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慧
筆者調查本校教一年級的語文老師,發(fā)現幼小銜接階段的語文課堂上,有些學生存在以下問題:注意力不集中、表達不完善、學習拼音較困難、古詩理解上有難度……筆者認為,這是初入一年級的學生,對新的學習環(huán)境、教學方式、課程內容不適應的一個特點,需要教師進行教育教學引導。在課堂上借助信息技術的輔助功能,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品質、突破學習難點。下面就以統(tǒng)編一年級教材為例,談談我們的舉措。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拼音教學趣味化
《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學習漢語拼音提出這樣的要求:“學會漢語拼音。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jié)。能準確地拼讀音節(jié),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jié)。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睗h語拼音是一種抽象的表音符號,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說,學起來容易枯燥乏味。另外,有一部分學生在幼兒園就已經學習了拼音,他們對拼音的學習就不太感興趣,而且還存在發(fā)音不準、拼讀困難的現象?!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漢語拼音教學要盡可能有趣味性,宜多采用活動和游戲的形式,應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注意漢語拼音在現實語言生活中的運用?!备鶕n標要求和一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在教學中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動畫演示、音樂渲染等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準確認讀和書寫拼音的能力。
例如教學“j q x”一課時,我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在直觀、形象、有趣的圖片、影像中掌握jqx的讀音、音節(jié)拼讀和字母書寫。比如教學jqx的音和形時,我設計以下環(huán)節(jié):(1) 出示情境圖,指導學生觀察圖片并說說圖片內容:夏日的小院里,大樹伯伯撐開綠色的大傘,妹妹緊緊拽著爸爸買給她的彩色氣球,仰起頭忙著數數,“1,2,3……”一直數到了“7”。小方桌上,一個切開的西瓜正等著小妹妹吃呢,桌子旁邊的地上還有幾個大西瓜。這時,奶奶養(yǎng)的母雞從遠處跑來,追逐著空中的蝴蝶,發(fā)出一串嘰嘰嘰嘰的叫聲。(2)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畫,看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jqx三個字母都藏在哪里?。磕男┦挛锏拿Q與jqx發(fā)音相同?(3) 看圖編順口溜,記住jqx的音和形。例如,出示一個小女孩手拿氣球圖,編順口溜:“像個氣球qqq”(表形)。出示一群小雞,編順口溜:“一群小雞jjj”(表音)。(4) 在語境中鞏固jqx的讀音,再出示帶有拼音的兒歌引導學生讀。這時多媒體播放小雞嬉戲動畫,然后播放配樂朗讀,接著讓學生找一找藏字拼音中的jqx和jqx組成的音節(jié),再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讀兒歌。
二、呈現漢字的構造,讓識字寫字形象化
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漢字的學習是有一定困難的,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識字的語境,優(yōu)化識字的教法,提高識字的效率。統(tǒng)編教材為了緩解幼小銜接階段學生拼音和識字學習的難度,首先安排的是“我上學了”和“識字”單元。識字單元包括《天地人》 《金木水火土》 《口耳目》 《日月水火》 《對韻歌》,這樣識字內容的安排,是為了讓剛入學的學生在學習拼音之前,對漢字的學習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在識寫過程中感受中國漢字豐厚的文化內涵。如《日月水火》一課出示的是象形文字,如何讓學生形象地識記漢字,領悟漢字蘊含的文化內涵?我在教學時是這樣設計的:(1) 借助多媒體出示日、月、水、火、山、石、田、禾的原始圖形,引發(fā)學生識字的興趣;(2) 借助多媒體出示這些字從實物到古體字到楷體的變化過程。例如“日”的演變圖示如下——
(3) 教師以故事的形式講解這些字演變的過程,讓抽象的漢字符號變成一幅幅鮮活的畫,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這些漢字的音、形、義,感受漢字的文化內涵。(4) 在寫字教學環(huán)節(jié),我是這樣借助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生正確、規(guī)范書寫“日、田、禾、火”這四個一類字的:① 出示在田字格里書寫的生字,說一說生字的筆順和筆畫名稱;② 動畫演示生字書寫的過程。讓學生直觀形象感受生字的筆順和間架結構,也是學生讀帖的過程;③ 教師范寫生字;④ 學生描紅和臨寫。寫完后,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和范字比對,找出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處于幼小銜接階段的一年級學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不喜歡枯燥死板的教學方式,在識字寫字教學中,借助多媒體進行直觀、形象、有趣的教學,能夠讓學生潛心讀帖(觀察字的結構),精心臨帖(描紅仿寫),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借助信息技術,讓古詩教學簡單化
含蓄凝練是中國古代詩歌語言的典型特征,詩人總希望用最恰當、最精煉的字句,充分而圓滿地表達出最豐富的感情。如“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盧延讓),詩句雖顯得夸張,卻很形象地表達出古人為了錘煉語言,營造詩歌意境,精心推敲字句的苦心孤詣。一年級的小學生年齡小,對詩詞的理解、賞析和感悟能力相對欠缺,該如何透過高度含蓄凝練的語言,去感受古詩意思和所表達的意境呢?筆者認為,教學中恰當地使用多媒體組合,能夠化無聲為有聲,化無形為有形,化深奧為淺近,化凝練為具體。例如,統(tǒng)編一上《江南》一課,是漢代創(chuàng)作的一首樂府詩,也是一首采蓮歌,反映了采蓮時的情景和采蓮人愉快的心情。這首詩讀起來感覺清新明快,簡單易懂,但是詩中“江南”“可”“何田田”等詞語的理解,以及這首詩所表達的美好意境,一年級的學生理解起來是有難度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手段,能夠幫助學生走進詩歌的情境,理解詩意,體會詩境,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如下:(1) 播放具有“江南”特色風景的視頻,在此基礎上,教師告訴學生這就是“江南”的樣子,讓學生通過視覺感官理解“江南”的大體意思。(2) 學生在朗讀詩歌的基礎上,欣賞“魚嬉戲在蓮葉間”的視頻,在《采蓮曲》輕快活潑的音樂中,學生欣賞到一池盛開的荷花,碧綠的荷葉挨挨擠擠,一群群魚兒在水中游來游去……學生在音、畫、聲、光、電多種媒體組合的輔助下,多種感官參與其中,理解了“何田田”的意思,感受到詩歌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作者單位:徐州市桃園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