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摘 要:“雙一流”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對于提升我國教育發(fā)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實現(xiàn)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分析“雙一流”的時代背景,及當下“雙一流”建設的研究現(xiàn)況,對地方高?!半p一流”建設現(xiàn)狀、存在問題及改革思路進行梳理,概述地方高“雙一流”建設中的機遇、認知、困境及突破方向。
關鍵詞:雙一流;地方高校;研究進展
1 引言
“雙一流”是我國近階段及未來很長時間內高等教育的長遠規(guī)劃,也將是近階段及今后研究的熱點,高等教育改革關系我國全面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目標的關鍵。地方高等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也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成分,地方高校又由于歷史及我國教育政策的緣故,在“雙一流”建設中難免遇到困惑,譬如地方高校在“雙一流”建設中的處于什么樣的地位,面對困難與機遇、突破的路徑等等,本文將近年有關地方高?!半p一流”建設的研究進行梳理總結,為地方高校“雙一流”建設提供借鑒。
2 “雙一流”時代背景與地方高校的機遇
“985工程”“211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在歷史上取得了的豐碩的成績,也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其問題也呈現(xiàn),“985”“211”高校在國家資源的傾斜下,學校全面建設,大而不強,學科林立,同類學科重復建設,校內弱勢學科依靠著學?!?85”“211”名譽而吃大鍋飯,而高校的資源是有限的,好鋼不能用在刀刃上。使得我國整體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數(shù)目過少,水平偏低,已經(jīng)不能符合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為此,國家組織一批專家詳察世界高水平大學建設的規(guī)律和趨勢,制定并于2015年底公布了《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半p一流”方案的提出引導了高校以學科建設為主的發(fā)展方向,打破了過去“985”“211”高校的封閉環(huán)境。2017年9月21日,經(jīng)過評估后,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從文件中可以看到基本上的原“985”高校劃分為建設世界一流高校,“211”高校為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加上部分地方及部屬高校的強勢學科進入“一流學科”,一方面是在一定程度上延續(xù)了“985工程”“211工程”的精神,在世界一流大學的選拔中仍然偏向于985大學,是重點建設的“改進版”,這也是這些高校在各方面實力所扮演角色的必然。另一方面,用世界一流學科來鼓勵非重點院校特色化內涵式發(fā)展,讓各地區(qū)和各校冷靜下來準確找準學校的具體定位再行行動。“雙一流”學科一經(jīng)公布,原“985”“211”高校有得有失,某些985高校沒有一個一流學科,讓高校不得不對自身水平重新進行審視。而某些地方普通院校的專業(yè)納入“雙一流”也讓其他非“985”“211”有了發(fā)展的動力。
3 地方高?!半p一流”建設的困境
歷史經(jīng)驗告訴我們,國家通過資源調配手段支持少數(shù)頂尖大學的發(fā)展,提高國際競爭力,滿足國家發(fā)展需要是國家貫用及有效的手段,因其宏觀目標清晰(民族復興),功能定位明確(國家發(fā)展),政策具有較強的合法性基礎,政府可以在既有政治框架內,根據(jù)政策實施的階段性效果進行功能的再調整、目標的再校正,進一步完善政策實施細節(jié),以保證既定目標的不斷接近和實現(xiàn)。因此,實際“雙一流”建設亦是國家意志的又一次體現(xiàn)[1]。實際情況告訴我們,盡管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已經(jīng)取了豐碩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人均 GDP水平不高,地區(qū)之間發(fā)展不平衡的現(xiàn)狀。體現(xiàn)在高等教育上,那就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經(jīng)費投入依舊有限,經(jīng)濟水平不同地區(qū)之間的大學經(jīng)費投入差異較大。地方高校的經(jīng)費本就不足以與部屬“985”競爭。一般認為,生均教育經(jīng)費支出最能反映高校發(fā)展情況?!吨袊逃?jīng)費統(tǒng)計年鑒》顯示,2017年中國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經(jīng)費支出為25151.20元,中央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經(jīng)費支出54777.28元,相差超過一倍。高校維持運營、設施建設、支持科研、招聘教師都離不開經(jīng)費的支持。沒有經(jīng)費,“雙一流”的建設困難重重,有經(jīng)費的學??梢陨?,但未必能發(fā)展得好,要發(fā)展必須得留住人才。人才是學科建設的基礎,也大學評價中重要的一環(huán),師資力量本就薄弱的地方高校,往往還因科研資源短缺、博士點數(shù)量、城市區(qū)域吸引力等原因,而面臨著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對地方高校高水平人才引進現(xiàn)狀總結人才引進存在需求規(guī)劃過于精細,人才引進方式無序競價,人才引進部門的徇私化,人才價值功利化四個方面的問題。經(jīng)費與人才會是長期壓在地方高校上的兩座山,讓地方高校的突破之路艱難。
4 地方高校的“雙一流”的認知與定位
準確把地方高校在“雙一流” 建設中的認知與定位,是保障地方高?!半p一流”建設方向正確的前提條件。在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出來后,不少地方高校對于“雙一流”存在一定的誤解,認為“雙一流”就是“985”,“211”的另一種形式延續(xù),無法理解地方高校在“雙一流”中的定位。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高書國在中國教育報刊文指出為每五年的”雙一流“建設周期給地方高校帶來的是前所未有的戰(zhàn)略機遇和發(fā)展機會,地方高校不能妄自菲薄,給出四點建議:地方高校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參與者,不是場外“啦啦隊”;“雙一流”建設是地方高校發(fā)展的長遠大計,不是一時之策;“雙一流”建設要立足高遠,具有國際視野,瞄準國際標準,追求國際水平;建設要高度重視培養(yǎng)大師,不是依靠相互“挖墻腳”。又例如蔡宗模在“高等教育全球化——國際趨勢與中國戰(zhàn)略”研究項目中提出在全球化視野下,各高等教育機構超越了單一的民族國家閾限,可以同時在全球、國家和地方三個維度上行動,"雙一流"建設是部屬院?;蛑攸c大學的任務而與地方院校無關的認識是放棄歷史選擇和責任的短視行為。
把地方高校的“雙一流”定位盲目拔高的后果同樣嚴重。由于歷史的慣性,“985”“211”高校仍然會是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集中的對象,在我國高等教育部資源短期內投入沒有提高的情況下,地方高校學科建設如若依然堅持“重點學科建設”取向勢必面臨更加嚴峻的資金不足、人才短缺和制度環(huán)境缺乏等困境。
既不能盲目自信也不能妄自菲薄,需準確把握地方高校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地位。有研究認為可以將地方高校分為四個方陣:第一方陣為“985工程”建設高校,第二方陣為“211工程”建設高校,第三方陣為本地區(qū)博士學位授權高校和少數(shù)碩士學位授權高校,第四方陣為部分碩士學位授權高校和部分本科院校。其中,第一、第二方陣是排頭兵,是建設的關鍵,要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第三、第四方陣是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的重點,要積極跟進,形成區(qū)域高等教育核心競爭力,提升區(qū)域高等教育整體實力和水平。作為高等教育中最大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創(chuàng)建國內特色學科和辦好一流本科是在“雙一流”建設中重要目標[2]。
5 地方高?!半p一流”建設的研究
實現(xiàn)“雙一流”建設,其重點是實現(xiàn)當下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我國高等教育正從學習西方高等教育的“形似”,到努力形成體現(xiàn)中國高等教育獨特內涵和特色,具備中國魂的“中國特色”的“神備”過程?!半p一流”建設背景下,制度改革的研究熱點內容。
要具備“中國特色”的“雙一流”必然要建設中國特色的“雙一流”評價方法,清華大學接受了“‘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評價體系改革研究”與“中國特色‘雙一流建設評價標準研究”兩個課題,指明中國高校不能僅看英文論文的發(fā)表來評價大學的學術生產(chǎn),僅以西方標準難以衡量中國大學的社會貢獻。初步計劃研制數(shù)據(jù)基礎之下的院?!叭瞬排囵B(yǎng)指數(shù)”“學術生產(chǎn)指數(shù)”“社會貢獻指數(shù)”“院校發(fā)展指數(shù)”[1]。有關“雙一流”的評估研究,有學者研究指出“雙一流”的評估導致了在學科評估主導學科建設、學科排名競爭“白熱化”等消極影響,以及學科建設中的“錦標賽效應”和“天花板效應”。原因在于學科評估的目的迷失和目的與手段的倒置,忽視了“一流大學是建設出來的,而不是評估出來”[2]。除了學科評估影響外,還存在“雙一流”建設極為嚴重的路徑依賴,即沿襲了“重點學科”等以往建設的思路和慣性,缺乏改革創(chuàng)新,地方高校在路徑依賴中表現(xiàn)為學科建設面臨缺乏特色、重指標重評估忽視學科建設內涵、行政化因素過多使學科發(fā)展“游離”學術外的三個方面。地方高校要建立打破傳統(tǒng)行政權力決策學科建設的制度,構建彰顯“育人為本”和學科本質特征的文化一認知體系,從“學科管理”向“學科治理”轉變,三個層次打破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的路徑依賴[3]。對于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雙一流”的建設,有學者還指出切不可走論文排名取向的一流學科建設道路,而應以服務區(qū)域社會獲得尊重、贏得支持,引入及建立社會評價機制,構建科學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亦不能單純的追求特色,“雙一流”的本質還是一流的質量。
除了評估、學科等研究外,“雙一流”建設中還有其他諸如對人才、圖書管理、績效等的研究,其歸根結底依舊是歸納為制度改革研究。綜合“雙一流”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地方高校”雙一流”建設發(fā)展的核心問題是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重要認知是學科建設的發(fā)展規(guī)律,現(xiàn)實要求是回歸教育的初心。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7年度課題《“雙一流”背景地方高校體育專業(yè)建設》課題號XJK17BIW001
參考文獻:
[1] 史靜寰.“形”與“神”:兼談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之路[J].中國高教研究,2018,(3):8-12.
[2] 張應強.“雙一流”建設需要什么樣的學科評估-基于學科評估元評估的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9,40(5):11-18.
[3] 楊超,徐天偉.“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的路徑依賴及其破解[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9,(6):25-31.
[4] 韓習祥,梁傳杰,張文斌.省級層面統(tǒng)籌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7,(Z1):43-46.
[5] 蔡宗模,吳朝平,楊慷慨.全球化視野下的“雙一流”戰(zhàn)略與地方院校的抉擇[R]“院校研究與高等教育質量提升”國際會議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院校研究分會2016年年會.
[6] 高書國.地方高校是“雙一流”建設重要參與者[N].中國教育報,2018.1.17
[7] 羅向陽.“雙一流”建設:誤區(qū)、基點與本土化[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6,(1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