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昊
【摘 要】寫意人物畫的寫生與創(chuàng)作,是繪畫實踐中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相互依存并共同發(fā)展。寫意人物畫始終離不開寫生和創(chuàng)作兩者的藝術實踐,寫生隨時都可以結(jié)合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也同樣可以滲入寫生。
【關鍵詞】寫生;創(chuàng)作;寫意人物畫;以形寫神;氣韻生動
中圖分類號:J228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0-0132-01
“寫生”在辭典里的解釋為:“對著實物或風景繪畫。”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現(xiàn)代“寫生”的含義基本上都是強調(diào)繪畫客觀行為狀態(tài)。寫生是直接面對對象進行描繪的繪畫方式。“創(chuàng)作”在辭典中有兩層含義:其一指創(chuàng)作文藝作品,其二指文藝作品。因而,繪畫創(chuàng)作既包含繪畫創(chuàng)作過程,也包含繪畫作品本身。
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理論中寫生的釋義更多的是強調(diào)“外師造化”“氣韻”“意境”及自我情感的表達,不是簡單的概念,而是中國繪畫對生命的深思考,是重主觀、精神、意境的。談寫意人物畫,就不得不談到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提出的“以形寫神”的藝術理念,形與神作為繪畫的兩大元素被確立,形的取舍是基于神的支配的前提之下。如談到畫人:“四體妍蚩,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睹中。”意思是人的四體美丑,對于傳神來說關系不大,特別是作為寫照,傳神正在眼睛。由此不難看出他的造型觀,是有輕重之別,主次之分的,對客觀的尊重則決定于主觀的選擇為其造型的核心。這一理論的提出,盡管有著時代的局限性,但首次闡明了中國繪畫在造型問題上的基本原則,以及形與神之間的依存關系。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關于“形似”與“神似”之間關系以及“用筆”在形神表現(xiàn)中的地位的討論,是唐代繪畫理論中最具影響力的觀點之一。在中國藝術理論的形神關系討論中素來以“神似”與“形似”兩個概念相對使用,如他說“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在張彥遠的藝術觀念中,“氣韻”實際等同于“神似”。張彥遠的“氣韻生動”就是顧愷之的“傳神寫照”。在繼承、闡釋謝赫“六法”的基礎上,張彥遠比較成熟地闡釋了“神似”與“形似”之間的關系。謝赫在《古畫品錄》中,雖然強調(diào)“氣韻生動”的地位,但對于能在“形似”上取得成績的畫家同樣表示了贊賞。只是對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沒有進行論述。而張彥遠的理論繼承了謝赫“氣韻生動”至上的觀點,在強調(diào)“氣韻生動”的同時,對“形似”的重要性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將兩者加以聯(lián)系,使“氣韻生動”成為一個并不空洞的藝術追求。在傳統(tǒng)繪畫里面,有幾句精辟的名言一直為歷代畫家所遵循。一是“意在筆先”,這是說畫家在作畫前,必須有一個對物像深刻的認識過程。元代王繹在《寫象秘訣》中提到為人畫像時要“彼方叫嘯談話間,本質(zhì)真情發(fā)現(xiàn),我則靜而求之,默識于心,閉目如在眼前,放筆如在筆底”,而反對“必欲其正襟危坐如泥塑人,方乃傳寫”的方法,這些話都說明了對人物性格的了解是寫象的第一步。畫家在表現(xiàn)對象時,必須解決主客觀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由于畫家一方面以“造化”為師,遵循客觀事物本身的規(guī)律和特征,而另一方面又不是自然主義的如實描寫,要進行去偽存真、舍粗取精的意匠加工過程。所以畫家可以把主觀的情懷遷入對象,使物我融而為一,而最后有所妙得。
在寫意人物畫寫生中,人物造型、筆墨和傳統(tǒng)文化的意象理念相融,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主要從寫實人物的具象造型,把握對象的結(jié)構(gòu)、特征、特質(zhì)。同時在造型和筆墨造型上,逐步體會“以形寫神”,進而走到形神相守與“遷想妙得”合二為一的以形寫意的過程,既尊重客觀,也強調(diào)主體感受的意象所在。所以畫家必須沉浸在所呼吸和生活的境界里面,把自己與周圍的事物打成一片,形成一個生活整體??傊?,從認識對象到表現(xiàn)對象,畫家與對象之間在精神上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且是憑借著藝術形象來反映自己的藝術思想。講到這里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在寫意人物畫繪畫實踐中,很難去剝離開“寫生”與“創(chuàng)作”,寫意人物畫通常在臨摹、寫生、創(chuàng)作三個課題中穿插,互動進行。在寫生時,把臨摹基礎和創(chuàng)作基礎融入寫生,兩個基礎相互滲透的文化理念是以中國畫的文化基礎為本。寫生即創(chuàng)作,寫生應該是一種不可復制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它可以直接完成從生活到藝術,從自然物像到藝術傳達的全過程。同時在造型和語言形式的作用下孕育催生出藝術家個體的藝術面貌,達到唐代畫家張璪所提出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繪畫境界。
反觀當下,不少寫意人物畫家對寫生和創(chuàng)作的辯證關系存有誤區(qū),將二者孤立起來對待,導致許多作品失去了藝術魅力而顯得索然無味。事實上,寫意人物畫始終離不開寫生和創(chuàng)作兩者的藝術實踐。任何時候的寫生都可以結(jié)合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同樣可以滲入寫生,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假如寫生僅僅是刻意地追求人物形象表面的“像”,創(chuàng)作只是脫離寫生僅憑個人感覺追求虛無飄形的精神,那么顯然無法做到氣韻生動、傳神寫照。它們存在著共性也存在個性,并不是獨立關系和等同關系,而是一種共生的、通透合一的關系。
參考文獻:
[1]俞劍華.中國畫論選集.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年8月版.
[2]田黎明.緣物若水.江西美術出版社,2010年1月版.
[3]賀榮敏.繪事心語.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4]夏征農(nóng)、陳至立主編.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5月版.
[5]趙奇著.關于繪畫藝術的思考.遼寧美術出版社,2010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