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曼霞
(廣西貴港市人民醫(yī)院放射科,廣西 貴港 537100)
CT增強掃描是疾病診斷最常用的影像學技術(shù),不僅能發(fā)現(xiàn)細微的病變,同時還能確定病變的性質(zhì),從而為后續(xù)治療提供有效依據(jù)[1]。在CT增強掃描過程中,為獲得清晰的顯影,需將造影劑推注到患者體內(nèi),因此,需選擇合適的穿刺路徑[2]。前臂橈側(cè)頭靜脈穿刺和頸外靜脈穿刺是目前臨床常用的穿刺方法。本文主要對比了這兩種穿刺路徑方法對CT增強中圖像質(zhì)量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我院行CT增強掃描診斷的280例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各140例,對照組中男性83例、女性57例,患者年齡24~73歲,平均(53.7±2.4)歲,研究組中男性85例、女性55例,患者年齡22~75歲,平均(54.0±2.3)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資料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采用SCT- DefinitionFlash CT進行增強掃描,掃描前對患者雙管分別輸注80~100 mL造影劑和30 mL生理鹽水,在輸注造影劑時,對照組采用前臂橈側(cè)頭靜脈穿刺,選擇患者前臂橈側(cè)頭靜脈,在靜脈穿刺部位上方約6 cm處扎緊止血帶,并告知患者將拳頭握緊以促進靜脈充盈,對穿刺部位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操作者一手托住患者前臂,拇指拉緊其皮膚和固定靜脈,一手持射器刺入左靜脈旁側(cè)皮下,并沿靜脈走向潛刺入靜脈見回血后表示穿刺成功。研究組采用頸外靜脈穿刺,患者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cè),以充分暴露頸外靜脈,選擇右側(cè)頸外靜脈作為穿刺點,穿刺人員先對穿刺點局部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然后用手指對患者胸鎖乳突肌后緣中心點以下部分進行壓迫,待其上段靜脈充分充盈后,對其中心點穿刺,穿刺針需平行于靜脈,見回血后表明穿刺成功。
對比兩組患者平均推注時間、平均CT值、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漏液率及穿刺部位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x2檢驗,P<0.05代表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平均推注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平均CT值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穿刺平均推注時間及平均CT值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穿刺平均推注時間及平均CT值對比(±s)
組別 n 平均推注時間(min) 平均CT值(Hu)對照組 140 2.6±0.8 205.6±8.7研究組 140 1.5±0.3 297.5±9.1 t-8.526 7.937 P-<0.05 <0.05
研究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漏液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漏液率對比[n(%)]
研究組患者穿刺部位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穿刺部位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對比[n(%)]
本研究中,對兩組行CT增強掃描診斷的患者分別采用前臂橈側(cè)頭靜脈穿刺和頸外靜脈穿刺輸注造影劑,對比兩組穿刺輸注效果,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平均推注時間(1.5±0.3)min明顯短于對照組(2.6±0.8)min,研究組患者平均CT值(297.5±9.1)Hu明顯高于對照組(205.6±8.7)Hu,研究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8.6%)明顯高于對照組(87.1%),研究組患者漏液率(1.4%)、穿刺部位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1.4%)明顯低于對照組(11.4%)、(12.1%),說明了在CT增強掃描中采用頸外靜脈穿刺,不僅能提高患者穿刺的成功率和縮短其穿刺時間,同時還能提升其掃描圖像質(zhì)量。
綜上所述,在CT增強掃描中應(yīng)用頸外靜脈穿刺路徑輸注造影劑,提升患者掃描圖像質(zhì)量的效果優(yōu)于前臂橈側(cè)頭靜脈穿刺,從而能夠為患者疾病診斷提供更加準確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