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霞,蔡向紅*
(上海市奉賢區(qū)中心醫(yī)院,上海 201499)
靜脈留置針輸液作為一種臨床護理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根據(jù)相關的臨床研究可知,外周靜脈留置針操作不當不僅會導致患者發(fā)生感染與較多的并發(fā)癥,造成患者痛苦,還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的病情。由于管路曲折導致堵管造成補液不暢,甚至拔管,是靜脈留置針的非計劃性拔管的原因之一,因此,亟需改善相關的置管方式,降低堵管發(fā)生率,增長留置時間[1]?;诖?,本文對比和分析了外周靜脈留置針不同置管方法與堵管的相關性,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以上海市奉賢區(qū)中心醫(yī)院普外二病區(qū)使用靜脈留置針輸液且符合研究標準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知情同意原則,簽訂知情同意書后,將自愿參加臨床研究的患者按單號為對照組,雙號為實驗組,實驗組、對照組各100例,對比兩組的最終置管效果。本研究所選患者中,實驗組男64例,女36例,平均年齡(50.25 5.74)歲;對照組男59例,女41例,平均年齡為(50.22 5.33)歲,一般資料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限于普外二病區(qū)的病人;(2)年齡限于18周歲(包括18周歲)以上者
排除標準[2]:(1)已患有靜脈炎者;(2)使用化療藥等刺激性大的藥物,需每天更換留置針者;(3)合并有血液疾病患者;(4)神志不清、有精神異?;蛘系K者、智力低下不合作患者;(5)膠布過敏患者。
對照組施以穿刺成功后,將軟管全部送進血管內(nèi),再用3M膠貼固定。
實驗組穿刺成功后,穿刺點外將軟管余留<2mm,然后用3M膠貼固定。
對比兩組患者的置管不適程度、留置時間、非計劃拔管以及靜脈炎發(fā)生率,其中采用使用長海痛尺評估患者置管期間的不適程度、將疼痛程度可分為0至10的數(shù)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表示無痛和無不適,10表示最劇烈的疼痛和最不舒適。
采集兩組外周靜脈留置針患者的各項指標與診療信息,使用SPSS20.0軟件將所有研究數(shù)據(jù)納入,t值檢驗,通過(±s)表示;x2值檢驗,通過率(%)表示。最后,判定統(tǒng)計學差異的標準為P<0.05。
對比兩組患者的置管不適程度、留置時間、非計劃拔管,實驗組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與對照組靜脈炎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對比
外周靜脈留置針感染的原因之一是細菌附于留置針的表面移行進入血管,可造成細菌性靜脈炎,甚至引發(fā)敗血癥。隨著病人肢體的活動,軟管外露部分存在進出患者血管的風險,因此,軟管的固定和預留的長度是預防置管進入血管的關鍵點,要確保外露部分不會進入血管,既能達到緩沖作用又不會引起靜脈炎的最短余留長度是最佳余留長度[3-4]。人類皮膚的厚度一般在0.5-4mm左右,留置針一般穿刺部位以手背部皮膚最薄,其厚度平均為1.2mm左右,以40°的角度從皮膚穿行至血管所需長度達1.9mm;30°的角度從皮膚穿行至血管所需長度達2.4mm。如果留置時余留長度<2mm,外露的軟管就算滑入皮內(nèi),也不一定能進入血管,引起靜脈炎。且人類目測的標準差大都在0.5mm以內(nèi),這是護士能夠目測完成有效置管長度,2mm正好是留置針Y形管最下端,銜接帽套的透明硬管的一半長度。林燦英[5]等通過臨床試驗證實軟管減少置入2mm(以BD24GA為例,軟管長度為19mm,減少2mm不影響有效置管長度),能起到緩沖作用,有效改善了軟管在接頭處打折的狀況,病人的非計劃拔管率從78.03%下降到了46.21%。通過本文論述可知,實驗組置管不適程度、留置時間、非計劃拔管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靜脈炎發(fā)生率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P>0.05。綜上所述,穿刺點外將軟管余留<2mm可有效延長患者的留置時間,降低堵管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