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理
近日在“副刊讀吧”讀張章先生的《沒詞兒》一文,提到汪曾祺先生的一件家庭趣事:汪先生上小學的孫女說,“爺爺寫的東西一點也不好,沒詞兒?!碑敃r老師讓抄寫作家的名句名段,可她在爺爺?shù)臅袇s找不到這樣的句子。汪先生聽完哈哈大笑,毫不介意,且覺得“沒詞兒”這個評價挺好。
寫文章喜歡“拽詞”,多是初學者的通病。其實,“沒詞兒”才是高境界。不少語文老師熱衷于讓學生摘抄積攢“好詞好句”,寫作文時規(guī)定:用一個成語,老師打一個對鉤,積累到十個就有獎勵,卻鮮有深諳此中三昧的老師做出相反規(guī)定:用成語多了要打叉。因為,用成語表達觀點確實很方便,但刻意用成語就少了真意,有培養(yǎng)虛假文風之嫌。鼓勵學生“拽詞”,實為一條作文的彎路。
稚拙淺近才是孩子的語言特點,孩子用個性化的話表達,反而比用成語更有真性情。其實,孫女吐槽汪先生的文章“沒詞兒”即是。說白了,“好詞好句”不是打緊的事,意趣與韻味才是文章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