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秀 李國慶
〔摘要〕 文章以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為語料,以譯林出版社出版的譯文為參考,以Halliday的情景語境、評價理論和三大元功能理論為指導(dǎo),就譯林版譯文中的漏譯誤譯現(xiàn)象、詞匯的不當選擇以及語篇連貫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文章的結(jié)論是:正確理解原文情景語境內(nèi)涵為高質(zhì)量的譯文做出了最大的貢獻,語篇的情景語境不僅為正確理解句子的概念意義鋪平了道路,而且對源語篇中評價型詞匯所承載的人際評價意義在目的語文本中進行最大程度的等值轉(zhuǎn)換,還為涉及篇章功能中文譯文小句的拆分調(diào)序等問題,提供了客觀有力的指導(dǎo)作用。
〔關(guān)鍵詞〕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譯林版譯本;情景語境;三大元功能;評價理論;重譯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689(2020)02-0038-09
引 言
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Memoir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不僅是一部概念意義層面的紀實作品,還是一部偉大的文學(xué)經(jīng)典。不同于一般枯燥的歷史記錄,作者在記敘歷史事實的同時,通過傳神細致的語言描述,多種文學(xué)修辭手法的運用,如比喻、擬人、排比、用典和倒裝等,洋洋灑灑、酣暢淋漓,使作品極具文學(xué)表現(xiàn)力?!兜诙问澜绱髴?zhàn)回憶錄》在中國現(xiàn)有六個譯本,文史學(xué)界以譯林版為最高版本。譯林出版社以“譯、傳承、超越”為宗旨,專業(yè)從事于世界經(jīng)典文學(xué)出書方向。譯林版譯文內(nèi)容全面且完整,編校質(zhì)量高。因此,本論文擬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譯林版為語料,以Halliday的情景語境和三大元功能理論為指導(dǎo),就經(jīng)典文學(xué)作品的重譯進行了探討和論述,以探究重譯和翻譯的最佳策略。本文采用定性分析法和英漢對比研究法。本文認為原文情景語境內(nèi)涵的正確理解為高質(zhì)量的譯文做出了最大的貢獻,語篇的情景語境不僅為正確理解句子的概念意義鋪平了道路,而且對源語篇中評價型詞匯所承載的評價意義在目的語文本中進行最大程度的等值轉(zhuǎn)換,為中文譯文小句的拆分調(diào)序等問題,提供了客觀有力的指導(dǎo)作用。功能語言學(xué)是一種指導(dǎo)翻譯實踐活動的強大理論武器,經(jīng)典著作應(yīng)通過高質(zhì)量的重譯來永葆青春,重譯對于推動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 情景語境與三大元功能
情景語境由語義場(field)、語旨(tenor)和語式(mode)構(gòu)成。語義場指所進行的社會活動的性質(zhì)、特點,語言所談及或描述的內(nèi)容。語旨指交際者的地位以及之間的角色關(guān)系等。語式指的是語言在交際中所起的作用,包括交際渠道和語言的組織手段[1](33)。在語言層面,語義場、語旨和語式分別和語言三大元功能相聯(lián)系:語義場體現(xiàn)了語言的概念功能,語旨體現(xiàn)了語言的人際功能,語式體現(xiàn)了語篇的篇章功能。一個譯者想要賦予原著以現(xiàn)實的生命,有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能夠正確地挖掘原著的“潛在意義”。從語義場和語言的概念意義看,就是要使譯著盡可能接近原著的內(nèi)容,用另一種語言將原著的深層語境意義表現(xiàn)出來;從語旨和人際功能角度講,選擇適合原文作品語境的正確詞匯,使譯文在文體風格和詞匯語法的人際評價意義上盡量接近原文;從語式和篇章功能角度講,銜接和連貫是語篇交際功能的重要方面,譯文不僅需要在語義場內(nèi)容上達成連貫,還需要通過連接詞的合理使用,根據(jù)英漢兩種語言的區(qū)別,對英語長句在漢語譯文中進行合理的拆分和調(diào)序,使中文譯文語篇更易于為目的語讀者所接受。
二、 重譯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重譯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現(xiàn)象。在我國,早在北宋時期,高僧贊寧[2](53)在佛經(jīng)翻譯中就談到了重譯的重要性。當代國內(nèi)外學(xué)者對重譯,特別是文學(xué)經(jīng)典的重譯更是給予了足夠重視。我國翻譯家許淵沖、翁顯良、許鈞等對重譯都做了精辟的論述。許鈞[3](2)認為任何一部文學(xué)作品的意義不可能一次就被徹底地認識,不同的時空、不同的視角會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而一部譯作只是對原作的一種闡釋和理解,因此重譯是對源文本意義的更深層次的挖掘?!耙徊课膶W(xué)巨著猶如一個豐富無比的礦藏,并非通過一次性的闡釋就能窮盡對它的開掘?!盵4](514)美國著名翻譯家奈達也指出,一部翻譯作品不論多么優(yōu)秀,也只能持續(xù)50年 [5](8)。英國著名翻譯家Postgate[6]認為不存在最終定本,因為譯文會隨著時間而老化,因此譯文的更新勢在必行。由于時代、文化和語言的變化,任何譯作都不可能擁有永久的生命力,特別是文學(xué)名著。從情景語境和三大元功能的角度看,重譯的側(cè)重點應(yīng)放在譯文內(nèi)容是否更加忠實于原文,用詞是否更為準確合理,語篇是否更為連貫易懂。簡而言之,重譯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是否在舊譯的基礎(chǔ)上“有了提高和改進” [7](45)。修正之前翻譯上的不足是重譯的最大推動力,否則重復(fù)就是浪費精力和資源。
三、 從三大元功能的角度看重譯
(一) 從概念功能對等的角度看重譯
Halliday[8](16)認為譯文與原文是否對等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概念功能(尤其是經(jīng)驗功能)與原文是否對等,因此概念功能對等為譯文語篇與源語篇的對等做出了最大的貢獻。就表概念功能的語篇內(nèi)容而言,譯者可通過重譯發(fā)現(xiàn)和修改原譯中的理解偏差和表達失當,查補原譯中的漏譯以便加以完善。因此新舊譯作之間不僅是線性相繼關(guān)系,更是通過借鑒與繼承進行創(chuàng)新,進而成功超越的關(guān)系[3](5)。請看實際案例分析。
1. 從概念功能對等的角度看信息漏譯現(xiàn)象
[1] The British people were disposed to regard the preparation of instruments of war as too high and too grave a thing to be entrusted to any hands less responsible than those of the State itself. [9](113)
吳譯:英國人民總是認為戰(zhàn)爭武器的制造是一件極其嚴肅和極其重要的事情,不能交給對國家不那么負責的人來辦。[10](115)
這句話摘自英國教育部大臣Lord Halifax的一個演講,主要內(nèi)容是如何擴大海軍力量。在前面幾章談到,對于政府的武器訂單,私家工廠經(jīng)常拖延交貨。因此,Lord Halifax認為英國的武器制造應(yīng)由國家直接負責生產(chǎn)。這個語篇的情景語境使我們得出結(jié)論:私家工廠對國家的命運沒有任何責任心和使命感。原文中any hands less responsible than those of the State itself指“落入不負責任的人手中”;其中those是一個前指指示代詞,指代前面的名詞hands,those of the State意思是“政府手中”。根據(jù)上下文情景語境,前者可譯為“私家工廠”,后者可譯為“交由國家承辦”,這則十分重要的語義場內(nèi)容不應(yīng)該漏譯,否則會引起譯文語篇與源語篇在語義場層面的不對等。
重譯:英國人民自始至終認為,戰(zhàn)爭武器的制造是一件極其嚴肅和極其重要的事情,只能交給國家承辦,不能交給那些不負責的私家工廠去做。
[2] Now the issue came with blunt and brutal force. (1) Almost on the same day the Ethiopian Government appealed to the League of Nations against the threatening demands of Italy. (2) When, on March 24,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Sir John Simon with the Lord Privy Seal, Mr. Eden, visited Berlin at Hitlers invitation, the French Government thought the occasion illchosen. (3)[9](117-118)
吳譯:但在現(xiàn)在,問題卻來得那么直截了當而粗暴。差不多在同一天,埃塞俄比亞政府向國際聯(lián)盟提出呼吁,抗議意大利對它的恐嚇性要求。在這種背景之下,3月24日西蒙爵士與掌璽大臣艾登應(yīng)希特勒的邀請訪問柏林。[10](119)
該句的情景語境是:德國過去是偷偷摸摸巧立名目來破壞條約的,當時各戰(zhàn)勝國因為沉迷于和平主義或忙于國內(nèi)政治,只要德國的毀約行為不那么明顯,或另立名目,就不去認真追究或公開指責德國對和約的破壞或違背行為,使德國的毀約行為變得越來越公開和直接。3月24日,埃塞俄比亞政府向國際聯(lián)盟尋求幫助,抗議意大利的恐嚇性要求。在這種背景下,英國的西蒙爵士和掌璽大臣艾登還是執(zhí)意接受希特勒的邀請訪問柏林,令法國政府很不高興。句(3)中的介詞短語against this background,根據(jù)情景語境,應(yīng)理解為西蒙爵士和掌璽大臣艾登“不顧當時形勢”一意孤行,執(zhí)意接受希特勒的邀請訪問柏林。如將其譯為“在這種背景之下”,同時又毫無原因地漏譯了the French Government thought the occasion illchosen,即法國政府對此問題表示十分不滿,譯文就會在概念意義上顯得模棱兩可和邏輯不清。再者,句(1)中的形容詞短語blunt意指“直率的”, brutal force意指“殘酷的力量,暴力”。如譯為“問題卻來得那么直截了當而粗暴”,問題怎么能夠來的直截了當和粗暴?說話可以直截了當,行為可以粗暴。句(1)中的the issue根據(jù)情景語境應(yīng)指“德國的毀約行為”,建議采用明示翻譯法,并增補德國毀約的原因是因為“戰(zhàn)勝國的縱容”這個隱性文化語境信息。
重譯:然而現(xiàn)在,就因為戰(zhàn)勝國的縱容,德國的毀約行為愈發(fā)直接和蠻橫。3月24日,埃塞俄比亞政府向國際聯(lián)盟尋求幫助,抗議意大利的恐嚇性要求。幾乎就在同一天,西蒙爵士和掌璽大臣艾登全然不顧當時形勢,執(zhí)意應(yīng)希特勒邀請訪問柏林,無怪乎法國政府認為這是一個極不恰當?shù)倪x擇。
2. 從概念功能對等的角度看信息錯譯現(xiàn)象
[3] The mighty peak I had noticed in the morning gleamed brilliant pink and orange.(1) ...On account of the heat and noise of Teheran, where every Persian seems to have a motorcar and blows his horn continually, I slept amid tall trees at the summer residence of the British Legation about a thousand feet above the city.(2)[9](426-427)
盧譯:上午,我觀看雄偉的山峰,它閃耀著紫的和橙黃的顏色,燦爛已極。……由于德黑蘭市的悶熱和喧鬧——那邊每一個波斯人好像都有汽車,而且不斷地撳喇叭——我就睡到英國公使館的夏季別墅的高大樹林里,那里比城市高過一千呎左右。[11](65)
這句話的情景語境是丘吉爾一行收到伊朗國王的邀請,與他共進午餐。蒙波斯國王的宮殿坐落在陡峭的山嶺上,山上參天大樹,郁郁蔥蔥。原文句(1)是說在與國王吃午飯的時候,一眼望去,看到上午見到的那座雄峰正射出粉橙相間的光芒。譯林的翻譯錯誤在于沒有注意到修飾山峰的定語從句The mighty peak I had noticed in the morning用的是過去完成時。再者,原文句(2)應(yīng)理解為“睡在了英國使館的夏季別墅里”,這個別墅的海拔高于德黑蘭大約一千英尺,被大森林包圍著。而不是“睡到英國公使館的夏季別墅的高大樹林里”。怎么可能讓尊貴的客人住在大森林里呢?
重譯:蘇聯(lián)毫不猶豫地要求戰(zhàn)事纏身的英國提供蘇聯(lián)所短缺的彈藥,語氣急迫而逼人。
[8] Langsdorff was brokenhearted by the loss of his ship. [9](474)
吳譯:朗斯多夫因為喪失了他的軍艦,十分傷心。[19](126)
根據(jù)評價理論情感系統(tǒng),本句的形容詞brokenhearted屬顯性“品質(zhì)”情感。在此,丘吉爾通過表品質(zhì)的形容詞短語brokenhearted來描述Langsdorff對喪失軍艦這件事的一種悲傷的主觀情感,在強度級別上屬高級。如將其譯為“十分傷心”,其情感級別不能準確地傳達作為情感主體的朗斯多夫傷心欲絕的狀況,因此屬情感欠額翻譯。建議啟用四字詞語,“傷心欲絕,不能自拔”,這就既能加強情感強度,又能增加譯文的莊重感。
重譯:朗斯多夫艦長痛失“施佩”號,傷心欲絕,不能自拔。
2. 從表人際功能的評價理論視角看動詞的表達
[9] A fearful fate befell the population. (1) Many were deported by the Germans. (2)[9](127)
張譯:悲慘的命運落到居民身上,許多人被德寇運走。[20](169)
原文句(1)中的謂語動詞befall[16](165)在牛津字典里的解釋為: (of something unpleasant) to happen to somebody,根據(jù)評價理論態(tài)度系統(tǒng),在原文中具有隱形負面的鑒賞意義,多指不好的事情降臨在某人身上,fearful fate明示了波蘭人民在華沙起義失敗后的悲慘情景,建議將befall譯為“降落”。原文句(2)中的謂語動詞deport在牛津詞典[16](547)的解釋是force sb. to leave a country, usually because they have broken the law,意指將在本國犯了罪的罪犯驅(qū)逐出境。結(jié)合語篇語境可知,華沙起義失敗后,波蘭抵抗軍在無法獲得援助的情況下,不得不向德軍投降,但希特勒卻下令讓德軍將華沙夷為平地,并驅(qū)逐波蘭人民。從評價態(tài)度系統(tǒng)判斷子系統(tǒng)看,deport表現(xiàn)了丘吉爾對德國行為舉止的隱形負面評價,屬否定的社會制裁(social sanction),即從法律法規(guī)和社會規(guī)約的角度進行考量,丘吉爾認為這樣做是不合法的。如將其譯為“運走”,顯然沒有表現(xiàn)出原文負面的裁決評價意義。建議譯為“驅(qū)逐出境”。
重譯: 悲慘的命運降落在波蘭人民身上,許多人被德寇驅(qū)逐出境。
[10] All we can do in the meanwhile is to gather forces of resistance and defence, so that if the Prime Minister should unhappily be wrong, or misled, or deceived, we can at the worst keep body and soul together. [9]229
吳譯:在現(xiàn)在這段時間里,我們所能做的唯一事情,就是加強我們的抵抗力量和國防力量,以防萬一首相不幸而錯了或受騙上當時,我們還可以在最壞的情況下茍延殘喘。[10](315)
該句的情境語境是丘吉爾在評論首相張柏倫的妥協(xié)政策。原文中的keep body and soul together指“勉強維持生活,維持生命”,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17(]459),“茍延殘喘”意為茍且延續(xù)最后一點氣息,含貶義,其近義詞為:茍且偷生、茍全性命;反義詞是:寧死不屈、視死如歸。因此,該成語多讓人聯(lián)想到茍且偷生、貪生怕死之輩。而此處丘吉爾所說的“我們”是指和德國納粹進行英勇抗擊的英國人民,原文用了resistance and defence來描述“我們”發(fā)出的動作,resistance意為the act of fighting against something that is attacking you(回擊),defence指protection or support against attack(保護、反抗),從判斷系統(tǒng)看,都屬社會評判的隱形正面評價,指“我們”為了保家衛(wèi)國所做的勇敢高尚的行為,這樣的“我們”怎么會做出“茍延殘喘”這種偷生行徑呢?很明顯,這與該語篇語境的人際意義色彩有所背離。
重譯:我們在這段時間能做的唯一事情,就是加強英國的抵抗力量和國防力量,以防首相萬一錯了或者被誤導(dǎo)欺騙,我們還可以在最糟糕的局面下努力生存下去。
(三) 從表篇章功能的角度看譯文主位推進模式的選擇和長句的拆分與調(diào)序
1. 從表篇章功能的角度看譯文的主位推進模式選擇
每個小句都有自己的主位。在一個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小句組成的語篇中,整個語篇會隨著每個小句主位的向前推進而展開。在語篇展開的過程中,前后句子的主位和述位,述位和述位,主位和主位之間會產(chǎn)生某種聯(lián)系和變化,這種聯(lián)系和變化就是我們所說的主位推進 [21](53-54)[22](57) 。Halliday & Matthiessen[23](79)還提出了三種主要的主位推進模式(patterns of thematic progression),第一種呈延續(xù)型或梯形,即前一句的述位或述位的內(nèi)容成為了后一句的主位或主位的內(nèi)容;第二類是主位同一型,即主位相同,述位不同;第三類主位推進模式中,所有小句的主位在語義上都歸屬于同一個大的主位。
[11] In spite of my anxieties about Germany, (1) and little as I liked the way our affairs were handled, (2) I remember being stirred by this speech (3) when I read it in Riviera sunshine. (4)[9](155)
吳譯:雖然德國的事情使我十分焦慮,我國對事情的處理又使我不滿意,但是,我卻忘不了我在里維埃拉的陽光下讀到這篇演說時所受到的感動。[10](160)
Baker[24](142-143)認為,在翻譯過程中,如可能,原文的主位和主位結(jié)構(gòu)在譯文中應(yīng)給予保持。同時,如有可能,一個語篇不應(yīng)該隨便更換主位,以便更好地實現(xiàn)英漢語篇等效轉(zhuǎn)換。原文語篇的4個小句是以“我”或與“我”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做主位,圍繞著“我/丘吉爾”的心理感受層層展開,屬主位推進一致型模式,譯文應(yīng)遵循原文的主位推進模式和主位結(jié)構(gòu)。沒有必要也不應(yīng)將其改譯為漢語的被動語態(tài),因為漢語以意統(tǒng)形,本身就多以有生命的人充當主語和主位,少用被動態(tài),因此譯文的這種更改是沒有必要的。
重譯:盡管我對德國的事態(tài)感到十分焦慮,對我國處理事務(wù)的方法感到很不滿意,但我卻記得在里維埃拉的陽光下讀到這篇演說時的深深感動。
2. 從表篇章功能的角度看譯文連接詞的增補明示
英語屬低語境文化,其特點是外顯和明了,以形合的形式出現(xiàn);漢語屬高語境文化,其特點是內(nèi)隱和含蓄,以意合的形式出現(xiàn)[25][18][26],但翻譯實踐表明,作為源語的英語在譯為漢語時,由于目的語讀者對于其文化語境的陌生性,源語英語對于中國讀者來說就從低文化語境轉(zhuǎn)換為了高文化語境,作為譯者,應(yīng)將源語文化信息的陌生感通過增補明示出來。小句間的邏輯語義關(guān)系也是如此。
[12] While men and matters were in this posture, a most surprising act was committed by the British Government.(1) Some at least of its impulse came from the Admiralty.(2) It is always dangerous for soldiers,sailors, or airmen to play at politics.(3) They enter a sphere in which the values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to which they have hitherto been accustomed.(4)[9](123)
吳譯:正當人和事都處在這種情形的時候,英國政府辦了一件極其驚人的事情,這件事的起因,至少有一部分來自海軍部。讓陸、海、空的軍人來搞政治,始終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他們進入一個其標準同他們一向所熟知的完全不同的新領(lǐng)域。[10](125)
從上下文情景語境看,原文句(4)充當了句(3)的原因狀語,是對句(3)命題進行的解釋,為什么讓軍人搞政治是件危險的事?原因是他們馬上要涉足的政治領(lǐng)域,其行為準則和他們之前在部隊里適應(yīng)的標準截然不同,因此應(yīng)通過增補連接詞“因為”,使譯文清晰明了;同時根據(jù)兩種語言的區(qū)別,應(yīng)把原文句(4)拆分為兩個小句,按漢語內(nèi)在的邏輯語義順序進行排列,使譯文更加連貫通順。
重譯:正當人和事都處于混亂不堪的局面時,英國政府此時又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起因至少有一部分來自海軍部。讓陸、海、空部隊的軍人來搞政治始終是件危險的事,因為他們現(xiàn)在所要涉足的領(lǐng)域,其行為準則和他們之前在部隊里適應(yīng)的標準截然不同。
3. 從表篇章功能的角度看譯文長句的拆分和語序的調(diào)整
[13] It seemed, above all, necessary to those concerned with the life of France to obtain national unity on the two years military service which had been approved by a narrow majority in March. (1) Only the Soviet Government could give permission to the important section of Frenchmen whose allegiance they commanded. (2) Besides this, there was a general desire in France for a revival of the old alliance, or something like it. (3) On May 2, the French Government put their signature to a FrancoSoviet Pact. (4) This was a nebulous document guaranteeing mutual assistance in the face of aggression over a period of five years. (5)[9]121
吳譯:在關(guān)心法國前途的人看來,最重要的是,三月間僅以微弱的多數(shù)通過的兩年兵役制還必須取得全國一致的支持。只有蘇聯(lián)政府才能左右對其效忠的那部分有重要作用的法國人。此外,在法國,人們普遍地希望恢復(fù)1895年舊有的聯(lián)盟,或與此類似的同盟。5月2日,法國政府簽署了法蘇條約。這個含糊其辭的文件,保證在五年之內(nèi)一國遇到侵略時,兩國互相援助。[10](122-123)
原文句(1)是一個較長的主從復(fù)合句,我們將其拆分為2個句子,通過把原文句(1)中的定語從句譯為一個獨立的句子,將其調(diào)整到譯文該句的句首,為該句的發(fā)展鋪設(shè)一個情景語境。原文句(2)有三個隱含的內(nèi)容信息,在譯文中可擴展為三個獨立句子,通過厚重翻譯法,增補明示了句內(nèi)必要信息,以及各信息之間的邏輯語義關(guān)系,使讀者易于接受。
句(3)和句(4)之間存在一個表原因的隱性邏輯語義關(guān)系,我們試用厚重翻譯法,增補承上啟下的轉(zhuǎn)折詞:“基于這兩個原因”。
重譯:3月,議會以微弱優(yōu)勢通過了實行兩年義務(wù)兵役制的決定。對于關(guān)心法國前途命運的人來說,很有必要讓這項決定贏得全民支持。想要達到這一目的只有依靠蘇聯(lián)政府,因為有相當一部分舉足輕重的法國勢力非常聽他們話,只有蘇聯(lián)才可以左右他們的意見。此外,法國人民普遍希望與俄國的聯(lián)盟恢復(fù)到以前那樣的關(guān)系,或者至少和那時差不多?;谶@兩個原因,5月2日,法國政府與蘇聯(lián)締結(jié)了《法蘇互助條約》。不過該條約措辭含糊,只能保證在未來五年內(nèi),如果一國遭到侵略,另一國將予以支援。
四、 結(jié) 語
本文以Halliday的情景語境和三大元功能理論為指導(dǎo),以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 》為語料,以譯林出版社出版的譯文為參考,就經(jīng)典文學(xué)作品的重譯進行了探討和論述。研究表明:表概念功能的語義場內(nèi)容對翻譯活動的成功做出了最大的貢獻,翻譯重在理解,錯譯和原文重點信息的漏譯都是導(dǎo)致翻譯活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重譯中應(yīng)首先給予糾正的問題;表人際功能的評價理論能夠給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提供一個更明確的標度,雖然局限于對詞匯層面的分析,但涉及到整個語篇的理解,正確把握和翻譯丘吉爾作品中隱性或顯性的詞匯評價意義、鑒賞意義和情感意義,用具有等量的評價詞進行翻譯,對構(gòu)建高質(zhì)量的翻譯作品具有很大意義;表篇章功能的源語篇句際邏輯語義關(guān)系的正確理解,根據(jù)中英兩種語言之間的區(qū)別,英譯漢中長句的拆分調(diào)序、增補小句間連接詞以明示句際間的隱性邏輯語義關(guān)系,可消除譯文語篇的模糊性、歧義性和多義性,使譯文語篇通順連貫。本文的結(jié)論是:功能語言學(xué)是一種指導(dǎo)翻譯實踐活動的強大理論武器,正確理解原文情景語境內(nèi)涵為正確理解句子和語篇的概念意義、詞匯的人際意義和句際間的邏輯語義鋪平了道路,因此是翻譯過程中譯者應(yīng)該十分注意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 London: Arnold, 1978.
[2] 贊寧. 宋高僧傳[M]. 北京:中華書局,1987.
[3] 許鈞. 重復(fù)·超越——名著復(fù)譯現(xiàn)象剖析[J]. 中國翻譯,1994,(3):2-5.
[4] 黃源深. 簡·愛(后記)[Z]. 南京:譯林出版社,1993.
[5] 金圣華. 譯道行[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6] Postgate, J. P. & Litt, D. A.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s[M]. London: G. Bell and Sons LTD, 1922.
[7] 鄭詩鼎. 論復(fù)譯研究[J]. 中國翻譯,1999, (2):43-47.
[8] Halliday, M. A. K. Towards a theory of good translation[A]. In Steiner, E. & Yallop, C. (eds. ). Exploring Translation and Multilingual Text Production: Beyond Content[C]. Berlin and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1: 13-18.
[9] Churchill, W. Memoir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85.
[10] [英]丘吉爾·溫斯頓.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01:從戰(zhàn)爭到戰(zhàn)爭[M]. 吳澤炎等譯. 南京: 譯林出版社,2012.
[11] [英]丘吉爾·溫斯頓.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08:挽回非洲局勢[M]. 盧繼祖等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
[12] [英]丘吉爾·溫斯頓.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06:戰(zhàn)爭降臨美國[M]. 韋凡,丁岳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
[13] Martin, J. R. & Rose, D.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 London: Bloomsbury, 2007.
[14] Martin, J. R. & White, P. R. R.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15] 何偉,高然. 英漢性質(zhì)詞組的功能視角對比研究[J]. 天津外國語大學(xué)學(xué)報,2019,(2): 93-110.
[16] [英]霍恩比,A. S.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8版)[K]. 趙翠蓮等譯.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5.
[17]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K].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2.
[18] Catford, J. C. Translation shifts [A]. In Venuti, L.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 London: Routledge, 1965: 141-147.
[19] [英]丘吉爾·溫斯頓.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02:晦暗不明的戰(zhàn)爭[M]. 吳澤炎等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
[20] [英]丘吉爾·溫斯頓.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回憶錄11:勝利的浪潮[M]. 張師竹等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21] 李國慶. 主位推進模式與語篇體裁:《老人與海》分析[J]. 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3,(7):53-56.
[22] 張建秀,李國慶. 從語篇生成結(jié)構(gòu)和主位推進模式談郵票說明文翻譯策略[J].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xué)學(xué)報,2017,(4):56-61.
[23] Halliday, M. A. K. & Matthiessen, C. M. I. M.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Routledge, 2014.
[24] Baker, M.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Express, 2000/2006.
[25] Hall, E. T. Beyond Culture[M]. New York: Doubleday, 1976.
[26] 王力. 中國語法理論[M].北京:中華書局,2015.
(責任編輯:高生文)
Abstract: Taking Churchills Memoir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the translation version published by Yilin Publishing House as the data,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a on translation omission and mistranslation, improper choice of words and discourse incoherence in Yilins translation. The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with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ituational context and three metafunctions put forward by Halliday.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semantic connot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context of the original text makes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to a highquality translation version, since it not only paves the way for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deep semantic ideational connota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but also provides an objective and powerful guidance both for transferring the equivalent interpersonal evaluative meaning of the words in the source text and for breaking up long sentence into short clauses and adjusting them in a logical manner, all of which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for translators to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 Memoir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Yilins translation; situational context; three metafunctions; appraisal system; retranslation
北京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20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