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威
教《師說》,我們往往著眼于“寫什么”“怎么寫”,而容易忽略“為何寫”“寫給誰”?!皩懯裁础薄霸趺磳憽敝赶蛭难缘闹R和寫作的手法,“為何寫”“寫給誰”則指向?qū)懽鞯囊鈭D和文化的解讀?!皩懯裁础薄霸趺磳憽惫倘皇菍W習《師說》首先要落實的教學目標,但忽略甚至摒棄“為何寫”“寫給誰”很容易“落入”一般文言文教學的“俗套”——文言文教學只有文言、文章,而缺少文學、文化。
《文章辨體序說》中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笨梢?,作為一種文體,“說”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它往往具有明確的寫作意圖和寫作對象?!稁熣f》寫給誰?這看似是一個簡單而明確的問題,實際上卻很有深入探究的必要和價值。因為它并非一個單一、局部的細節(jié),而是牽連著文章的全身和關(guān)鍵?!皩懡o誰”關(guān)涉到文章結(jié)構(gòu)、寫作手法、內(nèi)在情感以及時代背景,還能讓課堂教學有機串聯(lián)、化散為整。如果以“寫給誰”為核心問題展開教學,重重設問進而層層深入,課堂教學不僅避免了零敲碎打,更能變得連貫整體。
第一重維度:寫給李蟠
“說”是一種類似于雜文的議論文,一般有明確的目的性——或為人而寫,或為事而作?!皩懡o誰”既是文章的目的,又關(guān)乎文章的題旨?!稁熣f》的教學以“寫給誰”破題入文,既是對學生初讀預習的檢驗,又能環(huán)環(huán)相扣從而達到“淺入深出”的效果。
從表面上看,《師說》首先或直接是寫給李蟠的。卒章顯“目”,“作《師說》以貽之”一語道出了寫作目的,這里的“以”做連詞表目的。其實不少古人也有這樣的寫法,在文章末尾直接點明寫作的緣由,如《始得西山宴游記》中的“故為之文以志”。
李蟠并非顯貴重要之人,本無特意明示的必要,為什么韓愈要如此“指名道姓”?文章將理由交代得清楚明白,“余嘉其能行古道”,具體來說就是因為李蟠“好古文”,且“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除此之外,還因為李潘“不拘于時,學于余”。這二層理由并不矛盾,第一層是正面的、直接的理由,褒揚李蟠在這方面做得好;第二層則是側(cè)面的、間接的理由,嘉獎李蟠不從眾而不為。
總而言之,《師說》寫作意圖的第一重維度是“寫給李蟠”,可簡括為“嘉”。
第二重維度:寫給時代
為了凸顯目的性,一般文章會直言其目,甚至開門見山就予以說明??墒枪湃藢懳恼峦鶎⒅苯踊虮砻娴哪康姆庞谖哪驗樽髡咄庠谘酝?,有著另外的用意。雖然《師說》是寫給李蟠的,但是仔細分析韓愈似乎“醉翁之意不在酒”,又有點言此及彼的“弦外之音”。
韓愈表揚李蟠的兩個理由中哪個是主要或根本原因?換個說法,李蟠哪方面的表現(xiàn)更值得贊賞?一般表揚某人,總是正面闡述其如何如何,可是這里韓愈特意強調(diào)李蟠不如何如何,這說明李蟠之“不拘于時”是難能可貴的。這種值得嘉獎的可貴就體現(xiàn)在文言中,是通過具體的實詞、虛詞和句式來體現(xiàn)的?!熬小?,在句中是“拘束、束縛”的意思,說明這種時代風氣具有很強大的力量,一般人很難逃脫;“于”,在句中表被動,解釋為“被”,說明時代風氣不僅強大,更像一張網(wǎng),有種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感覺。
由此可見,《師說》既是寫給李蟠的,同時也是寫給時代的。正如一枚硬幣的兩面,兩者相反又相生。韓愈之所以“嘉”李蟠,目的也是抑此揚彼、褒中含貶,借寫給李蟠而批判時代之弊。
那么當時的社會風氣到底如何?“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當時不崇尚從師的習氣由來已久、根深蒂固?!拔揍t(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時代風氣是一個時代的潮流,必然代表著那個時代的大多數(shù)人的態(tài)度和做法?!敖裰娙恕钡摹氨姟?,是多的意思;“士大夫之族”的“族”,是類的意思:從文言用字上就可知他們?nèi)藬?shù)眾多,數(shù)量不可小覷。
為了突顯時代風氣之弊,韓愈通過“眾人”“個人”“士大夫之族”與“圣人”“自身”“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三重對比。對比范圍由大到小,態(tài)度從籠統(tǒng)到具體,最終矛頭明確聚焦“士大夫之族”。正是“士大夫之族”,他們不僅自己恥學于師,還嘲笑別人不恥相師,嘲笑的背后是要求別人也恥學于師。
綜上所述,《師說》寫作意圖的第二重維度是“寫給時代”,可簡括為“貶”。
第三重維度:寫給自己
時代風氣之所以強大,是因為任何人都無法完全逃離,韓愈自然也無法幸免。
唐代仍在沿襲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言:“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睆闹形覀兛梢愿惺艿巾n愈與時代的對立和隔膜,《師說》中“不恥相師”者的遭遇正是韓愈的個人境況。顯而易見,韓愈的師道觀遭遇了當時社會的“圍攻”,但其“奮不顧流俗”絲毫不為所動。而在褒獎李蟠的理由中,也意味深長地加了一句“學于余”。可以說是,《師說》正是韓愈針對時代而發(fā)出的抗爭心聲。
因此,《師說》不僅是寫給李潘的,也不僅是寫給時代的,更是寫給自己的。韓愈內(nèi)心的 “不平之鳴”,不僅僅體現(xiàn)在鮮明的態(tài)度上,也附著在行文的表達上。所謂“言為心聲”,中國歷來就有“詩言志,歌詠言”的說法。古人寫文章,往往會借機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v觀全文,《師說》作為一篇論述文,在論證嚴密準確的理性之外,也不乏充滿主觀色彩、抒情意味的句子:
古之學者必有師。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無論是這些充滿主觀感情的句子和蘊含情感的加點字,還是反復使用的疑問句和感嘆句的特殊句式,都表明了作者的褒貶態(tài)度,更關(guān)聯(lián)著他的人生經(jīng)歷和人生感受。如果你了解他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入仕途,其后曾幾度被貶,整個中年時代郁郁不得志;他曾因身為布衣而收召后學,“抗顏為師”,遭到世俗數(shù)不清的諷刺和嘲罵,被譏為“好為人師”,也許就更能理解《師說》的背后是韓愈“我的在場”,潛藏著韓愈個體的生命溫度和思想厚度。
言而總之,《師說》寫作意圖的第三重維度是“寫給自己”,可簡括為“鳴”。
第四重維度:寫給我們
任何經(jīng)典作品,它的意義和價值不僅限于一時,更延及后世?!稁熣f》中的觀點即便在今天看來,依然對我們有很大的借鑒和啟迪作用。正如“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文學作品的意義也應該立足于當下,著眼于讀者。真正優(yōu)秀的作品有永恒的價值,它可以超越特定的時代,對后世的讀者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師說》也是寫給我們的?!皫熣?,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薄笆枪实茏硬槐夭蝗鐜煟瑤煵槐刭t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雖然相隔了很多年,但《師說》對“師”的定義和“從師”的看法并沒有過時,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由此可見,《師說》寫作意圖的第四重維度是“寫給我們”,可簡括為“鑒”。
[作者通聯(lián):浙江寧波市北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