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冰
摘要:我針對中職音樂課上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本文以《走進民歌》為例,淺談我是如何上好一節(jié)音樂欣賞課的,從而讓學生愛上民歌、愛上民族文化。
關鍵詞:中職音樂;音樂鑒賞能力;審美觀念;審美情趣;民族民間音樂;弘揚傳統(tǒng)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3.9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12-0081
作為一名中職音樂教師,我一直深信我國的傳統(tǒng)音樂有著獨特的魅力,尤其是民歌,它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區(qū)各民族都有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民歌。我國的民歌源遠流長,浩如煙海,有悠久的歷史,是民族藝術遺產的瑰寶。幾千年來民歌一直表達著人民的思想和愿望,憂愁和歡樂,在民歌中也一直閃爍著人民智慧的光芒。但是現(xiàn)在的中職學生一般都熱衷于演唱流行歌曲和崇拜偶像歌星,而對教材中的歌曲卻不屑一顧,他們可以如數(shù)家珍似地說出現(xiàn)如今最流行的歌曲歌名及歌星,卻對音樂課上教師反復教唱的歌曲和竭盡所能講解的音樂知識模糊不清,甚至毫無印象……
從這些現(xiàn)象反思我們中職音樂課,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音樂課,語言解說的多,音樂表現(xiàn)、挖掘情感的少;音樂課,機械訓練的多,興趣激發(fā)、情感抒發(fā)的少;音樂課,以教師為中心的多,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少;音樂課,教師做夠做足“教”字功夫的多,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體驗的少;音樂課,把教師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的多,聆聽學生心聲、把握學生心智、愿意做學生朋友的少。這樣的音樂學習與課堂教學,大大削弱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扭曲了音樂作為人類情感藝術、精神火花的本性,是與音樂教育相悖的。我們在構思一堂課,從開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學全過程,經??紤]的是我該怎么做、怎樣教,一些教案連教師說的每一句話都有,唯獨沒有“這時學生該干什么、此時學生會出現(xiàn)什么”。我們只想課堂40分鐘該怎么安排,卻沒想到作為“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過程”。音樂學習本身是復雜多樣的,沒有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學習者沒有主動參與和積極體驗,那“學”的過程、“學”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面對這些現(xiàn)象,我們可以做的是:通過音樂教學,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氣氛,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余,調節(jié)學生的情緒,有利于其他科目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和實踐能力,欣賞我國優(yōu)秀的民間音樂,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文化傳統(tǒng)的情感。針對學生音樂基礎較弱的特點,在使用音樂教材的同時,想方設法找資料,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今后我準備從四個方面入手。1.在課堂上安排一定時間觀看光碟,對教學內容做介紹,學生以欣賞為主,達到開拓視野、提高審美能力的目的。2.在樂理知識的教學上,從基礎抓起,每堂課選幾節(jié)樂譜視唱。讓學生學會劃拍、打節(jié)奏、哼曲調,逐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我個人感覺雖然大部分同學有困難,但堅持下來,學生的進步應該還是比較快的。3.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介紹一些民歌和名曲,作為補充教學內容,讓學生邊聽音樂、邊哼歌譜,這樣反復練習,學生識譜能力應該會有明顯的提高。由于強調了“響”(聲音響亮)、“準”(唱準音調)、“美”(優(yōu)美動聽)三個字,學生積極響應,從實踐看,收效應該是比較明顯的。4.適當補充一些相對經典的流行歌曲,幫助學生掌握對歌曲乃至音樂作品的分析和理解的方法,幫助學生提高音樂的鑒賞能力。
下面,我就想以《走進民歌》為例,談談我是如何上好一節(jié)音樂欣賞課的。中職學生基本上沒有音樂基礎,我在重組教學內容時,選擇了耳熟能詳,學生聽賞后就會唱的民歌,讓學生能真正意義上走進民歌。
首先,我在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播放著名歌唱家宋祖英老師演唱的歌曲《愛我中華》,邀請同學和我一起演唱,同學們放聲高歌,載歌載舞,仿佛沉浸在五十六個民族大家庭相親相愛、歡聲笑語的氣氛中。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我引導學生,我們要熱愛偉大的祖國,就要熱愛五千年中華文化,那就先從欣賞各個民族的民歌做起,就此引出課題《走進民歌》。
然后,我在講授新知環(huán)節(jié)中,先播放歌曲《贊歌》,引導學生分析出是蒙古族民歌,蒙古族民歌主要是通過歌唱草原,贊美駿馬來歌唱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我和學生一起總結出蒙古族民歌的特點是音域寬廣、節(jié)奏自由、旋律悠揚,同時也通過簡單介紹歌曲中的主奏樂器——馬頭琴,讓學生更進一步地體會到蒙古族民歌獨特的魅力;我再播放歌曲《達坂城的姑娘》,先和學生一起分析歌曲的特點是節(jié)奏歡快、旋律明朗和熱情奔放。學生通過歌曲特點總結出這首歌曲是維吾爾族民歌,我再總結維吾爾族民歌節(jié)奏感很強,具有舞曲特點,快時熱烈歡騰,慢時深情婉轉。然后繼續(xù)播放新疆舞片段,和學生一起感受維吾爾族人民能歌善舞的特點。
接著,我在達標檢測環(huán)節(jié)中,先后播放四個旋律片段《阿拉木汗》《鴻雁》《卓瑪》《阿里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得出結論,《阿拉木汗》是維吾爾族民歌、《鴻雁》是蒙古族民歌、《卓瑪》是藏族民歌、《阿里郎》是朝鮮族民歌,我引導學生總結出藏族民歌的特點是音域寬廣、節(jié)奏自由、音調悠長,朝鮮族民歌的特點是旋律優(yōu)美、自然流暢、熱烈歡快。我覺得小組合作形式新穎有趣,具有創(chuàng)新性,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集體智慧。我給學生播放了壯族民歌《多謝了》,讓學生體會了“山歌好比春江水,只有山歌敬親人”的優(yōu)美意境,我還給學生播放了彝族民歌《趕圩歸來阿哩哩》,讓學生感受了“姑娘十八一枝花,歡聲笑語羨煞人”的愉悅心情。
最后,我在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中,播放由女子十二樂坊演奏的新民樂《茉莉花》,我告訴學生,民歌現(xiàn)在也與時俱進,也向多元化發(fā)展,它經過歲月的洗禮和時代的變遷,加入了很多新鮮元素,以新的面貌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這首歌曲便是時尚與傳統(tǒng)完美結合的典型例子。
民歌離不開本土特色,同時也離不開創(chuàng)新,民歌發(fā)展的重任,不僅僅在音樂家身上,也在我們每一位同學身上,所以我們要聽民歌,唱民歌,還要愛民歌!愛上民歌,從走進民歌做起!弘揚傳統(tǒng)文化,從我們每個人做起!作為一名中職的音樂教師,我有決心也有信心讓我的音樂課堂生動起來,讓我的學生行動起來,我也會加倍努力成為學生學習音樂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作者單位:山西省太原市信息技術學校03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