛起。馬克思主義文論發(fā)展特別是當代性的彰顯,既要“究理”——堅持理論品格的普遍性訴求,更要“管用”——著眼于現實問題的特殊性效用。作為形而上理論追求與形而下效用的統一,建構馬克思主義文論話語體系要破除通常文論研究中存在的孤立化弊端,著重打通國家話語 (政策話語)、市場話語 (大眾話語)與精英話語 (學者話語)之間的藩籬,在聚焦馬克思主義理論普遍性的價值視域中,以回歸藝術本體、生活現實、中國文化立場為指向,以理論創(chuàng)新回應時代問題、增強理論自覺、凸顯國家需求,不斷深化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當代性研究。

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有效性是在具體問題情境中生成的,是基于本土立場和本土意識的一種有效言說。因此,馬克思主義文論首先是歷史形態(tài)的,是在對具體作家作品的分析闡釋中提煉的,有著鮮明的本土現實的 “中國問題”意識。問題的現實能指的具體性,成就了理論所指的普遍性,這一特性決定馬克思主義文論能夠特別理解現實、理解 “中國問題”“中國經驗”?!爸袊鴨栴}”不僅存在于現實中,還存在于理論家的思考和話語建構中。文學理論的 “中國問題”不單純指中國古典文論的現代轉化,也不專指中國文學、中國社會現實的問題研究,而是著重強調一種問題意識,即基于中國獨特的本土文化傳統和中國文學現實發(fā)展所生成的文學理論問題,它緊緊抓住時代中有著某種內在價值的指向。文學理論的 “中國問題”在全球化語境中是一種雜糅存在,它生成于多重境遇與跨學科視野,對它的深刻認知需要擺脫固化的傳統/現代、東方/西方等二元對立思維模式,在文明互鑒與文化交流中明白自己的過去、明晰自己的未來,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中構建中國文學理論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使馬克思主義文論在其中發(fā)揮價值引領作用,在全球文化思潮相互激蕩和文化競爭中提升話語權。國家軟實力的提升和中華文化邁向全球高勢能的過程,也是中國文學理論立足本土現實回應時代之問、以理論自覺獲得生長空間與建構理論體系、以國家需求應對外部挑戰(zhàn)堅定中國文藝發(fā)展道路的能力提升過程。隨著中國越來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文學理論的問題思考與解決同樣是世界性的,中國文學理論不僅要在與國際學界對話中提升話語權 (如張江與哈貝馬斯、本尼特、羅伊爾、莫德、博斯托克、希利斯·米勒的對話等),還要成為世界的主流文藝理論形態(tài)之一。

以問題意識彰顯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當代性的維度,就要緊緊抓住馬克思主義文論的問題性,即思考現實的豐富性與理論原創(chuàng)性不足的問題,理論發(fā)展呈現的雜糅性與理論系統性缺失的問題,文論主體的建構問題——問題導向不明與能力缺失的問題,以及如何在直面中國文藝現實、中國審美經驗中實現 “理論轉場”的問題。多重視域下,文藝與政治、審美與批判、意識形態(tài)闡釋等,都是馬克思主義文論問題性的呈現,正如對現象學運動 “回到事實本身”的理解一樣,它既是現象學運動的口號,也是現象學的精神,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的目光要始終朝向現實、朝向人民。馬克思主義文論始終是現實的、直面時代問題的;它同時又是理論的,是在理論創(chuàng)造中回到當下、回歸人的感性生活。正如人類思想史上那些偉大思想家一樣,馬克思的理論生成伊始就處于人類思想史的 “高格”。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如毛澤東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文藝理論史上同樣是經典性著作。習近平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是對時代之問的回應,更是對文藝使命擔當的未來前瞻及國家需求的戰(zhàn)略思考。今天,從學術、學理上深化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同樣不能是 “本本主義”式解讀,而是在扎根時代之問中對文藝發(fā)展肌理做歷史的、美學的運思,需要直撲真理。理論自覺就有著學術體系建構的內在沖動,尊重學術規(guī)律、遵循學術邏輯的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論的闡釋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是一種理論生成的當代形態(tài),也是一種理論的歷史性生成。馬克思主義文論發(fā)展史應該是一部文論經典的歷史傳承史,是一種歷史文化語境中的文藝思想的對話交流史。能夠成為文論史上的經典,必然是中國化的即 “特色”的彰顯,同時也是世界化的即理論的普遍性訴求。所謂 “特色”是以特殊形式對普遍性價值的一種表達,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只能是向隅而泣。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 “高格”,才使其能上承文藝政策,下啟文藝批評實踐,而獲得普遍性認同。因此,追求理論創(chuàng)造的經典化,應成為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的主導方向之一。理論的成熟形態(tài),一定是以經典化的成果形式顯現,途中的風景都是為理論的經典化做著準備,是問題深化與理論創(chuàng)造的基礎。

當下,伴隨中國發(fā)展的歷史方位的變化,意識形態(tài)工作方式創(chuàng)新的緊迫性愈加凸顯,增強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感召力日益迫切,馬克思主義文論的優(yōu)勢將會進一步加強。事實上,理論研究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互動使主流意識形態(tài)安全受到某種威脅,在西方社會思潮沖擊和挑戰(zhàn)中應對乏力,甚至底氣和信心不足,亟需以問題導向、理論自覺和國家需求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中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化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當代性研究可以發(fā)揮理論支撐作用,通過理論原創(chuàng)獲得不竭的國家戰(zhàn)略動力。在彰顯馬克思主義文論當代性中,消解國家意識形態(tài)工作創(chuàng)新與社會科學研究之間的非對稱性矛盾,從國家需求的大格局中為理論創(chuàng)新和國家意識形態(tài)工作方式創(chuàng)新的有效互動提供合法性,進而為馬克思主義文論自身的話語權提升贏得重要機遇和理論創(chuàng)造空間。如在當前學科體系調整、新的學科和專業(yè)設置中,課程設計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既要有問題導向,增強理論自覺意識,更要契合國家需求,由此才能在國家發(fā)展中帶動學科發(fā)展,在尊重學術規(guī)律、遵循學術邏輯、滿足國家需求中帶動理論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理論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能力,顯現為在國際上對自身發(fā)展成就作出有信服力的闡釋,關乎在國際文化秩序和競爭中的話語權,以及如何形成文化研究的 “中國學派”。創(chuàng)造有闡釋能力的中國理論,是在堅持精神獨立和理論自覺上契合經濟文化創(chuàng)新及其戰(zhàn)略布局,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以胸懷世界的文明互鑒汲取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30〕。彰顯馬克思主義文論當代性的維度,旨在把研究重心落在文藝發(fā)展如何助力人民的現實民生與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從文論視角展示一個世界舞臺上真實的中國以及中國發(fā)展的未來指向。這個問題的清晰化和明確化將對新時代中國文藝理論學術話語體系的建構產生深刻影響,為學科建設如何面向中國經驗、中國問題以及堅定文化自信,形成成熟的文論研究的“中國學派”夯實基礎。這是學術上的國家需求,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深化的方向,唯此才有可能推動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邁入新境界。

猜你喜歡
文論文藝話語
1942,文藝之春
現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從隱匿到重現:中國新時期西方文論知識資源的流變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藝高級感?
□文藝范
“古代文論現代轉換”的回顧與審視
湖湘論壇(2016年4期)2016-12-01 04:25:15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話語新聞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從文論醫(yī)評《內經》
從現象學看現當代西方文論科學神話的破滅
蛟河市| 原平市| 弥勒县| 丹阳市| 马边| 仲巴县| 凤台县| 白玉县| 甘肃省| 阿尔山市| 政和县| 平南县| 双城市| 荔浦县| 玉龙| 湾仔区| 凤翔县| 嵩明县| 安仁县| 拜泉县| 那曲县| 汝州市| 左权县| 印江| 登封市| 治多县| 乌兰浩特市| 河南省| 武功县| 汾阳市| 内黄县| 松潘县| 额济纳旗| 舞钢市| 通城县| 郁南县| 潞西市| 凭祥市| 南漳县| 老河口市| 海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