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靜虎,楊 龍,宋媛媛
西安市中醫(yī)醫(yī)院(西安 712018)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主要影響中軸關節(jié)的慢性進行性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主要侵犯骶髂關節(jié)、脊柱骨突、脊柱旁軟組織及外周關節(jié),早期表現(xiàn)為腰部僵硬、酸痛、沉困,以夜間、清晨疼痛明顯,久坐、久站加重,活動后減輕。隨病情進展,脊柱和骶髂關節(jié)發(fā)生不可逆的骨性融合,脊柱活動受限的同時伴隨著疼痛和功能喪失[1]。是臨床常見慢性進展性風濕性疾病,其致殘率較高[2],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本病的治療,西醫(yī)多采用非甾體類抗炎藥作為一線用藥,同時配合激素[3],雖可緩解癥狀,但長期服藥存在副作用大,耐藥率高等問題。中醫(yī)在本病的治療中具有療效穩(wěn)定、治法靈活,辨證角度多樣、經(jīng)濟便利、副作用小等優(yōu)勢[4]。中醫(yī)學將強制性脊柱炎歸屬于“骨痹”、“大僂”等范疇[5],治療多以“祛風濕、強經(jīng)絡”為基本原則[5-6]。尚有研究者從脾腎角度入手治療的報道[7-9],但從陽明經(jīng)病機變化入手治療者鮮有報道,據(jù)筆者體會,因本病主要癥狀較突出,若只從主癥著手治療,往往會受先入為主治療理念的干擾而無法全面把握病機,因此需結合次癥,甚至考慮與主癥“無關”的癥狀,并結合舌脈,據(jù)此分析各個癥狀背后的氣機變化,靈活用藥,提高臨床療效。我們經(jīng)長期臨床觀察,AS的綜合臨床表現(xiàn)與“陽明”的氣機變化有諸多契合之處,本文將從陽明的運化、陽明失降,及陽明界面的火熱燥等角度論述AS的關系,以期為更全面的辨證施治拋磚引玉。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兩陽合明故曰明”[10];陽氣盛極顯明的狀態(tài)名陽明[11]?!端貑枴の摗吩唬骸瓣柮髡?,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骨而利關節(jié)也[10]?!薄端貑枴り柮髅}解篇》曰:“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10]?!笨梢婈柮鳛殛枤馐O的狀態(tài),根據(jù)陰陽相互轉化的規(guī)律,這種陽氣盛極的狀態(tài)往往會因極生變而向陰的層面發(fā)生轉換,其多氣多血的狀態(tài),主潤宗筋的功能可濡養(yǎng)全身筋脈,使筋脈屈伸如常,活動自如。而此種濡潤功能與其陰陽氣機轉換是相關聯(lián)的,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中所說:“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間陽明”[10],《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太陰從本……陽明不從標本,從乎中也”[10],也就是說生理狀態(tài)下,陽明界面盛極的陽氣會發(fā)生中化至太陰,而太陰以濕氣為主,即陽明、太陰屬中土,二者在生理狀態(tài)下處于燥濕相濟的狀態(tài),病理狀態(tài)下則表現(xiàn)為陽明燥熱太過,或中化至太陰而濕邪過盛,燥熱太過則耗氣傷津,津液虧虛,使得筋骨失養(yǎng)而出現(xiàn)疼痛、僵硬,伴隨口干、大關節(jié)熱痛、煩躁、大便干結等癥;濕邪過盛,水濕內停不化則出現(xiàn)關節(jié)腫脹、身困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癥。
此外,這種病理狀態(tài)下的燥濕還表現(xiàn)在對胃、脾經(jīng)絡的損傷……《靈樞·經(jīng)筋》曰:“足太陰之筋,……絡于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于髀……其內者,著于脊[12]?!逼⒚}的經(jīng)筋與大關節(jié)及督脈-脊柱相連,若陽明燥邪太過或者太陰濕氣過盛,必將導致關節(jié)及督脈津液被耗,失于濡養(yǎng),或者濕邪流注矛關節(jié)及脊柱而導致水腫,活動不利等癥。這兩種情況均需調燮中土氣機,或建中增液潤燥,或運脾化濕行氣。
《靈樞·五味》曰:“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稟氣于胃[12]?!薄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撈吩唬骸爸敽臀逦?,骨正筋柔……如是則骨氣以精”、《素問·血氣形志篇》曰:“夫人之常數(shù)……陽明常多氣多血[10],”說明中土脾胃做為后天之本,可納水谷、化五味、生氣血、成津液,其陽明胃經(jīng)氣血旺盛,津液充足,所有這些營養(yǎng)物質共同發(fā)揮著濡養(yǎng)關節(jié)筋骨的作用,也正是因為中土的運化作用,使得筋骨得養(yǎng),活動如常。在病理狀態(tài)下陽明的多氣多血常表現(xiàn)為兩種狀態(tài):其一陽明經(jīng)不足,后天乏源,氣血生化不足,津液虧虛,筋骨、關節(jié)失養(yǎng),而出現(xiàn)僵硬、活動不利的癥狀;其二正因其多氣多血,邪入陽明往往化熱化燥,出現(xiàn)燥熱傷津,津枯液竭的局面,從而導致筋骨失養(yǎng)。然而燥熱傷津所致的筋骨失養(yǎng)與陽明不足所致的筋骨失養(yǎng)不同,前者為因實致虛的病機,后者為純虛的病機,二者在遣方用藥方面需要考慮虛實的不同。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左右著,陰陽之道路也”,人體氣機“左升右降[10],”如環(huán)無端?!端貑枴り庩栯x合論篇》中提出:“故三陽之離合也……陽明為闔[10],”也就是說陽明以氣血的收斂、潛藏,氣機的承降為主[13];《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一書提出:“中氣如軸,四維如輪,軸運輪行,輪運軸?!保雌⑽笧闅鈾C運行之中軸,十二經(jīng)氣各自按照其氣機之升降形成外圍之如輪的氣機運轉[14](見圖1)。
由圖1可見,太陰與陽明居中屬土如軸,斡旋著十二經(jīng)氣的升降運動,陽明氣機以降為主。這也是李可老中醫(yī)提出的“陽明之降乃人身最大降機[15]?!敝休S之胃陽明之氣降,則全身氣機得降,中軸之脾太陰之氣升,則全身氣機得升。氣機升降如常,則各臟腑功能可正常發(fā)揮而氣血化生充足,筋骨肌肉得以濡養(yǎng)。結合六氣之升降運動圖(圖2),陽明在右,以承降為主(圖中右側實線所示),陽明降機順承,則氣機可潛降至土下水陰之北方,化生腎精,腎精蒸騰以濡養(yǎng)四肢百骸,同時也為下一次的氣機升發(fā)儲備能量。當陽明不降,氣機逆上時(圖中粗虛線所示),將郁阻于南方而化火傷陰(圖2),且陽明氣機不降,腎水無以化生,日久腎精虧虛,無法正常發(fā)揮腎主骨的生理功能,而導致筋骨萎廢不用,從而出現(xiàn)脾腎兩虛的病機。此外,陽明降機還可因降機不利而阻于陽明界面(圖2細虛線所示),陽明多氣多血,必然后化生火熱燥病邪,導致津虧液傷,筋骨脈道失養(yǎng),并伴有肌肉的萎廢不用,此種情況多見于疾病的后期,三陰本氣虧虛,中化至陽明界面的因虛至實、虛實夾雜的病機。
可見,無論是陽明氣機逆上,或是陽明降機不利,皆可產(chǎn)生火熱燥的病理產(chǎn)物。故此,針對此種病機,既需要恢復陽明之順降,同時兼顧調補腎水,使陽明降、坎水足,也需要滋補腎精,令髓充骨健。
臨床中,AS的表現(xiàn)除了主癥表現(xiàn)外,尚有諸多的伴隨癥狀,疾病在發(fā)展及轉歸的過程中,外在之象變化較多,著眼于中土陽明的氣血變化及氣機運動可較為全面的把握整體病機,提高療效,是值得借鑒的一個思路,以下病案就陽明之變化論治AS進行討論,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新的辨證思路。
患者男,39歲,2018年10月20日出診,強直性脊柱炎病史7年。主訴:腰骶部疼痛、沉困7年。7年來患者腰骶部疼痛,清晨明顯,近兩年癥狀逐漸加重,腰胯關節(jié)疼痛,僵硬,伴有沉困感,久坐后加重,輕微晨僵,下雨天明顯,近半年出現(xiàn)下肢關節(jié)脹痛,伴有多汗,以頸、胸部為主,口渴、口黏。大便1次/2~3 d,時干時稀,排解困難,小便可,睡眠差,舌質紅,苔黃中部膩,脈滑數(shù)。曾于當?shù)匕囱a腎、強筋、健骨原則,口服中藥治療1年,癥狀無明顯改善。
患者病程久,初氣為正氣虛,本氣不足,隨病情進展,出現(xiàn)了上半身多汗,口渴、口黏,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等氣機熱化至陽明界面的變化,中土燥濕不濟,而關節(jié)沉困,雨天明顯,陽明氣機不降,腎水不足,致使先后天兩本均不足,筋骨失養(yǎng)。故辨證為陽明逆氣在上、腎水不足,治則:承降陽明、崇土制水、填補坎水,處方如下:淡竹葉、麥冬、清半夏、烏梅各15 g,石膏(先煎)、熟地、山藥、懷牛膝、生曬參各30 g,炙甘草20 g,五味子10 g,紫油桂5 g(后下)。7劑,加水1500 ml,文火煎煮90 min,煮取400 ml,1日內分2次口服,每次200 ml。2018年10月29日二診:服藥后腰骶部疼痛好轉約60%,多汗、口渴、口黏消失,下肢關節(jié)脹痛如前,活動后昏沉感,舌淡紅,苔白稍膩,脈滑?;颊哐静刻接懞棉D,說明陽明志氣逐漸承降,腎氣漸充。正氣有所恢復,多汗、口渴、口黏消失陽明之燥得以清解,活動后昏沉感,苔白而膩,脈滑,說明中焦燥濕不濟,濕邪為著,故此診淡竹葉、熟地減量,合二妙散,加生薏苡仁、茯苓、澤瀉,與原方共奏建中土,清燥熱,運脾氣,化濕氣,協(xié)調中焦氣機升降之功效。二診處方如下:紫油桂(后下)、淡竹葉各5 g,石膏(先煎)、黃柏、五味子各10 g,生曬參、山藥、懷牛膝、生薏苡仁、茯苓各30 g,蒼術、清半夏、熟地、澤瀉各15 g,炙甘草20 g,7劑,加水1500 ml,文火煎煮90 min,煮取400 ml,分2 d,每日2次口服,每次100 ml。隨訪服藥至第5劑時腰骶、腰胯關節(jié)疼痛緩解80%,雙下肢關節(jié)脹痛緩解60%,服藥期間曾于外地出差3日,勞累后癥狀未加重,亦無明顯疲倦感。2018年11月16日,三診:方藥得效,藥中病所,此診去石膏繼服7劑,之后以四君子合六味地黃湯善后。
按:《素問·五運行大論》曰:“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游行其間,寒暑六入,故令虛而生化也[10]”。本例患者病久而生虛,陽明氣機不降而化生燥熱,中土虛而濕邪在中,故出現(xiàn)多汗、口干、大便時干時稀,以竹葉石膏湯涼降陽明,清解燥熱,同時取引火湯之意下滋腎水,使陽明承降,坎水充足,津液健旺,筋骨得養(yǎng)。一診后患者癥狀較前有明顯緩解,說明原本逆上的陽明之氣在逐漸恢復正常的降機,水谷之氣能夠發(fā)揮正常的濡潤作用,正如《靈樞·決氣》中所說:“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12]”,且腎精也得以正?;?,整體氣機的升降運動較服藥前有所恢復?;顒雍蠡璩粮袨橹型翚馓摚柮鳠o法正常和降,燥濕不濟,濕濁上蒙清竅所致。故二診時在原方基礎上加蒼術、黃柏、薏苡仁、茯苓、澤瀉化濕濁的同時增強中土之氣,同時減少淡竹葉、石膏劑量,也緩降陽明之氣?;颊叻幒螅Y狀進一步緩解,服藥期間出差及勞累癥狀未加重,亦無明顯疲倦,燥熱基本清解后去石膏守方再服1周,后以四君子合六味地黃湯以健脾滋腎,加強先后天兩本,使脾胃運化、化生健旺,腎水得以充養(yǎng),同時恢復中軸升降之常,從而達到濡養(yǎng)筋骨之目的。
本病例患者在治療中并未拘泥于固有思維,單純遵循滋補肝腎、祛濕除痹、強健筋骨等原則用藥,而是從承降陽明,填補坎水角度入手前方,以恢復患者的陽明降機為主,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筆者認為,正如《傷寒論》第184條所說:“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16]。AS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化生至中土、陽明界面變生燥、濕是一條主要病機,目前較少有學者關注。通過恢復陽明降機的治療,打開右降的道路,使陽明降、坎水足,筋骨得以濡潤,同時整體氣機升降也可因右降順承而恢復正常,進而使六氣各司其職,發(fā)揮正常的生理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不失為一種值得借鑒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