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王朝與土司之間:明代黎族土官的國家認同

2020-06-05 04:00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學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黎民土官黎族

李 超

(中南民族大學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關于“土司制度”的研究成果可謂卷帙浩繁、汗牛充棟。與中國西南規(guī)模較大的土司不同的是“海南土司”①嚴格意義而論,此處不能稱之為“海南土司”,因明代并沒有在海南黎族地區(qū)建立專有的土司官職體系。從目前的歷史文化遺存來看,海南亦沒有保存任何類似與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等土司文化遺存,但中央王朝亦將海南之地納入中央版圖予以管轄,先后在此設置土官、土舍加以管控。據(jù)《明史·土司》載,“及楚莊硚王滇,而秦開五尺道,置吏,沿及漢武,置都尉縣屬,仍令自保,此即土官、土吏之所歟。”此說明土官亦為土司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故與此前規(guī)模較大的土司形成對比,姑且不恰當?shù)胤Q之為“海南土司”。而實際上“海南土司”以“海南土官”的形式予以呈現(xiàn)。具有明顯的特殊性。海南島雖遠離大陸,但區(qū)界于王朝與土司間的管理模式和治理方式亦凸顯明代黎族的國家認同感。關于“黎族土官”的研究,吳永章曾在《黎族史》[1]中提及“明代黎族中的土官土舍制”?!独枳搴喪贰穂2]中亦對“明代黎族”有綜合性敘述。另,周偉民、唐玲玲新作《海南通史》[3]中亦對明代黎族土官有重點論述??偨Y(jié)前輩,基于“明代黎族土官”問題的探討多集中在中央王朝對地方自上而下的視角。對于“黎民”而言,如何從自下而上的角度探討其對中央王朝的認同與接納,“黎民”又是以何種方式來彰顯對國家認同的理解,進而從側(cè)面理解海南島亦為明王朝重要的政治紐帶。李崇林認為,國家認同是“社會成員自視為國家政治共同體成員的心理和行為”[4]40-42,其中理解為社會成員對國家權(quán)力、國家制度所產(chǎn)生的精神歸屬感與實際行為選擇,體現(xiàn)著成員對國家凝聚力和國家向心力的認同與歸屬。據(jù)此,筆者認為“國家認同”的理解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當?shù)孛癖妼实凼ブ嫉膽B(tài)度與理解;其二,當?shù)匕傩諏液诵闹贫饶酥恋胤街贫鹊慕邮芘c否;其三,百姓對中央核心文化要素的理解與認可程度,其涵蓋對王朝所推行主流文化的態(tài)度與立場等等。近年來對于“土司與國家認同”的研究成果頻現(xiàn),代表性的有彭榮福[5]81-85、沈乾芳[6]52-56、詹進偉[7]65-70等人皆選取一方土司為例,論其土司與國家認同的關系。筆者選取“隱匿”于大眾視角下的海南土官,從海南土官土舍、政治認同、經(jīng)濟認同與文化認同等四個維度來探討區(qū)界于王朝與土司之間黎族土官的國家認同,結(jié)合宏觀與微觀的交織視角還原明代黎族的土官風貌。

一、“海南土官”的獨有治理模式

(一)黎族土官往復

“土官”是“土司”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形式,而關于“土官”與“土司”的論述多有混淆。首先,《明史·土司傳》載,“西南諸蠻,有虞氏之苗,商之鬼方,西漢之夜郎、靡莫、邛、莋、僰、爨之屬皆是也。自巴、夔以東及湖、湘、岺嶠,盤踞數(shù)千里,種類殊別。歷代以來,自相君長。原其為王朝役使,自周武王時孟津大會,而庸、蜀、羌、髳、微、盧、彭、濮諸蠻皆與焉。及楚莊蹻王滇,而秦開五尺道,置吏,沿及漢武,置都尉縣屬,仍令自保,此即土官、土吏之所始歟?!盵8]7981《土司列傳》開篇即以陳述土官的源流發(fā)展,故可認為土官為土司早先的表現(xiàn)形式。其次,有明一代,土官亦稱之為土司?!睹魇贰份d,“嘗考洪武初,西南夷來歸者,即用原官授之。其土官銜號曰宣慰司,曰宣撫司,曰招討司,曰安撫司,曰長官司。以勞績之多寡,分尊卑之等差,而府州縣之名亦往往有之?!盵8]7982海南土官雖未專設土司,但土官亦有土司之職。再者,《辭源》上“土官”條目中亦有一說,即“統(tǒng)稱土官,也叫土司”。觀點對錯姑且不論,但已表明土官已是土司的具體形式。明代海南土官的設立經(jīng)歷了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廢設過程。

1.“峒首”制乃明代黎族土官肇始

明太祖即位初,遂命廖永忠悉平海南之地,海北海南道亦相繼歸附。朱元璋鑒于元代海南黎族地區(qū)“任用土人之弊”,對元代末期的土官制度進行一律革除。據(jù)《天下郡國利病書》載,“洪武初,革元人之弊,州縣官不用土人,兵屯子孫盡革為民,以峒管黎?!盵9]256黎峒實為黎人所聚居的村落,峒首乃一村之長,峒首與峒首間往往有區(qū)域與界限的劃分。明初年統(tǒng)治者正是利用峒首“以峒管黎”。另,明王朝在實行統(tǒng)治的過程中還以中央委派到當?shù)氐墓賳T與峒首相結(jié)合的方式來共治。對此,道光《瓊州府志·防黎》與《天下郡國利病書》均有相同的記載,其言“凡遇公差、納秋糧,有司俱憑峒首催辦,官軍征捕,亦憑峒首指引?!盵10]152可見,峒首之職實為配合官兵催辦差役和負責征捕之務。故,峒首的初設是黎族土官制度的肇始。

2.土官制度的興盛

有明一代,雖鑒于元代土官的積弊,但僅憑峒首不能完全管控“黎民”,故至洪武末年開始“恢復”土官制度。依史料而言,“恢復”土官制度應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前后。據(jù)《瓊州府志·防黎》載:“瓊州府所屬周圍俱大海,內(nèi)包黎峒,民少黎多。其熟黎雖是愿化,上納秋糧,各項差役,俱系民當。其生黎時常出沒,劫掠連年,出鎮(zhèn)征剿,為害不息。如將各處峒首選其能撫服黎人者,授以巡檢司職事,其弓兵就于黎人內(nèi)簽點應,當令其鎮(zhèn)撫熟黎當差,招撫生黎向化。如此則黎民帖服,軍民安息矣?!盵10]467

由此,“生黎”時常出沒對百姓偶有離害。只有將能夠撫化黎人者選為峒首并授之于官,方能使“黎民貼服”。故黎族土官制度自洪武末年始,至明成祖時期則全面推行。永樂年間為明代綏撫黎民峒首的全盛時期。據(jù)《明史·廣西土司三》載,“瓊州周圍皆海,中有大小五指、黎母等山,皆生熟黎人所居。比歲軍民間有進入黎洞者,甚且引誘生黎,侵擾居民。今朝廷遣使招諭,臣愚以為黎性頑狠,招諭之人非其同類,未易信從?!盵8]8272黎民對于朝廷委派的流官不予信服,而只服從峒首的教化。故,明王朝決定采用大量的峒首土官治理黎族。

永樂年間,黎族土官制度得以全面推行,僅建置一則便十分完備,州一級的有土官同知、判官,涉及縣一級的有土官知縣、縣丞、主簿、典史以及土官巡檢等。土官的設置收效巨大,僅永樂四年便有多達11次“黎民”朝貢的行為[8]8272-8273。據(jù)此,吳永章亦認為“通永樂一代,海南黎族土官頻繁來朝,沒有一起土官土舍的反叛,也沒有一起黎族人民的反抗斗爭?!盵11]319土官制度在宣德、正統(tǒng)年間達到了全盛時期。黎族僅就“土官”一職統(tǒng)計便有40余人①筆者參考吳永章的《黎族史》中“明代黎族土官情況”一欄,并結(jié)合龔蔭《中國土司制度史》“瓊州府”“崖州府”一欄以及相關史料統(tǒng)一匯編整理,其均有改動與增補。,眾多黎族土官的任用足以彰顯王朝對黎族地區(qū)的治理與經(jīng)營。

3.土官廢設往復

黎族土官的設置,一方面加強了對黎民的管控,另一方面由于土官勢力漸趨擴大亦導致負面沖突的加劇。故,在設立土官的同時,亦對桀驁不馴或不法土官采取革除廢止的舉措。據(jù)載,“(正統(tǒng)五年)知府程瑩奏革撫黎土官,黎人自是總歸府轄,民黎稱便?!盵9]257又,清光緒《定安縣志》卷九載,“正統(tǒng)五年,革撫黎土官,子孫不許承襲,自是黎人總歸于府?!盵12]205

當然土官的設置與廢除并非絕對化。對于一些特殊地區(qū)的土官,朝廷往往采用撫民復職的手段和方式。明代黎區(qū)符南蛇起義規(guī)模較大,朝廷不便完全革除土官,反而利用土官予以監(jiān)督和參與“鎮(zhèn)壓”。據(jù)《明史·廣西土司三》所載:“(弘治)十五年,黎賊符南蛇反,鎮(zhèn)兵討之,不下。戶部主事馮顒奏:‘永樂間,置土官州縣以統(tǒng)之,黎民安堵如故。成化間,黎人作亂,三度征討。將領貪功,殺戮無辜。迨弘治間,知府張桓、余濬貪殘苛斂,大失黎心,釀成今日南蛇之禍。臣本土人,頗知事勢,乞仍考原設應襲土官子舍,使各集土兵,可得數(shù)萬,聽鎮(zhèn)巡官節(jié)制。有能禽首惡符南蛇者,復其祖職。以蠻攻蠻,不數(shù)月可奏績矣。’詔從之?!盵8]8274-8275故,明代對符南蛇起義仍以“以夷制夷”的方式,借之用“復其祖職”的回報來招復土官。

(二)黎族土舍與衛(wèi)所共治

1.土舍設立與性質(zhì)

土舍作為當?shù)匚溲b官員并沒有形成像西南地區(qū)宣慰、宣撫、長官等性質(zhì)的系統(tǒng)武職官員。這里的土官是作為地方性質(zhì)的武裝力量而存。“一方面,遇有調(diào)發(fā),隨軍征進,專為前鋒;另一方面,無事則派守各營,聽管營官調(diào)度?!盵3]43明代在黎區(qū)設立的土舍官數(shù)量雖未及土官,但其是黎族成員且熟知黎族內(nèi)部的有關情況,故在管理方面可謂成效明顯。明代黎族土舍官員的設置情況如表1。

由此,土舍設立具有以下幾個特征。其一,土舍設置均在明中期及后期,在此之前土官權(quán)力大于土舍權(quán)力。其二,土舍官員的承襲情況并沒有在諸多史料中出現(xiàn),土官的承襲尚且僅知一代,而土舍的情況更為如此。其三,土舍是地方的武裝人員,并無具體品階官銜,故權(quán)力較小。另,明代衛(wèi)所制度已在海南全面設立,土舍僅為配合衛(wèi)所制度與土官制度相補充而存在。其四,土舍設置數(shù)量按區(qū)域劃分共有41所。據(jù)此邢關英曾考證明代土舍黎兵在永樂年間(1403-1424)“整個瓊州府共設立41所土舍,黎兵2704名?!盵13]11-13明代萬歷《瓊州府志》卷七《兵防志》將這41所設置土舍詳細倍述(見表 2)。

表1 黎族土舍官員任職情況表①筆者結(jié)合吳永章《黎族史》及相關史料來源,對此部分內(nèi)容進行了補充與考錄。

2.土舍與衛(wèi)所共治

土舍在地方上除起監(jiān)督與協(xié)管作用之外,仍與衛(wèi)所制度相結(jié)合,呈現(xiàn)土舍與衛(wèi)所共治的歷史現(xiàn)象。明代在海南建立的衛(wèi)所制度規(guī)模龐雜。“海南衛(wèi)轄內(nèi)外十一所,其額設旗軍一萬五千九百二十七名。大率每軍十名,立一小旗。五小旗立一總旗。二總旗為百戶所,共旗軍一百一十二名,領以百戶一員。十百戶所為千戶所,共旗軍一千一百二十名,謂之正卒。又有羨卒,各所多寡不一。”[3]172故,明代海南衛(wèi)所制度一則人員分配龐雜,二則在各州縣的設立亦不盡相同。據(jù)史料初步統(tǒng)計便有8處千戶所先后建立。

表2 明代海南區(qū)域土舍分布表②此表結(jié)合戴熺《萬歷瓊州府志·卷七兵防志》第223-224頁相關內(nèi)容進行修改與甄別補充。

儋州守御千戶所。據(jù)《明憲宗實錄》卷七七“成化六年三月甲申”條載,“原設海南一衛(wèi)及在外儋州等六千戶所6處?!盵14]258據(jù)周偉民考證,儋州守御千戶所是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才正式命名為守御千戶所。

萬州守御千戶所。據(jù)正德《瓊臺志》載:“洪武六年(1373年),賊陷儋州,指揮張榮建議立所防御?!盵15]404之后,洪武二十年改為守御千戶所。

崖州守御千戶所。據(jù)正德《瓊臺志》卷十八《兵防上》載,“洪武十五年(1382年)壬戌,有制以安置官吏戶丁充軍,起發(fā)崖州,置守御所,至甲子洪武十七年(1384年)始開設?!盵15]405

??诤笄羲?。關于??诤笄羲脑O立雖在《明史·兵志二》中并無體現(xiàn),但在《明史·地理志六》中卻有“瓊山,北濱海,有神龍港,亦曰??诙桑泻?谑赜羲?,洪武二十年十月置?!盵8]5246

南山守御千戶所。據(jù)萬歷《瓊州府志》載,“在陵水縣治南,洪武乙亥(1395年),指揮花茂奏設于南山港。永樂間,百戶趙昱奏遷今治,建廳、幕、門廊、倉局?!盵16]358

昌化守御千戶所。據(jù)正德《瓊臺志》載,“洪武二十四(1391年),指揮桑昭以昌化縣烏泥港東,倭寇數(shù)登岸劫掠,奏于地置昌化所,筑城守御,號為西路三所?!盵15]406

清瀾守御千戶所。據(jù)萬歷《瓊州府志》載,“清瀾千戶所最早建于洪武二十四年,而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八月正式設置?!盵16]357

水會守御千戶府。據(jù)萬歷《瓊州府志》載,“萬歷二十八年,撥軍三百于水會所守御。是年平黎,按察使林如楚筑水會所城,調(diào)后千戶劉國祖等守之?!盵16]357

故,八處守御千戶所①吳永章在其《黎族史》第230頁曾言:“海南衛(wèi)下轄前、后、中、左、右5所。在整個海南地區(qū),還先后設立有守御千戶所6處?!贝颂幙甲C實則為誤,確切乃8處守御千戶所,予以更正指出。在黎區(qū)的建立使明代衛(wèi)所制度更為健全化。這種配合土舍黎兵的有效結(jié)合則是王朝自上而下治理方式的集中展現(xiàn)。一方面,衛(wèi)所制度在地方起鎮(zhèn)戍作用的同時,又結(jié)合土舍黎兵有效管控使地區(qū)更趨于穩(wěn)定;另一方面,從“國家”在場的角度講,土舍與衛(wèi)所共治自是自上而下對“黎民”的有效治理與維護統(tǒng)一的必要措施。

二、自下而上:政治認同的趨向化

(一)朝貢有序

明代黎族土官的朝貢行為,無論從形制、數(shù)量、貢物等方面均已形成較大的規(guī)模。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黎族土官對王朝國家政治機器的趨向化認同。

其一,黎族土官朝貢的制度化加強。明代規(guī)定海南土官與西南地區(qū)規(guī)模較大的土司制度相同,三年例貢一次,形成制度化考量。據(jù)《明太宗實錄》載,“廣東儋州土官王賢祐率生黎峒首王撒、黎佛金等來朝,貢馬。賜鈔幣遣還。上謂行在禮部臣曰:‘黎人遠處海南,素不沾王化,今慕義來歸,而朝貢頻繁,殆將困乏,非存恤撫之意。自今生黎土官、峒首俱三年一朝,著為令。’”[14]342故,黎族雖離中原甚遠,但“三年一貢”仍使黎族土官的歸屬感增強,國家認同感進一步提升。

表3 永樂年間黎族土官朝貢表

其二,黎族土官朝貢次數(shù)頻繁。僅就“永樂年間”作為分析,黎族土官相繼朝貢的次數(shù)便多達“15次”之多(見表 3)。

據(jù)此,黎族土官在永樂年間的朝貢規(guī)則打破了“三年一貢”的慣例,僅“永樂四年”一年之內(nèi)便有3次大規(guī)模朝貢。據(jù)吳永章考證,在整個明代的黎族朝貢中,“史籍作為重要事件紀錄的明代黎族土官朝貢次數(shù)創(chuàng)新紀錄,竟達44次之多?!盵1]215每次朝貢后,王朝仍以積極的態(tài)度與之回應,一則“授之以冠帶鈔幣有差”,二則以“土知縣、土縣丞等官授職”,謂為代管。按此,一方面黎族土官表明愿主動向王朝稱臣納貢,另一方面王朝亦對其授官管理,這表明黎族地區(qū)與內(nèi)地之間的聯(lián)系空前增加,王朝與地方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

其三,黎族土官朝貢方物種類多樣,王朝亦附贈回賜。除永樂年間為朝貢的密集期外,“洪熙至天順年間的朝貢活動亦相對頻繁”[3]12-18。而朝貢當中,方物特產(chǎn)則更體現(xiàn)為作為政治紐帶的現(xiàn)實價值,黎族土官向朝廷所貢方物也漸趨形成一種規(guī)范。據(jù)正德《瓊臺志·田賦》載:“國初未聞私貢,永樂乙酉(三年)撫黎知府劉銘率各州縣土官入貢馬匹、黃蠟、麝皮、土香、蚺蛇皮、良姜、益智子。后知府黃重用是為例,三歲一貢,其數(shù)無常,剝黎繳功。后革土職,貢亦隨廢。”[15]205此外,明代黎族土官仍有其他方物預以上貢,即“(明朝)計有猄皮490張,羊皮40張,生漆 2575斤,翠毛 143支,魚膠 195斤,翎毛66962根,檳榔500斤,大腹子550斤,大腹皮100斤,黃蠟 193斤,芽茶 493斤,茶葉 143斤?!盵17]97據(jù)此可見,黎族所貢方物的種類之多、數(shù)量之大。

于朝廷而言,一方面接納方物以示對黎民的認可,一方面作為回賜則彰顯國家對于地方的認同。據(jù)《明宣宗實錄》卷104“宣德八年(1433年)八月戊戌”條目所載,“廣東感恩縣故土官舍人王紹等鈔、彩幣、絹布及纻絲、襲衣、絹衣有差?!盵18]471整體而論,朝廷對“黎民”的賞賜除虛設的官職外,仍以彩幣、絹衣等皇家物品相贈。一則彰顯朝廷對“黎民”的重視,二則亦滿足了“黎民”的物質(zhì)欲求。

(二)“叛服不常”的國家認同

有明一代,黎民的“叛服不?!背掷m(xù)綿延于整個時期。周偉民曾把明代黎民的“叛服”與“起義”梳理為幾個時期,即“第一階段:洪武時代較密集的反抗斗爭;第二階段:從成化至正德年間,黎族多次大規(guī)模的反抗斗爭;第三階段:從嘉靖元年到隆慶年間更加頻繁的斗爭活動?!盵3]9-36據(jù)其考證,“明朝黎族起義有志書可考的有76次。這些僅僅是較大規(guī)模的起義,才能在各地方志記錄下來,還有多少不見于史書的,人們現(xiàn)在就無法知道了。”[3]36-37凡舉此例并非深究明代黎族“起義”的次數(shù),而是如何通過其“叛服不?!睆膫?cè)面來體現(xiàn)黎民對于國家的認同與歸屬。

凡舉一例,黎民在明開國初“起義”不斷。當明軍剛剛進駐海南時,峒首符進福曾據(jù)險抵抗。據(jù)民國《瓊山縣志》載,“洪武二年(1369年),永嘉候朱亮祖威聲所至,黎首吉天章等奔走聽命,而瓊之黎首符進福等猶據(jù)險要,不時竊發(fā)。廣東都司及海南衛(wèi)官領軍收捕之?!盵19]620黎族作為海南島內(nèi)人口數(shù)量較多的少數(shù)民族,當中原王朝易主時,自然會產(chǎn)生難以認同的“政治偏見”,故造成黎民在洪武年間大規(guī)模的“起義”。僅以正史《明史·廣西土司三》為例統(tǒng)計,洪武年間黎族的“起義”與“叛亂”便有6起之多,即“(洪武)六年,儋州宜論縣民陳昆六等作亂。七年,儋州黎人符均勝等作亂。海南羅屯等洞黎人作亂。澄邁縣賊王官舍亂。十五年,萬、崖二州民陳鼎叔等作亂。十七年,儋州宜論縣黎民唐那虎等亂。”[8]8271

引發(fā)黎民“起義”的原因無論是出于政治上的管控,還是經(jīng)濟上過度“盤剝”的因素,這些都暫且不論,單其“反叛”而言,即為黎民與王朝在正常往來互動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政治博弈。誠然,黎族的“順從”與“反抗”的兩種表現(xiàn),皆是與國家政治所相緊密關聯(lián)的整體,明王朝并未將海南視為“化外之地”;恰恰相反,王朝規(guī)定黎民三年一貢,在黎區(qū)推行多樣政策。從問題的側(cè)面反觀,王朝的施壓致使黎民自覺不滿,便欲“反抗”脫離王朝的管轄導致“叛亂”,而另一方面又說明與王朝的交往關系更趨密切。故“黎民叛服不?!庇质菍艺J同意識的不同理解與表現(xiàn)。

三、主客相融:經(jīng)濟認同的交互

(一)重農(nóng)屯田及賦役之法

1.屯田

明代在海南黎區(qū)推行屯田政策及相關賦稅之法。經(jīng)濟政策的推行,一方面將王朝經(jīng)濟管理意識逐步“滲透”至黎民當中,另一方面在黎民接受與被接受中,“反抗”與“順服”的調(diào)適交互中不斷適應著王朝的治理模式。“有明一代,衛(wèi)內(nèi)外11所,額設屯田22處,共田96頃,該糧約15000石。其具體辦法為:每軍1名,歲種2石,受田20石,獲米18石,除去12石作為本人糧餉外,余6石則納官。”[1]258此為黎區(qū)屯田的大致規(guī)模,而屯田過程亦為獨特,往往先是侵占黎民田產(chǎn),而后受之于民耕種,雖有黎民不愿,但仍在黎區(qū)的穩(wěn)定中有所成效。明代鄭延鵠曾諫言,“一,隋、唐郡縣,與圖可考,今多陷入黎中。蕩平后悉宜恢復,并以德霞、千家、羅活等膏腴之地盡還州縣,設立屯田,且耕且守?!盵8]8276故,朝廷通過侵占糧田而常常引起黎族反抗,但往往侵占田地仍會還之與黎或漢耕作。據(jù)《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中海瑞《上兵部條議》載:“海南衛(wèi)十一所屯田,正以防御寇也,今其地附近黎登版籍為良民久矣,屯軍一無所為,可撥其田為民田,遷軍余別營屯田于黎峒中。”[20]392

2.賦役

明代黎民的田賦中實行“有優(yōu)免例”的舉措。據(jù)道光胡端書《萬州志》載,“免民米一石減編銀六錢七分五厘六絲,減水手銀二厘七毫七絲,免人丁本身一丁全免編銀四錢零七厘六毫六絲一忽?!盵21]602另,明代對黎民賦稅更有明確的免稅措施。永樂三年規(guī)定“其生黎歸化者,免稅三年。”[8]8272賦稅蠲免的情況時有發(fā)生,而朝廷在對待“徭役”這一事項時,亦有積極一面,即免除徭役,“歸化熟黎除納稅外,悉免差役?!盵8]8272由此,明王朝為優(yōu)示黎民,常以免除徭役的方式來感化黎民。誠然,一方面王朝推行經(jīng)濟措施目的在于管控黎民。與此同時,苛捐雜稅的種種征斂也曾引起諸多的“反抗”,但朝廷時有對黎民減賦免徭的有益舉措。另一方面,從黎民角度思考,減賦免徭使得自身的國家身份更趨明顯,歸附向化之心更為加強。

(二)主客互易:移民與政治經(jīng)濟的交互

1.“移漢至黎”

有明一代,朝廷將海南漢族居民遷至黎區(qū)發(fā)展。俞大猷的《黎岐圖說》載,“即今經(jīng)戮村,分其遣類不甚多,以其遺地移吾兵民雜居之,則其子孫耳濡目染乎吾民之言語習尚,皆可化為百姓矣?!盵20]392另,海瑞的《平黎圖說》載,“其客兵外民有愿徙居,使雜居之,久當漸染言文學,責以換黎服而衣冠。不數(shù)年間,皆良民矣?!盵21]645由此,漢族居民居于黎區(qū)之內(nèi),雖有時引起矛盾沖突,但隨著漢族文化的不斷傳播與深入,黎漢二者在不斷交往發(fā)展的過程中,黎漢民族關系更為融合。

2.“移黎至漢”

遷黎族至漢族地區(qū)亦為比較常見的做法。明嘉靖二十八年在調(diào)發(fā)兩廣官軍鎮(zhèn)壓崖州那燕“叛亂”之后,給事鄭廷鵠曾上奏言,“一、軍威既振,宜建參將府于德霞,各州縣許以便宜行事,以鎮(zhèn)安人心。其新附之民中有異志者,或遷之海北地方屯田,或編入附近衛(wèi)所戎籍,如漢徙屠山蠻故事。又擇仁明慈惠之長,久任而安輯之,則瓊?cè)耸苋f世利矣?!盵8]8276由此,明王朝的做法亦將“作亂”黎人遷至“海北”漢族故地屯田戍守,或遷至軍事衛(wèi)所地充籍以便軍用,再有甚者直接遷至大陸。

在黎漢二者的互動關系中,無論誰充當主體接納者或客體被接納者,二者皆在不斷遷徙和交流交融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生著主客調(diào)適。其間雖有沖突,但勢必帶來經(jīng)濟文化的共融。明代海南“移民”政策看似是出于政治目的的措施,但從實際來看,“移民”之法亦起到加強黎漢民族間經(jīng)濟交流的重要作用。同時,黎民通過主體與客體身份的互易亦增強了王朝經(jīng)濟措施的國家認同感。

四、“南溟奇甸”:文化認同的張力

(一)文化政策下的海南學校

有明一代,海南文化教育的發(fā)展可謂突飛猛進,考中舉人、進士的人數(shù)不勝枚舉,被譽為“海外衣冠勝事”。開國之初,朱元璋即位的第二年便下詔令天下府州縣建立學校,第三年正式恢復科舉考試。海南雖孤懸海外,但仍是施政的對象,海南學校在明朝政策驅(qū)動下全面展開,設置的學校類型共有5種,即府學、州縣學、社學、義學及書院。

1.府學

明代海南府學的建立始于洪武三年。據(jù)萬歷《瓊州府志》卷六《學校志》所載,“瓊州府學皇明洪武三年庚戌(1370年),知府宋希顏重建大成殿兩廡、欞星、戟門、明倫堂、四齋,辟射圃于學之右。扁齋曰守中、興仁、恒德、育才。然后歷年補充修建,至萬歷七年(1579年),始以海南兵巡兼提學,專督海南學校,以后歷年重建府學各廟廡經(jīng)閣?!盵16]287可見朝廷對瓊州府學的重視甚高。除此,瓊州府學的校官待遇亦為詳備。據(jù)《正德瓊臺志》卷二十八載,“(瓊州府學)教授一員,從九品月支俸米六石。訓導四員未入流,月支俸米三石。學分四齋,額設生員、廩膳、增廣各四十名,余謂之附學。附學降者名青衣。齋夫十名,膳夫四名,門子七名,斗級二名。”[17]112故,明代海南府學規(guī)模十分詳備。

2.州縣學

明代海南各個州縣的學校規(guī)模達到了13所①據(jù)周偉民的考證,此處州縣學的設置為13所,但因正德《瓊臺志》中《學校》部分的缺頁,故13所也未必是確切之數(shù),特此說明。具體可參見:周偉民、唐玲玲:《海南通史(明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6-37頁。,分別為瓊山縣學、澄邁縣學、臨高縣學、定安縣學、文昌縣學、會同縣學、樂會縣學、萬州學、儋州學、昌化縣學、陵水縣學、崖州學、感恩縣學等?!墩颅偱_志》對其州縣學的校官定員亦有記載:“教諭一員、訓導二員,俱未入流,月各支俸米三石。學分二齋,額設生員、廩膳、增廣各二十名,余為附學,附學降者為青衣。齋夫六名,膳夫二名,門子、庫子各一名。斗級惟瓊山二名,余無。澄邁、臨高獨各加殿夫一名?!盵15]406

3.社學

社學是黎族鄉(xiāng)村用公費所建立的學校,這些學校大多都設立在黎區(qū)并促進了黎民教育的發(fā)展。同時,明代社學的數(shù)量為海南各類學校之最。楊德春考證成化十年(1474年),涂棐令海南各州縣建社學共187所。[17]112而周偉民考證成化十年的社學數(shù)量為179所。[3]277這兩個數(shù)字考證是否正確姑且不論,但可肯定海南社學的發(fā)展速度非常迅猛。再者,在這些社學當中仍有一些保留時間較長的學校,例如瓊山的城東社學、城南社學、城西社學、城北社學,定安縣的東鄉(xiāng)社學、西鄉(xiāng)社學、南鄉(xiāng)社學等。

4.義學

義學是有志者通過捐助并設立的私立學校。明代天順和成化年間修建義學較多,數(shù)量大致為11所,其中瓊山縣的義學較多,直至清初還尚為保存。遂于考錄如下。

瓊山境內(nèi)共有3所義學,即“南關精舍(在郡城南道義衢西,弘治末年鄉(xiāng)士人吳效率建),石門義學(在瓊山縣大攝都,成化年間貢士吳旦率建,置田為供學),敦仁義學(在瓊山縣西,給事許子偉率建,后一間林有鍔建)。”澄邁縣共有2所義學,即“義方塾(在澄邁縣那社都,曾惟唯建),秀峰義學(在澄邁縣恦驛都,成化初年舉人李金率建)。”儋州境內(nèi)共有5所義學,即“零春館(在儋州零春都,宋王霄建),義齋(在儋州天堂都,洪武年間國子學正曾實建,置田五十畝,已俱廢),天堂書屋(在儋州天堂都,今廢),湖山書舍(在儋州城東,舉人徐祐園亦成教授之處,已廢),許氏義學(在儋州城外東南隅,給事許子偉建,置土名椅校月牙田、義學前坎腳田、追牙田各一處)。”樂會境內(nèi)僅有1所,為邁陽義學,具體位置不詳。①筆者綜合楊德春與周偉民考證的義學舊址進行了梳理,二人對此問題雖有論述,但意見有所不同,故研判后如此表述。

5.書院

明代海南的書院繼承和發(fā)展了中國古代優(yōu)良的私學教育傳統(tǒng),由儒仕所主持的文化教育機構(gòu)往往吸引著眾多民間學士。學生擇師而從,來去自由。明代中葉開始,海南為進一步適應科舉考試的需要修建了大量的書院。同時,書院亦出現(xiàn)平民儒化的現(xiàn)象。明代海南書院亦多達29所。[3]279-284其中,瓊山縣8所(東坡書院、桐墩書院、同文書院、奇甸書院、西洲書院、崇文書院、石湖書院、粟泉書院),澄邁縣2所(天池書院、秀峰書院),定安縣2所(菉漪書院、尚友書院),文昌縣 1所(玉陽書院),會同縣 1所(應臺書院),樂會縣 1所(安樂書院),臨高縣 2所(噡庵書院、通明書院),儋州11所(振德書院、圖南書院、義齋書院、湖山書舍、松臺書屋、蘭村德義書館、玉山精舍、寶山別墅、龍溪耕讀軒、頓積社學、峨蔓社學)。

綜上,五類學校的建置范圍大多涉及黎區(qū)。王朝在黎民所在地建設學校發(fā)展教育,一方面體現(xiàn)國家對于地方教育的重視,另一方面黎民作為臣民,在不斷接納王朝教育政策的同時,儒化程度慢慢加深,勢必是對國家心理認同的體現(xiàn)。

(二)進士及第

明代是海南教育史中較為輝煌的一個階段。這一時期考中進士的有63名,這個人數(shù)比宋代巨增4倍之余,舉人人數(shù)更有594人。明代海南賢才輩出,其中在這些成績中不乏黎區(qū)的學子。據(jù)萬歷《瓊州府志》《正德瓊臺志》《粵大記》等相關文獻將黎區(qū)的黎族進士者進行梳理(見表 4)。

粗略統(tǒng)計,明代黎族進士人員有6名左右。海南黎區(qū)的舉人人數(shù)更多,此處不作贅述。明代海南教育水平的提高,在清代得到了客觀的評價。屈大均曾言,“明興,才賢大起,文莊、忠介,于‘奇甸’有光,天之所以報忠義也?!盵22]285明代海南被王朝視為“南溟奇甸”,其文化教育的繁盛致使黎漢人民主動接收儒家文化的廣泛傳播與浸染。中原文化與黎族文化交相共融,體現(xiàn)著黎民對于國家文化教育戰(zhàn)略的認可與贊許。

表4 明代黎族進士及第人員表①筆者根據(jù)周偉民考證的進士及第表進行對照,核出黎族進士人員繪制成表,原表可參見:周偉民 唐玲玲: 《海南通史(明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93-295頁。

五、結(jié) 語

明代一改前朝之積弊,自上而下細心經(jīng)略與耕營海南,尤在黎區(qū)逐步建立起有別于大陸西南腹地土司的獨有治理模式——黎族土官制。在實踐過程中,以黎族土官、土舍、衛(wèi)所三個元素形成“三維共治”。這種區(qū)界在國家與土司之間的治理模式適合于海南黎區(qū)且收效甚大。

反觀之,從自下而上的角度思考,界于“國家”與“土司”之間的地方模式即體現(xiàn)出黎族人民對王朝國家的強烈歸屬與認同。整個明代,無論從朝貢有序、“叛服不?!钡恼握J同出發(fā),還是從屯田免賦、移民免徭的經(jīng)濟認同著手,皆體現(xiàn)著黎民對國家上層建筑和國家機器的高度認可。同時,黎民在政治與經(jīng)濟雙層面的認同下,儒家文化才能深入黎區(qū)得以傳播,而黎民進一步儒化的過程中正催生出黎民賢士的崛起,“南溟奇甸”正是明代文化認同張力的集中展現(xiàn)。言至如此,歷史問題定當辨證思考,明代海南黎族土官的國家認同通過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三個維度得以呈現(xiàn),國家認同意識凸顯,但不可否認的是明王朝在統(tǒng)治黎區(qū)的過程中,難免沖突頻發(fā),此可視當別論。

猜你喜歡
黎民土官黎族
金橋(2022年9期)2022-09-20
瑕瑜互見的《土官底簿》
《黎族母親》等
從明清時期土官與流官的權(quán)力變替過程看蒙化地區(qū)的改土歸流
國祭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設計方案》
山坡羊·瞻仰毛主席紀念堂
看大唐歌舞
明代南丹土官莫禎的政治智慧初探
贊群眾路線教育
隆德县| 九龙城区| 卢龙县| 塘沽区| 洛扎县| 宜兴市| 民乐县| 宜阳县| 玛沁县| 昌邑市| 弥勒县| 芮城县| 漳平市| 从化市| 桂林市| 金阳县| 湟源县| 区。| 来宾市| 封开县| 织金县| 恩施市| 阳信县| 河南省| 深水埗区| 普格县| 罗江县| 延庆县| 炎陵县| 阳高县| 大英县| 富川| 依兰县| 马尔康县| 桦南县| 贵州省| 区。| 呼玛县| 庆安县| 新宾| 紫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