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西方“娛樂至死”思潮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及其對策

2020-03-15 15:08:48蔣智華
高教論壇 2020年4期
關鍵詞:娛樂至死思潮娛樂

蔣智華

(1.廈門大學 教育研究院,福建 廈門 361005;2.廣西科技大學,廣西 柳州 545006)

在人類教育哲學的歷史上,由西方開啟的“現(xiàn)代性教育哲學”一度占據(jù)了20世紀以來的大半個教育思想史,西方現(xiàn)代性教育哲學主張的“主體性哲學”“自由化哲學”“中心—邊緣”結構的教育場域哲學等曾經給世界各國帶來了深遠的教育變革影響。大概從20世紀中葉開始,以馬歇爾.麥克盧漢等為代表的一批媒介哲學家開啟了從“人—媒介—權力”框架出發(fā)批判和思考現(xiàn)代性教育哲學的先河。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人的延伸”[1],這種延伸在不同的媒介形態(tài)(如文字、印刷術、電視等)盡管具有不同的延伸領域,但是本質上都代表著人的認識與知識的某種擴散。同時,在20世紀中后期由互聯(lián)網(wǎng)等主導構成的技術媒介形態(tài)當中,“媒介即隱喻”[2]也順之成為“人的延伸”的一種具體表征,在尼爾·波茲曼看來這種隱喻中內含的一種主要文化內核即“娛樂至死”式的文化思潮,這種思潮對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靈魂工程造成了一定的負面沖擊。

一、“娛樂至死”思潮的主要文化指向

“娛樂至死”思潮或者說作為一種現(xiàn)代性下的“文化現(xiàn)象”在20世紀后半葉走入人們的理論視野,離不開尼爾·波茲曼的建構。波茲曼認為,西方開啟的現(xiàn)代性文明無論是在傳播學意義上還是在教育學意義上,都帶有“泛娛樂化”的傾向,這種傾向在20世紀后期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型媒介產生以后得到了鞏固和加強。作為對西方傳統(tǒng)理性的守望,波茲曼對西方這種“娛樂至死”思潮進行了針對性的分析。綜合現(xiàn)有的理論成果,“娛樂至死”思潮的文化內涵主要指向這樣幾個方面:

1.價值內核:非理性與非邏輯性

波茲曼在反思現(xiàn)代性的思想文化危機時實際上正處于一個從“現(xiàn)代性”到“后現(xiàn)代性”轉折、過渡的階段。就產業(yè)格局而言,帶有后現(xiàn)代主義特點的商業(yè)、娛樂業(yè)借助于媒介技術(如電視機、互聯(lián)網(wǎng)等)實現(xiàn)了高度融合,產業(yè)邊界變得模糊。正如波茲曼所講,“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和商業(yè)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2]35。這種“娛樂至死”思潮借助于泛娛樂化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無孔不入的傳媒技術和后現(xiàn)代主義化的傳播方式,將現(xiàn)代性以來確立起來的“中心—邊緣”文化結構極大地進行了解構,表現(xiàn)出了其“非理性和非邏輯性”的價值內核。也即,具有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傾向的“娛樂至死”思潮在多種媒介構成的傳播文化場域中,并不刻意尋求和保持一種“穩(wěn)定的公共話語秩序”,而是呈現(xiàn)出一種“八卦文化”“狂歡文化”“碎片化文化”“無門檻文化”和“無底線文化”等所謂的“娛樂主張”,當然這些價值本身都帶有或多或少的非理性和非邏輯性屬性。

2.群體行為:基于注意力經濟的消費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一定的理念、思潮和行為的背后必然存在著與其相適應的社會文化心理結構和物質基礎,也必然存在著一定的主要社會矛盾制約。20世紀80年代以后,西方文化界最典型的一個轉向就是“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的地位開始呈現(xiàn)出一種蓬勃趨勢,“波普藝術”“叛逆文化”“性解放思潮”“去中心主義”“反戰(zhàn)情緒”以及基于“消費驅動的營銷”開始取代“供給驅動的營銷”等都是這一文化的亞文化形態(tài)。就媒介屬性來講,自現(xiàn)代性開啟以來“電視機”“互聯(lián)網(wǎng)”等開始成為一個新的社會公共領域,也成為一個典型的“注意力經濟”的場域[3],那些以年輕人群體、叛逆群體、亞文化群體等為代表的群體構成了這一注意力的核心,于是消費主義便誕生了。在我們看來,基于注意力經濟的消費主義之所以成為一種“娛樂至死”的在群體行為上的主要表現(xiàn),主要的緣由在于“泛娛樂化”在集體無意識層面為這一時代的商業(yè)發(fā)展提供了重要養(yǎng)分。正如波茲曼所言,“隨著娛樂業(yè)和非娛樂業(yè)的分界線變得越來越難劃分,文化的話語性質也改變了……除了娛樂業(yè),沒有其他職業(yè)”[4],因此“娛樂至死”在社會行為和群體行為的重要表現(xiàn)就成為圍繞著“注意力”消費的一種產業(yè)形態(tài)。

3.交際時空:“全景監(jiān)獄”式的文化空虛

從傳播媒介的發(fā)展歷史來看,人類歷史上先后經歷了幾個較為明顯的傳播革命,即“作為文字的傳播革命”“作為印刷術的傳播革命”“作為電子傳播的傳播革命”以及“作為互聯(lián)網(wǎng)的數(shù)字傳播革命”[5]。這些傳播革命經歷了農耕文明、工業(yè)文明、后工業(yè)文明的不同發(fā)展時空,也在不同的程度上實現(xiàn)了“人的延伸”命題?!皧蕵分了馈睂膫鞑ジ锩饕赶颉白鳛榛ヂ?lián)網(wǎng)的數(shù)字傳播革命”,在這一傳播時空中,“與其說我們是生活在客觀世界里,還不如說我們是生活在由自身創(chuàng)造的媒介構筑起的強大迷宮里”[6],后現(xiàn)代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抡J為,這種由非理性驅使、多樣化的媒介傳播簇擁、碎片化的進程鞏固所構成的公共場域實際上就是一個“全景監(jiān)獄”,在這里盡管人人看起來都是“自由”的,但是卻喪失了文化上的基本理性,成為一種不折不扣的文化空虛時空。

二、“娛樂至死”思潮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

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國實施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以來,就中西方文化思潮的交流與對話來講,實際上整體處于一個“西方主導、西方中心”的對話情景當中?!皧蕵坊彼汲弊鳛橐粋€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化的構成部分,在近些年的傳播過程中變異、異化為“娛樂至死”思潮,借助于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所確立的“中心—邊緣”結構,對我國的意識形態(tài)安全、社會文化的變遷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娛樂至死”思潮具有這樣幾個方面的顯著挑戰(zhàn):

1.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主導地位

“娛樂至死”思潮之所以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獲得了滋生和蔓延,根本的原因在于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代表的新傳播革命運動為每一個個體提供了“信息賦權”的現(xiàn)實可能。在平面媒介時代和電子傳播媒介時代,受信息傳播的“單向度”特點制約,個體在參與公共場域和公共活動時,在話語權上難以尋獲主導地位,只能在“中心—邊緣”結構當中充當某種“參與者”的角色。具體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而言,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盡管帶有馬克思所講的“灌輸論”[7]特點,但是整體上教育實踐的話語權立足于理性傳統(tǒng)、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在教育話語權維度上缺乏“歧見”“異見”的干擾。而“娛樂至死”裹挾的媒介技術、消費文化等則在教育話語意義上向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從嚴肅型”到“娛樂型”轉變的要求。盡管這種泛娛樂化思潮不一定對思想政治教育僅僅提出負面挑戰(zhàn),但是它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弱化功能是毋庸置疑的。

2.沖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體系

在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所對應的“思想教育”“德化教育”等相近的過程中,“教育知識資源—教育主體—教育介體—教育客體”往往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整個教育閉環(huán)顯得具有明顯的“教育共同體”特點。而進入后現(xiàn)代主義進程之后,“娛樂至死”及其背后的支配力量很大程度上沖擊了這種完整的敘事結構和知識社會化結構,帶來了典型的“碎片化”問題。例如,高校學生群體的泛娛樂化思維對原有的德育教育知識提出了“娛樂化”的要求,在教育過程中很難滿足于“被動灌輸教育”;在教育介體層面,帶有娛樂至死性質的學生的“娛樂狂歡”更在意的是娛樂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喪失了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嚴肅性等立場;在知識獲取方面,精于“碎片化閱讀”和“碎片化的心靈雞湯”而不愿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整體性的掌握等,這就從教育過程上破壞了原有的知識體系的完整性。

3.淡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

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認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內的政治實踐尋求的基本政治價值之一就是“公共性”,或者也可以稱之為是一種“共同主體性”,它指向的是“相對于私人性而言的……公共性關乎某種共享價值……公共性還意味著某種獨立于私人空間的社會空間”[8]。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從人的思想和靈魂角度入手尋求實現(xiàn)“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的生動手段,在根本性的意義上是為了尋求“公共性”的價值?!皧蕵分了馈本推浠镜膬r值哲學而言,尋求的是“個體性”“自私性”“物欲性”等,盡管它也積極尋求借助于多樣化的媒介構建一定的社會交往場域,但是背后承載的卻是公共性的“不在場”,主要的表現(xiàn)比如有盲目追求娛樂線索而喪失公共道德、極力挖掘娛樂流量而枉顧公共責任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從思想角度為當代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設置了不利條件,沉浸于“娛樂至死”中的學生更容易沾染上隨波逐流、崇尚享樂、追求浮夸的社會人格。

三、應對“娛樂至死”思潮的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策略

綜合來看,“娛樂至死”之所以成為一種思潮并外溢性地給思想政治教育等帶來挑戰(zhàn)是現(xiàn)代性以來市場經濟深度調整、工商文明精細化分工和消費主義不斷升級、泛娛樂化走向極端的復合作用的產物。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變革和創(chuàng)新正在以“供給側結構改革”為主要線索、以“內涵式發(fā)展”和“高質量發(fā)展”為主要內容而進行著,最終的變革目標是回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因此,在當前我國現(xiàn)有的娛樂環(huán)境下,為了矯正過度娛樂化、“娛樂至死”的負面效應,可以嘗試這樣幾個策略:

1.教育過程中的“娛樂生活嵌入”策略

在階級社會中,文化一經產生就天然地帶有分層的屬性,例如“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就是兩種明顯的分層文化?!皧蕵分了馈彼汲敝阅軌颢@得較強的生命力和傳播力,在根本性的意義上它滿足了現(xiàn)代人、后現(xiàn)代人“娛樂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這與西哲提到的“人的文化存在”“人的數(shù)字化存在”具有很強的關聯(lián)性。娛樂文化來源于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則尋求高于生活。傳統(tǒng)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走向了“極端主體性”“單向灌輸性”“理論教條性”“應試導向性”,一個重要的原因即在于它在尋求自我高于生活定位的過程中脫離了生活,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基本立場。

因此,針對淡化“娛樂至死”思潮的觀點,我們首要的姿態(tài)并不是“筑造防護堤”一味地將娛樂化拒絕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而是要“設置過濾網(wǎng)”將娛樂化的合理內涵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過程中。對此,在教育過程中,本著“德育生活化”的相關理論內核,我們認為在教育過程中可以適度地大膽引入一定的“娛樂生活化”資源,例如采取“翻轉課堂”設計,引導學生用時興的娛樂語言、網(wǎng)絡語言等對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進行闡釋,這種嘗試本身就是在尋求一種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生活、與娛樂生活交流和對話的過程,有利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自覺提升。又如,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可以學習借鑒央視新聞聯(lián)播主播以“抖音”“快手”等大眾化、娛樂化、通俗化話語方式傳播新聞的新樣式,以抖音、快手等新興的“娛樂生活軟件”為教學載體,將傳統(tǒng)德育課程中較為枯燥的知識部分(例如人的主體性培養(yǎng)等)用相對娛樂化、案例化、網(wǎng)絡化的語言表達出來,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實現(xiàn)德育目的。再如,以輔導員為主體的思政工作者,要走進學生、融于學生,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話語體系開展思政工作,通過新媒體、微視頻、微動畫等平臺,讓學生感覺到輔導員就是自己的真朋友,從而讓思政教育更有實效、更有味道。

2.娛樂媒介生態(tài)中的“二級傳播”教育策略

波茲曼認為,“娛樂至死”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人們習慣于拿一切東西來娛樂,而無論它是宗教、法律抑或道德、公共秩序等。同時,由于現(xiàn)代傳媒的虛擬與現(xiàn)實融合的特點,“娛樂至死”的交往和社會傳播帶有了明顯的“部落化”“社團化”和“大眾化”的特點,對于一個娛樂議題來講,從議題的設置、議題的傳播、議題的發(fā)酵、議題的變異、議題的負效應產生等有了更快、更廣、更精準的媒介渠道,無怪乎20世紀30年代著名科幻小說家阿道司·赫胥黎曾經預言到“工業(yè)技術日益發(fā)達,人們獲取信息不費吹灰之力,在感官刺激的海洋里,不再有人愿意思考。人類對娛樂充滿無止境的欲望,不但絲毫沒有察覺它正在毀滅我們,反而崇拜和熱愛這些使我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yè)技術,最終沉溺于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guī)則游戲的庸俗文化之中”[9]。從“娛樂至死”的這種傳播特點來講,“病毒式”傳播是其主要的表征,而一種打破這種傳播形式的重要機制即在于“二級傳播”。

在傳播學領域,“二級傳播”(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一般也被人們稱為“兩級傳播”、“次級傳播”等,最早由美國當代著名傳播學家保羅.拉扎斯菲爾德在20世紀40年代創(chuàng)造,指的是在一個傳統(tǒng)的大眾傳播過程中,在受眾獲得信息的場域中,“信息并不直接傳遞給受眾”,而是經過中間的信息通道(意見領袖)的中介作用才會有效地傳遞給受眾[10]。針對“娛樂至死”所擁有的特定傳播社區(qū)、陣地或平臺等,我們認為既然“非理性”“非邏輯”“無下限”“八卦化”構成了其傳播特點,那在相應的傳播過程中就應當借助于一定的意見領袖向特定的泛娛樂化學生群體實施精準的“二級傳播”,在虛擬交際社區(qū)等場域中用娛樂化的語言、娛樂化的口氣、娛樂化的思維闡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內涵,引導他們自覺樹立公共理性和公共責任。策略又如,在發(fā)生區(qū)域性或全局性公共危機事件(譬如2020年初爆發(fā)的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時,針對網(wǎng)絡虛擬時空中出現(xiàn)的大量社會謠言、政治謠言、生活謠言等,我們的德育工作者可以以“二級傳播”帶動“三級傳播”“四級傳播”,從學生隊伍中培養(yǎng)學生身邊的“意見領袖”,把辟謠、抵制謠言、凈化思想政治網(wǎng)絡生態(tài)環(huán)境作為“二級傳播”的一個重要方面。

3.“娛樂在場”導向的參與式教學診斷策略

“娛樂至死”反映著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娛樂化、生活化情趣的追求,構成了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變革的生活化趨勢。在教學管理領域,“教學診斷”(Teaching diagnosis)代表著教育教學實踐主體對自身品質和績效產出的一種管理關懷。教學診斷的本質在于通過對教學過程的評估,不斷調試自身的教學過程,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不斷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的教育命題。

我們注意到,“娛樂至死”的均衡化配置結果之一就是“適度娛樂”,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可以表現(xiàn)為教學風格的詼諧幽默、教學思路的生活化邏輯清晰、教學過程的交互性平易近人、教學素材來源的鮮活實際等,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的評價指標當中可以適當增加這種導向的評價指標,同時又要積極注意收集學生群體對教師授課的“接受度”、“滿意度”等,用學生對教師的生活化授課滿意度衡量教師的教學質量指標之一。因循著這種邏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學診斷”實際操作層面,可以選取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會”或者班級主題班會、團支部主題團日活動等融合學生黨員、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學生群眾代表等于一體的組織對話的平臺,在一種輕松對話、娛樂反思的協(xié)商民主議程中實現(xiàn)對教師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的精準診斷。

猜你喜歡
娛樂至死思潮娛樂
春秋時期重民的社會思潮
從回歸溫柔敦厚到走向天馬行空——當代文藝思潮的一種轉向
名作欣賞(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今時今日,再說“娛樂至死”有點out了
華聲(2016年22期)2016-12-23 15:56:32
“編碼解碼”視域下“娛樂至死”理論的思考
娛樂眼
都市麗人(2016年7期)2016-08-03 09:57:49
從數(shù)據(jù)分析看我國體育報紙的“娛樂至死”
科技傳播(2015年12期)2015-09-16 20:30:05
娛樂眼
都市麗人(2015年5期)2015-03-20 13:34:01
娛樂眼
都市麗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3:29
娛樂眼
都市麗人(2015年2期)2015-03-20 13:32:57
論20世紀初年的“興女學”思潮
六盘水市| 华安县| 安国市| 厦门市| 靖宇县| 霍林郭勒市| 滕州市| 海盐县| 改则县| 额济纳旗| 葵青区| 宁化县| 大渡口区| 沛县| 云阳县| 山阴县| 临江市| 永吉县| 齐河县| 师宗县| 改则县| 永德县| 鹤山市| 漳平市| 马边| 荆门市| 阜阳市| 辽源市| 古蔺县| 定兴县| 南岸区| 桐庐县| 乡城县| 石柱| 平潭县| 内江市| 舒城县| 新丰县| 天峨县| 迭部县| 南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