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娟 何宏杰
教學中做任何一項研究都應該充分了解學情,以數據說話。針對本課題研究,課題組成員設計兩份調查問卷:“中學生古詩文閱讀現狀調查問卷”“蘇軾詩文教學現狀調查”。兩份問卷分別設置了20個和10個問題,有針對性地了解到學生目前古詩文學習現狀,以及對蘇軾的了解情況。
一、學情分析
學生對古詩文缺乏興趣。原因可能來自教師、學生自身或家庭。
學生獲取古詩文的渠道過于狹窄。由于學生對古詩文本身不感興趣,加上家庭教育意識淡薄,他們根本不會主動去書店購買相關書籍。
教師教學方法傳統,教學形式單一。重視教師灌輸,忽視了學生的參與性。教師忽視了古詩詞的誦讀,不重視情感陶冶,只靠簡單的說教是無法引起學生共鳴的。
針對以上情況,我們老師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和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二、教學目的
新課改對高中生古詩文閱讀的數量和鑒賞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對高中古詩文群文閱讀研究成果的了解以及培訓學習,并結合我校古詩文學習的實際情況,確定議題“群文閱讀議題選擇及教學實踐初探——以蘇軾詩文為例”,采用多文本“沉浸式”體驗教學,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最后愛上學習,主動學習,達到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最終目的。
三、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的“沉浸式”體驗教學。
四、教學步驟
1.教師精選文本,注重多文本的聯結點和出發(fā)點。所謂群文閱讀并不是在一堂課上讓學生快速地閱讀完一大堆文章即可,而是選取一部分有內在關聯的文章讓學生在有限時間內去體驗感知,進而集體建構。這里選取了體現蘇軾其人“至美”和“至愛”的作品,以古詩文“沉浸式”比較群文閱讀方式獲得情感體驗,引發(fā)情感共鳴!
2.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體驗,走進作者的內心,以作者的雙眼觀天下。閱讀,原本靠的就應該是熏陶,而不是說教。所以,本課題旨在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進來,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角,讓他們盡情地演繹,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
如“至愛”議題下的《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敷w現的是蘇軾渴望弟兄兩個能相從而樂。“回魂牽夢繞的眉州去吧!我醉后唱歌你就應和,我酩酊傾倒你得攙扶。讓我們同享美酒,忘卻煩憂。就算有雄心壯志的人會瞧不起我們,那又有什么關系呢?就悉聽尊便好了。重要的是我們兄弟在一起,在一起……”《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讓我們深深體會到的是蘇軾的那種心痛?!耙幌氲侥?,我就有千言萬語想要對你說,可惜現如今你我已是陰陽相隔,你孤零零的墳墓與我相隔千里,我能何處訴說凄涼?夢境是那樣的清晰,但又是那樣的可望而不可即,對鏡梳妝的情境是多么熟悉,但陰陽相阻,只能相顧無言。情感的通道唯有淚腺,此時的描寫如黑白默片中的一個特寫鏡頭:淚放肆地流淌,默無聲息,縱橫臉龐;而最令人斷腸之處,乃是想起明月之夜,山岡之上,你無法言說的孤獨?!痹陂喿x這兩篇文章時,讓學生深情朗誦,并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演繹,體會作者真摯的情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去哭、去笑,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
3.生生合作,對文本進行歸類,交流情感體驗。在自主體驗情感的刺激下,以小組為單位,學生之間進行合作,對所學文本進行梳理。如《西江月·平山堂》對恩師的無盡緬懷之情,《虞美人·波聲拍枕長淮曉》順境時共玩樂,逆境時共患難的真摯友情,《浣溪沙(其一)》始終與百姓站在一起,以百姓之樂為樂,作為地方官對百姓的體恤之情。由兄弟、妻子、恩師、朋友,再到普通老百姓,蘇軾文本中流露出的真摯情感,讓我們體會到蘇軾其實是一個胸有大愛,仁愛至極的人。又如“至美”中,通過生生交流體驗,體悟詩歌中既有自然風景之美,也有人文景觀之美,既可以看到詩人品格之美,又可以感受詩歌情感之美。這種課堂構建之下,學生很快就能通過“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架構去分析詩文,這種情感體驗已經成為群文閱讀課堂創(chuàng)設議題的比較妥當的結構。
綜上所述,“沉浸式”體驗教學有助于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一個好的群文閱讀課堂應想辦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學生尋求知識的力量,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