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敏
(廣東省東莞市望牛墩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廣東 東莞 523000)
便秘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據(jù)資料統(tǒng)計,糖尿病患者中27 %以上患有便秘,且發(fā)病概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便秘不僅加重患者的痛苦,同時不利于血糖的控制,易引發(fā)心腦血管疾病,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臨床對于治療社區(qū)糖尿病便秘的主要方式為藥物治療,但是長期的藥物治療容易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安全性較低。近幾年來,中醫(yī)治療糖尿病便秘方面有著較大的進展,并且頗受人們的關注以及廣泛應用。本文就中醫(yī)干預社區(qū)糖尿病便秘的臨床效果進行深入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間收入我院治療的60例糖尿病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n=30)、中醫(yī)組(n=30)。其中對照組患者男14例,女16例;年齡44歲~78歲,平均(65.65±5.65)歲;便秘時間2 a~14 a,平均(4.68±0.78)a。中醫(yī)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齡45歲~77歲,平均(65.78±5.92)歲;便秘時間3 a~15 a,平均(4.77±0.87)a。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糖尿病病程、便秘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①符合2004年《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同時符合功能性便秘羅馬Ⅲ制定標準:患者出現(xiàn)其中2個或以上癥狀便可確定為便秘。②以上研究對象以及家屬均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并且獲得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①認知功能不全者;②患者臨床資料不全者;③依從性較差者;④伴有嚴重先天性心肺腎功能不全者。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治療方式。中醫(yī)組采用中醫(yī)治療,具體如下:①中藥灌腸:藥物組成:黃芪15 g、蘆薈10 g、檳榔10 g、火麻仁10 g,將以上藥物烘干研磨成粉末,應用凡士林10 g攪拌熬制20 min,同時加入香油適量(便于注入肛門為宜),在患者排便后,應用50 mL注射器通過一次性導尿管注入患者肛門內,每日2次,連續(xù)治療2周[2~3]。②穴位按摩:按摩穴位中脘穴、左右天樞穴、神闕穴、合谷穴、三陰交,每個穴位按摩2 min,2次/d,連續(xù)按摩2周[4]。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以及患者的生活質量。生活質量根據(jù)患者生活質量自評量表(PAC-QOL)進行總評分。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糖尿病便秘療效進行判定。痊愈:大便正?;蚧謴椭敛∏八剑R床癥狀消失;顯效:便秘癥狀較明顯減輕,排便間隔或便質接近正常,或稍有便干,排便間隔在72 h內;有效:排便間隔時間縮短24 h,臨床指征大部分消失;無效:便秘以及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
3.4.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實施治療后,中醫(yī)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3.4.2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實施治療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無差異(P>0.05),實施治療后,中醫(yī)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中醫(yī)學認為,糖尿病患者屬于陰虛體質,腎氣虛弱,且濕熱證型多于非陰虛體質。同時糖尿病患者主要病機為陰津虧虛,燥熱偏盛,遂口渴喜飲,脾虛痰凝,導致濕熱困阻,大便黏滯。同時《證治準繩·消渴卷》中提到[5]:“三消小便既多,大便必秘”?;颊咴诖蟊阌昧r,可使血壓升高,易引起心梗、腦梗等,因此對于社區(qū)糖尿病便秘的防治至關重要[6]。
中醫(yī)灌腸治療藥方中,黃芪可治療氣虛乏力、久瀉脫肛、糖尿病等癥;蘆薈的刺激性較強,具有瀉下之功效,其瀉下主要部位為大腸,因而可以促進大腸蠕動,從而起到瀉下的功效[7~9];檳榔可治食積滿悶或痰涎嘔吐,或脾胃兩虛,食不消化,腹中脹滿疼痛,或寒實結胸,氣滯不通等;火麻仁用于血虛津虧,腸燥便秘。中醫(yī)按摩中,按摩中脘穴可改善胃脘痛,腹脹等癥;左右天樞穴可消除或減輕腸道功能失常而導致的各種癥候;按摩神闕穴可培元固本、和胃理腸;合谷為大腸經(jīng)原穴,屬陽主表,可升清降濁,疏風散表,宣通氣血;三陰交主治腸鳴、腹脹、腹瀉等脾胃虛弱諸癥[10]。
本次研究中,實施治療后,中醫(yī)組治療有效率86.67 %,對照組治療有效率70.00 %,組間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且實施治療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無差異(P<0.05),實施治療后,中醫(yī)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由此說明,中醫(yī)治療社區(qū)糖尿病便秘的可行性較高。
綜上所述,實施中醫(yī)治療社區(qū)糖尿病便秘,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