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景春
音樂是用聲音來創(chuàng)造美的,繪畫是用色彩來表現美的,舞蹈是用動作來塑造美的,文學就是文字來營造美的。美是教育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一個高尚的人必然懂得什么是美,美在哪里。他會以美的情感去愛護萬物,社會萬物和諧,相美相生。美也應該是一個社會追求的終極目標。
語文教育改革已經吹響號角,學科核心素養(yǎng)已經擺到了教育者的面前,“語言約構建與運用、恩維的培育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的傳承與理解”,語文的這些核心素養(yǎng)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對審美的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這個任務的完成就是落實到文學教育上來。
那么語文的文學性體現在哪里?
課文是文學性的載體。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憑空的,都是以某種具體的形式存在的。中小學語文教育的文學性就體現在編者們辛辛苦苦編選的每一篇課文中。這些課文都是從古今中外公認的經典精選出來,具有典型的文學性,讓學生能在有限的時空里欣賞到最好的文學作品,領略文學之美。比如未自清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沈從文《邊城》,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這些無一不是耳熟能詳的經典。據初步統計人教版的高中語文課文,有三分之二是文學作品,除了必修課,選修課還安排有《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國現代小說欣賞》《外國小說欣賞》《戲劇欣賞》等課,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文學欣賞能力。
課程的設置這最大程度地彰顯了語文教育中的文學性,也告訴各位教育工作者:學生的教育很多要靠文學來潛移默化。沒有了文學,語文只能是一潭死水,不是真正的語文,教育也隨之失去意義。
寫作訓練安排則是初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文學作品的能力。雖然中小學階段的作文訓練沒有明確提出小說散文等文學概念,但是作文和文學作品有相通之處,即作文是文學作品的初步。作文題材狹窄,想象不夠豐富,帶有很強的模仿性。但文學創(chuàng)作的起步也是從模仿開始,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后慢慢進入自己的創(chuàng)作,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文學作品就真正的出現了。
在高一高二階段,每一必修課后都附有若干的作文訓練題,這些犬都要求寫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帶有很強的抒情意味,例如有學生關注身邊的社會生活,也心痛地觸摸了基層教育柔軟的部分。鄉(xiāng)村的年輕父母都跑到城里打工去了,把小孩留給爺爺奶奶,造成留守兒童這么一個突出的問題。孩子的心理成長出現些偏差,性格內向,孤僻,冷漠,無心向學。作者在文章中細膩地剖析了留守兒童特殊心理?!抖斓耐挕芬晃氖沁@類文章的代表,深刻地反映了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對父母的依賴,發(fā)人深思,文學色彩也較為濃厚。如果學生長期練習,學生可以大膽發(fā)揮想象,調動各種敘述技巧,完整地塑造人物形象。這些都是文學能力的訓練。
由于考試的科學性以及教師文學的素養(yǎng)等因素,高三的作文訓練重心慢慢轉到了可操作性的議論文上,學生的文學性也漸漸流失,文學也慢慢地邊緣化了。因為議論文中心明確,思路清晰,易于比較,便于賦分,就成為以數字精確稱優(yōu)的考試的首選。加上真正懂得文學的教師人數不多,所以考試命題中選用文學題目的可能性就很小。即使在考試要求里并沒有硬性規(guī)定一定要寫議論文,但題目的導向已經傾向議論文,學生只能依照意圖作文了。
語文教材的文學性如此豐富,按理說,語文課應當是生動有趣的課,但是由于考試題目設計及教師本身文學素養(yǎng)的原因,一篇優(yōu)美的文章往往被肢解得支離破碎,美感蕩然無存。比如高考的小說題目往往分成環(huán)境,情節(jié),人物,主題及手法等方面,教學者為了更好地針對題目進行解答,將文章按這幾個方面分解下來,逐一分析,極大地破壞了文章的整體,使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陷入一知半解的境地。學生沒有形成文學欣賞的素養(yǎng)。
那如何解決教材中文學性被肢解的問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呢?教師應該迅速從下面三方面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才能在課內課外游刃有余。
一來源文學知識的掌握,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四大文學體截的基本知識要掌握,特別是各自的文本特點,教師要能根據文學的知識對課文進行準確無誤的解讀。還經常翻閱時下的文學評論,與時俱進,更好地解讀文本。要掌握豐富的文學知識,除了繼續(xù)鞏固自己在大學所學的文學概論等文學鑒賞知識,還與時俱進地閱讀《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等當下文學評論刊物,以便了解更新的文學評論信息。
二要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經典名著,形成自己對文學的感性認識。經典名著滲透著文學最核心的東西,能夠代代相傳,百讀不厭。讀透了經典,自己對文學的感悟能力得到大幅度地提高。
三是培養(yǎng)自己對日常生活的文學敏感力。真正的寫作總是貼近生活的實際,在普通人家和日常生活中慢慢展現人的本性。精明的作者總是睜大眼睛往生活的細處觀察,審視那些生活瑣事,挖掘出真諦所在。這種日常的生活往往讓人覺得真實可信,也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教師要有較高文學素養(yǎng),必須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讓自己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如果教師的字里行間無不散發(fā)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讓學生不由自主沉醉其中。這種沉醉不是矯情,不是做作,是那樣的自然而然,這也許跟教師長年累月關注的瑣碎生活所積累的經驗有關。對瑣碎生活的真切感觸,是深藏在骨子里的東西。文章只是它外露的一種形式。比如筆者生活在鄉(xiāng)間的生活時間長。手中的筆不能不飽含深沉而豐富的情感,不停地思考身邊這些不斷出現又不斷消失的人和事,為這些事物的消消停停而喜怒哀樂。筆者的作品大量抒寫鄉(xiāng)村的花草樹木鄉(xiāng)間物人事件,從中挖掘無限的美,寫家鄉(xiāng)的小河,大山,竹子,老水車,山歌等等。這些在山間村落隨處可見平平常常的東西,被無數文人墨客多次詠唱,陳詞濫調,看起來沒什么可寫,筆者卻挖掘了很豐富的內涵。每每筆者的散文一發(fā)表出來,學生都爭先恐后找來閱讀。
教師的文學素養(yǎng)形成后,便極力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讓學生的思維靈動。生活中那些看似靜止的事物其實充滿勃勃生機。鳥語花香,魚躍云飛,無不顯示生命的多彩:那一天到晚不停唱歌的老水車,是鄉(xiāng)親們千百年來生命的源泉。老水車把水車進田里,使稻花飄香,笑聲陣陣;也澆開了家鄉(xiāng)美麗的原野,充滿原始的野性。那片片茂密的竹林,是生命的庇護所。鄉(xiāng)親們砍下竹子做成各種各樣的竹具,變賣成錢,滋潤著農家的日子。一座巍峨的大山,凝聚著鄉(xiāng)親們多少深沉的希望,蘊藏著多少美好回憶和憧憬。
如果能使學生聽到了每一根草的呼吸,看到了每一棵樹的微笑,并能用自己的文字記錄這些多彩而靈動的生命。每一根草都會比人類走得更遠,每一棵樹都會比人類對生命的體驗更深刻。面對這些花草樹木山山水水,學生感到只有匍匐于地,雙手合十,膜拜它們的崇高與偉大。學生文學的感受能力應該是非常深刻了,讓學生在語文體悟自己的生命,表達自己生命的喜怒哀樂。
文學素養(yǎng)的形成需要語文教師長期不斷地引導,并能夠進行系統訓練,使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同時發(fā)展。這樣我們才能達到新課標里“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目標,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才符合時代的要求。
[作者通聯:廣西河池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