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佩洪
【摘要】新課程對教師提出“教師即研究者”的倡導,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師具備搜集案例、運用案例輔助教學等能力,教師通過案例教學有效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促進學生自主構建,統(tǒng)整課程資源,提高育德實效,變“坐而論道”為“做而論道”,給學生的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讓學生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關鍵詞】案例教學;有效融入;立德樹人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隨著它的改革不斷深入,《道德與法治》課本,既更新了教育理念又調整了教育方向。新課程對教師提出“教師即研究者”的倡導,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師具備搜集案例、運用案例輔助教學等能力,更深刻地理解案例教學,了解自己的學生,實現立德樹人又不斷促進自身教學水平。下面,筆者以對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五課第二框《在品味情感中成長》課例的處理,來展示筆者是如何思考有機整合資源,設計有效案例,激發(fā)課堂活力,順利完成各項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并以此引發(fā)各位專家同行的共鳴,不足之處,敬請專家同行們給出指正和批評。
要想上好《道德與法治》課,首先要設計好課的意圖及目標。初中部編版《道德與法治》總主編朱小蔓主張道德教育要通過體驗把道德教育內容帶進人的生活情境,與個體的生活經驗及其感受聯(lián)系起來,最終落實到人的行為。在《在品味情感中成長》這一課例上,筆者用情感作為認知的發(fā)動機制,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tǒng)一,力求讓課堂充滿魅力,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筆者希望能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讓學生能遇見更好的自己。教材具有基礎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有效使用并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弄清教材的本義、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在分析學情、符合學情的基礎上,筆者設定教學目標如下:學生能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努力遇見更好的自己;用一顆感恩的心對待身邊的人與事物;身體力行,傳遞情感正能量,煥發(fā)生命的光彩,能積極體會美好情感,把握好負面情感體驗對生活的影響;掌握獲取美好情感的方式;踐行傳遞美好情感,用自己的熱情和行動來影響環(huán)境,回報社會。能體味美好情感及其意義,以及獲取美好情感的方式;正確認識負面的情感體驗;學會傳遞情感正能量。
其次是制定好教學策略與手段。本節(jié)課筆者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采用案例式教學、情景體驗式教學、合作探究式教學,組織學生參與小組討論、分析,自主繪畫、感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教學相長,實現在品味情感中成長。在教學準備這方面,教師首先在備課時要吃透教材,把握學情;然后收集學生成長相片或視頻,收集家長的心聲,并指導學生制作電子相冊;另外還要寫好美文《為遇見更好的自己》。需要學生做好課前預習,瀏覽全課框架,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初步思考,并準備好至少一張空白畫紙及彩繪筆。
再次是精設教學過程:
(1)導入環(huán)節(jié)中設計電子相冊,相冊采集于學生的日常,是有關于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學情誼、社會實踐、公益活動等。這個電子相冊從學生身邊精選,與學生生活接近,容易被學生接受,更能引起學生的討論和共鳴,使課堂發(fā)揮出更大的教學效果。引用這個案例教學,有效打破教學的封閉性和培養(yǎng)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的興趣和自主性,提高學習效率。
(2)新課講授中,為了讓學生在案例啟發(fā)中關注生活,提升生活體驗,在課堂的展示環(huán)節(jié)中“人人有話說,人人說特色話”,筆者引入更鮮活的生活案例和精心設計以下四個活動環(huán)節(jié),讓課堂“活起來”,兼顧不同水平的學生,幫助他們自我體現,實現自我努力和自我提升。
活動一:學生分享家庭和睦、結交摯友、師生情重的趣事,體會美好情感,再分享獲取美好情感的途徑,生成知識。
活動二:閱讀與感悟。閱讀同學日記《受挫篇》領會負面的情感體驗的負面感受。再通過小測試“改造黑點”來提升自我。測試內容如下:假如人生是一張白紙,請在白紙上描下黑點,以代表你人生中所體驗過的負面感受;然后采用繪畫的方式改造黑點,以展示你對負面情感的態(tài)度;最后分享和收獲。學生分享作品,教師點撥補充,并給一些作品留下自己的人生格言:“給自己足夠的信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努力,為遇見更好的自己”。在這些活動下,通過感知,力行而生成知識:負面的情感體驗會帶來不舒服、不愉快的負面感受;如果我們正確認識并掌握好負面情感,它可以豐富我們的人生閱歷,使我們的生命更加飽滿豐盈;體驗負面情感未必是件壞事;當我們學會承受一些負面情感,不斷總結反思,將負面情感轉變?yōu)槌砷L的助力,可以從中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提升自我。
活動三:體味親情,感恩回報。學生觀看同班同學父母錄制的親子對話視頻來體會父母濃厚的、無私的、永恒的愛,同學都熱淚盈眶,繼而筆者代替某些家長擁抱孩子以表達愛意。這時候,情感讓《道德與法治》課堂充滿魅力。人際關系是雙向的,情感是需要表達、回應、共鳴的。于是,筆者再錄下學生們的感恩之聲,讓父母感受孩子的熱情和溫度,就這樣,親子情感交融激烈,在這種充滿愛的氛圍下,教師同時播放學生的生活相片:為媽媽按摩、和奶奶包餃子、為住院的爺爺刮胡子、為病中的爸爸打氣、幫忙帶小弟弟、小妹妹等,來同化、告知學生盡孝在當下,在每一件小事上,構建美好家庭,人人有責。
活動四:探究與分享。繼續(xù)呈現一組學生參加志愿活動圖片:植樹、公益演奏鋼琴、參加社區(qū)服務活動等,老師邀請其中一些主人公談談做公益活動的感想,評析圖中同學的行為。學生相互分享討論教師適當點撥補充,并共同生成知識點:這些同學參加公益活動,用他們的熱度和行動回報社會,體現了個人價值,對自己、社會負責;有利于構建美好和諧社會等。
(3)課后延伸拓展。新課改要求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引導學生開發(fā)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實現更好的社會化。案例教學是以學生行為的轉變?yōu)闂l件的,為了讓問題的探究更深層次,讓理論與實踐更有機結合,筆者為本節(jié)課設計課后拓展如下:本周內,帶上家人或約上朋友,一起完成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請同學們用文字、圖集、視頻等形式把課后拓展作業(yè)的過程和收獲整理好并上交。課后拓展作業(yè)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宗旨,完善驅動機制,重視教育合力。師者還可以布置其他同類型作業(yè),如,通過諸如收集和整理資料,進行社會觀察、開展社會調查、參與微公益活動、參與法制講座與宣傳等。
(4)分享美好情感,作本課小結。案例教學要求課堂中重視師生雙向交流,需要老師為學生不同的思想發(fā)展提供正確的引導方向,幫助學生不斷完善自身。于是,筆者用自身對美好情感追求的相關圖片集,再配備美文《為遇見更好的自己》,用演講的方式,聲情并茂,傳遞情感正能量,共享人生美好情感,小結本節(jié)課。
最后要用反思促提升??偟膩碚f,本節(jié)課有效融入案例教學,所選取案例具有科學性、實踐性和啟發(fā)性,給師生更廣闊的研究空間,教學相長。同時設計動態(tài)的教學過程,構建合理的師生關系,融洽的生生關系,力求促進每一個學生積極主動、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其次,本節(jié)課通過“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知識邏輯展開學習,指導了學生處理個人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用學科的思想方法,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指導促進學生自身發(fā)展和完善。整節(jié)課下來突破學生情感堡壘,雙線結合,顯性顯示觀點,隱性落實核心素養(yǎng),立德樹人,更落實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是,由于本節(jié)課弱化了知識點,注意課后需要補充相應的練習以鞏固知識點,拓展思維層次。
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一線教師,通過運用案例輔助教學,筆者自身的教育教學教研水平迅速提高,學生的思維也在案例的啟發(fā)中關注生活,提升了生活體驗,這樣就很好地實現了教與學、知與行的有效聯(lián)系,逐漸實現學生個人、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和諧,最終使知識得到內化與踐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論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崔建霞.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指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