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宏杰 王曉燕
青少年國家認同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聚焦點,更是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新規(guī)定,集中體現了時代新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對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意義重大。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建設“體育強國”確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戰(zhàn)略思想,成為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認識建設“體育強國”與青少年國家認同教育的內在聯系,如何理解“體育強國”戰(zhàn)略與青少年國家認同教育的關系,如何在學校體育課程中有效融入青少年國家認同教育,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探索的。
一、新時代建設“體育強國”與青少年國家
認同教育的內在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這是對黨和國家新時代育人目標的最新定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體育不僅僅是體育,還能貢獻更好的教育[1],建設體育強國的根本目標與新時代育人目標是內在契合的,都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注重引導青少年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1.體育是實施青少年國家認同教育的重要載體
體育作為“五育并舉”的重要部分,可以樹德、增智、育美、輔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凝心聚氣的強大精神力量。體育的本質功能不僅僅是強身健體,更發(fā)揮以體樹人的德育功能。首先,體育體現綜合實力和國家軟實力,是激發(fā)青少年國家認同的政治基礎?!蛾P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強調,廣大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充滿活力,是一個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方面。其次,體育品德主要體現在體育品格、體育精神、體育道德三個方面,是構建青少年國家認同的情感基礎。體育運動在爭取國家榮譽、維護國家利益、激發(fā)愛國情感等方面持續(xù)發(fā)揮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抓好“三大球”,要求“足球進校園”,因為在他看來, “足球運動的真諦不僅在于競技,更在于增強人民體質,培養(yǎng)人們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頑強拼搏的精神”‘羽。此外,他通過贊揚中國女排精神激勵青少年成長,認為女排精神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精神,喊出了為中華崛起而拼搏的時代最強音[3],展現出祖國至上、團結協(xié)作的強大凝聚力。
2.青少年國家認同教育是建設“體育強國”的前提保障
青少年國家認同教育是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基礎工程,是貫徹實施《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的前提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在廣大青少年中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對于新時代的體育強國建設而言,關鍵是要確保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堅持國家至上、主權神圣、愛國光榮的堅定信念。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4],要著眼于新時代“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把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5]習近平總書記在南京青奧會著重強調了青少年愛國情感與體育強國建設的深刻關系,愛黨愛國是根本,除此之外,還要有強健的身體,有為黨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才干,否則空有報國之志,體弱多病,或者一無所長,心有余而力不足,也不足以成為先鋒,擔當不起民族復興的大任。因此,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從娃娃抓起,培養(yǎng)出多方面的人才,培養(yǎng)出愛黨愛國、勇于奮斗、剛健有為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二、“體育強國”戰(zhàn)略思想框架下青少年
國家認同教育的三重維度
國家認同一直與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緊密相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每個人的夢想、體育強國夢都與中國夢緊密相連,中國夢是國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6]。習近平“體育強國”戰(zhàn)略思想框架下青少年國家認同教育主要包括政治維度、文化維度和教育維度三個層面。
1.政治維度:以“體育強國夢”引領青少年國家認同教育
“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7]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8]。體育的政治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展示綜合國力和國家軟實力的體育,即通過優(yōu)異的體育成績增強青少年對于國家的認可和信心,凝聚青少年的愛國心,促使其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與國家命運與共;二是作為外交形象和世界語言的體育。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突出強調以體育為世界語言展示大國外交形象,并在多個場合鼓勵青少年以體育為交流語言加強與世界的連結。在會見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時他指出,體育不僅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還可以促進各國人民相互的了解和友誼。2014年在青奧會開幕式宴會上他指出,青奧會不僅是展示和切磋運動技藝的體育賽事,更是促進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平臺,是屬于全世界青少年的青春盛會。參與青奧會的每一位青少年都將成為加深了解、傳播友誼、促進合作的奧運大使、和平大使、親善大使。這將極大夯實各國友好交往的民意基礎,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2.文化維度:以“中華體育精神”引領青少年民族認同教育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要不斷提高文化感召力、影響力、凝聚力,傳承發(fā)揚中華體育精神。中華體育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體育方面的展現和濃縮,其精髓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奉獻精神,是不畏艱難、頑強拼搏的英雄主義精神,是眾志成城、齊心對外的斗爭精神,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盵9]這就要求我們在新時代應充分把握當前民族文化認同教育的規(guī)律和特點,立足中華體育精神,注重對青少年的內在引導,增強青少年民族認同的內在動力。
弘揚中華體育精神能增強各民族青少年的民族歸屬感,定期舉辦體育運動深化各民族青少年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中華體育精神的認同,特別是提升香港、澳門地區(qū)青少年的民族認同的血緣融通,消解不同民族、地區(qū)間的民族認同危機。
3.教育維度:以“四位一體”育人目標引領青少年價值認同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針對青少年體育鍛煉專門提出“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四位一體”育人目標,體現了其體育育人思想的核心內容。長期以來,我國青少年教育存在嚴重的“重文輕體”的現象,導致青少年體質在持續(xù)下降,如力量耐力弱、運動技能差、肥胖近視多等問題。要改變這種育人方式的偏頗,必須重新樹立正確全面的人才培養(yǎng)價值觀,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足開齊體育課,發(fā)揮體育“四位一體”育人新風向: “享受樂趣”彰顯體育育人的娛樂功能,幫助青少年體驗體育運動的趣味和快樂,積極主動參與運動健身; “增強體質”強調體育育人的健身功能。習近平總書記說,身體是人生一切奮斗的本錢[10],要加強體育育人力度,改善我國青少年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 “完善人格”體現體育育人的社會功能,通過體育改善青少年情緒狀態(tài),增強自尊自信,增強合作能力;“錘煉意志”體現體育育人的心理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希望青少年能“多經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歷練寵辱不驚的心理素質,堅定百折不撓的進取意志,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使人生獲得升華和超越”[11],就是強調要通過體育鍛煉錘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八奈灰惑w”教育目標瞄準個體的整體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目標,構成“育德一育體一育心”的價值導向,為新時代學校體育發(fā)展指明方向。
三、學校體育課程中融入青少年國家認同
教育的基本路徑
1.強化體育課程的“立德樹人”目標,夯實青少年國家認同的認知基礎
明確體育課程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把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融人體育教材,從政治導向、價值、能力、標準等層面引領課程內容。首先,在課程規(guī)劃中強化國家認同教育,例如在體育課程規(guī)劃中大量引入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內容,啟發(fā)學生從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中感受體育,體會體育與民族發(fā)展和國家強盛的重要關聯。其次,在課程目標中滲透國家認同教育,將愛國主義及國家認同教育滲透在每個年級的總目標和具體目標期望中,深入推進學校體育課程一體化建設,有機結合國家意志與青少年培養(yǎng)目標,成系統(tǒng)、分層次落實體育課程,落實體育育人目標。例如根據國家課程要求,可將學校體育在育人價值上的品德目標進行細化,分解為意志、勇敢、堅強、公正、守紀、團結、友愛、善思、拼搏、挑戰(zhàn)、責任、合作、創(chuàng)新、文明等維度。細化的目的是便于學校在日常教學中的細節(jié)中落實體育課程“立德樹人”目標,夯實青少年國家認同的認知基礎。
2.深挖體育教材的“中華體育精神”,厚植青少年國家認同的文化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盵12]在青少年體育教材內容選擇上突出中華體育精神。立足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新時代社會發(fā)展要求和青少年發(fā)展要求,認真研究青少年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把中華體育精神、傳統(tǒng)運動項目、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起來。一是在教材內容規(guī)劃上,遵循“有選擇的繼承”原則,重視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例如強調對武術、舞龍、龍舟等民間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引入,增強其對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認同感及對中華體育精神的繼承。例如對武術內容的介紹,可結合歷史英雄人物的典故、民間傳說、勵志名言、歌謠等激發(fā)青少年對傳統(tǒng)運動項目的熱愛,同時也可通過對武術中的儀式、規(guī)則等的介紹,培養(yǎng)青少年良好的武德,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二是在教材內容編寫上,要根據青少年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使其具備趣味性.簡便性和娛樂性等特點。例如在“舞龍”民族體育項目的編寫策略上,在小學低、中、高年級依次編排不同內容:低年級選編舉龍的基本動作和步伐練習;中年級側重舞龍的合作練習,增強動作變換和團隊協(xié)同的難度;高年級側重技能和套路,通過舞龍形態(tài)各異的套路練習激發(fā)學生對龍舞之美的感受和熱情。
3.提升體育教師的思政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創(chuàng)新青少年國家認同的教學形式
體育教師是落實青少年國家認同教育的中堅力量之一。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體育強國”戰(zhàn)略目標和“四位一體”育人要求,必須加強學校體育課教師隊伍的綜合素養(yǎng)與思政水平。首先,體育教師要有意識地通過學習目的性教育培養(yǎng)青少年國家認同的信念,利用體育課特有的形式和教學特點,在日常的動作學習和訓練中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和愛國情感。例如利用多數青少年對軍人的崇拜和模仿心理,可在隊形隊列教學中賦予他們“解放軍戰(zhàn)士”的臨時身份,在隊列操練中,扮演軍人高呼“鍛煉身體、保衛(wèi)祖國”等口號,營造一種特殊的氛圍幫助青少年在體育訓練中將鍛煉身體與國家利益緊密相連。另外,在體育課中利用學生會遭遇的困難情景的機會有效增強他們對中華體育精神的認可和內化。以長跑為例說明,許多孩子在長跑的最后階段,因胸悶氣短總會出現半途而廢的現象,教師的鼓勵和情感誘導在這個時候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時,有的老師就會用情感誘發(fā)的方式來激勵他們,給他們講中國登山隊、中國女排、飛人劉翔的故事,使他們在最易放棄的時候內心浮起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中華體育精神。最后,教師還要利用重大節(jié)慶紀念主題,如奧運會、國慶閱兵、校運會等,精心創(chuàng)設愛國主義教學氛圍,激發(fā)青少年的參與熱情,喚醒青少年從小立志強身健體建設祖國的美好理想。
4.優(yōu)化體育教學比賽模式,提高青少年國家認同的行動能力
推動青少年競賽體育和學校競賽體系積極融合,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外運動競賽。積極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運動競賽及更為多元的全國校園運動競賽體系,加強青少年民族體育交流、港澳臺體育交流項目等,形成具有較大影響的賽事活動,增強各民族各地區(qū)青少年的國家認同感和歸屬感。在組織形式上,構建社會化、網絡化的青少年體育技能培訓,推動體校特色運動隊、俱樂部運動隊、大中小學運動隊及俱樂部建設,進一步發(fā)揮體校和社會俱樂部培養(yǎng)競技優(yōu)勢,為建設“體育強國”培育后備人才。最后,加強青少年體育觀賽及參賽儀式禮儀教育,在體育教學、觀賽活動、比賽活動中高度重視升國旗、唱國歌等儀式,增進青少年國家認同的情感表達。
參考文獻:
[1]高鵬,朱東陽.“我真希望給習主席頒發(fā)一枚金牌”——訪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N].光明日報,2017-01-20 (2).
[2]劉蟯,推動全民健身習近平身體力行[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08-06 (9).
[3]朱基釵.習近平會見中國女排代表[N].人民日報,2019-0-01(1).
[4][6]習近平.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5 (1).
[5]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7 (1).
[7]唐天奕.體育強國從開足體育課始[N].人民日報,2019-09-18 (5).
[8]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
[9]習近平.讓民族精神大廈巍然聳立[N].人民日報,2019-11-18(1).
[10]李貞,習近平寄語少年兒童[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06-01 (2).
[11]姚茜,深受觸動!聽習近平親述成長點滴[EB/OL].(20190505) [202004-10]. http: //cpc. people. com. cn/nl/2019/0504/c16411331062505. html?fronFsinglemessage.
[12]董冰.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敬業(yè)精神[N].光明日報,2019-01-04 (11).
【姚宏杰,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王曉燕,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 孫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