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雪 陳啟榕
摘 要: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教書僅僅作為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在“大思政”格局之下,從“思政課程”育人向“課程思政”轉化。作為心理健康教師,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歸根結底也是做人的工作,更應該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與心理健康課程進行有機結合,實現(xiàn)課程思政,本文對在心理健康課程進行分析,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如何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進行結合做出思考。
關鍵詞:云南邊疆;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
教書育人是人民教師的天職,教書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通過教書來育人,所有的教書,終極目的都是育人。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同志在2019年3月18日上午主持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是最根本的。
德宏州地處我國西南邊境,與外國接壤,在培養(yǎng)人才的時候,更要注重這個根本問題。首先,培養(yǎng)什么人?我們需要培養(yǎng)的是熱愛社會主義新中國的人,培養(yǎng)的是能為我們新時代努力奮進的青年,習總書記說過青年強則國強,我們要培養(yǎng)的是社會主義優(yōu)秀青年。其次,怎樣培養(yǎng)人?作為職業(yè)院校,我們的最大特點就是進行職業(yè)教育,故需鼓勵學生學好專業(yè)技能,步入社會時,將自己的一技之長用于謀生,并能夠為我們的國家和社會貢獻自己應盡的力量。如果個體沒有正確的政治方向,沒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那么擁有再強的技能也無益,甚至有害。有人說“德才兼?zhèn)涞娜藶榫?,有德無才的人為次品,有才無德的人為危險品,無才無德的人則為廢品”,我們的目標是培養(yǎng)“精品”,絕對不能出現(xiàn)“危險品”和“廢品”。
一、思政理論課的重要性
為了培養(yǎng)好我們的青年一代,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重要,同時,為了達到教育目的,其他的課程也不可忽視。我們的思想必須要與時俱進,在“大思政”格局之下,從“思政課程”育人向“課程思政”轉化,光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是不行的,我們必須“全員”參與思政育人工作,所有教師都有責任在思想政治方面對學生做出指導。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這是中央“三全育人”的重要指示。作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歸根結底也是做人的工作,我們更應該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與心理健康課程進行高效有機的結合,從而實現(xiàn)課程思政。
二、思政課程調查
通過在教育實踐過程中的探索,并對德宏職業(yè)學院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提出實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的思考。
本研究采用自編調查問卷《德宏職業(yè)學院課程思政建設調查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6 477份,其中男生2 058人,占31.77%;女生4 419人,占68.23%。57%以上的同學表示對課程思政的概念僅理解一點或完全不理解。
這一數(shù)據說明,在大多數(shù)課程中,課程思政的思考和實施還很少,亟待進行研究和實踐,以探索出一套較為規(guī)范的示范作為藍本供大家進行參考。
三、關于思政課的幾點思考
(一)注重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人際交往一章為例,提出自己的思考。如知識點“首因效應”。首因就是最先最開始時的印象,或稱為第一印象。在人際交往中,個體更容易注意開始接觸到對方時的細節(jié),如對方的身材、表情、容貌等,而對之后接觸的細節(jié)注意得不多,這種由先前的信息形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其對后來信息的影響就是首因效應。它提醒我們要忌“以貌取人”,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而給我們“注重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啟示。在此就可以融入思政元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保護中國共產黨留給全國人民的第一印象。
不只是個人需要給別人留下好印象,一個政黨也是。中國共產黨給人民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所以,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全國各族人民擁護黨的領導。但在長期執(zhí)政過程中,黨內有些不自覺的領導干部慢慢忘記了自己的初心,開始背離我們的人民,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要在中國共產黨全黨內進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必須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來武裝所有黨員的頭腦,推動中國共產黨更加自覺地為了實現(xiàn)新時代我黨的歷史使命而不懈奮斗。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它是貫徹中國共產黨的十九大精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是我們黨永遠保持年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法寶;是讓我黨始終銘記歷史的非常重要的力量;是我們黨不斷開創(chuàng)未來的一個重要基礎。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保護好中國共產黨留在全國人民心目中的第一印象,才能帶領全國人民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講授知識點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了解咱們黨和國家最近的“大事”。同時又能教導學生,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最終深深地銘記是黨和國家培養(yǎng)了自己,將來學成之后,為黨和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知識點“近因效應”,近因也就是最后的、最近的印象。最后即最近留下的印象通常是最深刻的。在交往初期(即雙方還較生疏的階段),首因效應特別重要;隨著交往的深入,雙方逐漸熟悉的情況下,近因效應會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所以當我們在與他人交往時,既要注意平時給對方留下的印象,也要注意給對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它提醒我們要忌只看一時一事,要歷史地、全面地看問題。也帶給我們啟示,要認真對待每一次交往,有好的開始,也要重視好的結尾;發(fā)生沖突及時道歉,知錯就改;說話的語序也會影響溝通。
在一段時間內,黨內一些領導干部疏于對自己的管理,未能堅守自己的底線,在權錢色等方面把不住自己,讓自己墮入了深淵。有的人民群眾紛紛疑惑:“共產黨員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革命時期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好同志,現(xiàn)在的有些黨員干部吃拿卡要,公款吃喝,玩弄女性,對行賄來者不拒,更有甚者身在高位還做黑惡勢力的保護傘,共產黨變了。”給了人民這樣的印象,為黨的自身建設,尤其是紀律建設敲響了警鐘。十八大以來,黨的紀律建設如火如荼開展,一時間,“打老虎”“拍蒼蠅”肅清黨內腐敗分子的行動一刻不停歇,最讓人民安心的可能要數(shù)“掃黑除惡”了,掃除黑惡勢力,保證人民生活的安寧,提高了人民生活的安全感?,F(xiàn)在,人民心中的中國共產黨回來了,且更加優(yōu)秀,因為中國共產黨既能進行偉大的革命又能進行自我革命,緊跟黨中央的步伐,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指日可待。
(二)注重傾聽
在人際交往中,需要個體“動動耳朵”學會傾聽。人類擁有兩只耳朵卻只有一張嘴巴,就是要我們少說多聽,尤其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希望表達,每個人的表達都希望獲得理解和認可,所以,請動動耳朵,去傾聽對方。在這里也可融入思政元素:中國共產黨治理國家的理念。
小到一個個體,大到一個國家和政黨,都需要去學會傾聽。只有傾聽老百姓心聲的領導干部才是好干部。中共中央主席習近平同志曾說“我們要堅持‘以百姓心為心,傾聽人民心聲”,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使我們黨始終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讓學生知道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激發(fā)學生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從而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
(三)與核心價值觀相結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個人層面的“誠信”“友善”等內容也能很好地與人際交往的內容相結合。有些專業(yè)課教師會存在疑慮,職業(yè)院校,學生需要學會一項專門的技能,上崗就能熟練使用,致使專業(yè)課教師授課任務較重,擔心實施課程思政會占用自己的專業(yè)課講授時間。但是問卷調查顯示70.65%的學生認為,加入思政元素能夠幫助自身更好地理解專業(yè)課程的內容。部分教師也反映,自己想進行課程思政的研究和實施,但是不知道怎么把握這個度,在一堂課中,多少時間涉及到思政內容學生最易接受。該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涉及思政元素的內容在10%~20%是他們最希望的課程思政實施的占比。
現(xiàn)階段,對于課程思政的研究大多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沒有任何一個教師和學者敢說自己的做法就是標準或模范。筆者個人認為,只要是在課程中能夠教導學生做一個“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人,讓學生知道自己是一個由黨和國家培養(yǎng)起來的,為黨和國家的事業(yè)培養(yǎng)的人才。要時刻不忘感黨恩,時刻謹記為黨和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時刻謹記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青年學生的期望,“大家要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學好知識,打好基礎,增長才干,將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萬書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調查及對教學的啟示[C]//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學術大會.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