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逐步進入深水區(qū),教學者將更多考量的目光聚焦于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詩教學亦聚焦于此。依據(jù)學生的能級,教師可以通過“誦、賞、創(chuàng)”三大要素構建童詩素養(yǎng)課堂,以培養(yǎng)并夯實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兒童詩;核心素養(yǎng);閱讀實踐
【作者簡介】蔣慧杰,高級教師,廣西特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基礎教育教學管理、校本課程及校本研修、基礎教育德育研究,慧心靈杰工作室負責人。
童詩重視節(jié)奏和韻律,內容源于兒童的日常生活,淺顯易懂且生動活潑,非常適合兒童進行念唱、賞讀和仿寫等閱讀實踐。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就收錄了不少文質兼美的童詩,以其生動的語言、流暢的韻律、豐富的聯(lián)想、優(yōu)美的意境深受兒童喜愛,對陶冶學生情操、豐富積累與運用、增長見識、優(yōu)化思維、開發(fā)智力等方面均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隨著課程改革逐步進入深水區(qū),教學者將更多考量的目光聚焦于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童詩教學亦應如此。教師可以依據(jù)兒童的能級,將內涵與形式豐富的“誦、賞、創(chuàng)”三大要素融入其中,從而培養(yǎng)并夯實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依據(jù)能級,構建童詩素養(yǎng)課堂
年齡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自然存在不同的能力層級(下文簡稱能級)?!巴娝仞B(yǎng)課堂”特指遵循兒童詩的教學規(guī)律,依據(jù)學生的能級將語文核心素養(yǎng)分解并落實于教學中的課堂。聚焦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框架結構(見圖1),我們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能級將之進行合理、適當?shù)姆纸猓瑢⑼娊虒W的三大要素融入課堂教學中。童詩教學的三大要素分別為“誦”“賞”“創(chuàng)”(見圖2),即讓學生在誦讀(或背誦)中培養(yǎng)審美情趣、積累語言;在賞析中喚醒言語天性,培養(yǎng)言語思維能力;在創(chuàng)新中激活言語表達的欲望,于遷移運用中傳承民族文化。
參照語文核心素養(yǎng)框架,筆者將童詩教學的三大要素融入童詩教學這片沃土,構建了下面依據(jù)學生能級開墾的“學習梯田”——童詩素養(yǎng)課堂(見表1)。
根據(jù)表1可知,童詩素養(yǎng)課堂需要教師依據(jù)“課標”準確把握不同學年段童詩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并根據(jù)這些詩文的特點,靈活運用多元的實踐操作樣式進行“誦—賞—創(chuàng)”的指導。
二、挖掘資源,拓展閱讀舞臺
統(tǒng)編教材將課外閱讀納入常態(tài)教學體系,因此童詩教學也應該根據(jù)類型、主題、寫作要求、素養(yǎng)培養(yǎng)等側重點進行拓展閱讀,建立“1+X”的閱讀組群。
1.以作者進行拓展
《小小的船》是葉圣陶先生的佳作。其詩句“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既輕快又活潑,比喻形象優(yōu)美而具有認知功能,非常適合低學齡學生積累生字和認知日常事物。故而教師可以將葉老的其他童詩,如《風》《幾種樹》《十五月兒圓》等作匯集成群,以此拓展誦讀。
2.以情感進行拓展
童年的記憶應當是無憂無慮,快樂而美好的?!对趺炊伎鞓贰氛故玖撕⑼療o論在何種情況都要追求快樂、自由嬉戲的天性。教師可以將《快樂的童年》《我想》《記憶中的童年》等詩組成詩群,讓學生在熟讀后聯(lián)系身邊的生活,借助小節(jié)的結構和表達形式,在交流分享中說說自己課余生活中的樂事、趣事。
3.以背景進行拓展
《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以雷鋒親切和善的形象,向學生傳達助人為樂的精神。在整體感知詩文大意后,筆者選取了“雷鋒其人其事”和“我們身邊的雷鋒”兩個方面的材料供學生擴展閱讀,并向學生推薦《雷鋒的故事》一書,幫助學生理解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使之內化為正確的價值觀。
4.以寫作方法進行拓展
兒童詩為低學齡學生學習語言提供了優(yōu)良的條件。《溪邊》《江上》《林中》三首小詩的寫作方法極為相似,善用比喻,寥寥數(shù)語就把形象、生動、充滿童趣的生活場景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描繪了孩童特有的頑皮、可愛,也展現(xiàn)了詩人獨特的具象思維。讓學生借助這組詩進行仿說、仿寫,不僅可以提高想象和審美能力,還能從中學習并提高駕馭語言、鑒賞語言的能力。
5.以素養(yǎng)進行拓展
詩是精煉的藝術。深刻的思想、鮮明的形象只有用凝練、形象、具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來表現(xiàn),才能成為詩。以科學常識為主題的童詩既具有科普功能,同時也具有藝術的美感,兩者并不會沖突。在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時,教師可以選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祖先的搖籃》等詩歌為閱讀組群,既可以拓寬學生科學知識的覆蓋面,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在理解中想象,在舉一反三中積累并形成言語思維的語文素養(yǎng)。
綜上所言,拓展閱讀是鞏固、深化和延伸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在建立童詩素養(yǎng)課堂時,應好好運用這把促進童詩轉化為言語能力的“利器”,為學生學好母語奠基。
三、以“三要素”為徑,建立素養(yǎng)課堂
詩歌教育是關乎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教育。童詩素養(yǎng)課堂的建立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生命熱情,讓學生學會欣賞童詩的童趣、童真,以陶冶情操、美化心靈。同時,為了結合閱讀教學進行思維能力訓練,教師需要根據(jù)不同詩文的類型進行“誦—賞—創(chuàng)”的多元實踐。
(一)“誦”——韻律識記的審美
朱熹認為,凡讀書,須字字響亮,而且要多誦多讀,以達到久遠不忘的效果。因此,童詩教學中須讓學生做足“讀”與“誦”的功夫?!白x”:有如說話一般,但比說話更講究聲音的抑揚頓挫,以及情感的美化、深化?!罢b”:在讀的基礎上,把關鍵字詞或句子的聲音加重、抬高、拉長。
童詩素養(yǎng)課堂中的童詩教學,首要讓學生反復誦讀,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為下一步仔細體味、賞析詩歌做好準備。具體操作如下。
1.借助內心視像,外顯情感共鳴
童詩的內容與兒童視野貼近,所以在指導時應引導學生從“我”的角度,通過想象詩歌畫面為內心視像的構建奠定基礎。如誦讀《彩色的夢》詩句“在蔥郁的森林里,雪松們拉著手,請小鳥留下歌聲。小屋的煙囪上,結一個蘋果般的太陽,又大——又紅!”一段時,讓學生回憶生活經歷,把自己與小伙伴拉著手快樂地做游戲的體驗融入語氣中,通過想象把“蘋果般的太陽”變成腦中的畫面——“內心視像”,由此獲得詩歌的意旨。學生通過描摹蘋果的手勢、快樂的眼神和表情、拉手的姿態(tài)來讓自己的內心視像外顯進而傳遞給聽眾,讓聽者如臨其境,從而與詩人產生共鳴,達到原作的審美境界。
2.借助畫面想象,整合語言內涵
為了能讓兒童更容易接受,童詩描寫的內容一般比較具體,也比較有畫面感。因此,在理解童詩內容的基礎上,以“整合畫面內涵”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是童詩教學的重點。如《四季》中,草芽尖尖、荷葉圓圓、谷穗彎彎描繪了鮮明的季節(jié)畫面。其中的形容詞“尖尖”“圓圓”和“彎彎”讀之語氣要舒緩,但要適當加強重音及疊字的輕聲,使之具有強調畫面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通過想象畫面,整合詩句的語言技巧和內涵,進而提高誦讀水平。
3.挖掘音樂性,變讀為唱
兒童詩因其韻律和節(jié)奏具有一定的音樂性,學齡越小的學生,其閱讀的童詩韻腳越整齊。例如,一年級學生閱讀的《影子》用“ang”一韻到底;《比尾巴》以“an”“ang”押韻,通過韻腳的變化、句式的錯落有致,形成了回環(huán)往復的音樂效果,讀之如唱。教學時可指導學生先找出韻腳,根據(jù)內容劃分音步,再確定朗讀的重音。誦讀時注意將韻腳稍微拖長,力求讀出與內容相應的頓挫的節(jié)奏,讀出詩歌的音樂美。若能引導學生將之配合頭、手、腳的協(xié)調動作,以多種方式進行表演式誦讀,如拍手讀、擺頭踏腳讀、多人互拍手讀、尾句循環(huán)讀、男女生和讀等,就能使學生在誦讀時沉醉于童詩的音樂美中,品味作品的內在美。久而久之,學生就能成為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詞的音樂家”。
(二)“賞”——言情共生的思維
童詩雖然淺顯易懂,但對小學生而言還是應在賞析上耗費一些時間,在正確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品味富于表現(xiàn)力的詩句。
1.在與同伴對話中賞析
所謂“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與他人交流合作是學生自主提高的有效方式。教學中,教師要有意提供學生思維碰撞的平臺。如教授《雪地里的小畫家》時,筆者在保證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讓學生互相討論“畫”竹葉、“畫”月牙以及“畫”楓葉的動物各有哪些。接著,學生選擇一個詩文內容以外的“雪地里的小畫家”,模仿原詩某個小節(jié)的結構進行仿寫,再給自己的小詩配以圖畫,與同伴交流。學生在交流互動中自主練筆,最終理解詩文內容,提升言語能力。
2.在與教師對話中賞析
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對話過程,教師與學生在平等的對話中完成教學任務。筆者在教學《比尾巴》時采用了“問答式”的對話誦讀方式,師生之間一問一答。“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猴子的尾巴長,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傘。”誦讀時,問與答的角色可以互換,然后配之以其他動物尾巴的畫面,師生通過相同的詩句格式互問互答。這一問答過程融表演、想象、識記、言語訓練于一體,讓學生在課堂問答中訓練語言能力,在游戲中感受學習的愉悅、對話的尊重、成長的幸福。
3.在與文本對話中賞析
詩歌是無譜的音樂。教學時,要注意指導學生用心聆聽,從詩歌整體去把握、從意象去感悟,培養(yǎng)學生從文本中領略詩歌的韻味。如《繁星》中的詩句“哪一顆星沒有光?哪一朵花沒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沒有你波濤的清響?”就是詩人拷問靈魂的低吟,叩問了詩人也叩問著讀者的內心。在反復吟誦品析過程中,學生不僅要體會詩文鮮明的節(jié)奏、和諧的音調、動聽的韻律,還要在賞析中與作者對話,與文本產生共鳴,感受其中傳遞的情感。
(三)“創(chuàng)”——言語與表達的邏輯
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其中的工具性指“運用”這一特性。童詩教學中的“運用”就是讓學生在誦讀、賞析的基礎上進行仿寫,即對學生的悟讀能力、認知能力和語言表達邏輯進行綜合訓練。
1.入圖成詩,補圖創(chuàng)寫
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教材中的童詩基本都配有生動鮮明的插圖。這些插圖有些直接揭示了詩歌內容,有些為學生的拓展實踐留下了許多補白、想象的空間,教師可借圖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寫。如《怎么都快樂》寫了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可以做哪些快樂的事,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憑借插圖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掛鉤,再借助經驗想象假如是七八個人在一起、全班師生在一起、與家族成員在一起會有哪些快樂。一年級的學生雖然識字量有限,但借助繪畫同樣可以幫助他們張開想象和表達的翅膀,描述生活中的快樂。而在把畫變成話的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篇”“點”自選,仿中創(chuàng)寫
兒童天生具有模仿才能,由仿寫到創(chuàng)寫是培養(yǎng)和提升低學齡學生詩化言語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和訓練形式。童詩仿寫與創(chuàng)寫可從“點”中仿創(chuàng)或從“篇”中仿創(chuàng)。
“點”仿創(chuàng),也就是仿寫片段,選取童詩的某個小節(jié)進行局部模仿。局部模仿,主要模仿原詩的句式、小節(jié)構成、前后照應、抒情聯(lián)想等。在仿創(chuàng)時,要精心選擇具有明顯寫作特征且具有教學價值的精彩片段。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詩,開頭與結尾相互照應,其他每個小節(jié)結構相似??梢砸髮W生仿寫開頭、結尾,也可以仿寫其中某個小節(jié)或某些過渡句,降低學生寫作難度。
“篇”仿創(chuàng),就是全篇模仿創(chuàng)作。《青蛙寫詩》篇幅短小,句式簡單但活潑有趣,如“小蝌蚪游過來說:‘我要給你當個小逗號?!本头浅I鷦?,很適合學生全篇仿寫。可以要求學生按原詩結構,將原詩的小蝌蚪、水泡、一串水珠換成豆芽、音符等等,同時鼓勵學生積極改動原文詞句,展開聯(lián)想進行創(chuàng)寫或續(xù)寫,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和表達思維。
3.移花接木,重組創(chuàng)寫
“移花接木”是指將范例中的某些句子進行重組創(chuàng)寫。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古詩三首》《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聽聽,秋的聲音》都是圍繞“秋天”這一主題編排的“同類項”。其中既有古詩中的秋景,也有兒童視野下的秋雨、秋葉,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自主選取詩行,依照自己平日觀察的秋天進行詩行的“合并”和“拆解”。如將《秋天的雨》和《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里的文句借助《聽聽,秋的聲音》的詩句結構,進行“結構變式”。學生在句式重組的基礎上創(chuàng)寫出如下詩行:
秋天的雨
聽聽,
秋的聲音——
雨婆婆眨眨眼睛,
“滴答”,
是和夏天道別的歌韻。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看吶,
秋姑娘已出行探訪——
梧桐樹揮揮手掌,
“唰唰”,“唰唰”,
在水泥道上鋪滿了金色的地毯……
通過重組創(chuàng)寫,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課文重點內容的理解,也培養(yǎng)了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遷移運用能力。
4.聯(lián)系生活,拓展創(chuàng)寫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生活處處皆語文,現(xiàn)實即是詩意人生,缺少的只是發(fā)現(xiàn)詩歌的眼睛?!毒G》和《白樺》兩首童詩寫的是生活中的樹,筆者在教授學生寫作方法后開展了“我眼中的樹”主題探究:學生收集與樹有關的素材,自發(fā)了解不同的樹的特點,聯(lián)系課文的“綠”和“樹”思考“樹都是綠的嗎?”“為什么大自然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綠?”“你知道哪些樹冠、樹葉的形狀?”等問題,然后帶著問題觀察身邊的樹木,聯(lián)系實際和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創(chuàng)寫。這樣既能給學生留下想象、延伸的空間,又能使其詩性表達得到提升,培養(yǎng)了語言美的欣賞和領悟能力。學生通過拓展創(chuàng)寫了下面的作品:
四季的樹
春天的樹,是花兒們選美的舞臺
夏天的樹,是蟬兒們唱歌的練功房
秋天的樹,是水果們休息的搖籃
冬天的樹,是風兒們賽跑的運動場
四季的樹
春,槐樹在枝頭揚起了它細長的“睫毛”
夏,榕樹在烈日下?lián)纹鹆司薮蟮摹熬G傘”
秋,梧桐在空中揮動著它金黃的“巴掌”
冬,松柏在雪地里依然挺著尖尖的“塔房”
綜上所述,充分地研究學生,為學生的學習能力分出層級是童詩素養(yǎng)課堂教學最重要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童詩教學中,我們更要關注學生童詩學習的興奮點、言語邏輯的生發(fā)點、言語生命的拔節(jié)點、言語精神的成長點。教師可以從“誦、賞、創(chuàng)”三大元素出發(fā),將多元的閱讀教學運用其中,以陶冶學生情操、豐富閱讀感悟、積累與運用童詩創(chuàng)作技巧、優(yōu)化言語思維、提升賞析與創(chuàng)新能力為教學重點,為學生的童詩學習助力。
(責任編輯:朱曉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