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華 秦紹正
庚子新春,“新冠”來襲;佳節(jié)受擾,全民抗疫。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國家和社會帶來了極大影響,國民精神壓力和心理健康受到威脅。本期欄目系列文章旨在從情緒與心理行為健康角度,解讀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人腦情緒與心理行為的表現(xiàn)特征及其規(guī)律,為探索和實踐相關調適與應對策略提供啟示。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種主要經呼吸道傳播的病毒,主要引起個體急性傳染性肺炎,簡稱“新冠肺炎”。由于病毒傳染性強,引起了人們的恐慌與焦慮,導致了一系列生理與心理行為的應激反應。正確認識由公共衛(wèi)生事件引起的應激變化,有利于醫(yī)護人員、患者更有效地應對疫情并調適,避免個體和群體過度恐慌,從而更有效防控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特征及應激反應
突發(fā)性強,猝不及防——社會各界來不及防備。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和其迅速蔓延的態(tài)勢,極大地沖擊著人們日常生活。在個體層面上原有身心內穩(wěn)態(tài)(homeostasis)受到沖擊,引發(fā)的一系列生理與心理非特異性反應——應激(stress),往往伴隨高度緊張與焦慮等行為特征;在群體層面上,當大量個體表現(xiàn)出共同或類似心理行為反應時,就會演進為社會公共危機事件。
高威脅性,引發(fā)恐慌——致病性高且傳播迅速。新型冠狀病毒與以往病毒性傳染病有所不同,其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有傳染性強、傳播迅速、潛伏期長等特點,加之高致病性和長潛伏期,給民眾帶來了潛在被感染的風險,從而導致恐慌。高應激條件下民眾過度恐慌,容易引發(fā)過激行為反應,一定程度上增加疫情防護的難度。
此外,由于個別信息的不準確性、不及時性以及民眾對于病毒防御知識的匱乏,民眾擔心自己被感染的恐慌迅速蔓延,引起了一系列高應激下的過激行為反應。例如暴怒、悲憤,出現(xiàn)非理性囤積口罩、醫(yī)護用品,拒絕檢查體溫的行為,甚至是惡意沖撞防疫關卡等報復行為。
不可控性,引發(fā)焦慮——被感染性高,無疫苗和特效藥。目前尚未有針對該病毒的疫苗和特效藥,面對未知的疾病和迅速發(fā)展的疫情等不確定性因素,一些患者及普通民眾,更多地表現(xiàn)出對未來的擔憂和焦慮。醫(yī)護工作者與普通民眾相比,是沖在一線直接面對疫情的“排頭兵”,其高危的工作以及對家人的牽掛使得他們承擔著更多的身體與心理上的多重壓力。醫(yī)療工作者面對一種其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都不確定的新的疾病時,也面臨著被感染的心理壓力。
社會評價,引發(fā)歧視——醫(yī)患比例失調,公平分配困難。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國家采用一系列隔離措施來防止病毒更大范圍內的蔓延和傳播。被隔離的患者及家屬,往往會被民眾貼上“危險分子”的標簽,被疏遠、被歧視甚至被“群毆”。人們往往談“鄂”色變,害怕因為患病或疑似而受到社會歧視。此外,由于疫情的迅速擴張,導致醫(yī)患比例失調,醫(yī)生往往超負荷工作,長時間的過度疲勞增加了個體的應激水平。醫(yī)患關系和患者情緒的感染,家庭和工作之間的協(xié)調,也無形中增加了醫(yī)療工作者的心理壓力。根據武漢市人民政府的消息,許多醫(yī)務工作者表現(xiàn)出情緒失調和身體不適。這些影響都可能引發(fā)嚴重的心理問題包括焦慮癥、抑郁癥和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應激反應特征鑒別
那么如何鑒別自己的疫情相關心理應激反應呢?
坐立不安,心神不定——生理層面的應激反應。應激條件下個體的心理生理會經歷一系列的變化。在面對應激事件時,機體交感神經系統(tǒng)首先做出快速響應,使我們“百感交集,心神不定”,出現(xiàn)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發(fā)熱、出汗等狀態(tài)。這一狀態(tài)持續(xù)時間較短,通常是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之間。此后,負責應激調節(jié)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tǒng)接管應激狀態(tài)的慢速調節(jié)工作,通過激素信息傳遞,最終分泌糖皮質激素(Cortisol)來調節(jié)機體的生理功能,促進機體自身的適應和防御性機制,恢復內穩(wěn)態(tài)。這種慢速調節(jié)工作,適度反應能夠改善機體的睡眠質量、情緒狀態(tài)、學習和記憶等復雜的生理與心理活動。這一過程持續(xù)時間較長,最終通過負反饋機制,完成應激激素的慢速調節(jié)工作。然而,過度或反應不足可能導致情緒問題甚至應激相關障礙。
心力憔悴,囤貨居奇——心理層面的應激反應。在生理反應之后,隨之而來的是我們的心理層面的反應。由于疫情的暴發(fā)很突然,疫情的傳播迅速,疫情有高度的不可控性和未知性。個體尚未接觸病毒,但是因為不確定環(huán)境所導致的個體焦慮反應,會妨礙個體準確地認識、分析和考察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從而造成心理不適。此外,由于過度擔心疫情的發(fā)展和懼怕自己患病的風險,個體會變得過度敏感和多疑,從而影響自己對疫情和自我身體健康的判斷。
不良的生理和心理反應,會影響個體的決策和行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急性流行期,一些人受到疫情影響,難以集中注意力工作和學習;另一些人變得疑神疑鬼,喪失人際間的基本信任,同時也變得偏聽偏信,很容易被其他的消息左右,產生囤積行為。“非典”期間出現(xiàn)的搶購“板藍根”“白醋”“過氧乙酸”,日本福島核事故中發(fā)生的中國人“搶鹽”事件,以及當下囤積口罩和“雙黃連”,都是應激條件下的沖動決策。囤積行為還會像疫情一樣傳播,發(fā)生物資的“擠兌”,導致短時間內物資短缺。此外,個體心理應激導致的過度敏感和多疑,很容易產生許多強迫行為,比如過度洗手、過度消毒等。此次疫情集中出現(xiàn)在以武漢為中心的湖北省各市,疫情的發(fā)展還容易導致其他地區(qū)對湖北地區(qū)民眾的偏見或言語攻擊,這對疫區(qū)民眾的心理無疑是雪上加霜。
新冠肺炎疫情期的居家自我調適
正確理解疾病與疫情——甄別謠言,科學防控。應通過正規(guī)渠道來認識疾病,甄別謠言,正確認識“居家隔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秉持相信科學防控的原則,堅信我們一定能夠打贏防疫戰(zhàn)役。
正視自己的心理應激反應——與壓力做朋友。突如其來的壓力讓我們心神不寧,但適度的壓力卻能夠讓我們提高警覺,提升注意力。借助適度的壓力,我們可以做一些家中即可完成的工作,譬如寫作、閱讀、藝術創(chuàng)作等,可以轉移注意力,要知道,人在適度的壓力條件下可能會產生更多的靈感。
營造積極樂觀心態(tài)——面向與展望未來。通過回憶過去愉快的往事,營造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緩解心理壓力。通過積極的情緒喚起,緩解當前的壓力。對于居家隔離的個體,可以通過翻閱自己的日記,翻閱自己過去的照片,回到當時某個特定的積極場景,使自己沉浸在積極的情緒氛圍中;也可以將過去的故事與家人分享,與朋友分享,共同降低壓力所帶來的消極情緒;還可以暢談未來,對未來做出規(guī)劃。疫情終將過去,一切都會步入正軌,隔離一段時間,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和規(guī)劃,疫情之后整裝再出發(fā)。
適度體育鍛煉緩解壓力——動起來,讓生命更精彩。生命在于運動,運動一方面可以提高身體素質,提高抵抗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壓力應對水平。適度的運動,能夠促進大腦多巴胺的釋放,使得我們能體驗更加愉悅的心理感受。運動還能夠提升大腦工作效率,提升我們的認知能力,增加成年人的高級認知能力。在家中適度運動,除了開心,還可以“更聰明”。此外,適度在家運動,還可以有效提升新陳代謝,保持好身材。
正念冥想訓練緩解壓力——靜下來,讓內心豐富多彩。有時候,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靜一靜”。正念冥想訓練就是在安靜中訓練大腦的方式。我們可以選擇在家中安靜的地方坐下來,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和其他事物上,來擺脫疫情等信息對自己的糾纏。正念冥想訓練,能夠顯著改善由應激事件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反應,使我們更好地處理壓力和壓力帶來的不良影響。
疫情終將過去,不要將“心疫”延續(xù)。讓我們正確認識自己的壓力,與壓力做“朋友”,共同打贏防疫攻堅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