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紅
家校共育的核心和根本是“育”,只要有利于“育”,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作為一名基層教師,我始終堅定地認為,在教育問題上,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無論誰多做一點,都不要斤斤計較,因為只要是有利于孩子成長的做法,都值得提倡。
不可否認的是,學校和家庭在某種程度上互補,缺一不可,學校和家庭各有側(cè)重,不可以相互替代。如果非要劃定“校內(nèi)歸老師,校外歸家長”,老師負責什么,家長負責什么,雖然好像各有分工,但是在實際運作中,是沒有必要的,因為任何教育模式都不可能絕對地劃分出明確之責。教育的過程貫穿于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個環(huán)境,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缺失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在實際教育過程中,雖然都有監(jiān)管職責,但是更有著對孩子無限的關愛和期待,真正切塊式的教育模式,古往今來從來不曾存在。
不僅如此,孩子的教育不僅僅只限于學校和家長,更在于全社會參與,包括公共環(huán)境、社區(qū)、社會環(huán)境等,離開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我們有必要提倡“有教無類”,無論是哪個環(huán)節(jié),只要有利于孩子成長的方式和方法,都是對孩子教育的投入,都應該大加鼓勵和提倡。
至于說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小的過節(jié),其實都不影響老師和家長各自發(fā)揮作用。如果家長多做一點,能培養(yǎng)出個“愛迪生”,如果老師多做一點,能培養(yǎng)出一個“牛頓”,不都是令人歡喜的么?我們唯一擔心的是,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認為某些環(huán)節(jié)的責任是對方的,因而忽視了對孩子的監(jiān)管和教育,反而在相互的推脫中偏離了軌道,造成了孩子成長的悲劇,這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為孩子的成長多考慮一點、多付出一點,教育的明天肯定更美好,家校攜手也就不會是一句空話,我們的教育才更有希望。
(作者單位:山東省榮成市世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