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岳陽市委黨校 科文教研部,湖南 岳陽 414000)
《人民日報》原副總編梁衡寫過一篇題為《〈岳陽樓記〉留給我們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財富》的文章,讀來令人掩卷沉思。他說:“如果讓我在古今文章中選一篇最好的,只好忍痛選一篇,那就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倍对狸枠怯洝分钥梢员黄湔J定為“最好的”,則“在于它為我們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財富”[1]。梁衡作為一名學者,所言所著,當然只是一家之言,但是透過這一家之言,透過這被譽為“精神財富”的“憂樂”二字,人們能夠從更深更廣的視角品讀短短的368 個字。
在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景區(qū),有一座雙公祠,里面供奉的是北宋與岳陽樓有著不解之緣的兩位名士,一位是寫《岳陽樓記》的范仲淹,另一位是重修岳陽樓的滕子京。
范仲淹是江蘇吳縣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被后人譽為“亞圣”——也就是可以和孔孟相提并論的圣人,他的品德、才干和文章堪稱“三絕”。作為政治家,他官至參知政事,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務院副總理;作為軍事家,他曾任樞密副使,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防部副部長;作為文學家,他著作眾多,文采斐然,輝耀千古。
滕子京是河南洛陽人,他的最高職務是天章閣待制,相當于今天中南海的圖書館長。滕子京一生仕途坎坷,屢貶屢謫。他和范仲淹是同科進士,但官職遠不在一個層次,也稱不上文學家,但其為人豪邁自負,是位有才干、有抱負的政治家。慶歷四年,他“謫守巴陵郡”,是因為得罪了劉太后,盡管因直言獲罪,但卻因此有機會重修了岳陽樓。因此有人說,滕子京是因禍得福,不來岳陽,何以名垂青史?
《岳陽樓記》寫于北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年)。當時范仲淹是在河南鄧州任上。文章的開篇點題,交代時間——慶歷五年、地點——巴陵郡、人物——滕子京、事件——重修岳陽樓。四大要素,寫得簡潔而清晰。然而細細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文章標題是“岳陽樓記”,但對岳陽樓的具體模樣,比如它的規(guī)格、規(guī)模、形式、特點,等等,只字未提。這是為什么?范仲淹寫《岳陽樓記》,其主旨本來就不在于寫樓,而是借景抒懷,表達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政治抱負。這其中的背景就是滕子京因貶謫來到岳陽。范仲淹與滕子京是同科進士,政治上是盟友,私交也很深厚。他知道這次貶謫對滕子京打擊很大,同時也深知滕子京在朝廷中政敵甚多,對他打冷槍、使絆子的人不在少數(shù)。他擔心滕子京憂讒畏譏、意志消沉,故而在文章中以“進亦憂,退亦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語來進行規(guī)勸。所以樓記不記樓,而是寫其景,述其情,明其志。這不僅是作為文學家的范仲淹對作文章法的駕輕就熟,更是作為政治家的范仲淹對家國大道的深刻思考。
滕子京一生多在地方為官,曾擔任過青州、岳州、蘇州的父母官,做過不少為老百姓稱道的好事。他最為顯赫的政績,是在岳陽干了三件大事:一是修建三眼橋。一橋飛架,使岳陽南北交通由水路阻隔變成了大道朝天;二是修建岳州文廟。興建學宮,使岳陽文脈復興,人才輩出;三是重修岳陽樓。對于滕子京治理岳陽的功勞,宋人王辟之在《澠水燕談錄》中稱“慶歷史,滕子京謫守巴陵,治最為天下第一”,評價是非常高的。那么,面對滕子京這么大的功勞,范仲淹為什么在《岳陽樓記》中,僅僅用“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八個字來進行概括呢?難道不值得大書特書嗎?不僅如此,范仲淹在文章開篇還專門說到了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謫守”二字似覺不吐不快?!爸喪亍?,就是貶職,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受處分,降職使用。中國有“為尊者隱,為賢者諱”的傳統(tǒng)?!爸喪亍比缤粋€傷疤,范仲淹為什么非得要揭一下呢?這其實跟“樓記未記樓”一樣,同樣是范仲淹的苦心所在。一個“謫守”,是范仲淹用來表達他對滕子京真摯友誼的珍惜,以及對兩人共同抱負的認同。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是在河南鄧州任上,他之所以到鄧州,其實也是“謫守”,而且這是他第4 次遭到貶謫。在此之前,他分別于1031 年、1034 年、1036 年三次被貶。四次被貶的原因都在于秉公直言,忠君報國。這在范仲淹心目中,因為堅持真理而被貶謫,并非丑事,而是君子應有的坦蕩和擔當。同樣,滕子京被貶謫也是因為堅持正義,頂撞了劉太后。故在文章中,范仲淹將“謫守”二字秉筆直書。至于為什么對滕子京在岳陽的其他兩大政績只字不提,一般認為,這在于范仲淹認為,作為一個政治家、一個坦蕩的君子,為民辦事是應盡之責,這也是他視滕子京為同道的真正理由?!对狸枠怯洝?,以“謫守”二字開篇伏筆,以“進亦憂,退亦憂”來呼應,并因此引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感慨,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其構思之精巧,令人嘆為觀止。
《岳陽樓記》之所以被認為是“最好的”文章,在于范仲淹的文筆十分優(yōu)美。范仲淹描畫洞庭湖的美景,可謂是美不勝收。在范仲淹的筆下,洞庭湖的景色氣象萬千,無論是“淫雨霏霏”,還是“春和景明”,都深深地吸引著南來北往的遷客騷人。然而,寫景不是范仲淹的目的。他的目的在于借景抒情,以情明志。抒什么情?遷客騷人的常人之情——“淫雨霏霏”,則“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春和景明”,則“心曠神怡,寵辱皆忘”。這種本來無可厚非的常人之情,在范仲淹看來是應該進行批判的。那么在范仲淹的心目中,真正的君子,登上岳陽樓,面對此情此景,應該是怎樣的心情呢?
范仲淹認為真正的君子之情——“古仁人之心”,必須具備正確的“四觀”。即悲喜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高遠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進退觀——“進亦憂,退亦憂”;先后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范仲淹心目中,古仁人不會因為景色不同而影響自己的心境和意志。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肮湃嗜酥摹薄又槭巧n生之情,是家國之情,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而樂而樂”的天下之情。
中國是有憂樂傳統(tǒng)的國度。學界普遍認為,憂樂精神,萌芽于先秦。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就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之語?!吨芤住分?,也說“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2]。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平安的時候不忘記危機,在生存的時候不忘記滅亡,在國家安定的時候不忘記動亂”。孔子和孟子應該算是最早的憂患大師??鬃诱f“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憂以天下,樂以天下”??酌系膽n患意識對后世影響很大,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特有的一種現(xiàn)象。湖湘文化同樣是講憂患的,司馬遷寫《史記》,屈原和賈誼是合傳的,之所以合傳,不僅因為兩人都具備憂患的文化基因和特質(zhì),更因為兩人同樣遭貶來到湖南——這也是湖南被稱為“屈賈之鄉(xiāng)”的真正原因。
憂患精神作為一種文化,成形于漢唐,成熟于兩宋。漢唐以來,士大夫們在個人憂樂和生活憂患的基礎上,增強了忠君和愛民的意識,豐富了體恤百姓、愛民如子的內(nèi)涵。魏征向唐太宗進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并在《諫太宗十思疏》中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張[3]。到了兩宋,《岳陽樓記》橫空出世,以“先憂后樂”為主旨的“古仁人之心”得到體現(xiàn)和升華。南宋時期,愛國詩人陸游被貶,依然發(fā)出“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鏗鏘之聲,其憂國憂民之情溢于言表。此后,歷代志士仁人傳承憂樂精神,并將其發(fā)揚光大。近代史上的左宗棠,是湖南岳陽人,他說“身無半畝,心憂天下”。左公的這種憂樂情懷,直接化作了收復新疆的壯舉。從中國現(xiàn)在的版圖來看,如果沒有左公當年的據(jù)理力爭并帶領湖湘子弟出兵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新疆這塊土地將會被分裂出去。直到今天,岳陽樓上,“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的對聯(lián),仍詮釋著千古傳承的憂樂精神。
在中國歷史上,宋朝是一個積弱的朝代,經(jīng)濟上雖有所發(fā)展,但國力的贏弱顯而易見,外憂內(nèi)患,民生凋弊,這是《岳陽樓記》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范仲淹生長于這樣一個憂患的時代,傾其一生來解讀這種憂患?!熬訌R堂之高,則憂其民”,范仲淹認識到,任何政權都得靠民眾來支撐。君要“愛民”“養(yǎng)民”,特別是地方官員,如果壓榨百姓,就是自毀邦本。范仲淹、滕子京都是憂民為民的典范。
1021 年,范仲淹調(diào)江蘇泰州,任一個管理鹽倉的小官。泰州東臨黃海,海堤因年久失修,海水倒灌,沖毀鹽場,淹沒良田,百姓只能逃荒謀生。地方上的政務經(jīng)濟上的事,本不歸范仲淹管,但他見民受其苦、國損其利,便一再建議修復海堤,朝廷則任命他為災區(qū)中心興化縣的縣令。范仲淹制定規(guī)劃,親率幾萬民工,日夜勞作在筑堤工地,前后三年,終使大堤告成。百姓感謝范仲淹,將此堤稱為“范堤”[4]。今天,“范堤煙雨”已成當?shù)匾坏里L景。堤外,海霧茫茫;堤內(nèi),良田萬頃,別有一番風光。
滕子京于慶歷三年(1043 年)來到岳陽,并于慶歷四年(1044 年)主持重修岳陽樓。現(xiàn)在,岳陽樓景區(qū)內(nèi)可以看到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岳陽樓的模型。據(jù)考證,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其選址并不在唐代岳陽樓的基礎上,而是三國時魯肅閱兵臺的舊址上。這是一項耗資較大的工程。盡管這時的岳陽百廢俱興,財政已有盈余,但滕子京堅持不要財政撥款——官府不拿一文錢,也不搞集資攤派——老百姓不拿一文錢。那么錢從何來?滕子京想到了民間那些積欠多年、可能永遠收不回來的爛債。他以官府的名義出了一個告示:岳陽樓由大家捐建。捐建的錢不用自己拿——你家有什么借款而人家不還的、有什么貨款收不回來的,讓官府幫你來收。為此,老百姓爭先恐后捐出債權。錢的問題得以解決,并起到了整肅民風的效果。大凡一個地方,欠債不還錢,拿貨不給錢的,要么是老賴,要么是惡霸。把這些老賴和惡霸整下來,老百姓擁護。這成了當時岳陽政通人和的原因之一。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記載:“滕宗諒知岳州,修岳陽樓,不用省庫銀,不斂于民。但榜民間,有宿債不肯償者,官為督之。民負債者爭獻之。……州人不以為非,皆稱其能?!盵5]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痹诜饨ㄉ鐣看蠓蛐哪恐械摹熬薄皣笔且惑w的。岳飛一生精忠報國后來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加害,冤死于風波亭,這與他的君國一體思想是分不開的。范仲淹的憂“君”,實質(zhì)上也是憂國。
范仲淹敢說真話,他的信條是“士不死不為忠,言不逆不為諫”;與他同時代的歐陽修則用“直辭正色,面爭庭對”“敢與天子爭是非”來評價范仲淹。遺憾的是,范仲淹的錚錚鐵骨換來的不是仕途的坦蕩,而是泥濘坎坷。他因直言四次被貶出京。他從27 歲中進士,到64 歲去世,一生為官三十七年,在京城工作不到四年。
1028 年,范仲淹經(jīng)晏殊推薦,到京任秘閣校理——皇家圖書館的工作人員。這是一個可以經(jīng)常見到皇帝的近水樓臺。由于范仲淹的“憂君”,招來了他京官生涯中的第一次謫貶。當時范仲淹新入朝,正趕上垂簾聽政的劉太后過生日,劉太后要求仁宗率百官在朝堂上給她拜壽。范仲淹認為這樣做有損國君尊嚴,他便上書勸阻;甚至上奏,請?zhí)筮€政于帝。劉太后大怒,范仲淹即刻被貶到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任職。范仲淹這種犯顏直諫,即體現(xiàn)了中國士大夫“武死戰(zhàn)、文死諫”的優(yōu)良傳承,更體現(xiàn)了他執(zhí)著的信念操守。
1035 年,范仲淹因在蘇州治水有功,被調(diào)回京城,任尚書禮部員外郎,京城開封知府。此前,他已兩次遭貶,這次能夠回京,一般人的做法是吸取教訓,慎言敏行,明哲保身。但這次回調(diào)卻讓范仲淹更深刻地看清了朝中的亂象,他向仁宗上了一個朝中官員結(jié)黨營私的“百官圖”,揭露吏治腐敗,疾呼整頓吏治,以致龍顏大怒,而且引發(fā)朝中一片罵聲,范仲淹再度被貶出京。這一次,他入朝只有一年零兩個月。
范仲淹的犯言直諫,絕不是桀驁不馴的自我標榜和逞一時之快的匹夫之勇。他是按照自己的信仰辦事,是知識分子的那種理性的勇敢。范仲淹由晏殊推薦入朝為官。一入朝,他便上奏章給朝廷提意見。這可嚇壞了推薦人晏殊,他對范仲淹說,你剛?cè)氤瓦@樣魯莽,就不怕連累到我這個舉薦人嗎?范仲淹聽后,半晌沒有反應過來,一會兒,他難受地說:“我一入朝就總想著奉公直言,千萬不敢辜負您的舉薦,沒想到盡忠盡職反而會得罪于您?!被氐郊液?,他又給晏殊寫了一封三千字的長信。晏殊是范仲淹的恩師、入朝的引路人。這件事充分體現(xiàn)了范仲淹“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品格??v觀范仲淹一生為官,無論在朝、在野、打仗、理政,從不人云亦云。這里固然有負責精神,但不改信仰、按原則辦事,卻是范仲淹的為人標準。
“不以己悲”,是拋卻個人利益,不患得患失。范仲淹一生為官不滑,為人不奸。他的道德標準是:只要為國家,為百姓,為正義,都可以犧牲自己。范仲淹與滕子京的關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范仲淹戍邊時,滕子京也在邊防效力。有一次大戰(zhàn)后,滕子京犒賞將士,花了一筆錢。他的政敵在這個問題上捕風捉影,狀告他貪污、揮霍,加以陷害。范仲淹力保滕子京無大過,如有貪腐,甘愿同受處分。就這樣,滕子京才沒被撤職,而在慶歷四年(1044 年)被貶到岳陽,于是有了求記和作記這一段佳話。如果沒有當年范仲淹冒險擔保,政治史和文學史上都將缺少如此精彩的篇章。可知范仲淹后來寫《岳陽樓記》,本身就是一種對朋友、對事業(yè)的支持,而這是要冒風險的。正如范仲淹在文章中嘆道:“微斯人,吾誰與歸?”
“進亦憂,退亦憂”,升居高官,憂國憂民;謫貶低位,還是憂國憂民。這是一種居安思危的警醒,更是一種矢志不渝的堅守。在一個政治家政治行為的背后,都有崇高境界、執(zhí)著堅守支撐,而且長久地作用于后人,存載于歷史。范仲淹有兩句詩,足以說明他的這種精神:“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奪?!彼凇对狸枠怯洝防锵蛲切└唢L亮節(jié)、勇于任事的人,說:“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那么他最希望與哪些人“同歸”呢?1034 年,當范仲淹被貶到浙江桐廬任上,常常去拜謁漢代高士嚴子陵的隱居之所。嚴子陵是漢光武帝劉秀未發(fā)跡時的好友,劉秀稱帝,任命他為諫議大夫,嚴子陵堅決隱而不出。這其中固然有嚴子陵對名利的淡薄,以及對官場的厭倦,但更多的是對個人理想信念的堅守。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嚴子陵雖然隱居,但并不消極,常常布道以教化世人。范仲淹對嚴子陵的這種堅守十分景仰。為此,他專門為嚴子陵修了一座祠堂,親筆撰寫了一篇《嚴先生祠堂記》,說:“先生之心,高乎日月。”“使貪夫廉,懦夫立,是有大功于名教也。”在文章的結(jié)尾,范仲淹感慨萬千:“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這四句話流傳很廣,成為了范仲淹崇高境界和執(zhí)著堅守的生動寫照。滕子京也是一個堅守理想,忠于職守的人。他素來把為國分憂、為民辦事作為為官的第一要義。他在閩北邵武任職時,興辦學堂,被政敵指責花錢過多;在岳陽,他完成了包括重修岳陽樓在內(nèi)的三大工程,還準備修一個偃虹堤,剛設計完,還沒開工就被平調(diào)走了。多年來輾轉(zhuǎn)地方,顛沛流離,雖有功績而不得重用,他癡心不改。康定元年(公元1040 年),滕子京調(diào)任今甘肅境內(nèi)的涇州知府,到任不久,西夏入侵,宋軍大敗,靖邊將領戰(zhàn)死,邊境一片恐慌。滕子京沒有自亂陣腳,而是沉著應對,夜間親自帶領將士巡邏,士氣大振,軍民同仇敵愾,奮力抵抗,涇州轉(zhuǎn)危為安。由此可見,滕子京對肩頭重任的堅守,令人欽敬。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句話出自于《禮記·禮運篇》。這句話有兩種意思。一種指社會,即大同、大和、大善的理想社會。一種指人生,即忘我、虛名、樂眾的最高境界。一般認為,天下為公的境界,是有憂有樂,憂中有樂;憂在樂前,樂在憂后。就范仲淹和滕子京而言,他們是有樂的。滕子京在岳陽兩年,辦成三件民生實事,是事業(yè)之樂;“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是安民之樂;重修岳陽樓,得范仲淹作記,是知己之樂。范仲淹四次遭貶,不失其志,是立德之樂;平定西夏,戍邊守土,是立功之樂;寫出《岳陽樓記》等經(jīng)典名篇,是立言之樂。然而,他們的這種樂,是“后樂”,是小樂;官場黑暗,仕途坎坷,國力羸弱,民生凋敝,是他們共同的“前憂”,是大憂。
在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都把儒家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作為自己人生的準則,而范仲淹和滕子京卻沒有采取“獨善其身”的態(tài)度,而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種胸襟和品格就是人生的大境界和大格局,永遠值得人們景仰。范仲淹“博愛天下”的思想情懷正是憂患意識和擔當精神的完美結(jié)合。他的天下觀,是世界觀,也包含了心系天下、博愛天下的人生觀和先憂后樂、奉獻天下的價值觀,是道德水準崇高的思想體系。
時至今日,距范公雄文問世已近千年,憂樂與人們是否漸行漸遠?歷經(jīng)千年沉淀,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標桿的憂樂精神,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圣殿里構筑起永恒的道德坐標、價值高地,成為湖湘文化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這種精神生生不息,成為永不枯竭的精神寶藏。
“時代變遷,初心永在?!碑斎藗兊桥R岳陽樓,重溫《岳陽樓記》,走進“古仁人之心”,深感憂樂精神如同雨露,滋潤人們的心田,靈魂經(jīng)受洗禮;如同養(yǎng)分,在人們的血脈中流淌,渾身充滿力量。憂樂精神代代相傳,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征途上,“吾誰與歸?”[6]當前,在弘揚傳統(tǒng)、踐行憂樂中,黨員干部要堅持忠誠為要、民生為大、憂患為先、擔當為重、清心為本。人們堅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同行者攜手并進、齊心協(xié)力,共同譜寫先憂后樂的時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