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 承 軍
(貴州中醫(yī)藥大學, 貴陽 550025)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擔負著立德樹人的重任,根本任務是要“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1]。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具有基礎性作用。歷史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思政課要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原理,在傳授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承擔起廣大青年大學生歷史觀、價值觀教育的任務。
在創(chuàng)造歷史問題上,青年黑格爾派從主觀唯心主義的立場出發(fā),把“自我意識”當做歷史發(fā)展的動力,認為歷史是精神活動的歷史。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針鋒相對地指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動?!盵2]高校思政課必須旗幟鮮明地引導大學生堅持唯物主義歷史觀關于“歷史是活生生的人的活動”的基本原則,在理論上和現(xiàn)實生活中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
唯物史觀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從生物學和進化論的角度來看,人是自然界的產物。在漫長的人類社會演進過程中,人逐漸由靈長類動物古代類人猿經過長期的進化演變而來。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物質前提。人類來自于自然、依附于自然,從自然界中獲取一切生存和發(fā)展所需的物質資料,并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使自然環(huán)境更加滿足于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需求。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求我們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和諧共生,不能按照人的主觀意志隨意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否則,就會破壞自然環(huán)境和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打破人與自然的平衡,從而遭到自然界的懲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求我們要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正確認識、把握和運用自然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人類社會建設得更加美好,要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首先,要在生產方式上進行變革。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堅持節(jié)約優(yōu)先、保護優(yōu)先、合理開發(fā)的理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絕不以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代價發(fā)展經濟,絕不讓經濟發(fā)展對人的健康生活造成過多的負面影響,絕不做殺雞取卵、竭澤而漁、貽害子孫后代的荒唐事。其次,要在生活方式上進行變革。積極倡導綠色健康生活理念,倡導節(jié)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堅持低碳生活,努力節(jié)約資源,反對過高消費,杜絕奢侈浪費,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使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再次,要在學習和工作中有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把求真作為科學研究的尺度,在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追求真理。把善和美作為價值追求的尺度,幫助青年大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
從本質上講,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社會關系的具體性。我們每個人都處在現(xiàn)實的社會關系中,并受一定的社會關系的約束,人無法脫離或者超越具體的社會關系。二是社會關系的歷史性。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fā)展,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相應的社會關系也會隨之改變。因此,人的社會性才是人的本質屬性。
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是社會中的人,不是抽象的、脫離實際的人;社會是由現(xiàn)實的人組成的社會,人和社會的關系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人自古以來就是群居動物,人離不開社會。歷史證明,人類眼不如鷹、走不如狗、力不如牛,卻能在大自然物種的優(yōu)勝劣汰中生存發(fā)展起來,一方面是因為人有高于其他一切動物的人類意識,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則是因為“人能群”。一個孤立的原始人在優(yōu)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中幾無生存的可能;同樣,一個離群索居、自我孤立的現(xiàn)代人也很難適應社會的發(fā)展。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我們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作為一個生活在集體中的人,不能消極避世、逃避社會、自我孤立,而是要積極主動地融入社會,有集體觀念,主動擔當。要堅持人的價值在于奉獻的理念,有“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懷,積極投身于社會公共事業(yè),為社會服務。要堅持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相統(tǒng)一,在實現(xiàn)個人自我價值的同時,努力追求社會價值的最大化,積極奉獻社會。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關系是生產關系。根據(jù)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公有制和私有制兩種形式。在階級社會里,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私有制條件下,由于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少數(shù)私人占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現(xiàn)為占有與被占有、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在公有制條件下,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全體勞動者所有,消滅了剝削和壓迫,人們在生產過程中處于平等地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現(xiàn)為平等、互助、合作的關系。
社會主義條件下人與人的平等關系,要求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堅持人人平等的原則。要從思想上認識到社會主義條件下人與人之間只有社會分工的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別。在行動上尊重每一個人,善待每一個人,堅持平等待人,不欺壓弱小,不戴著有色眼鏡看人。要堅持以誠待人的原則,人無信不立,在社會交往中善待身邊的人,誠信為本,胸懷坦蕩,言行一致。要堅持團結互助原則,在工作和生活中互敬互愛,互利互惠;與人為善,助人為樂;虛懷若谷,寬宏大量。
在推動歷史問題上,唯心主義歷史觀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以卡萊爾、鮑威爾等為代表的主觀唯心主義,從唯意志論出發(fā)認為少數(shù)杰出人物、英雄人物甚至“超人”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推動歷史的發(fā)展,決定歷史的發(fā)展方向。二是以柏拉圖、黑格爾等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從宿命論出發(fā)認為神、上帝或者某種神秘的精神力量推動歷史的發(fā)展。而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推動著歷史的發(fā)展。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強調:“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yè),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3]高校思政課要突出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基本原則,才能從理論上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人民群眾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客觀地評價個人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在西方多元價值沖突中,堅持無產階級立場,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恩格斯在《致約·布洛赫》的信中用“力的平行四邊形”原理來解釋歷史的發(fā)展,認為歷史發(fā)展“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4]。說明了歷史的發(fā)展不是由少數(shù)杰出人物決定的,而是廣大人民群眾共同作用的結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無數(shù)的歷史事實表明,無論多么偉大的歷史人物,如果失去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脫離了群眾,試圖以個人意志或者少數(shù)人的意志左右歷史的發(fā)展,最終都會成為歷史的笑談。一些西方國家大力宣揚個人英雄主義,宣揚所謂“普世價值”,以救世主的姿態(tài)自居,竭力的否定和貶低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以人權代替主權,肆意干涉他國內政,其目的就是試圖重建西方中心的世界體系,試圖主宰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立德樹人教育過程中,要教育廣大青年大學生認清西方國家宣揚個人英雄主義價值觀的本質,加強形勢與政策理論學習,積極關注國際國內局勢和熱點事件,努力提高對國際國內熱點事件的認知能力和是非辨別能力。要幫助廣大青年大學生認清世界歷史多極化的發(fā)展趨勢;要明確知道,互利互惠、平等對話、合作共贏是大多數(shù)國家和人民的共同期待,單邊主義、霸權主義的邏輯和行徑必然不得人心。
馬克思主義認為,杰出人物的出現(xiàn)具有歷史必然性,但這些人物在整個歷史進程中的影響和作用只是個別的偶然現(xiàn)象,不會改變歷史前進的基本方向。在階級社會里,只有堅持歷史分析法和階級分析法才能辯證地評價個人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歷史分析法要求我們:一方面,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歷史。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對歷史人物的活動具有制約作用,任何歷史人物的活動總是受到一定的歷史條件的限制。忽略或者脫離了歷史人物活動的歷史條件,就可能會夸大或者貶低歷史人物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用發(fā)展的觀點評價歷史人物。同一個歷史人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可能會有不同的歷史作用。堅持階級分析法和堅持歷史分析法是一致的。堅持階級分析法要求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時,必須要把歷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階級關系中來考察,才能正確揭示歷史人物活動環(huán)境中的階級關系,以及這種階級關系給歷史人物帶來的影響,從而判斷歷史人物代表哪個階級利益。馬克思認為路易·波拿巴是“一個平庸而可笑的人物”[5],即是運用歷史分析法和階級分析評價歷史人物的典范。
當前,高校思政課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是西方國家意識形態(tài)滲透。新中國成立以來,西方國家從未停止過對中國紅色政權的顛覆活動,新時期借助新媒體平臺和網(wǎng)絡信息化工具,向中國輸出和傳播海量的資產階級消極文化和價值觀。主要手段是采取歷史虛無主義的方法,偽造史料,丑化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人物、時代英雄人物、榜樣人物的形象,制造思想混亂,歪曲、顛覆人們的傳統(tǒng)價值認知。西方國家借助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工作中的個別失誤,無限放大事件的消極影響,丑化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和我國的國家形象,其目的就是要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瓦解人們的政治認同,從而瓦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高校思政課要教育廣大青年大學生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用先進的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加強抵制西方意識形態(tài)侵蝕的能力。要教導廣大青年大學生認清西方國家搞階級調和,淡化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根本對立性質等思想的實質,時刻保持清醒頭腦,自覺抵制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
在歷史規(guī)律問題上,唯心主義歷史觀用歷史發(fā)展的主觀規(guī)律代替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認為歷史的發(fā)展是少數(shù)偉大人物的推動或者是上帝的安排,否認社會自身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明了“無產階級將取得國家政權,并且首先把生產資料變?yōu)閲邑敭a”[6]。從資本主義社會自身的內在矛盾,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人類必將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高校思政課要幫助廣大青年大學生認清“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規(guī)律,引導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
歷史規(guī)律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重要問題。在理論上幫助廣大青年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有利于幫助他們客觀地看待資本主義社會將長期存在的合理性,回應現(xiàn)實關切;有利于幫助他們理性地認識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實現(xiàn)共產主義是一個歷史過程,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保持奮斗精神。
1.科學社會主義認為,社會主義必然要取代資本主義
從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看,生產的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導致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從資本社會化的角度看,隨著資本社會化形式的進一步發(fā)展,生產資料將會越來越集中在眾多人的手里,社會化大生產將由一定的社會組織來承擔。按照列寧的觀點,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將成為社會主義的前奏。
2.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將會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
從資本主義國家當前在全球的發(fā)展現(xiàn)狀來看,發(fā)達國家在經濟、軍事、科級等方面仍占據(jù)著明顯的優(yōu)勢,短期內要取代它還不太現(xiàn)實。相對而言,欠發(fā)達的國家如果沒有特殊的革命運動,則要經過較長的發(fā)展才能具備發(fā)展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從當代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形勢來看,生產關系對生產力還有容納的空間,不會在短期內被社會主義取代。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闡述的“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7]的思想論斷,充分說明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將在一段時間內長期共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盵8]高校思政課要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強筋壯骨,培養(yǎng)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信仰,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找準人生未來發(fā)展方向。
1.堅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我們信仰馬克思主義,就是要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在讀原著、學原文中悟原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構建新時代中國價值理念,塑造新時代中國精神。
2.堅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堅定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
我們信仰科學社會主義,一是因為它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一般原理,描繪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特征,如高度發(fā)達的生產力、生產資料公有制、按勞分配原則、消滅階級差別并最終消滅國家等,為我國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jù)。二是因為它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guī)律,增強了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我們信仰共產主義,首先它描繪了一個沒有壓迫、沒有階級對立,沒有國家的自由人聯(lián)合體的理想社會,為我們舉起了一面通向未來美好社會的旗幟,確立了一個長遠的奮斗目標。其次,它在理論上強調要廢除私有制,實行財產共有,符合長期處于被壓迫、被奴役地位的廣大無產階級的利益,符合人人平等社會性質的基本要求,符合廣大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廣大無產階級愿意為之而努力奮斗。再次,共產主義具有實踐性特征,與一切宗教理論描述的虛無縹緲的彼岸世界有著本質的區(qū)別。表明了盡管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3.堅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堅持“四個自信”
堅持道路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長期的改革和發(fā)展中摸索出來的,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積累了豐富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堅持理論自信。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其理論成果是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活動的客觀反映。馬克思主義具有革命性,代表了廣大無產階級的利益,其階級斗爭理論就是要打碎一個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要通過暴力的方式推翻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消除私有制,消除剝削和壓迫,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最終實現(xiàn)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具有開放性、發(fā)展性,馬克思主義不是僵死的教條,而是科學研究的方法。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發(fā)展著的理論,各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同自身具體的國情、世情、黨情相結合,產生了一系列的科學理論成果,為馬克思主義注入了新的活力。堅持制度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明顯的優(yōu)越性,建國以來,我國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人權、民主和平等,是真正的民主和平等。堅持文化自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人民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和思想寶庫,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伸張力,可以為我們提供力量源泉和精神動力。中國特色的革命文化和優(yōu)良作風是我們黨的寶貴財富,是推進中國文化復興的不竭動力。
創(chuàng)立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一生兩個偉大發(fā)現(xiàn)之一,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基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點內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只有把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貫穿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才能更好地發(fā)揮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在立德樹人過程中的作用,有效引導廣大青年大學生正確地看待歷史,尊重歷史;正確地認識黨史、國史和改革開放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制度認同、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最終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