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防嫌之下的沖擊
——明宗人內爭因素探析

2020-06-23 11:39:32王浩淼王小豐徐梓又
關鍵詞:宗室王府朝廷

王浩淼,王小豐,徐梓又

(江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明初在弱化親王政治權力、加大軍事權力的同時,制定了一系列關于宗法制度的范本,從洪武年間的《皇明祖訓》到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頒布的《宗藩條例》,無不展現出統(tǒng)治者管理國家的宏偉藍圖和規(guī)劃。然而,隨著政權的逐步穩(wěn)定、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分封制衍生出的問題愈發(fā)暴露,盡管統(tǒng)治者不斷根據突發(fā)問題對制度進行修繕,但是尖銳的宗室矛盾使國家制度暴露出腐朽的一面,導致明朝統(tǒng)治制度呈現出一種規(guī)律:制度的設置—首例矛盾的出現—首例矛盾成為常例—制度的抑制或修訂。宗人內爭不僅表現在政治和經濟層面,甚至漫延到軍事、文化層面。明朝宗人內爭的因素涉及諸方面,從宏觀看主要根植于祖訓的不可違抗性,造成制度無法與時俱進;從微觀來看,宗室之間因待遇的反差而出現沖擊,也因共同的目標、利益而相殘。宗人內爭的主要表現有違法斗毆、辱罵、搶劫、互相向朝廷申訴、參與政黨紛爭等,到南明時甚至兵戎相見。

史學界對明代宗人犯罪、宗祿問題、政治防嫌等有所研究。如周致元的《明代的宗室犯罪》對宗室犯罪類型、司法程序等作了考究[1];孟凡勝、周致元的《明代宗室祿餉制度影響之探究》探究了祿餉對宗室制度的影響[2];梁曼容的《明代藩王研究》系統(tǒng)地對宗室政治防嫌作了考察[3]。這些研究考察了明宗室所處之尬境,卻沒有真正從宗室黨爭原因進行分析,雷炳炎的《明代宗室的傾軋與爭斗述論》也僅是對部分案件作了初步分類,沒有從國家本質和宏觀層面展開具體分析[4]。

一、宗法體制下立嗣引發(fā)的覬覦斗爭

朱元璋鑒于元朝的覆滅起因于各行中書省權力的過于強大[5]7,在掌握政權后意識到分封諸王于各地將是一劑穩(wěn)定社會秩序、保持王朝長久的良藥,不但能有效抑制地方勢力的膨脹,而且能夠提高中央政府的絕對影響力。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冊封以皇次子朱樉為首的8個兒子為親王,目的是讓他們監(jiān)視地方、翼衛(wèi)朝廷,仿照西周眾星捧月之勢以成屏藩,同時又吸取各朝宗室制度中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和皇權的部分,制定出一套全新的宗法模式。朱元璋要求諸王及其子嗣必須嚴格貫徹本朝規(guī)章制度,“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視二品。諸子授鎮(zhèn)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zhèn)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6]3557。這項制度是明朝宗法制的基礎,對明朝近300年的歷史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朝廷為修復已被破壞的禮儀制度以及調整宗法制不合時宜的部分,頒布了符合當時情況的《宗藩條例》,該條例是在洪武朝“封藩制度”的基礎上對細節(jié)加以約束和調整。宗室子孫凡是未犯大罪者,皆有爵位。在宗法制發(fā)展過程中,皇帝在國家層面上是所有朱氏子孫的大宗,只受祖制約束;而在家族層面,每個王府、家族、家庭中的朱氏大支長輩(包括攝府宗室)是諸支的大宗,家族制度由其執(zhí)掌,形成等級森嚴的家族禮制文化,他們受國家制度制約。隨著家族成員的繁衍生息及人口暴增,每個支系家族賢庸雜出,有野心者對家族的大宗位置起了覬覦之心,他們用非法匿喪、冒充王子、奪嫡等手段來提高自身身份,以取得更多宗祿。毫無疑問,這些方式的目的明確且有用,但卻逾越了國家制度,擾亂了宗法程序。

明朝皇帝在抑制宗室權力上呈現出由輕到重的趨勢,而在管理宗室制度上卻是由重到輕,從原來杜絕冒襲爵位、旁支襲爵位演變成對其在一定程度上的容忍。尤其在嘉靖以后,特例不斷出現,并被其他宗人援為前例效仿,從此特例成為常例寫入玉牒。這種“非常態(tài)”的容忍誤導了宗人,使他們一再挑戰(zhàn)“制度”,繼而為權力卷入政治爭斗中。宗人在立嗣上出現的爭斗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在繼承權問題上,宗法制和家庭偏愛觀念總有差距,從而造就由偏愛引發(fā)對繼承權的野心。唐莊王朱芝址被弟弟承休王朱芝埌所侮,而朱芝埌的母親是唐莊王繼母。朱芝埌的母親毆打唐莊王,朱芝埌也趁機上告唐莊王沖撞其母,于是雙方均向朝廷申訴,最后朝廷裁定革唐莊王爵,但不久又恢復其爵位[13]1248??梢姡H王的倫理道德低劣,如罪大惡極、覬覦上位、私設武裝等,朝廷絕不姑息;而如果只是違背道德或順應“君主時代”,朝廷在保證大宗“臉面”的基礎上相應給予薄懲,即強干弱枝的體現。

第二,立嗣不按宗法。立嗣沒有按照宗法制度,即與國家法律相違背,成為其他宗人爭搶大宗位置的有利借口。明朝血緣關系以外的矛盾逐漸得到緩和后,血緣內部問題逐步暴露出來。明朝制定分封制的初心是建立良好的等級觀念。洪武時期,國家的重心在鞏固政權和處理國、民之間的矛盾。建文帝時期,抑制諸王權力的措施,最終導致“靖難之變”。燕王朱棣以第四子身份獲得皇位。同樣的,嘉靖以旁支入繼皇位,他要求修撰的《宗藩條例》規(guī)定“親王絕嗣,可由親支襲封,以重大宗,但必須是親弟或親侄,旁支不得繼爵??ね踅^嗣則不得請爵”[14]537,其目的在于防止濫襲。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魯府樂陵王第二子朱當渮、第四子朱當洅遲鈍,而第三子朱當渿聰慧,老師滕胤將具體情況告訴樂陵王,樂陵王屬意于第三子,其他二子害死老師發(fā)泄不滿。在傳統(tǒng)宗法制根深蒂固的時代,如果樂陵王能嚴格按照宗法制,不以賢愚為念,滕胤也不會因此而丟掉性命。但是宗法和賢德的先后次序是每個時代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樂陵王擇賢順應了時代,而宗法制是傳統(tǒng)的規(guī)則,滕胤之死是傳統(tǒng)與時代相抗爭的犧牲品。率先出現的以賢作為擇嗣依據的事件將進一步激化圍繞是否貫徹宗法制下的宗室斗爭,而實際上明朝君主很早就明白這個道理,他們用強硬的政治權力阻礙違背傳統(tǒng)理念的選賢方式,尤其是通過“不正當”手段登基上位的君主更是想徹底貫徹傳統(tǒng)宗法制。明成祖知道自己得位的“不正統(tǒng)”必然會引發(fā)對禮儀的沖擊,嘉靖也意識到“興獻帝”的冊封也將產生同樣的后果,因此,他們即位后加緊防嫌,防止相似情形在各個領域出現,妄圖以制度手段和道德關懷化解血緣矛盾和正統(tǒng)紛爭。

第三,立嗣不以血緣。這主要針對大宗冒領他子、旁支冒充世子等問題。朱元璋在位時,為了扶植親信、招徠人才,給予兄子朱文正、繼子沐英特殊待遇。但此法違背了分封的目的,所以,自生有皇子后,朱元璋盡量避免異姓參與家族事務,并強調本支繼嗣者必須是血緣最親的男性成員。明親王絕嗣可由旁支按照親疏、嫡庶順序過繼,但郡王不能跨支承封?!蹲诜獥l例》還規(guī)定一系列非法子女的封爵限制,如冒妾、濫妾及革前子女不許請封,寄養(yǎng)子女不許以改封為由濫請封號[14]566-574。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韓府襄陽王府奉國將軍朱旭柱因無子收買流民女,生下三子,事泄后三子革爵[9]6993。漢陰恭惠王17歲即薨,無子,其妃父周恂冒領他人子襲爵,事泄被賜死[6]2763-2764。

明朝宗法制對維護社會秩序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傳統(tǒng)僵化的規(guī)則不能與時俱進。明朝涉及繼承制的宗室內斗一方面體現了宗室對宗法制的尊重和忌憚,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宗法制的局限性。因此,一面是權力的社會,一面是發(fā)展的社會,宗法制只能在鞏固中央集權方面起到一定成效,但是無法遏制正在醞釀的社會變革。而明政府一面實行王府自我管理,一面派遣地方長官監(jiān)督,同時又在宗人內部形成牽制力量。正是這種內部高度自治、王府官員的責權轉移、內外相互聯系的牽制手段造成監(jiān)察體系的脆弱,繼而引發(fā)種種宗室利益爭斗。

二、宗祿不均引發(fā)的貧富斗爭

明初,宗祿之制變更過一次。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定下郡王以下宗室的宗祿以永業(yè)田60畝為依據,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又改以不同的賜予標準。初期,每位郡王每年可得米6 000石、錢2 800貫,郡王之子及其后代只能從60畝永業(yè)田內獲取俸祿。量減后,每位宗室成員每年可根據自己的爵位等級獲得200~800石不等的俸祿,人口基數的不斷增長加大了宗室費用。此后“宗祿不均”“游手好閑”“無以為生”三大問題日益突出。朱元璋只注重現實上的“量減”,未考慮到宗人“實質”上的增多,只顧慮到眼前的矛盾,卻限制了未來的發(fā)展,使明朝經濟制度始終未能與時俱進[15]。明朝宗祿制度不合理的原因是缺少與呈幾何增長的人口基數相關的制度改革。盡管每位明朝皇帝都想以多種方式量減宗祿,但是不明智的授予和有失遠慮的制度增加了“‘坐縻厚祿’,徒享安樂,于國家無利,于地方有害”的現象,激化了宗人內部因為財政問題而發(fā)生的矛盾,使山西、河南“二省之糧,借令全輸,不足供祿米之半”[6]2001。在明朝的量減方法中,除明確的制度外,還有折色法,即將糧食折成錢鈔下發(fā)給宗室。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發(fā)放宗祿的方式從原來的本色制轉變?yōu)楸菊奂嬷В@項改革順應了社會時代的發(fā)展。本折兼支雖是經濟發(fā)展的產物,卻引發(fā)出政治舞弊、濫發(fā)濫印、官員受賄等的社會問題。

永樂時期,朝廷通過下達縮減歲祿的敕令以達到減少宗祿、消耗的目的。如洪武間唐王的歲祿有1萬石,后朝廷提倡節(jié)儉而只給其2 000石。正統(tǒng)四年(公元1439年),唐王奏稟王府財政困窘,朝廷復“增給唐王歲祿二千石,俱折鈔”[12]1059。削祿、奪祿和絕祿也是行之有效的量減方法,主要針對的對象是因犯過重罪而發(fā)配高墻或守陵的庶人、論死者,他們的子孫或多或少也受到播連,朝廷會支給發(fā)配高墻的庶人及子孫一定糧薪以度日。如果有機會從高墻釋放,朝廷仍會“歲給半祿贍”。如果論死者及其子孫被處死或被永遠禁錮,那么宗祿就不再給。明政府奪祿、革祿、削祿、絕祿的措施都是從國家財政角度出發(fā)。由于宗人人口基數大、宗祿少使他們的經濟從原先的“經濟收入甚為優(yōu)渥”轉變?yōu)椤白钥ね跻陨?,猶得厚享,將軍以下,多不能自存,饑寒困辱,勢所必至,常號呼道路,聚垢有司”[6]2001。

盡管明政府用盡方法節(jié)省財政,但顧及“親親”之道還是會對藩王采取有求必給的態(tài)度,并要求宗長或管理者按級別層層下撥宗祿,將宗祿有計劃、有條理地分配到每一位宗室成員手上,同時設置本府管理本府的方法以方便王府內部管理和監(jiān)察制衡。如果朝廷所給宗祿不足,只需讓親王或攝府宗室上奏即可,再按程序下撥。當撥付宗祿過程中出現宗長貪污現象時,宗人之間便相互聯結進行反抗,進而鬧到中央。楚愍王讓輩分最高的宗室——崇陽王之裔朱顯休負責管理王府宗祿。朱顯休因貪污被宗人揭發(fā),鎮(zhèn)國將軍朱顯桍向朝廷申訴,楚愍王反而“笞桍,斃(舍人)虎,罰桍千金”,并與崇陽王聯手,與朱榮湑等“無術之徒”將朱顯桍打死。朱顯桍長子在楚愍王死后聯合武岡王朱顯槐等140多位宗人上告,朝廷以楚愍王已死,只將作惡多端的朱顯休處死,其他涉案宗人幽禁高墻[13]1216。明朝規(guī)定了各地本府管本府的原則,這在一定層面上缺乏必要的內部監(jiān)察體系和處置措施。而對于在王府內部出現的貪污宗祿、虐待宗人或延誤上報宗人信息等違法行為,很多時候被朝廷所無視,這就更加激化了親王派與普通宗人間的等級分野和派別劃定,最終將朝堂從相互告訐的現場演變成“定罪議罰”的刑場。

由于宗室不許從事四民之業(yè),宗祿是宗室唯一的經濟來源,“惟恃歲祿為衣食”。許多人認為宗祿是引發(fā)宗室爭斗的原因。清代學者趙翼認為明政府禁令過密,法又不善,禁宗室謀生之路,是宗法制敗壞的首因[16]642-643。趙翼的評論雖過于絕對,但也有一定道理。確切地講,宗法制的破壞并不是明朝政府故意為之,而是與時代發(fā)展相悖的傳統(tǒng)理念激化造成的。從傳統(tǒng)的宗法制看宗室內斗,凡是沖擊舊制度的宗室都是“亂賊”。

三、“食祿不治事”引發(fā)的利益爭奪

成化以后,宗室的政治權力大幅下降,宗室只能向社會領域索取額外經濟利益[17]?!坝忻髦T藩,分封而不賜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然徒擁虛名,坐靡厚祿,賢才不克自見,知勇無所設施”[6]3659是后人對明藩王狀況的總結。張岱認為:“我明自靖難之后待宗室,其制愈嚴愈刻,在諸王之中,樂善好書者,固百不得一,而即有好飲醇酒、近婦人便稱賢王,遂加獎勵矣。當其一出藩封,兩長史、一承奉如古之三監(jiān),王不得縱意自為?!盵18]49明初期,政府企圖用“完善”的祖制來防范未來可能出現的種種弊端,但沒有想到這會使宗室制度成為中央管理地方皇族的最大敗筆。對于國家而言,政治腐敗會在經濟領域率先體現,而對于宗室來說,在囿于宗祿匱乏的情況下,宗室開始涉足土地、財產、關稅、鹽等官方管制嚴格的資源,甚且“行劫殺人”。

大量的宗室弟子因不能從事仕、農、工、商而被“邊緣化”,“王不得縱意自為,而一藩宗祿出于本郡太守,故見太守如見嚴師畏友……而本郡鄉(xiāng)紳亦畏之如虎,受其欺凌,不敢與?!保⑦€要求其“不許擅離境外”,否則按罪行輕重定罰。面對高壓政治和殘酷的法律,“宗室之人大略皆幸災樂禍”[18]49,慶幸自己沒有成為朝廷制裁的對象。查繼佐對此嘆息道:“弱之以不教,等于錮廢,雖才無所自利,其不才不可言也。”[13]1201明宗人為逃避狹窄的生存空間而屢次冒犯祖制,高爵宗人霸占土地、爭取額外暴利而無視法律,而低爵者互相勾結、竊取并霸占財物以奪取額外利益,甚至按爵位高低拉幫結派。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襄陵王朱融焚聯合260余位低爵宗室上告韓王朱融燧兼并山田市肆、虐殺無辜,韓王亦上奏諸宗兇淫不法,朝廷以各有誣言,將將軍革爵、郡王罰祿,而親王只停留于戒飭層面[9]6966-6967。韓王兼并土地之事,成為小宗訐奏的把柄,由于其身份是大宗,朝廷默許了韓王的行為,因此,在這次爭斗中韓王處于上風。

宗室利用外家共同致富現象屢見不鮮。宗室結姻于地方勢力以穩(wěn)固自身在當地的地位,地方派也因此走上政治舞臺。武昌衛(wèi)軍余劉貴倚仗楚府勢力騙財害人,在楚愍王死后為防備怨家奪財,余劉貴請自己的姨夫中尉朱顯椐幫忙守家。宗室崇陽王朱顯休、永安王長子朱英焌及將軍等,相互糾合實行搶劫,朱顯椐不能抵擋,通城王朱英焀聞訊趕來,卻遭到眾宗人毆打,于是通城王向朝廷申訴[9]5870-5871。這些宗人對余劉貴施行搶劫,從表面上看是宗室對不法利益的爭奪,實際上是宗室內部因“不治事”而針對皇田、資財引發(fā)的經濟糾紛。最終崇陽王等4位郡王被罰祿。對于此事,朝廷用家法進行薄罰,因非忤逆、違(宗法)制之事,且鬧事雙方都有惡行,所以未用大刑。在爭奪權力地位及維護既得利益上,面對可以使自己獲得快速發(fā)展的機會,沒有生計能力和治事權力的王府宗室對制度束縛產生不滿情緒,并開始挑戰(zhàn)祖制,而王府大宗是一個王府的最高管理者,這些忤逆的宗室即用誣陷和訴訟手段與大宗對抗。

明朝王府擁有最高地位的人除藩王及世子、世孫外,還有作為輔弼的攝政人員,但藩王與藩王之間也相互攻訐。通城王朱英焀與武岡王朱顯槐就攝政位置相互告訐[9]6420-6421。而代恭王也曾上奏饒陽王暴悍險賊、挾私凌長及囚禁毆辱公差等事,饒陽王隨后揭發(fā)代恭王的私事。朝廷派出的勘官查明除代恭王無法遏制王府左右侍衛(wèi)與民爭利外,饒陽王所言皆不實[9]7115-7116。

總之,宗室在明政府的高壓下無法正常生活,處處受約束。不完善的宗法制造成富宗養(yǎng)尊處優(yōu)、貧宗衣食無著,從而導致貧宗與其他宗人互相爭利而引發(fā)糾紛。然而,在國家維護大宗利益的基調下,往往是普通宗人處于下風。

四、環(huán)境因素對王府的影響

不同地域文化呈現不同的風格和信仰,整體環(huán)境因素能引領個人及家族的發(fā)展。

其一,家庭模仿因素。宗室成員出生后第一個模仿對象是他們的父母,他們的性格、習慣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平時的家庭形象模仿而來。晉定王弟弟朱濟熿膽大妄為,誣告晉定王父子,使自己坐上晉王位置。但朱濟熿無惡不作,烝父妃、絕兄食、做巫蠱、不服喪,最終在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被幽禁在鳳陽。終明一朝,整個晉府宗室多淫亂不堪。慶成王朱濟炫子朱美埥非法強奸女妓,又模仿其父隱匿盜寇,其子朱鐘鎰“妃妻可二十人,四十四子,及女可百人,皆長育,五百有十曾孫”,朱鐘鎰子朱奇澗“抗父命,殺人,奸占樂婦”[13]1208-1209。明末的晉府宗室更加淫暴無道,“另城宗室宣隰、懷仁等暴橫縱恣為地方害”[7]9648。晉府犯罪的宗室多是父子相襲。宗室家庭成員在生活中耳濡目染,在追求生活質量及生活習性上有共同的嗜好。在奢靡之風盛行的時代,父子之間的性格和行為相互影響,極易鑄成整府的普遍性格,并伴有因共同的利益驅使而造成的競爭。

其二,政治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建文三年(公元1402年),在朝廷削奪軍權的政治重壓下,燕王朱棣帶領胡漢軍隊“清君側”。建文帝削奪諸王軍權對南方諸王的利益損失不大,南方諸王大多沒有參與燕王朱棣的“清君側”;北方諸王中,遼王朱植和谷王朱橞等選擇支持建文帝,寧王朱權等則跟從燕王朱棣。燕王朱棣登上帝位后,反對燕王者都被削王。宣德初,漢王朱高煦面對宣宗開始削弱諸王王權的壓力悍然發(fā)動叛亂。明朝的政治高壓隨時會降臨到每一位擁有高等爵位的王府宗人頭上,而一些王府受影響尤重,不滿情緒和反抗斗爭也隨之產生。如天啟年間謀叛的朱睿鑒和嘉靖年間殺了陸應旸的奴隸以陷害陸應旸的朱可澗等。明武宗在位時,朝政極度荒亂,引發(fā)了全國上下對皇位“合法性”的質疑,尤其是各地洪武時期所封的親王及所屬郡王的后代,他們對皇位的覬覦心驟然膨脹,利用時人對朝局的不滿而進行忤逆行動。這些親王及所屬郡王首先突破祖制,結交大臣、宦官攫取軍權、招攬豪杰等,當一切準備就緒后即發(fā)動叛亂,于是就有了安化王朱置的18天叛亂、寧王朱宸濠43天的“北伐夢”。

其三,地域人文環(huán)境因素。正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地域人文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在明代,山西多樂師,江西訟風與官風盛[19]。遠在廣西的靖江王府,由于處在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民族矛盾又十分突出的地域[20],宗人黨爭和犯罪的次數居高不下,乃至“啟、禎兩朝迄無寧歲”[21]693。山西地區(qū)曾是宋遼的軍事沖突區(qū),在明朝是蒙古和明王朝的緩沖區(qū),此處的人民,包括諸王都有極強的生存技能和戰(zhàn)斗理念。從晉府宗人整體來看,膽大妄為是當時該地區(qū)的特征。代府同樣如此,“大同極邊之地,宗室繁衍,俗習刁悍”[9]7116。靖江王府丑聞屢見不鮮,又加之土地貧瘠人口眾多,作奸者不可勝數,趨武文化造就了王府宗人傲驕的性格。相比較而言,四川、江西、山東等地區(qū)的地域文化更趨向于文。蜀、寧、益、魯等王府的文風較盛,宗人多好讀書,唐府所居的南陽也擁有較為雄厚的文化底蘊。

文化環(huán)境使宗室的價值觀具有趨同性,并形成風俗。就蜀府華陽王府為例,因第一任郡王華陽悼隱王性情暴虐不孝順,該王府被迫遷至澧州,在人文環(huán)境和血緣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華陽王府經歷了三代半個多世紀的兄弟內爭,最終在華陽悼康王被革爵后才終止。而封于建昌的益府宗人多賢明,端王、莊王、恭王皆以文學著稱,有名當世,“天下稱賢藩二,蜀與益云”[13]1286。寧王府中,作為遷入者,初任親王朱權的道學素養(yǎng)較高,撰寫了二十四卷的《異域錄》,該書使人們認識到“土地是萬物之本”的道理[22];即使是娼女所生的朱宸濠也“頗能飾以儒雅”[13]1236,利用文學招徠賓客士人。山東西南地區(qū)歷來是儒家文化圣地,由此,魯府儒風興盛。但文化繁榮的王府內部常會因文學引發(fā)爭執(zhí),不過爭執(zhí)的方法有時很新奇。周府新會王朱睦樒喜歡文章幾到發(fā)狂的地步,其兄朱睦因通經被提名為本府宗正,朱睦樒由此嫉恨他,“誣以獻女得宗正,為艷曲,使府中歌以辱之”[13]1211。人文環(huán)境給宗室內部的發(fā)展帶來了利與弊,鑄造了一府一地的性格,也成為宗人內爭的內在因素之一。

五、君主屬意下黨派激化的政治斗爭

明末士大夫的黨派斗爭以爭奪政治利益為核心,諫官權力的擴大激化了朝內的黨爭,同時也削弱了國家行政效率,以致“黜陟之權,吏部不能主”[6]6259,然問及具體事務時,“問錢谷不知,問甲兵不知”,“國之將亡也,先自戕其善類,而水旱盜賊乘之”[6]6348,各類小人借機投入其門下出謀劃策,敗壞士林和朝局。因此,后人指責士大夫“進不以正,其能正邦乎”[6]6524。由于明后期諸王只是一個皇族象征,不具備任何實際政治權力,他們完全淪為坐吃宗祿的皇家地主。時朝內黨派競爭十分激烈,王府宗人便想利用這個機會找一下存在感,使朝內黨派將注意力集于己身,這些宗人處心積慮地想成為黨爭中的一分子。

《明史紀事本末》將東林黨議的起始點設定在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癸巳的京察,吏部尚書孫礱與右侍郎趙用賢相繼被罷免。此后,士林喧囂充斥朝廷。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明神宗以禮部尚書沈鯉、朱賡為東閣大學士,沈一貫請求重新任命內閣人員,沈鯉被迫上奏請辭,明神宗不許。明神宗此舉是為了分割沈一貫之權,故意安排與之不合的沈鯉到內閣,借助兩黨的牽制來鞏固皇權。讓明神宗沒有料到的是黨爭因此愈發(fā)激烈。萬歷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楚宗人朱華越糾合29位宗人告發(fā)楚王朱華奎及其親弟弟不是楚恭王的兒子[11]1029。禮部侍郎郭正域感到此事蹊蹺,就根據眾多楚宗人的控詞,強烈要求朝廷派大臣進行勘查。閣臣沈鯉同意他的看法。但內閣首輔沈一貫傾向于楚王,“以親王不當堪,但當體訪”為由拒絕朝廷調查此事,“一時閣、部互相齟齬”。此案最終造成以下影響:一是朝廷傾軋日趨嚴重。就楚王真?zhèn)螁栴},戶部尚書趙世卿認為楚王不假,給事中姚文蔚彈劾郭正域收納楚宗人賄賂詆毀楚王,刑科諫官群起彈劾郭正域及沈鯉,而都察院左都御史溫純反對楚王派,郭正域告發(fā)楚王對朝臣行賄。明神宗的處理只是將此案的宗人罰祿削籍、郭正域罷官了事。到第三年的妖書案興起,雙方又重提舊事,有心治理朝政的有識之士幾乎無法在朝政存活。二是引發(fā)宗人殺官事件。此案未了,又有因楚王賄賂案引發(fā)的宗人殺官事件,湖廣巡撫趙可懷奉旨查辦,也被宗人打死。在朝廷的追查下犯案宗人全部被捉,“斬二人,勒私人自盡,錮高墻及禁閑宅者復四十五人”。

在此案中,明神宗從未細問楚王的身份是否有假。究其原因,正如查繼佐所言“不聞神光之間,必尊繼統(tǒng),而以百世不遷與興獻也”。一方面,明神宗利用朝廷兩個派別的爭斗能很好地隱蔽自己祖父這個系統(tǒng)的“非正統(tǒng)性”,同時暗中屬意符合其心意的一派,從而使楚王能在鬧得如此大的案件中保持完好。另一方面,明神宗想警告世人宗法制的嚴格性已不復存在,而只有朝廷的處置結果才是制度的指向。

明后期對宗室的防嫌和政治壓制在福王政權及以后的諸南明小朝廷中得到大幅寬松,出現了有悖原來制度的非法襲爵(如兄死弟及、冒襲等)、宗人入閣、藩王領兵等行為,這種變化不僅成為社會變革中的一小步,而且對明朝宗室制度來說也是一種對朝廷高壓的反抗表現??傊?,由士紳主導的福王政府是南明宗人關于國家層面黨爭的加速點,宗室權力逐漸并入皇權,在皇權極度弱化的形勢下,宗室之間的政治斗爭加劇了南明政治的腐敗和動亂,加快了其滅亡的步伐。

六、結 語

從明成祖時期到南明弘光年間,宗室防嫌制度十分嚴苛。宗室在政治高壓下,富者尚能培養(yǎng)文化內涵,或謀求利益,窮者饑餐露宿,寄希望于朝廷宗祿的公正、制度的寬容。由于缺乏必要的監(jiān)察體系和制度變遷,宗人間貧富兩極分化十分嚴重。宗室內斗的大部分原因與明朝宗法分封制的弊病、環(huán)境造就的個性、國家政治腐敗等有密切聯系,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傳統(tǒng)與時代、法與德的沖突。明朝皇帝多縱容親王而罪責郡王以下小宗,對親王宗祿的支出幾乎達到有求必應的地步,對關于宗法制的沖擊采取容忍態(tài)度。查繼佐認為“倘流氛之日,以太子撫軍,而使貧宗得奮臂咸就行伍,且以出身可自致通侯,數百年郁抑一旦騰擲,必有大異尋常者”[13]1249,表明了對宗法制弊端的無奈。宗人內斗與明朝相始終,其根本目的是維護自身皇族地主的利益,卻最終拖垮了自己的保護傘——明王朝。

猜你喜歡
宗室王府朝廷
朝廷場域之下《左傳》中的女性審美分析
宋代宗室經濟狀況與宗室政策探析
北宋宗室外出交游受限述論
thé ATRE茶聚場北京王府中環(huán)店
現代裝飾(2020年3期)2020-04-13 12:54:22
三國鼎立之黃巾大起義
北宋宗室任官制度變遷考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高考文言文閱讀的應對策略
論明代大同代王府的旅游開發(fā)
略論明朝代王府的犯罪
津市市| 镶黄旗| 诏安县| 敦化市| 宁海县| SHOW| 新乡市| 夏河县| 汨罗市| 云阳县| 武山县| 四平市| 永春县| 兰溪市| 扬州市| 高要市| 上饶县| 上饶市| 垦利县| 宿迁市| 昌图县| 清水县| 洱源县| 烟台市| 焉耆| 瑞丽市| 师宗县| 肥东县| 怀宁县| 泸水县| 磴口县| 郁南县| 扶余县| 登封市| 横山县| 太仓市| 祁阳县| 巴塘县| 永昌县| 定边县| 榆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