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政光,杜育杉,李國紅,周啟健,王 松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yī)院放射科,廣東 廣州 510317)
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發(fā)布的七版關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的診療方案中均強調(diào)影像學表現(xiàn)對新冠肺炎的診斷和病情評估有著重要的臨床價值[1-3]。且已有文獻對新冠肺炎的影像學特點進行描述。本研究著重比較胸部DR、X 線斷層融合照片(digital chest tomosynthesis,DCTS)和CT 掃 描3種檢查方法對新冠肺炎的診斷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 年1—2 月我院確診的37 例新冠肺炎,其中男19 例,女18 例;年齡12~74 歲,平均(45.1±14.3)歲。37 例中25 例來自湖北武漢等地;12 例曾密切接觸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其中6 例為家族聚集性患病。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28 例,咳嗽24 例,咳痰13 例,乏力11 例,肌肉酸痛10 例,腹瀉2 例。7 例伴基礎疾病,其中高血壓2 例,糖尿病2 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1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 例。所有患者核酸檢測均呈陽性。發(fā)病至入院時間為1~20 d。
1.2 儀器與方法 37 例均行胸部正位DR,28 例同時行DCTS 檢查;27 例行CT 檢查,其中同時20例行DCTS 和CT 檢查。DR 和DCTS 檢查均在患者住院前完成,CT 檢查在住院當天或第2 天進行,所有檢查間隔時間均在48 h 內(nèi)。
1.2.1 DR 和DCTS 檢查 采用日本島津sonialvsion satire Ⅱ數(shù)字連續(xù)斷層融合系統(tǒng)(Tomosynthesis),先行常規(guī)胸部DR 站立后前位照片,照射條件:120 kV,5.0 mAs,距離1 800 mm。后行DCTS,患者取站立位,透視下定位,設定照射中心后,囑患者深吸氣后憋氣,采用球管與中線呈40°夾角的弧形運動,球管與平板相對運動中連續(xù)曝光,設置源像距為1 100 mm,層距2 mm,攝像條件:峰電壓100 kV,0.5 mA,曝光時間3.2 ms。掃描后將原始數(shù)據(jù)自動傳至PACS 工作站以2 mm 層厚、2 mm 層距行圖像后處理。
1.2.2 CT 檢查 采用Philips 16 排CT 螺旋掃描儀,患者取仰臥位,在吸氣末屏氣掃描。掃描范圍從肺尖至后肋膈角下平面。掃描參數(shù):120 kV,250 mAs,視野250 mm×250 mm,掃描和重建矩陣為512×512,掃描層厚5 mm,重建層厚1~2 mm,重建層距0.6 mm。圖像觀察:肺窗(窗寬1 500~2 000 HU,窗位-700~-550 HU),縱隔窗(窗寬250~300 HU,窗位30~55 HU)。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圖像后處理 DR、DCTS 和CT 圖像均以DICOM格式傳輸至PACS 工作站,由2 名主治及以上高年資醫(yī)師進行評價,確認病灶分布和密度差異、內(nèi)部結構與邊緣清晰程度。觀察磨玻璃樣密度灶、實變影、結節(jié)影、小血管增粗、細支氣管充氣征、小葉間隔增厚征、反暈征及病變累及肺葉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不同檢查方法對影像征象的顯示情況行配對資料Fisher 確切概率法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種檢查方法影像表現(xiàn)對比見表1,圖1~4。
表1 3 種不同檢查方法影像表現(xiàn)對比 例
在肺內(nèi)磨玻璃樣密度灶的顯示方面,DR(27.0%,10/37)與DCTS(75.0%,21/28)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DCTS 與CT(88.9%,24/27)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DCTS 對肺內(nèi)磨玻璃密度病灶的顯示能力與CT 相近。
新冠肺炎是突發(fā)的呼吸系統(tǒng)急性傳染性疾病,影像學在發(fā)現(xiàn)病變、了解病變范圍、動態(tài)評價病變嚴重程度、制訂出院標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1 DR 對新冠肺炎的診斷價值 DR 是常用的胸部影像檢查方法之一,但其圖像組織重疊較多。新冠肺炎早期病變密度變化較小、結構變化不大,DR 很難發(fā)現(xiàn),隨著病情進展,病灶密度可逐步增高形成實變影[4-5],因此,DR 僅能用于重癥新冠肺炎患者床旁檢查及療效評估。本研究37 例中DR 發(fā)現(xiàn)肺內(nèi)斑片陰影僅10 例,表明DR 發(fā)現(xiàn)病變能力較低。
3.2 CT 對新冠肺炎的診斷價值 CT 是橫斷體層成像,且能夠行冠狀位、矢狀位等多平面圖像后處理。CT 大大降低了容積效應的影響,檢查速度快,僅需一個呼吸時間即可完成,影像的密度和空間分辨力均優(yōu)于DCTS。本研究行CT 檢查的27 例中,除3 例首次胸部CT 檢查未發(fā)現(xiàn)病灶外,24 例為陽性,大大提高了對新冠肺炎肺內(nèi)病變及細微結構的檢出能力[6]。
3.3 DCTS 對新冠肺炎的診斷價值 DCTS 技術是融合了現(xiàn)代計算機重建圖像理論與傳統(tǒng)X 線斷層技術的一種新興攝影技術。它使用不同入射角的低劑量X 線進行曝光,采集不同角度上的組織器官圖像投影信息,以濾波反投影法獲得檢查部位任意冠狀層面的數(shù)字影像,相對于常規(guī)DR 胸片,避免了多種不同密度組織相互重疊對肺內(nèi)細微結構顯示的影響,提高了對肺內(nèi)細微病灶的檢出能力[7]。DCTS 可獲得胸部冠狀位連續(xù)的多層面影像,雖然由于部分容積效應和患者呼吸等人為因素影響,鄰近肋骨、縱隔旁等高密度組織區(qū)域,以及肺組織細微結構與CT相比顯示較差[8]。但DCTS 檢查設備易得,檢查方法簡單,可在同一臺檢查設備上行常規(guī)胸部DR 檢查,無需額外設備,并可有效降低受檢者的輻射劑量。近年來,國內(nèi)外較多研究[9]也佐證了DCTS 在胸部結節(jié)性病灶的發(fā)現(xiàn)、追蹤隨訪,甚至是肺癌的發(fā)現(xiàn)及評價方面的重要作用;隨著DCTS 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拓展,其在頸部、乳腺、腹部及骨骼系統(tǒng)的作用也越來越顯著。本研究中DCTS 檢查28 例,發(fā)現(xiàn)雙肺斑片磨玻璃樣密度灶21 例,小血管增粗7 例,細支氣管充氣征7 例,反暈征2 例,實變影2 例,結節(jié)影2 例。DCTS 顯示磨玻璃樣密度病灶的能力明顯高于DR(P<0.05),與文獻[10]報道一致;但與CT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DCTS 對新冠肺炎的診斷效能與CT 相當,可作為新冠肺炎的影像學檢查方法。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例數(shù)有限,且多為輕癥或普通型,其肺部炎癥表現(xiàn)較單一,有些患者出現(xiàn)肺部炎癥病變較晚。
綜上所述,DCTS 對新冠肺炎病變的診斷效能與CT 相近,明顯優(yōu)于DR;DCTS 和CT 檢查均可作為新冠肺炎早期診斷的影像檢查方法,其中DCTS 可作為新冠肺炎CT 檢查的重要補充手段;DR 可作為重癥新冠肺炎診斷與療效評價的方法。
圖1 男,53 歲,發(fā)熱、咳嗽1 周,體溫38.0 ℃,2020 年1 月20 日從湖北咸寧返回廣州,28 日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陽性 圖1a 1 月24 日DR胸片示雙中肺野淡薄片狀陰影(箭頭) 圖1b,1c 1 月24 日斷層融合照片(DCTS)不同層面示雙肺野外帶多發(fā)片狀磨玻璃密度影,內(nèi)見增粗的小血管影(箭頭) 圖2 女,31 歲,發(fā)熱1 d,咽部不適。1 月18 日到武漢,22 日發(fā)熱,體溫37.9 ℃,1 月23 日回廣州,同行父母患新冠肺炎于1 月28日住院。1 月29 日咽拭子核酸檢測陽性 圖2a 1 月29 日DR 胸片未見明顯病變 圖2b,2c(2c 為局部放大圖) DCTS 示左上肺結節(jié)樣磨玻璃密度影(箭頭1);右下肺片狀磨玻璃密度影,圍繞支氣管血管樹分布,見小支氣管充氣征(箭頭2) 圖3 女,36 歲,2020 年1 月20 日由武漢飛往菲律賓,28 日飛抵廣州后體溫39.5 ℃,無咳嗽、咳痰,1 月31 日核酸初篩陽性 圖3a 1 月28 日DR 胸片示左下肺野隱約見片狀陰影,密度不均勻 圖3b,3c(3c 為局部放大反相圖) 1 月28 日DCTS 示左下肺磨玻璃密度影,中心密度低,呈反暈征(箭頭)
圖4 男,53 歲,發(fā)熱6 d,出冷汗,體溫37.0 ℃~37.5 ℃,無咳嗽、咳痰、胸痛、胸悶,病情逐漸加重,體溫升高至38 ℃,伴呼吸困難、咳嗽、咳少量黃色痰,核酸檢測呈弱陽性。1 月19 日與來自武漢市的發(fā)熱患者同桌就餐。有糖尿病、冠狀動脈支架植入史 圖4a~4c 2 月1 日CT 示雙肺大小不等磨玻璃樣密度影,以中下肺為著,右肺胸膜下區(qū)大片病灶呈月弓形,見支氣管充氣征,管壁增厚(箭頭);左下肺胸膜下小片病變小葉間隔增厚(箭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