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雨春
[摘? 要] 類比是運用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去解決新的類似問題的一種學習方法. 其作為數(shù)學學科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讓學生掌握類比的方法,是幫助學生構建認知圖式、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途徑. 文章以初中幾何為例,探討了幾種類比方法的實踐應用.
[關鍵詞] 初中數(shù)學;類比思想;初中幾何;課堂教學
類比是一種學習的方法. 在數(shù)學領域,類比作為數(shù)學思想之一,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影響著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全過程. 類比思想的具體表現(xiàn),可通過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反映出來. 其中,在小學階段,類比的主要特征是模仿;在初中階段,類比的主要特征是運用學習經(jīng)驗,解決同類問題;在高中階段,類比的主要特征是知識遷移;而在大學階段,類比則表現(xiàn)在能力遷移層面. 由此可見,讓初中生掌握類比的思想方法,對他們當下以及未來的學習和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類比的方法有很多種,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解決不同問題時運用不同的類比方法,以此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靈動思維. 本文以初中幾何為例,探討了幾種類比方法的應用.
圍繞“線少”與“線多”進行類比
幾何的研究重點是空間結構,而構成空間結構的要素之一,是“線”. 對于初中生來說,初次接觸難度較大的幾何知識時,他們往往會對錯綜復雜的幾何線感到力不從心,進行計算時容易出錯,主要原因在于,初中生缺少縝密的思維,分析問題時缺乏條理性,難以區(qū)分相似問題之間的差異,過于依賴概念或定義,從而加大了解題的難度. 為此,教師可從“線”出發(fā),引導學生圍繞幾何線展開類比:首先明確“線”在問題中所表達的含義;其次,理順解題思路.
例1? 如圖1,點D在△ABC的邊AB的延長線上,AE和BE分別平分∠CAB和∠CBD. 設∠C=x°,∠E=y°,求證:y=■x.
分析?搖 很多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容易把注意力放在“∠C=x°,∠E=y°”這一已知條件上,分析“AE和BE分別平分∠CAB和∠CBD”與“∠C=x°,∠E=y°”之間的關聯(lián)性,而忽略了“線”在這一問題中所占據(jù)的重要地位. 嚴格來說,“線”是構成“角”的重要前提. 分析本題中包含了幾條線,及它們的主次,“線”越多,本題的難度越大,而探析主要“線”與“y=■x”之間的聯(lián)系,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正確突破口,如AE和BE對∠CAB和∠CBD的影響. 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回歸到最初的解題思路上,從而分析已知條件.
解答?設∠CBE=∠DBE=a°,∠CAE=∠EAB=b°,則有2a=2b+x,a=b+y. 所以2(b+y)=2b+x,解得y=■x.
例2?搖 如圖2,點D在△ABC的邊AB的延長線上,AE和AF三等分∠CAB,BE和BF三等分∠CBD. 設∠C=x°,∠E=y°,試用x表示y.
分析 此題與例1相比,明顯加大了難度. “AE和AF三等分∠CAB,BE和BF三等分∠CBD”,隨著“線”的增多,角也增多了,學生分析問題的過程也將更加煩瑣. 為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借鑒解決例1的思路和方法,仍然從“線”入手,首先分析本題中包含了哪些“線”及其主次,如此題仍然以△ABC為研究對象,但增加了AF和BF兩條線,雖然如此,仍然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來解決本題.
解答設∠CBF=∠FBE=∠EBD=a°,∠CAF=∠FAE=∠EAD=b°,則3a=3b+x,a=b+y. 所以3(b+y)=3b+x,解得y=■x.
初中生的幾何知識基礎較為薄弱,缺乏對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認識及應用能力,為此,教師可從類比思想的簡單應用入手,首先讓學生了解什么是類比思想方法,其次由淺至深,引導學生以“線”為切入點,從“線少”向“線多”類比,逐漸加大解題難度,讓學生通過類比不斷提高能力層次,從而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圍繞“形內(nèi)”與“形外”進行類比
“形”是幾何的靈魂,學習初級幾何知識或解決簡單的幾何問題時,無論是平面圖形還是立體圖形,都需要先從“形”入手,分析幾何圖形的特征,梳理已知條件,來確定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而“形”也是數(shù)學的另一個思想方法——數(shù)形結合的構成要素之一,以形定數(shù),以數(shù)解形,使抽象的數(shù)學問題具象化,對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教師可圍繞“形”引導學生進行類比,以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
例3?搖 如圖3,在△ABC中,D,E分別在AB和AC上,如果沿著DE折疊△ABC,點A恰好落在△ABC內(nèi)的點F處,求證:∠1+∠2=2∠DAE.
分析此題最大的特點是涉及的角眾多. 面對本題,學生易被折疊前與折疊后△ABC的變化及其角的相互聯(lián)系所誤導,從∠ADE和∠DFE的視角來分析本題,而忽略了所有計算活動都在△ABC的形內(nèi)完成,即點A落在點F上之后,∠DFA,∠DAF與∠1,∠2之間的關聯(lián). 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形”為切入點,運用所學的翻折變換相關知識,來解決“形”的折疊問題.
解答?搖 連接AF,則∠1=∠DFA+∠DAF,∠2=∠EFA+∠EAF. 所以∠1+∠2=∠DFE+∠DAE. 又由翻折知∠DFE=∠DAE,所以∠1+∠2=2∠DAE.
例4 (在例3圖形的基礎上,由“形內(nèi)”向“形外”拓展)如圖4,在△ABC中,D,E分別在AB和AC上,沿著DE折疊△ABC,使點A落在△ABC外的點F處,探究∠1,∠2,∠BAC三者之間的關系.
分析 本題的突破口仍然在于點A與點F的重疊上,然而,即便有了例3的解題經(jīng)驗,但慣性思維會使初中生仍然將注意力停留在∠ADE和∠DFE層面,而忽略了點F在△ABC外,以及折疊后出現(xiàn)的∠DFA和∠DAF. 與“形內(nèi)”解題不同,在“形外”解題時學生會遇到很多的隱性條件,尤其是因幾何圖形變化而衍生出新的圖形. 如本題中,沿DE向外折疊,連接AF后便給出了解題的基本方向,即∠1=∠DFA+∠DAF,∠2=∠EFA+∠EAF.
解答連接AF,則∠1=∠DFA+∠DAF,∠2=∠EFA+∠EAF. 所以∠2-∠1=∠EFA+∠EAF-∠DFA-∠DAF=∠EFD+∠EAD. 由翻折知∠EFD=∠EAD,所以∠2-∠1=2∠EAD=2∠BAC.
對于初中生來說,“形內(nèi)”解題難度較小,關鍵在于學生能否建立起“形”的概念,能否在面對一道幾何題時首先由“形”入手,建立起契合幾何知識特性的解題觀,進而通過類比遷移,運用幾何的思想方法,來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幾何問題. 因此,圍繞“形內(nèi)”與“形外”進行類比,是提高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圍繞“一般”與“特殊”進行類比
在幾何圖形中,一般圖形所涵蓋的范圍較大,如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 相較之下,特殊圖形往往是由一般圖形變化而來的,如上述案例中的圖形折疊. 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一般圖形”與“特殊圖形”進行類比,充分運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簡化遇到的幾何問題,用類比的思想方法進行數(shù)形結合,從而降低解題難度,提高解題能力.
例5如圖5,△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點P在BC上,PD⊥AB于點D,PE⊥AC于點E,CF⊥AB于點F,求證:PD+PE=CF.
分析面對這道幾何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三角形的概念入手,首先將該題轉(zhuǎn)化為一般圖形,運用之前學過的幾何基礎知識,從垂直的角度,先連接AP,然后通過分析圖形得出PD,PE,CF均為三角形的高這一結論,最后通過計算確定三者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
解答?搖 連接AP,因為S■+S■=S■,又PD,PE,CF分別是△APB,△APC和△ABC的高,所以■·AB·PD+■·AC·PE=■·AB·CF. 又AB=AC,所以PD+PE=CF.
例6?搖 (在例5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將一般圖形轉(zhuǎn)化為特殊圖形)如圖6,△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點P在BC的延長線上,PD⊥AB于點D,PE⊥AC于點E,CF⊥AB于點F,探究PD,PE,CF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
分析 嚴格來說,初中生對幾何中一般圖形的認識和理解根深蒂固,相關概念較為簡單,因此能夠充分地應用于解決新問題中. 如例5,△ABC作為“一般圖形”,學生對相關概念較為熟悉,能夠從PD,PE,CF入手,通過三角形的高來化解問題. 而轉(zhuǎn)化圖形(例6)后,學生通過已有經(jīng)驗,運用類比的方法來解決關于“特殊圖形”的復雜問題,也會更加得心應手,且能提高解題的準確度和有效性.
解答 連接AP,因為S■+S■=S■,又CF,PE,PD分別是△ABC,△ACP和△ABP的高,所以■·AB·CF+■·AC·PE=■·AB·PD. 又AB=AC,所以CF+PE=PD.
一般來說,初中生的數(shù)學思維模式還較為簡單,對于已經(jīng)接觸過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很多時候還不懂得如何運用,為此,教師可以立足初中生的實際情況,由簡入繁,讓學生圍繞“一般”和“特殊”進行類比,以此來鞏固學生的已學知識,幫助學生建立新的認知圖式.
結語
在教學實踐中,可應用的類比方法還有很多,如幾何圖形的“同側(cè)”與“異側(cè)”類比,點、線、面的類比,圖形構成元素的類比,等等. 總之,作為一線教師,應充分認識類比思想在初中生學習數(shù)學過程中的重要性,進而因地制宜,靈活運用數(shù)學類比思想方法,為學生打造一個類比遷移的學習平臺,從而為學生當前和以后的學習奠基,推動學生在數(shù)學的道路上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