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何士青
(1.華中科技大學 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2.武漢體育學院 體育科技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人民幸福始終是中國共產黨高度關注的重大時代課題。努力應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充分實現人民幸??祵帲侵袊伯a黨在新時代的政治使命,也是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對人民幸福進行法治解讀,有助于厘清實現人民幸福的法治路徑。
幸福是人類的普遍愿望,是人類的永恒追求。然而,對幸福這一概念的界定比較困難。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雖然有眾多人對幸福進行過詮釋,但這些詮釋因未真正弄明白人的本質問題而沒有真正正確理解幸福的本質[1]。馬克思恩格斯揚棄了前人的幸福觀點,提出了人類解放和人類幸福的思想。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恩格斯的人類幸福思想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提出了中國化的人民幸福觀,并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使之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形成新時代人民幸福觀,具有豐富的法治意涵。
人是幸福的主體。人的存在有個體和集體兩種基本方式,這兩種基本方式在政治法律中表現為人民和公民。公民主要是一個法律概念,真正意義上的公民只有在民主法治的背景下才可能存在;而人民作為一個整體性、概括性的概念,則更多是政治意義上,同時,“由于法律的政治屬性,使得法律和法學都不可能擺脫人民這一政治主體”[2],因而人民也具有法律屬性。法治兼具法律概念和政治概念的性質。作為法律概念使用時,它意味著一切公權力和私權利都必須在法律的框架內運作,都要受到法律的約束;作為政治概念使用時,它指的是在政治制度中法律及法律制度的地位。因此,法治可以被視為一個法政治學概念。所以,在法治維度理解幸福的主體,必然將其與人民聯系在一起。從歷史上看,在階級社會,生產資料私有制遏制人民幸福理念的形成和實踐。而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人民幸福是立黨的根本目標,是執(zhí)政的根本價值理念。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為中國人民求解放和謀幸福,正如習近平多次所論述的,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奮斗目標就是帶領人民謀幸福[3]。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將人民作為幸福的主體,是由三個方面決定的。一是黨的性質。黨的性質決定了我們黨不是為某個人或少數人謀利益,而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fā)點。二是群眾史觀。創(chuàng)造歷史和推動其發(fā)展的真正動力是廣大人民群眾[4],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不斷奮斗、振興中華、追求幸福的歷史。三是個人幸福與人民幸福的辯證關系。在現實中,人們往往“從自己出發(fā)”[5],追求個人需要的滿足,從個人需要的滿足中獲得幸福。然而,人是社會的人,個人不能離開他人和社會。因此,要個人幸福,就必須將它與他人幸福聯結在一起,將它置于人民幸福之中。
在現代政治法律視閾中,人們對權利的理解不一,但都沒有否認其具有“利益”和“資格”等內容。權利概念的核心是利益,權利之特質在于賦利益予其擁有者;“權利概念的核心是‘資格’。說你對某物享有權利,就是說你被賦予某種資格”[6]。權利不是單一的,而是由多方面構成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追求幸福是最基本的權利,無論是衣、食、住、行的權利,還是從事科學研究、參與政治活動的權利,都是追求幸福的權利的具體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追求幸福的權利。權利的主體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當權利的主體定位于自然人時,在實在法意義上主要指個人,在法治這個法政治學概念意義上則主要指人民。個人追求幸福的權利與人民追求幸福的權利相輔相成,個人幸福是人民幸福的題中之義和必要條件。在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的指導下,將追求幸福確認為人民的基本權利是社會主義政治法律文明的集中反映。在馬克思主義看來,法律歸根到底是由一定的階級利益決定的,社會主義法律歸根到底是由廣大人民的利益決定的。“人們?yōu)橹畩^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7],每個人都試圖通過從自己利益的滿足中得到幸福,但是每個人對利益的追求不是沒有限制的。人在本質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個人利益的追求不得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因此,為了實現人民幸福,有必要通過法律對利益進行調整。法律對利益的調整是通過權利義務機制實現的,權利義務是利益的法律表達方式。我國法律是在黨的領導之下,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由廣大人民制定出來的,是黨為人民謀利益的根本宗旨與人民追求幸福的共同意志相契合的產物,它不是保護個別人或少數人追求幸福的特權,而是保障廣大人民追求幸福的基本權利;它在將人民追求幸福的權利具體化為人民的政治權利、經濟權利、文化權利、社會權利的同時,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為國家權力圍繞人民幸福運行提供制度保障,防止國家權力濫用而損害公共利益和人民追求幸福的權利。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表明人民生活以追求幸福為目標,生活是幸福與人民統(tǒng)一于現實世界的存在形式,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則是人民幸福實現的基本狀態(tài)。由于人的需要并不都是有益的需要,不同的具體需要可能會發(fā)生沖突,這就需要一種理性的甄別調控工具對人的需要進行篩選。而法律正是這樣一種最佳的、理性的、規(guī)范的、穩(wěn)定的、持續(xù)滿足人的需要并使社會秩序穩(wěn)定的、終極式的真理性規(guī)定和制度性措置。法律甄別需要的方式是對權利、義務、責任進行設定,需要經由法律的理性進行調控,才會被判定為有益的需要。所以,人的需要須由法律調控,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亦是如此。相應地,法律應該立基于人民共同的生活經驗,體察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法學視閾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具體在法治領域,即為更高秩序的法治。由于美好生活需要和權利具有本質上的同構性,為了實現人民幸福,必須從法律權利的層面對人民幸福進行規(guī)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實現,要求法治將人民幸福設定為法律權利,受到國家強制力的保護。可見,人民幸福權利是美好生活需要的法治實現機制。
追求幸福作為人民的基本權利,與所有其他權利一樣,與自由、平等聯系在一起,自由平等是人民追求幸福權利的法治精神底蘊。一方面,人民追求幸福的權利意味著人民從階級壓迫下獲得解放成為國家的主人,有權為實現幸福、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從事社會制度和法律規(guī)范所許可的經濟、政治等活動,不受公權力的不當強制。人民追求幸福的權利所蘊含的自由精神,一是淵源于“自由是權利的內容”[8];二是根植于“人的類特性之中”[9],這一類特性就是馬克思所指出的“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10]。另一方面,人民追求幸福的權利是對等級特權的否定,意味著廣大人民群眾權利和義務的對等。人民追求幸福的權利所蘊含的平等精神,一是淵源于自由對平等的依賴性——平等是自由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平等,社會就會有等級之分,居于社會底層的人民就會在少數人的特權之下失去自由;二是根植于人的類本質,馬克思指出:“平等……表示人的本質的統(tǒng)一,表示人的類意識和類行為,表示人與人的實際的統(tǒng)一性。”[11]
自由平等是人民追求幸福的權利的法治精神底蘊,可以從歷史發(fā)展中得到證實。當我們透過幸福的外在表象深入探究其內在特質時,呈現出來的是人在其需要得到滿足時的一種美好感受。人的需要具有多樣性、發(fā)展性、時代性,在以“輕視人類,使人不成其為人”為“唯一原則”[12]的君主專制統(tǒng)治下,人民的幸福不可能實現。即使在號稱民主自由的資本主義社會,人民追求幸福的權利往往也是停留于紙面的法律權利,在現實中依然沒有跳出“少數人的特權”的歷史窠臼。只有在消滅私有制、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追求幸福才能成為一項受到政治制度和法律規(guī)范肯定與保障的基本權利并被全體人民共享。以“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為奮斗目標的中國共產黨正是如此,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帶領人民在新時代創(chuàng)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和幸福[13]。
人民幸福是中國共產黨立足中國國情、順應人民要求確立的政治理想和法治目標,具有深厚的價值底蘊。新時代人民幸福是黨和政府的奮斗目標,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價值指南。
中國共產黨從建立之日起就肩負著為人民謀幸福的使命。因此必須堅持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斷提高黨依法執(zhí)政的法治化水平。同時,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是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之基,為人民謀幸福是其獲得人民支持和擁護的必要條件,人民幸福是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集中反映,是中國共產黨依法執(zhí)政的行動指南。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14]。正是為了實現人民幸福,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使受到剝削和壓迫的人民翻身得解放,為實現民族的獨立和振興、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奠定了制度基礎。正是為了實現人民幸福,中國共產黨將人民幸福作為治國理政的根本依據,強調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都要以人民幸福和國家富強作為衡量標準[15],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對社會主義道路進行有益的探索,通過三大改造,建立起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形式、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正是為了實現人民的幸福,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積極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努力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繼續(xù)以人民幸福為依法執(zhí)政的價值指南,始終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勝利果實,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16]。
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和推動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因此在民主國家和法治社會建設過程中應該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使人民得到幸福。在歷史上,剝削制度使人民受壓迫、被奴役,他們的生活因主體地位的喪失變得非常不幸福。所以,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首要目的就是確立無產階級的主體地位,爭取無產階級的民主權利[1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人民主體原則,既表現為人民從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創(chuàng)造精神中獲得快樂,也表現為人民從充分地享受改革發(fā)展成果中獲得幸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法治化道路的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人民主體地位的集中反映和法治確認。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尊重人民的創(chuàng)造精神,強調一切幸福都需要靠勞動來創(chuàng)造[18],在憲法中將勞動規(guī)定為人民的權利和義務,通過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yè)促進法等法律保障勞動者的權利;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發(fā)展的質量和公平性,將發(fā)展與共享統(tǒng)一起來,強調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fā)展也始終緊緊圍繞不斷提高人民主體地位這個核心主題,始終為人民謀幸福。
制約國家權力是人類政治生活的永恒主題,更是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制約國家權力的依據,在直接意義上是為了規(guī)范國家權力的運行,防止國家權力被濫用;在根本意義上則是為了保障人民權益,實現人民幸福。法治可以將國家權力約束在人民幸福的軌道上。對人民幸福而言,國家權力是必要的。沒有國家權力的組織和管理,社會就會陷入混亂之中,人民就會陷入災難之中。但是,國家權力也可能被濫用[19]。所以,要使人民獲得幸福,就要依靠法治來約束和規(guī)范國家權力,使國家權力沿著有利于人民幸福的軌道運行。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就決定了我國國家權力在性質上的人民性,它必須圍繞人民幸福而運行。在社會主義新時代,利益關系復雜,矛盾糾紛頻現,主要矛盾變化,社會問題交織。所有的這些問題,都要求國家機關要更好地運用國家權力,切實承擔起解決矛盾糾紛、構建和諧秩序、滿足人民需要、維護公共利益、實現社會公平的責任。然而,孟德斯鳩曾言,但凡擁有權力的人都有濫用權力的可能性[20]。我國在一段時間里存在比較嚴重的腐敗現象印證了這一觀點。權力濫用和腐敗不僅破壞權力秩序,而且損害人民利益,最終給人民帶來不幸,因為腐敗現象是最為人民群眾所痛恨的[21]。為了人民幸福,必須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化建設,努力加強國家權力制約和監(jiān)督,預防與打擊國家權力濫用和腐敗。習近平指出,要通過加強制約和監(jiān)督權力的運行,形成行之有效的懲戒機制、防范機制和保障機制,從而把法治放進思想的口袋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來毫不動搖地懲治腐敗,這既是我們黨有力量的表現,也是全體黨員和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之所在[22]。
將人民幸福確立為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中國共產黨借鑒人類法治思想、總結人類法治實踐經驗所得出的科學結論。在人類歷史上,將幸福與法治聯系在一起的思想源遠流長。早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就有思想家指出,人類的本性是追求一種幸福快樂的生活,但幸福快樂的生活需要法律保障,創(chuàng)造法律的初衷是為了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寧幸福[23]。雖然那時候的幸福與法治思想因奴隸被排除出“人”的范圍而存在巨大缺陷,但這些思想為后世構建以人民幸福為根本目的的法治社會提供了經驗和啟示。當資產階級將人對幸福的追求作為人民的一項權利在憲法中加以規(guī)定并通過法律方式加以保障時,以人民幸福為根本價值的法治便不再停留于思想主張而成為社會實踐。然而,在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下,資本的首要的人權就是平等地剝削勞動力[24],受剝削者毫無幸??裳?。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中以人民幸福為行動指南,不斷探索和完善治國理政方式,于20世紀90年代把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確定為依法治國。依法治國的實質是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管理社會事務和經濟文化事業(yè),保障自己當家作主的各項權利。憲法與法律是黨的意志和人民意志的有機統(tǒng)一,歸根到底是黨為人民謀幸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與人民對幸福追求的有機統(tǒng)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就是依法治國,它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這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25]。
中國特色法治以堅持黨的領導為首要基本原則,我們必須在全面依法治國中全過程、全方位地圍繞人民幸福貫徹落實黨的領導。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法治化進程中貫徹落實新時代人民幸福觀,要求全體黨員干部廉潔勤政,服務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依然面臨執(zhí)政考驗、市場經濟考驗等考驗,面臨脫離群眾、消極腐敗等危險。只有加強黨的建設,黨才能堅強有力,才能經受住“四大考驗”、化解“四大危險”,確保執(zhí)政地位穩(wěn)固、國家長治久安,從而為貫徹落實人民幸福觀、實現人民幸福安康提供政治保障。黨的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而貫穿這一系統(tǒng)工程的主線就是反腐倡廉。腐敗實質上是對權力的放縱,是公權私用或濫用。它不僅影響國家的經濟實力,更嚴重的是敗壞黨和政府在廣大人民心中的形象,損害其公信力,動搖國家的法律基石,威脅國家的政治穩(wěn)定,對人民幸福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貫徹落實人民幸福觀,必須將反腐倡廉作為黨的建設的主線。一是加強對黨員尤其是黨員干部的執(zhí)政道德教育,使黨員特別是黨員干部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憂人民之所憂。二是加強對黨員干部的監(jiān)督,特別是要加強對一把手的權力監(jiān)督,嚴格貫徹和執(zhí)行民主集中制原則,讓一把手的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保證領導干部權力不擅用,利不私謀,一心以人民的福祉為轉移[26]。三是加強制度建設,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應完善黨規(guī)黨法,提高全體黨員的黨內規(guī)則意識;同時完善法律法規(guī),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努力學法、帶頭守法、模范用法,保證法外無特權,違法無例外,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落到實處。
需要是人所具有的一種占有對象、獲取對象的傾向,需要的滿足是維持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的前提基礎,也是實現人的幸福的必要條件。幸福根源于需要的滿足,因而滿足人民需要、維護人民利益是中國共產黨貫徹落實人民幸福觀的根本路徑。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應該以滿足人民需要為基本原則,將讓人民喜歡和高興、使人民康寧和幸福作為根本目的。人民的需要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一個需要滿足了,新的需要又會產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的物質需要更高,精神層面要求也日益增長[27]。如前文所述,這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可以歸結為對法治的需要。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黨和國家必須在治國理政中堅持人本思想,厲行法治,切實制定和實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法律制度。因此,必須完善立法,實行民主立法與科學立法相結合,保證有法可依;嚴格執(zhí)法,進一步推行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使正義在現實生活中讓廣大人民看得見;全民守法,形成法治思維和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的權威,實實在在圍繞人民美好生活做到良法善治。唯其如此,才能貫徹落實人民幸福觀,使人民對幸福的期盼變成現實。
法治發(fā)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和人民主體地位,這是權利本位理論的實踐要義。唯有如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幸福與人民共享休戚相關。在心理學意義上,人的幸福是人從其需要的滿足中獲得的一種心滿意足、精神愉悅的主觀感受。在這個意義上,人民幸福是人民的獲得感、滿足感、滿意感。人民的獲得感、滿足感、滿意感不是主觀自生的,而是來源于外界事物與人民的需要相契合。恩格斯說過,追求幸福的欲望難以通過觀念上的權利來滿足,而主要依靠物質的方式加以實現[28]。而且研究發(fā)現人們往往通過參照他人來“掂量”自己是否幸福[29]??梢?,人民幸福與人民共享息息相關,只有在人民共享中才會產生人民共有的獲得感、滿足感、滿意感,進而產生幸福感。
從現實看,新時代實施的一大批惠民舉措使得人民的獲得感顯著增強,但是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依然影響著人民對發(fā)展成果的共享,貧困人口生活質量不高、貧富差距引發(fā)一些社會問題、不同行業(yè)不同地區(qū)之間存在發(fā)展差距都是不爭的事實。為了實現人民幸福,就要堅持人民共享的發(fā)展理念和基本目標。因此,需要重視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深化改革以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fā)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通過進一步發(fā)展實現民生的保障和改善。要發(fā)展就要深化改革,進一步打破束縛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桎梏,消除阻滯科學發(fā)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激發(fā)人民群眾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為實現人民共享提供堅實的前提和基礎[30]。二是以公平正義為指南推進共建共治共享。共建共治共享體現了權利與義務辯證關系上的公平正義。如果共享是人民的權利,那么共建共治就是人民的義務,共建共治是共享的前提,共享則是共建共治的結果。所有在改革發(fā)展中付出努力、作出貢獻的人都應該享受改革發(fā)展的成果,否則就有違公平正義。三是對弱勢群體權利給予特殊保障。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不是因為違法犯罪而被限制或剝奪權利,而是由于智力體力弱、文化程度低等原因影響社會生活能力,不能共享社會發(fā)展的成果,成為社會弱勢群體。對社會弱勢群體給予特殊照顧,如精準扶貧、失業(yè)保障等,是人民共享的題中之義。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是邁向美好生活的基本方式,能從根本上保障人民幸福的實現。全面依法治國因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31]的地位、良法之治和法律至上的精義以及全局性、穩(wěn)定性、長期性特征而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成為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眾所周知,追求幸福作為人的一項基本權利,最初是道德意義上的、應然意義上的,是人作為人應該享有的權利。但是,人追求幸福的欲望難以在個人世界中實現,只有在同外部世界的交往中才能得到滿足。這一點,恩格斯曾經作出過如下說明,追求幸福的欲望與生俱來,但單個人純粹一己私欲的滿足,則不可能對己對人都是有利的[32]。這樣,為了實現人民幸福,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體地說,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秉持立法為民的原則,將以民為本的理念貫徹落實到立法中。通過立法將人民對幸福的追求從道德權利轉化為法律權利,一方面借鑒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建成繁榮幸福的社會主義社會”的表述,在現行憲法中明確規(guī)定人民幸福的原則,另一方面將隨著新時代發(fā)展而發(fā)展的人民需要、人民利益在憲法和法律中轉化為人民的權利。二是將全面依法治國與人民民主緊密結合起來。有學者言,人民民主能有效促進科學、知識、思想、財富等理性因素與經濟、政治、文化生活領域的融合,這是引領中國人民未來走向更加幸福的可靠保證[33]。人民民主需要法治的保障。將人民民主貫徹到全面依法治國的過程中,既可以使立法“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34],又可以使法律施行不偏離人民幸福的軌道。三是強化對國家權力運行的法律監(jiān)督和制約。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國家權力的運行以人民幸福為根本目的,這一根本目的決定了國家權力不能是專斷的、任性的,而應該根據憲法和法律來行使,必須堅持和完善包括選舉制度在內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等,將國家權力置于人民的掌控中,必須推進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監(jiān)察,使國家權力沿著有利于人民幸福的軌道運行。四是加強法治社會建設,提高全面法治素養(yǎng)。全面依法治國的根基在于人民的內心擁護,全面依法治國的偉力在于人民的真誠信仰[35]。全民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也是實現人民幸福的條件。我國法律是全體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反映,通過權利和義務以及法律責任的設定,既保障每個人追求幸福的權利,又防止權利被濫用而侵害社會公共利益、損害人民整體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