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裕蘇
(北京大學(xué) 哲學(xué)系,北京100871)
《春夏秋冬又一春》(下文簡稱《春》)是韓國著名導(dǎo)演金基德的代表作之一,講述某群山環(huán)抱的湖心中央,有一座小廟,住著一個老和尚、一個小和尚。影片以小和尚的成長為敘事主位,分春、夏、秋、冬、又一春五個章節(jié)。春,關(guān)于小和尚的頑劣童年;夏,關(guān)于小和尚成人后的情事;秋,關(guān)于和尚還俗、結(jié)婚、殺妻、重回小廟修行;冬,關(guān)于和尚刑滿釋放后重回小廟;又一春,關(guān)于和尚自己徒弟的頑劣童年。影片敘事,圍繞著佛學(xué)四諦(特別是貪嗔癡、戒定慧),緣起性空、如來藏思想貫徹始終。
四諦,又作四圣諦,是釋迦摩尼菩提樹下成佛后對五比丘首先宣說的佛法,是佛教基本教義之一。四諦具體為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吨杏^論疏》:“四諦是迷悟之本,迷之則六道紛然,悟之則有三乘賢圣?!保?]可見,四諦是由凡入圣的一道門??嘀B,指三界一切皆苦,生、老、病、死,成、住、壞、空,時刻處于生滅無常中,《增壹阿含經(jīng)》:“所謂苦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嗔?xí)?、恩愛別離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名為苦諦。”[2]258集諦,指苦的根源是貪欲、嗔恨、愚癡三毒,即苦因,《增壹阿含經(jīng)》:“所謂集諦者,愛與欲相應(yīng),心恒染著,是謂名為苦集諦?!保?]260滅諦,指滅盡貪嗔癡三毒業(yè)力而涅槃,《增壹阿含經(jīng)》:“所謂盡諦者,欲愛永盡無余,不復(fù)更造,是謂名為苦盡諦?!保?]263道諦,指證悟涅槃的道路或方法,泛指八正道戒定慧等修行手段,《增壹阿含經(jīng)》:“所謂苦出要諦者,謂賢圣八品道,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味,是謂名為苦出要諦。”[2]266
苦諦包含的萬物無常、世間皆苦概念,如對春夏秋冬、斗轉(zhuǎn)星移、灰飛煙滅、陰晴圓缺等的詠嘆,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敘事中,并不陌生。
集諦的貪嗔癡思想,除了悟道者,常人鮮有深耕。《華嚴經(jīng)》云:“一切諸報,皆從業(yè)起,一切諸果,皆從因起”,“往昔所造諸惡業(yè),皆因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3]260說的即是集諦的業(yè)力因果輪回論。
貪,為人的眼、耳、鼻、舌、身器官,通過色、聲、香、味、觸,法,意七識,對境、人、事產(chǎn)生愛染和占有欲,又叫五欲?!洞蟪肆x章》:“于外五欲染愛名貪?!保?]《成唯識論》:“云何為貪?于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yè)?!保?]266《倶舍論》:“于他財物,惡欲名貪?!保?]37
嗔,為人的眼、耳、鼻、舌、身器官,通過色、聲、香、味、觸,法、意七識,對境、人、事產(chǎn)生嗔恨惱怒之心。《大乘五蘊論》:“云何為嗔?謂于有情樂作損害為性。”[7]《成唯識論》:“嗔者,于苦,苦具,嗔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wěn)性,惡行所依為業(yè)?!保?]121《大智度論》認為,嗔是三毒中破壞力最大、最難調(diào)服的。[8]
癡,指無始以來眾生心性愚昧無明、迷于“人”“我”兩執(zhí)邊見,不見實相,是貪、嗔二毒所依之處。[9]《俱舍論》:“癡者,所謂愚癡,即是無明。”[6]51《唯識論》:“諸煩惱生,必由癡果”,“于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yè)?!保?]96《瑜伽師地論》認為,癡表現(xiàn)覆、誑、諂、昏沉、妄念、散亂、殺生等。[10]
對治貪嗔癡的道諦是戒定慧,即以戒治貪、以定治嗔、以慧治癡,達成戒生定、定生慧目的?!独銍澜?jīng)》:“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保?1]戒的修證,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及菩提心為旨,包括五戒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定的修證,為訓(xùn)練心安住于戒的本體指代對象(善法)上,達到四禪八定;慧的修證,是使禪定之心證悟宇宙涅槃實相,即滅諦。
緣起性空論,為佛學(xué)另一根本思想及揭示宇宙生滅變異定律:一切有為法依因緣和合存在,一旦因緣消失,事物便不復(fù)存在。比如花,離不開種子、陽光、空氣、水等自性空下的因緣和合,種子變了,因緣改變了,花將不復(fù)存在;萬物因為性空,所以才能緣起,性空非指事物虛無地不存在,實指萬物自性或本性空。如麥克馬洪(McMahon)所謂:“性空與緣起是互為彼此的一體”。[12]緣起性空論是佛陀證果的“自受用”,因其博大精深難以被一般人理解,佛陀首次傳法時便以“四諦”代之。《楞嚴經(jīng)疏》:“圣教自淺至深,說一切法,不出因緣二字”,[13]《雜阿含經(jīng)》:“此有故必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14]等,即表佛法的緣起性空論。
緣起性空論,離不開如來藏思想。佛教的如來藏,指有情眾生本具佛性,因貪嗔癡客塵覆蓋,生起兩邊妄見,遮蔽本具如來藏,引發(fā)輪回?!秾毿哉摗罚骸胺卜蚴フ叻?,不離于真如,如實見者言,都具如來藏”,“凡夫顛倒行,見實者異彼,如來如實證,無謬離戲論?!保?5]如來藏為眾生的第八識,是色、聲、香、味、觸、法、意前七識的具有依,也是萬法根本、眾生的心行和業(yè)種。前七識隨萬物寂亡而滅,唯獨第八識如來藏能“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隨色身流轉(zhuǎn)生死?!度A嚴經(jīng)》:“如來藏身不生不滅,善巧方便普現(xiàn)世間,證法實性超一切故,生于如來無障礙見廣大威德種性中故”,[3]155《楞伽經(jīng)》:“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三緣和合方便而生……名為識藏,與七識俱,自性無垢,畢竟清凈?!保?6]因此,一切有為法,以第八識無染清凈如來藏為因,以色、聲、香、味、觸、法、意七識業(yè)種為緣,和合諸情器世界。如來藏說,亦為佛學(xué)重要思想,證悟如來藏佛性者,入七住位不退地菩薩。
本節(jié)梳理了佛學(xué)三大核心思想:第一,四諦的貪嗔癡、戒定慧論;第二,因緣和合緣起性空論;第三,如來藏論。以上三論,是佛學(xué)電影敘事基本要素。
世界著名影評家、亞洲電影導(dǎo)演伯樂、溫哥華國際電影節(jié)龍虎單元主席湯尼·雷恩(TonyRayns)認為,《春》片“借”了韓國老中青幾代多位導(dǎo)演的佛學(xué)敘事點子。這話也可以理解成佛學(xué)電影敘事在韓國是有傳統(tǒng)的。本人認為,雖然借鑒了同行的許多成果,《春》片在表達佛學(xué)三大核心思想敘事完整性上渾然天成、獨樹一幟。
《春》片故事發(fā)生地為一漂浮在湖中央的小木廟,暗喻苦諦之人生無常、如浮萍飄蕩。影片以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為章,也寓此意。廟門設(shè)在水岸邊,門板上刻著佛教金剛護法像。推開門,一小木船停在門后水中、可遙望湖中央小廟。作為符號的廟門和手劃渡船,暗喻設(shè)在此岸等人度人的佛法,而湖心小廟,則指涅槃彼岸(滅諦)。
第一章“春”,著墨集諦中的“癡”:大地回春,萬物復(fù)蘇,小和尚采藥,毒藥良藥不加分辨,師父耐心撥正。暗喻人因無明之“癡”致良莠不分,如采藥少兒和尚郎;小和尚山水間開心玩耍時,不忘用線綁塊石頭在魚、蛇、青蛙身上,被老和尚瞅見。半夜,趁小和尚熟睡,老和尚在其背上綁了塊大石頭如法炮制。早上醒來,小和尚背著大石頭找?guī)煾福?/p>
小和尚:師父,我背上的這塊石頭太重了,你幫我取下來吧。
老和尚:你覺得很難受嗎?
小和尚:是的。
老和尚:你不是對魚兒也做過這樣的事嗎?
小和尚:是的。
老和尚:你對青蛙做過同樣的事嗎?
小和尚:做過。
老和尚:你對蛇做過這樣的事嗎?
小和尚:做過。
老和尚:站起來,走一圈。
小和尚:我走不動,石頭太沉了。
老和尚:那你覺得魚兒、青蛙、蛇能受得了嗎?
小和尚:我知道錯了。
老和尚:去,趕快把那些動物身上的石頭解開。
隨后,我會解下你背上的大石頭。
假如那些動物死了,在你今后的生
命中,心中都會背負著這顆大石頭。
小和尚于是趕到溪邊,發(fā)現(xiàn)青蛙奄奄一息,魚和蛇已經(jīng)死了,小和尚大哭……暗喻因“癡”導(dǎo)致的殺生業(yè)力已在小和尚心中留下生死輪回的種子。
第二章“夏”,圍繞集諦的“貪”設(shè)計主人公行動軌跡。夏天,驕陽似火,小和尚長大成人,和前來廟里養(yǎng)病的姑娘墜入愛河。偷吃禁果后,小和尚貪色無厭,無心廟里的日常修行。老和尚急在心里,召集兩人:
老和尚:發(fā)生這種事也是人之常情。姑娘,你的病好了嗎?
姑娘:還沒好。
老和尚:我覺得你已經(jīng)好了,還是離開吧。
和尚:師父,不要,不要趕她走。
老和尚:淫欲喚醒了占有的欲望,會導(dǎo)致殺生之禍。
姑娘被老和尚請走。小和尚抱著公雞(屢次見證過他和姑娘的好事)離開小廟,追隨心愛的姑娘去了。公雞于此作為欲望的符號,暗喻對色起“貪”,導(dǎo)致眾生的生死輪回,如老和尚臺詞中點出的。
第三章“秋”,圍繞“嗔”展開佛學(xué)敘事。秋天,塵世間成熟季,也暗喻業(yè)力結(jié)果季。年屆三十還俗和尚因妻子偷情,嗔怒之下殺了她,為了躲避警察追蹤,和尚帶著還沾著血的刀回到小廟。師徒對話:
老和尚:世間變得苦不堪言了吧?
徒弟:別管我的事,師父,你看不出我現(xiàn)在很痛苦嗎。
老和尚:是什么讓你這么痛苦?
徒弟:愛是我唯一的罪惡,我只想要她。
老和尚:只是這樣嗎?
徒弟:她和另一個男人跑了。
老和尚:哦,是嗎?
徒弟:怎么會變成這樣,她說過只愛我一個的。
老和尚:然后呢?
徒弟:然后我就受不了了。
老和尚:難道你以前不知道俗世的規(guī)則嗎?有時候,必須放棄一些
喜歡的東西。你喜歡,別人也喜歡啊。
徒弟:就算這樣,她也不能這樣對我。那個賤人。
老和尚:你無法忍受了?
徒弟:是的。
此章,“道諦”被引入電影的佛學(xué)敘事:老和尚命令徒弟用帶血殺人之刀,在廟前木地板上刻寫《心經(jīng)》,作為懺罪道用,用來洗刷“嗔”的殺人惡業(yè);“緣起性空”被引入電影敘事:借刀和刀上被殺者血,與《心經(jīng)》(佛)結(jié)緣,使持刀殺人者(徒弟),被殺者(徒弟之妻),在《心經(jīng)》因緣和合下,有個向善的再緣起;“如來藏”被引入敘事:追蹤而來的警察,主動幫和尚刻完《心經(jīng)》、并涂上各自喜歡的顏色,表眾生習(xí)性種類不同(不同顏色),但皆有如來藏(佛性),因地上皆能成佛;“滅諦”被引入敘事:老和尚坐在小木船上,將寫有漢字“閉”的紙片封住雙眼、雙耳、鼻及口,點燃船后進入“滅諦”涅槃狀態(tài)。燃燒渡船作為符號,表:此岸到彼岸的渡船到了該丟棄的(成佛)時候了;貼上紙片,表:因眼、耳、鼻、舌、身五蘊,對色、香、味、觸、法五欲的業(yè)力,到了關(guān)閉的時候……一條蛇,從老和尚圓寂處游出,爬入小廟,躲進老和尚穿過的百衲衣里,表:老和尚嗔業(yè)未盡(蛇在佛教中代表嗔心),或許小時候也頑劣如其徒弟和“又一春”里的徒孫,因“癡”業(yè)欠蛇一條命(依《春》的循環(huán)敘事邏輯反推)、因“嗔”業(yè)欠人一條命(同理)。這樣的畫龍點睛,不光拔高了作品的“因果不虛”佛學(xué)意境,還若隱若現(xiàn)地折疊出靜默的、漂浮的、全息的“空性”敘事層,極具東方(中國文人山水畫)留白術(shù)特點,在韓國影壇難得一見,可能和金基德導(dǎo)演的畫家出身有關(guān)。
第四章“冬”,圍繞戒定慧展開。寒冬來臨,刑滿釋放已屆中年的和尚回到湖心小廟,重拾修行:為了取出師父的舍利,中年和尚在師父圓寂的湖面處鑿了個冰窟,用鑿出的碎冰造了尊觀音像,將師父舍利放進觀音像第三目慧眼中……某天,來了位蒙面女人,帶著一個嬰兒,晚上睡覺時,女人欲勾引中年和尚……蒙面女人連夜離開,不慎掉入和尚早先鑿的冰窟里淹死。和尚直間或間接害死了兩個女人,想起童年時師父的告誡:“假如那些動物死了,在你今后的生命中,心中都會背著大石頭”,從此,戒定慧修道之路成為和尚日常:日光下,背負巨石從山底爬到山頂石觀音旁以苦行修戒律。青燈下,對著師父留下的觀音像修定、慧。陪伴的,是墻角榻榻米上蒙面女人留下的男嬰。日子波瀾不驚地重復(fù)著和尚小時候和師父在一起的景象。
第五章“又一春”,再次回到“集諦”的“癡”展開佛學(xué)電影敘事。又一個春天到來,萬物蘇醒,男嬰長成其師父的童年狀,頑劣地往魚嘴、蛙嘴、蛇嘴里塞小石頭。小動物們紛紛死亡,小和尚哈哈大笑……表:無明不盡,輪回不空!
本文從佛學(xué)的三大基石四諦、緣起性空(因緣和合)、如來藏思想入手,為《春》片的佛學(xué)敘事闡釋掃清佛學(xué)概念盲點:苦諦認為世間皆苦,集諦認為苦的根源為貪嗔癡,滅諦認為眾生皆可滅除貪嗔癡達到寂靜涅槃,道諦認為八正道等戒定慧修證方法為擺脫輪回的不二道路;緣起性空認為,萬物性空,依因緣和合緣起;如來藏認為,有情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
《春》片的佛學(xué)敘事,依以上三大佛學(xué)思想為白描底本,以春夏秋冬四季為上色路徑,逐次和合而成:萬物復(fù)蘇的春天,是未開蒙的小和尚“癡”業(yè)季、是業(yè)力輪回季;驕陽似火的夏天,是欲火中燒青春期和尚的“貪”業(yè)季,是因緣和合季;碩果累累的秋天,是還俗和尚的“嗔”業(yè)季,是人人皆有佛性的如來藏季;冰天雪地的冬天,是中年和尚修戒定慧的重生季,是寂靜涅槃的“滅諦”季;山花爛漫的又一春,是又一未開蒙小和尚的“癡”業(yè)季,是生死輪回的再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