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歸智
三教并尊但道教至尊
《封神演義》的思想,是道教、儒教、西方教(佛教前身)并尊而以道教為至尊首選,這十分清楚,一目了然。
第五回《云中子進劍除妖》寫云中子見紂王:
云中于欠背而言曰:“原來如此。天于只知天子貴,三教元來道為尊?!?/p>
帝曰:“何見其尊?”
云中于曰:“聽衲于道來:但觀三教,惟道至尊。上不朝于天子,下不謁于公卿。避樊籠而隱跡,脫俗網以修真。……參乾坤之妙用,表道德之殷勤。比儒者兮官高職顯,富貴浮云;比截教兮五行道術,正果難成。但談三教,惟道至尊?!?/p>
三教中以道德為尊,說得斬釘截鐵。所以連紂王都得給云中子賜坐。但這里說的“三教”是儒教、截教和道教(實即闡教)。按《封神演義》中的描寫,闡教與截教都屬于道教,其最高創(chuàng)始人是鴻鈞老祖,“一道傳三友,二教闡截分”。因此闡教與截教其實只是道教中兩個不同的派別。書中的傾向性是:闡教為道教正統(tǒng),截教是左道旁門。所謂“三教共立封神榜”也是在這個意義上:
……又因昊天上帝傘仙首十二稱臣;故此三教并談,乃闡教、截教、人道三等。(第十五回)
人道即紅塵世俗社會,其主導意識形態(tài)自然是儒教。將道教排在儒教之上,這一點也不含糊,“比儒者兮官高職顯,富貴浮云”。
姜子牙與周文王,武王的君臣關系倒置
在《封神演義》中,儒教的代表周文王、周武王其實都服從道教的代表姜子牙。按孔子為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周文王父子在孔子之先;后世周公、孔子并稱,周公制禮作樂,孔子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因而周文王、武王、周公與孔子聯(lián)為一氣,在后世已共同泛化為儒教的代表。
周文王和武王都謹遵“君為臣綱”的儒教宗旨。第二十九回文王臨終前再三向姜子牙囑咐:
孤有一言,切不可忘:倘吾死之后,縱君惡貫滿盈,切不可聽諸侯之唆,以臣伐君,若違孤言,冥中不好相見。
第七十六回,姜子牙進表請武王出師伐紂,吊民伐罪,武王卻表示:
昔日先王曾有遺言,切不可以臣伐君。今日之事,天下后世以孤為口實;況孤有辜先王之言,謂之不孝??v紂王無道,君也;孤若伐之,謂之不忠。孤與相父共守臣節(jié),以俟紂王改過遷善,不亦善乎?
但姜子牙卻以“天下諸侯大會孟津……如那一路諸侯不至者,先問其違抗之罪,次伐無道。老臣恐誤國家之事”為理由,說服武王出兵,散宜生又以“忠孝”為招牌引誘武王:“不若……陳兵商郊,觀政于商,俟其自改,則天下生民皆蒙其福,又不失信于諸侯,遺災于西士;上可盡忠于君,下可盡孝于先王……”云云,才使武王應允出兵。
后來姜子牙金臺拜將,六十萬雄兵出征商郊,其實都出于姜子牙的策劃和道教的預謀。作為周武王的臣下和元始天尊的徒弟,姜子牙明顯地持“師命大于君命”的立場,也就是“道教高于儒教”的立場。
武王固執(zhí)儒教的君臣之義,然而姜子牙及道教眾仙家則再三灌輸他“天命不可違”“順天應人”“吊民伐罪”“代天之伐”的觀念,武王這位一國之君卻總受到道教的左右。第七十回姜子牙的大軍被孔宣阻住,緊接著有這樣一段情節(jié):
武王曰:“天命有在,何必強為!豈有凡事阻逆之理?”
子牙被武王一篇言語把心中感動,這一會執(zhí)不住主意,至前營,傳令與先行官:“今夜減灶班師?!?/p>
眾將官打點收拾起行,不敢諫阻。二更時,轅門外來了陸壓道人,忙忙急急,大呼:“傳與姜元帥!”子牙方欲回兵,軍政官報入:“啟元帥:有陸壓道人在轅門外求見?!庇谘烂Τ鲇?。二人攜手至帳中坐下?!?/p>
武王聽見陸壓來至,忙出帳相見,問其詳細。
陸壓曰:“大王不知天意。大抵天生大法之人,自有大法之人可治。今若退兵,使被擒之將俱無回生之日。”武王聽說,不敢再言退兵。第六十六回殷郊被兩山夾住,將受犁鋤之厄:
武王至山頂上,看見殷郊這等模樣,滾鞍下馬,跪于塵埃,大呼:“千歲!小臣姬發(fā),奉法克守臣節(jié),并不敢欺君罔上。相父今日今殿下如此,使孤有萬年污名?!薄?/p>
燃燈道人笑曰:“賢王不知天數。殷郊違逆天命,怎能逃脫,大王盡過君臣之禮便罷了。大王又不可逆天行事?!?/p>
武王兩次三番勸止。子牙正色言曰:“老臣不過偵天應人,斷不敢逆天而誤主公也?!?/p>
周公給姜于牙讓位
這種道教的絕對權威在其他有關構思描寫中也體現出來。如周公旦是武王之弟,其封爵在姜太公之前,歷史和傳說早已定型,無法改變;但《封神演義》中周公旦卻僅具姓名而已,在最后一回《周天子分封列國》時寫及:
魯——姬姓,侯爵。系周文王第四子周(姬)公旦也。佐文王、武王、咸王,有大勛勞于天下。后成王命為太宰,周公留相天子,主自陜以東之諸侯.乃封其長子伯禽于曲卓,地方七百里,分以寶玉、大弓之器,俾候于魯,以輔周室。
這位“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大勛勞于天下”的周公旦在描寫商滅周興的《封神演義》中卻沒有任何值得稱道的事跡,讓讀者產生錯覺,似乎封爵時魯排在齊之前,僅僅因為周公旦是皇親國戚而已。
其實更深層的原因在于:周公旦是儒教的象征,而姜子牙是道教的化身,只有突出姜太公而忽視周公旦,才能符合“道教高于儒教”的總體思想。這在全書結尾,即《封神演義》“大結局”中也表現得一清二楚:
自太公伐紂,周公作相,遂成周家八百年基業(yè)。然于牙、周公之鴻功偉烈,充塞乎天地之間矣。后人有詩單贊于牙斬將封神,開周家不世之基以美之:
寶符秘簑出先天,斬將封神合往愆。
敕賜昆侖承旨渥,名班冊籍注詮編。
斗瘟雷火分前后,神鬼人仙任倒顛。
自是修持憑造化,敵教伐紂洗腥膻。
又有詩贊周公輔相成王,勘定內難,為開基
首功,而又有十亂以裹之:
天潢分派足承祧,繼述吁謨更自饒。
豈獨簪纓資啟沃,還從劍履秩宗朝。
和邦協(xié)佐能戡亂,典禮咸稱善補貂。
總為周家多福蔭,天生十亂始同調。
太公在前而周公在后,太公是開創(chuàng)之功,周公是守成之業(yè)。道教與儒教,孰前孰后,誰主誰賓,誰“補”誰,一目了然。
明朝歷史的影響痕跡
《封神演義》寫道教參與殷周更替的政治變革,是基于“天數”和“天命”。所謂“此時成湯合滅,周室當興;又逢神仙犯戒,元始封神,姜子牙享將相之福,恰逢其數,非是偶然”(第十五回)。不過,道教參與政治卻也是歷史上屢見不鮮的現象?!斗馍裱萘x》的構思無疑受了歷史的啟發(fā),尤其是它產生的時代——明朝歷史背景的啟發(fā)。
明成祖朱棣起靖難之師向建文帝奪取政權,就和術士之輩的慫恿有關。如僧道衍(即姚廣孝)、相士袁珙、卜者金忠,都力稱其龍章鳳姿,必登大寶,朱棣為之心動,因而舉事。成祖御制《姚少師神道碑》,稱贊道衍“先機放謀,言無不合,出入左右?guī)⒅g,啟沃良多”?!睹魇芳o事本末》記載:
諸王封國時,太祖多擇名僧為傅,僧道衍以燕王當嗣大位,自言曰:“大王使臣得侍,奉一白帽與大王戴。”蓋白冠王其文皇也。燕王遂乞道衍,得之。
后來朱棣起兵,也多托言神異相助。傅維麟《明書》卷一百六十《姚廣孝傳》記載:
(朱棣)問(師)期,曰:“未也,俟吾助者至。”曰:“助者何人?”曰:“吾師?!庇謹等?,入曰:“可矣。”遂謀召張禺、謝貴等宴,設伏斬之,遣張玉、未能勤衛(wèi)士,攻克九門,出祭纛,見披發(fā)而旌旗蔽天,太宗顧之曰:“何神?”曰:“向所言吾師玄武神也?!庇谑翘诜缕湎?,披發(fā)仗劍相應……
術士慫恿,神異襄助,連朱棣自己也“披發(fā)仗劍相應”,這與《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及闡教神仙助周十分相近。其實,明代從開國皇帝朱元璋起,已有崇尚道釋方伎的苗頭,而到明中葉,也就是《封神演義》成書的時代,則崇尚道佛之風愈益熾烈。
朱元璋起兵時,軍中已有許多術士,為其運籌決策,如周顛仙、鐵冠道人之流。到了明代中期,如武宗寵信番僧,造寺于大內,群聚誦經,曰與之狎呢,自封法號,正德十年有迎佛之舉。世宗因多病而求長生,則特崇道士羽流?!睹魇贰肪砣倨摺短罩傥谋緜鳌酚涊d:
帝自二十年遭宮婢變,移居西內,日求長生,郊廟不親,朝講盡廢,君臣不相接,獨仲文得時見,見輒賜坐,稱之為師而不名……小人顧可學、盛端明、朱隆禧輩皆緣以進……加仲文少師,仍兼少傅、少保,一人而領三孤,終明之世惟仲文而已。
以道士而兼領三孤,可見方士羽流的圣眷至于嘉靖已無可復加。《封神演義》中寫道教干政,扶助新君,道教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和尊崇,無疑與這種時代背景頗有關系。
“三教”所指的變遷
前面說過,《封神演義》中所謂“三教”是闡教、截教和人道(儒教),而闡教和截教其實只是道教中的兩個流派,這兩個流派又表現為內丹與外丹的爭鋒。闡教一詞不知出何經典,《明史》卷三百七《邵元節(jié)傳》記載:龍虎山道士邵元節(jié)曾獲賜“闡教輔國”玉印,他的徒弟陳善道也被封為“清微闡教崇真衛(wèi)道高士”;卷三百三十一《西域傳》又有名必力工瓦的僧人封為“闡教王”。
“闡”字大約是闡明、闡揚的意思。第五回云中子稱贊道教的偈子中有“闡道法,揚太上之正教”的說法;道書《無上黃·大齋玉成儀》中也有“靈寶玄師為三天化王,乃闡教之師,應宣行齋事”的記載。今人考證元代道士彭致中所編全真教詩詞選本《鶴鳴馀音》是“闡教”一詞最直接的來源,其中有“達磨闡教東士……”丘公闡教,萬朵金蓮”等說法。另外第五回云中子的尊道賦也是抄自《鶴鳴余音》。
截教一詞,則純粹是《封神演義》的杜撰,大約是截斷、阻滅的意思,是從闡教含義的對立面生發(fā)出來的。所以闡教是道教正統(tǒng),而截教是左道旁門。
盡管《封神演義》杜撰了闡教和截教,但在中國歷史上真正發(fā)生影響的是儒、道、佛三教,所以《封神演義》有時提到“三教”時就未免前后不盡一致。如第四十七回趙公明對燃燈道人說:
道兄,你乃闡教玉虛門下之士;我乃截教門人。你師,我?guī)?,總是一師秘授,了道成仙,共為教主?!M不知:
翠竹黃須白筍芽,儒冠道履白蓮花。
紅花白藕青荷葉,三教元來總一家。
這里所說的“三教”又分明是道教、儒教和佛教——小說中稱為西方教,因為故事的時間背景是商末周初時期,事實上那時釋迦牟尼還沒有誕生,佛教還沒有創(chuàng)立,因此西方教可以說是佛教的前身,影射的就是佛教?!敖鸬ど崂柿x一儒冠道履白蓮花”并駕齊驅,而闡教和截教則“總是一師秘授”,只是“金丹”“道履”中的兩股分支。
《封神演義》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說來也巧妙得很,它將佛教(即小說中的西方教)看成是外來的宗教,給以“客卿”的地位。這很符合儒、道、佛三教的本來面目。
儒教和道教是中華本土土生土長的,而佛教則是從印度傳人的。佛教傳人中國的時間,歷來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從“三代以前已知佛教”到“周代已傳人佛教”“戰(zhàn)國末年已傳人佛教”等,不一而足。
但這些說法“雖在中國佛教史上為不少僧侶學者深信不疑,但從當時的歷史條件和各種資料進行考察,這都是不能成立的。佛教傳人中國的可靠年代,是在西漢末年和東漢初年的時候”(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一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
《封神演義》寫西方的接引道人、準提道人也參加商周更替的斗爭,這正是儒、道、佛三教已融匯合流的明代人的藝術想象,將佛教看作外來戶,“三教”在《封神演義》中有了三種不同的含義,但能互相補充,自圓其說。
局限于中原本土,“三教”是指闡教、截教和儒教(人道);加入外來戶;則由“小三角”變成“大三角”,“三教”指道教、儒教和佛教;而第七十八回《三教會破誅仙陣》與第八十二回《三教大會萬仙陣》中,“三教”實指闡教、截教和西方教(佛教)三家,闡教與西方教(佛教)聯(lián)手對付截教,最后通天教主被鴻鈞老祖帶走,截教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三教”又變成專指道教(闡教)、儒教和佛教(西方教)。
這就是“三教”內涵在《封神演義》中的演變,它很形象地表現了佛教的“漢化”過程和道教自身的分化合并,簡直就像“三教合一”歷程之藝術化的鉤玄提要。
有的讀者認為《三教會破誅仙陣》與《三教大會萬仙陣》中的“三教”是指元始天尊當教主的闡教,西方接引道人、準提道人的西方教(佛教),以及老子的玄都,這“三教”聯(lián)合起來“會破”和“大會”誅仙陣、萬仙陣。
但小說中明確寫鴻鈞老祖是“一道傳三友,二教闡截分”,三個徒弟,兩個教派,大徒弟老子和二徒弟元始掌闡教,三徒弟通天教主掌截教。老子的玄都并不是一個與闡教和截教并列的教派,而只是闡教中退居幕后的一個后方,或者說后臺老板。
因此所謂“三教會破誅仙陣”其實際含義是說截教擺了誅仙陣,闡教和西方教(佛教)則來破陣?!叭檀髸f仙陣”也是類似的意思。如果一定要把“三教”理解為是指破陣的一方,那么“三教”就是指闡教(后來的道教)、西方教(后來的佛教)和人道(周武王代表的后世儒教),而截教則被貶為“邪教”了。
儒、道、佛三教的歷史融合
從佛教輸入中國的那一天起,就有一個適應中華本土文化,逐漸調整自己的問題。佛教與儒教,尤其是與道教之間既互相斗爭,又彼此吸收,這個過程從來也沒有停止過。
儒、佛、道三教相提并論,由來已久。偽題漢代人撰的《車子理惑論》已借調和三教為主題;唐代宮廷有所謂三教講論;三教合論,當然更加促進了它們彼此間的混融。宋孝宗曾說:“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禪宗興起以后,宋代理學家批評所謂“佛老之糟粕”,但實際上吸取了很多佛家的思想成果,才使傳統(tǒng)儒學面目一新,成為影響深遠的“新儒學”。而周敦頤倡言《太極圖》,又和道教有密切關系。
宋元間,在江西西山玉隆萬壽宮,有“凈明忠孝道”興起,簡稱“凈明道”。凈明道雖然仍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其教義中卻又突出地強調修道必須忠君孝親。至今西山玉隆萬壽宮正殿上還掛著“忠孝神仙”的匾額。
金元時的全真教,更糅合佛家的禪宗與宋代理學“去人欲,存天理”的刻苦自勵功夫,揭“三教一致”之要旨。全真教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凡立教會都以“三教”名之,讓信眾誦讀《道德經》《孝經》《般若心經》。他的詩《修行》寫道:“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來做一家。義理顯時何有異,妙玄通后更無加?!?/p>
明代從太祖朱元璋起就倡三教合一之論。到明代中葉以后,三教融合的思想已彌漫整個社會。明憲宗朱見深于1465年畫《一團和氣圖》,上面畫一個戴方巾的儒士和一個戴道冠的老者各執(zhí)經卷,而一個手捻佛珠的光頭和尚則把手搭在兩個人的肩膀上。這畫的是陶淵明、陸修靜和慧遠法師“虎溪三笑”的歷史傳說。明憲宗并題贊語,其中有句云:“合三人以為一,達一心之無二,忘彼此之是非,藹一團之和氣。”
李卓吾《三教品序》有云:“三教圣人,頂天立地,不容異同明矣。故曰:‘天下無二道,圣賢無兩心?!?/p>
閩人林兆恩和袁黃是提倡三教合一最積極有力者。林兆恩著有《圣學統(tǒng)宗三教歸儒集》(一稱《林子三教正宗統(tǒng)論》),自稱“三教先生”,聚徒立說,影響遍及東南。袁黃著有《了凡四訓》,將道教流行之功過格與佛教的因果報應說普及于中下層社會。
而道士陸西星,“學宗二氏,緣飾以儒術”(《興化縣志》),著作中既有《三教圖贊》《文昌帝君贊》,又有《老子出關贊》《孔子贊》《呂純陽贊》。認為陸西星是《封神演義》的作者乃很有影響的一家之言。
接引道人和準提道人
了解了這種背景情況,《封神演義》的思想內容“三教合一,道教為尊”就是很容易理解的事了。由于故事的時間背景是商周之交,即使在傳說中,佛教的傳人也還是剛剛開始,因而《封神演義》中將西方教(佛教)寫成只是偶爾涉足中原事務的“外國朋友”,是一種合情合理而又饒有趣味的藝術處理。
《封神演義》中寫到西方教(佛教),只出現了兩位“教主”,一位是“西方教主”接引道人,另一位看樣子是第二把手的準提道人。這與闡教中老子和元始天尊的關系是既相似又有微妙的差別。前面已經提到,老子和元始是師兄弟,實際掌教的是元始,而老子則有點退居幕后,只在必要時才出面贊襄的味道。第四十四回赤精子為姜子牙遭魘魅事去求見元始天尊,元始卻吩咐:“吾雖掌此大教,事體尚有疑難。你叫赤精子可去八景宮見大老爺,便知始末。”
而西方教(佛教),正式教主是接引道人,不過準提道人的神通本領和接引道人不相上下,而且更通達事理,他的意見接引道人都接受。
第六十五回廣成子去西方借旗,接引道人以“青蓮寶色旗染不得紅塵”為由固執(zhí)不借,準提道人卻說:“前番我曾對道兄言過:東南兩度,有三千丈紅氣沖空,與吾西方有緣;是我八德池中五百年花開之數。西方雖是極樂,其道何曰得行于東南;不若借東南大教,兼行吾道,有何不可。況今廣成子道兄前來,當得奉命?!倍右廊司土⒖獭奥牅侍岬廊酥裕S將青蓮寶色旗付與廣成子”。
第七十八回破誅仙陣,接引道人本來沒有積極性:“但我自未曾離清凈之鄉(xiāng),恐不諳紅塵之事,有誤所委,反為不美?!钡跍侍岬廊藞猿窒?,“接引道人如準提道人之言,同往東土而來”。
有一種說法認為接引道人和準提道人類似于西藏的達賴和班禪,可作為一家之言?!斗馍裱萘x》把準提道人寫成開放型、外向型的,把接引道人寫成保守型、內向型的。從藝術上來說,這是一種對比的手法,可以使兩個形象各具面目,互不雷同,又可以增加一些情節(jié)上的波瀾情趣。除了破誅仙、萬仙兩陣西方兩位教主一起出馬外,準提道人又單獨涉足東土多次。第六十一回收馬元,第七十一回收孔宣,第七十九回收法戒等。
接引道人顯然取材于佛教中的接引佛,本是釋迦牟尼佛出世之前的佛祖,即阿彌陀佛,密教稱為甘露王,乃凈土宗的主要信仰對象,能接引念佛的人往生“西方凈士”,故稱為接引佛。他又有許多名號,如無量壽佛、無量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等。
準提道人則來自佛教中的準提菩薩。流行的準提菩薩圖像,有二臂、四臂、至八十四臂等九種,一般佛教信徒所供奉的圖像以十八臂三目的居多?!斗鹫f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中,就說準提是十八臂?!斗馍裱萘x》第七十一回準提道人收伏孔宣,就描寫“只聽得孔宣五色光里一聲雷響,現出一尊圣像來,十八只手,二十四首”。
這個孔雀成精的孔宣,則明顯來自佛教中的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薩。據說大孔雀曾把釋迦牟尼佛祖吞下肚子,佛祖剖開其脊背而出,因此封孔雀為“佛母”,《西游記》第七十七回如來佛就對孫悟空講過這個故事。佛經中也有《孔雀明王經》,漢語翻譯有許多不同譯本,如《大金色孔雀王咒經》《佛說大金色孔雀王咒經》《孔雀王咒經》《佛母大王經》等。
《封神演義》在尊崇道教的同時,對西方教(佛教)也一視同仁,給予極高的地位,表現出作者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胸襟,同時也說明道教和佛教的融合互補在明代已十分深入人心。
中國的山和印度的水
《封神演義》更令人嘆賞的是它能成功地將道教和西方教(佛教)兩種宗教境界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這主要得力于不同意象的選擇,同時也表明作者對道教和佛教不同的教理是體察入微的。
按《封神演義》的描寫,道教神通的根本是陰陽、五行、八卦這一套,是地道中華本土文化的產物,在前面的章節(jié)我們已經詳細討論過。那么西方教(佛教)呢?第六十一回準提道人首次出場,文殊廣法天尊卻不認得他,準提道人首先念了一首偈詩:
大覺金仙不二時,西方妙法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陸任為之。
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文殊廣法天尊聽了立刻贊美說:“久仰大法,行教西方,蓮花現相,舍利元光,真乃高明之客?!睖侍岬廊擞謱︸R元說:“道友可惜五行修煉,枉費功夫!不如隨我上西方,八德池邊,談講三乘大法;七寶林下,任你自在逍遙?!?/p>
這已經十分明確地將佛教與道教的“五行修煉”區(qū)別開來,西方教(佛教)不搞陰陽、五行、八卦這一套。那么西方教(佛教)的一套是什么呢?可用幾個典型的意象來表示:蓮花、舍利、八德池、七寶林。這一組意象構成西方教(佛教)的宗教精神境界,并得到反復渲染,比如:
廣成于又往西方極樂之鄉(xiāng)來??v金光,一日到了西方勝境——比昆侖山大不相同。怎見得,有贊為證:
寶焰金光映日明,異香奇彩更微精。
七寶林中無窮景,八德池邊落瑞瓔。
素品仙花人罕見,笙簧仙樂耳更清。
西方勝界真堪羨,真乃蓮花辦里生。
(第六十五回)
佛家的理想是根據其基本教義四諦說、十二因緣說、業(yè)力說、無常說與無我說等而來,核心是一個“空”字。“色之性空,非色敗空?!保ㄉ兀骸恫徽婵照摗罚盁o我無欲心則休息,自然清凈而得解脫,是名曰空?!保ā洞笳亍范戆⒑肯隆斗鹫f圣法印經》)反映在審美上,則特別突出清凈和恬淡的境界?!斗馍裱萘x》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描寫正是如此。“素品仙花人罕見”“清閑極樂是西方”,蓮花、舍利、八德池、七寶林,都給人清凈絕倫、恬淡無比的感覺。這里沒有道教煉丹爐的煙熏火燎,而只有水中蓮花的幽香。
和對道教的描寫相比,顯然各自突出不同的特點。道教的圣地是山,從昆侖山、八景宮到靈鷲山、乾元山等,一座座仙山洞府,讓人覺得幽深神秘。西方教(佛教)的圣地卻更突出水,八德池、七寶林、蓮花的反復渲染讓人總感受到水的滋潤潔凈、明朗開闊。再加上曇花、菩提、波羅花這些帶有異國情調的植物,更加濃郁了氛圍。
總之,道教是北方色調,山是意象核心;西方教(佛教)是南方情趣,水是意象核心。五行、八卦、煉丹爐與蓮花、曇花、波羅花區(qū)分開了中華與異域的不同文化。山中好煉丹,水中好種花,是很巧妙的藝術經營。當然,蓮花在道教里也是圣物,如哪吒是蓮花化身,太乙真人、赤精于等表現法力時也?!坝檬忠恢?,足下先現兩朵白蓮花,為護身根本”,這顯然是佛、道互相融匯的表現,但在道教里,蓮花不像在佛教里成為根本的象征。
舍利子本是道行高深的高僧大德尸體火化后骨灰的結晶,據說像珠子模樣。不過《封神演義》中提到的舍利子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指煉成功的“內丹”,是道行高深、佛法無邊的象征。佛教的坐禪本來也有練氣功的意義在內,印度又有所謂瑜珈功,細究起來,當然與道教氣功各有門徑,各有特點,但從一般的意義上說,道、佛二教的氣功又有相通互補之處。
所謂“修成舍利名胎息”“舍利腹中存”“頂上常懸舍利于”“舍利玲瓏超上乘”,正是“內丹”修成功的一種藝術想象?!霸棘F慶云,老子現塔,西方二位教主現舍利子,保護其身”,顯然是功力相埒的內丹功夫,但慶云和塔是中華文化,舍利子是印度文化(塔本是佛教之物,從印度傳人,但因時代久遠,已經“漢化”了,這也是道、佛二教彼此吸收的表現)。總之,《封神演義》對道、佛二教的描寫相當藝術地對其宗教教義做了點化,使其成為一種文學境界。
鴻鈞道人的意義
《封神演義》雖然道教、佛教一體同尊,但隱隱約約地還是流露出道教至高無上的傾向,這是一種中華文化本位的立場?!逗鬂h書.襄楷傳》:“老子人夷狄化為浮屠?!钡澜掏阶鳌独献游魃洝?,說“老子西升,開道竺乾”,說釋迦牟尼是老子的“投胎轉世”。西晉道士王浮又造《老子化胡經》,說道教教主老子西涉流沙,人天竺為佛,從事傳教,化導胡人,釋迦牟尼實為其后世弟子。
魏晉南北朝陜西終南山的樓觀道派也是老子西升化胡說的積極倡導者。元明時期的全真教熱烈宣傳這一套。僧侶們則把釋迦牟尼生年往前推,說釋迦牟尼早在周昭王時已經出世,并且當時中國已有人知道西方有“圣人”誕生。這是佛、道二教爭奪權威的斗爭。
《封神演義》中西方二位教主和老子、元始天尊平列,不分上下,但第八十四回卻又出來一個鴻鈞道人,是老子和元始的老師,“高臥九重云,蒲團了道真。天地玄黃外,我當掌教尊”,其資格權威顯然又超過了西方教主。
(鴻鈞道人)便至篷上,與西方教主相見。鴻鈞道人稱贊西方極樂世界,真是福地。西方教主應曰:“不敢!”教主請鴻鈞道人拜見。鴻鈞曰:“我與道友無有拘束。這三個是我門下,當得如此?!苯右廊伺c準提道人打稽首坐下。后面就是老子、元始過來拜見畢,又是十二代弟子并眾門人俱來拜見畢,俱分兩邊侍立。通天教主也在一旁站立。
西方教主以晚輩之禮“拜見”鴻鈞道人,鴻鈞道人則以客人之禮對待,請他們坐下??蜌怆m客氣,長幼尊卑還是一目了然的。后來鴻鈞道人當眾責備通天教主,接引和準提道人齊聲附和:“老師之言不差?!辈环Q“道友”而稱“老師”,先進后學之分可見。
一些佛和菩薩的來歷
不過,《封神演義》的道教門戶之見并不明顯,對佛教也可謂備至推崇,這種“多元化”的“寬容”心態(tài)很值得贊賞。尤其有趣的是,西方二位教主不僅將許多截教門人收走,所謂“渡有緣之客”,如法戒、孔宣、烏云仙等,而且一些闡教門人后來也歸了西方。
第八十三回描寫:“懼留孫乃是西方有緣之客,久后歸于釋教,大闡佛法,興于西漢。”而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和慈航道人所謂“三大士收伏獅象犰”,“后興釋門,成于佛教,為文殊、普賢、觀音,是三位大士”。懼留孫即佛經里的拘留孫(又作俱留孫、鳩樓孫等),是所謂過去七佛中的第四佛,現在賢劫中的一千佛之首。(賢劫:佛教說現在之住劫名為賢劫,因為在此住劫二十增減中,有千佛出現。)
楊戩的師父號玉鼎真人,似乎是從《西游記》中的金頂大仙演繹而來。金頂大仙之名是含有道教色彩的,卻在如來佛祖的靈山看大門,門房住地卻又名玉真觀——道教才叫宮觀,佛教則叫寺廟?!坝穸φ嫒恕敝?,似乎即是“金頂”和“玉真”各取一字而來——“頂”換為諧音的“鼎”。
截教門下的毗蘆仙,是隨侍通天教主的七仙之一,應該就是后來佛教中的毗蘆遮那佛。叛變截教皈依西方的長耳定光仙,是從定光佛名號演義,他的“長耳”也是佛相。定光佛在佛教中也有許多說法,一種說法是定光佛就是燃燈古佛,又說定光佛是客家族的保護神。
闡教門人中“仙人班首,佛祖源流”的燃燈道人,是佛教中燃燈古佛的前身。他后來奪得了趙公明的定海珠,而這定海珠,“珠有二十四顆。——此珠后來興于釋門,化為二十四諸天”(第四十七回)。
燃燈道人又收伏了羽翼仙作門人,這個羽翼仙就是《西游記》里如來佛頂上的大鵬雕,在獅駝國里和文殊的青獅、普賢的白象一起與孫悟空苦斗;在《說岳全傳》里又被貶下界,投胎轉世,成了一代名將岳飛,字鵬舉。
道教佛教各有千秋
《封神演義》中寫闡、截二教門人后人佛教,是“三教同源”思想的反映,又是“老子化胡”傳說的藝術轉化??偟膩砜?,《封神演義》雖然以道教為至尊,但并不故意貶低佛教,而是認為道教、佛教各有千秋,所謂“昆侖地脈發(fā)來龍,更比昆侖無命令”,雖然道教是源流、“來龍”,但佛教卻有一種更清凈自在的氣息意境。第七十八回準提道人和接引道人與通天教主各自夸贊佛教和道教:
準提道人曰:“俺弟兄二人雖是西方教主,特
往此處來遇有緣。道友,你聽我道來:
身出蓮花清凈臺,三乘妙典法門開。
玲瓏舍利超凡俗,瓔珞明珠絕世埃。
八德池中生紫焰,七珍妙樹長金苔。
只因東土多英俊,來遇前緣結圣胎?!?/p>
話說接引道人(原文此處訛誤,應為準提道人——引者)說罷,通天教主曰:“你有你西方,我有我東土,如水火不同居,你為何也來惹此煩惱。你說你蓮花化身,清凈無為,其如五行變化,立竿見影。你聽我道來:
混元正體合先天,萬劫千番只自然。
渺渺無為傳大法,如如不動號初玄。
爐中火煉全非汞,物外長生盡屬乾。
變化無窮還變化,西方佛事屬逃禪。”
這將佛教和道教的異同比較得很清楚,和我們前面講過的十分符合。佛教是蓮花清凈,道教是五行變化;佛教是八德池,道教是爐中火。道教中的截教走了歪門邪道,不如佛教;但闡教卻與佛教旗鼓相當,而道教的祖師爺鴻鈞道人是前輩大德,比佛教更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