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紅梅
游戲是幼兒園重要的教學方式,游戲化教學模式很好地發(fā)揮了孩子愛玩的天性,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引導幼兒進行學習。教師在實現(xiàn)課程游戲化這個目標時,要充分關注幼兒的實際需求,使幼兒能夠充分感受到游戲的樂趣,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幼兒在游戲中成長和進步。
課程游戲化指的是教師在確保幼兒有基本游戲時間的同時,能將游戲精神滲透到各項課程實踐活動中。課程游戲化的具體含義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確保幼兒的自由游戲時間
1.游戲對于幼兒身體發(fā)育和心理發(fā)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實際的動手操作可以促進幼兒的骨骼和肌肉的生長。同時在游戲中,幼兒還可以鍛煉認知能力,提高社會性并獲得情感方面的發(fā)展。
2.幼兒處于對游戲比較感興趣的階段,因此幼兒可以享受到游戲本身的樂趣,獲得自主的精神享受。在對游戲全身心投入的過程中,幼兒可以實現(xiàn)身心的放松。
(二)游戲體驗與課程相融合
游戲體驗指的是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主觀體驗。游戲體驗具有自由和純粹的特性,只有在這種狀態(tài)下才能體現(xiàn)出游戲精神。游戲體驗與課程融合需要保證滿足幼兒的內在興趣和真實需要,這樣才符合課程游戲化的內在要求。教師將游戲和課程教育相結合,可以更好地引起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在玩樂中快樂地學習,而不是在壓抑他們天性的教育課程中學習。如此,才能讓幼兒教育的教育目標得以實現(xiàn),同時,孩子們在玩中學習可以使他們對所學印象深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游戲精神貫穿于課程當中
游戲精神不應該只是體現(xiàn)在游戲活動當中,而應該體現(xiàn)在幼兒的日常生活當中。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教師要將游戲精神貫穿于幼兒園的課程當中,在課程中關注幼兒的自主性,為幼兒提供更好的游戲體驗。
(一)加強對游戲化教學的引導
要在課程游戲化中實現(xiàn)游戲精神,就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在傳統(tǒng)的幼兒教學中,幼兒通常缺乏自主性,游戲和課程都是由教師主觀設定的,忽略了兒童的自主性。這很難使幼兒在游戲當中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從而無法在游戲中主動吸收知識、獲得進步。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真正發(fā)揮引導作用,在尊重幼兒自主性的基礎上進行指導。
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會產生很多問題和想法,面對這樣的情景,教師不能簡單地對幼兒進行否定,而是要尊重幼兒的想法,通過與幼兒的溝通了解幼兒的心理。同時,教師在引導幼兒游戲的時候還要結合幼兒的特點,根據(jù)他們的需求對游戲的內容、形式等進行調整。比如,一些性格內向的幼兒在選擇游戲時缺乏主見,教師就可以通過語言引導使幼兒勇于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從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游戲類型。而對于性格比較外向、想象力豐富的幼兒,教師則可以鼓勵他們在游戲中不斷構思和探索新的玩法。教師只有在充分尊重幼兒自主性的基礎上,才能保證課程游戲化的順利開展。
(二)構建良好師生關系
首先,幼兒教師要將幼兒當作共同生活的家人,而不是為完成教學目標而不得不面對的工作對象。只有建立這樣的想法,教師才能在生活和學習當中更好地關注和引導幼兒。
其次,教師不要拘泥于自己的身份,應當在尊重幼兒的基礎上與幼兒進行互動,主動加入幼兒的活動,并在這個過程中為幼兒提供建議,使幼兒愿意在教師面前敞開心扉,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并樂于與教師一起改進游戲的形式和內容。這樣一來,教師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兒的想法,從而針對幼兒的情況對課程游戲化進行不斷的調整。
(三)豐富游戲形式
要想實現(xiàn)課程游戲化的教學目標,教師就要從豐富游戲形式上入手,強化游戲效果。傳統(tǒng)的教學游戲形式比較固定,幼兒通常玩過幾次就膩了。比如音樂游戲、語言游戲等等,這些游戲可以使幼兒完成基本的認知、語言等方面的學習,但是通常缺乏新意,幼兒的興趣并不高。因此教師可以對傳統(tǒng)教學游戲的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比如在進行繪畫游戲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猜畫”的形式。幼兒根據(jù)自己的意愿完成繪畫之后,教師可以讓其他幼兒進行猜測,調動起幼兒的積極性,同時,還可以通過順口溜的方式教授幼兒畫畫,利于記憶的同時使繪畫生動有趣。
綜上所述,教師只有加強教學活動的創(chuàng)新,才能更好地開發(fā)學生的腦力與動手能力,提高幼兒獨立思考與學習的能力。教師作為游戲的引導者,需要構建與幼兒之間的和諧關系,并及時豐富游戲形式,促進幼兒在游戲中快樂地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如城光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