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20世紀下半葉以來李世民音樂美學思想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

2020-07-04 02:46高玉杰
藝術(shù)評鑒 2020年11期
關(guān)鍵詞:研究成果李世民

高玉杰

摘要:在當代,音樂學界對于李世民音樂美學思想研究的關(guān)注度一直不高,研究成果也很稀少。但是唐太宗李世民所提出的命題中仍有較為重要的音樂美學思想。本文企圖從1959年陰法魯先生的《唐代的音樂藝術(shù)》為起點,試論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學者對唐太宗李世民的音樂美學思想的研究成果。

關(guān)鍵詞:李世民? ?音樂美學思想? ?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1-0005-04

唐太宗李世民,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但其研究涉及到文學、哲學等多種領(lǐng)域。他的理論大多是有關(guān)政治和軍事方面的,因此在中國歷史上他的音樂思想很少受到重視,進而其留存下來的音樂思想也很稀有,因此更能顯示出其價值。因而進行梳理、歸類的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以1959年到2015年為止的論文為時間段,對中國知網(wǎng)有關(guān)于關(guān)鍵詞“李世民”的檢索結(jié)果表明,對于李世民及其音樂美學思想研究的專門的論著、論文,至今總共有52篇期刊文獻,研究的重點則主要集中在他對中國政治的影響、他的哲學理念以及歷史觀念等?;蛟S由于受到專業(yè)學科的限制,在音樂美學這個角度來研究李世民的期刊文獻并不多。其他的論文由于筆者的能力和能夠檢索到的范圍的限制,還未檢索到。由于這個問題較為復雜,涉及到的文章較多,出于學術(shù)訓練的目的,筆者特截取從20世紀下半葉到2015年為止的論文,對李世民音樂美學思想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進行一個梳理、歸類的工作。

一、李世民音樂美學思想研究的歷史

本文將20世紀下半葉以來涉及李世民音樂美學思想研究的文獻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劃分了時間段?,F(xiàn)將劃分羅列如下:

20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70年代沒有對李世民音樂美學的研究文獻。20世紀80年代,共有四篇:巢暉發(fā)表的《唐太宗彈琴》(《音樂愛好者》1983年第4期);劉藍發(fā)表的《唐太宗的音樂美學思想》(《音樂藝術(shù)》1986年第4期);王德塤發(fā)表的《中國音樂美學史舉要(下)》(《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1988年第4期);程云發(fā)表的《漢唐樂榮衰之回顧》(《音樂研究》1988年第2期)。20世紀90年代,共有六篇:郭宣軍發(fā)表的《唐代十部樂形成考略》(《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3年第2期);蔡仲德發(fā)表的《楊堅、李世民的音樂美學思想》(《樂府新聲》1993年第3期);周曉薇發(fā)表的《唐太宗與琵琶樂曲》(《中國典籍與文化》1995年第4期);李石根發(fā)表的《唐代大曲第一部──秦王破陣樂》(《交響》1997年第1期);劉尊明發(fā)表的《隋唐宮廷音樂文化初探》(《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1997年第2期);許在揚發(fā)表的《唐太宗是“聲無哀樂論”者嗎——兼及中國音樂思想史研究中的一個問題》(《中國音樂學》1998年第1期)。

21世紀以來,共有三十六篇:陳四海發(fā)表的《從<秦王破陣樂>談音樂的傳播與傳承》(《中國音樂》2000年第3期);竇培德發(fā)表的《大唐盛世的皇家宮廷舞蹈》(《當代戲劇》2003年第1期);李西林發(fā)表的《唐朝三代帝王對盛唐音樂繁榮的貢獻與歷史局限》(《交響》2003年第2期);王鴻昀發(fā)表的《唐代樂舞文化成因與藝術(shù)形態(tài)考釋》(《交響》2004年第2 期);龍玉蘭,吳華山發(fā)表的《簡論唐太宗的樂舞文化觀》(《求索》2004年第7期);梅潔發(fā)表的《唐代音樂興盛的原由》(《信陽農(nóng)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第3期);劉媛媛發(fā)表的《論唐破陣樂》(《黃鐘》2006年第1期);陳四海發(fā)表的《唐太宗論樂中的音樂思想——兼論他對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音樂文化政策》(《中國音樂學》2006年第4期);姬寧發(fā)表的《淺談唐太宗“禮、德、政、樂”和諧的樂舞觀》(《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王勇華發(fā)表的《論李世民的音樂審美思想及其貢獻》(《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7期);吳華山、龍玉蘭、關(guān)繼文發(fā)表的《唐太宗與唐玄宗樂舞文化觀比較》(《音樂創(chuàng)作》2008年第4期);陳纓,關(guān)繼文發(fā)表的《唐太宗與唐玄宗樂舞文化觀的異同》(《四川戲劇》2008年第6期);李西林發(fā)表的《唐代音樂繁榮的演變進程及其歷史價值》(《交響》2008年第2期);馬歡發(fā)表的《唐代<破陣樂>辨析》(《寧夏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陳曉峰發(fā)表的《淺談唐太宗李世民與音樂》(《吉林教育》2009年第25期);楊馮圓發(fā)表的《“太宗論樂”之美學思想探微》(《作家》2009年第4期);劉喜國發(fā)表的《<舊唐書>和<新唐書>“樂志”研究》(《溫州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王曉婷發(fā)表的《再談<霓裳羽衣曲>與<秦王破陣樂>》(《成功》2010年第4期);韓嬌艷發(fā)表的《<秦王破陣樂>考析》(《大眾文藝》2011年第16期);王安潮發(fā)表的《<秦王破陣樂>考》(《文化藝術(shù)研究》2011年第3期);程莉華發(fā)表的《對唐代音樂興盛的緣由剖析》(《大眾文藝》2012年第2期);呂建康發(fā)表的《唐大曲<秦王破陣樂>探》(《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梅洪瓊發(fā)表的《淺析唐代<破陣樂>歷史變遷的成因》(《大家》2012年第7期);梅洪瓊發(fā)表的《淺談唐代<破陣樂>歷史變遷中的音樂功能》(《通俗歌曲》2012年第8期);于海印,魯巖發(fā)表的《<秦王破陣樂>文化性質(zhì)多元化探析》(《短篇小說》2013年第5期);劉茜發(fā)表的《我國唐代音樂興盛之原因剖析》(《芒種》2013年第10期);楊嘉娜發(fā)表的《論唐太宗的音樂觀》(《北方音樂》2013年第6期);王曉如,呂建康發(fā)表的《禮樂架構(gòu)下政治對音樂的影響——以<秦王破陣樂>為例》(《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左漢林發(fā)表的《大唐<破陣樂>的形態(tài)變遷》(《文史知識》2014年第4期);李永慶發(fā)表的《小談<秦王破陣樂>》(《軍營文化天地》2014年第11期);廉玉柱發(fā)表的《從樂舞<破陣樂>看唐代音樂的發(fā)展》(《蘭臺世界》2014年第30期);胡玉蘭、李素萍發(fā)表的《唐代音樂繁榮的演變進程及其歷史價值》(《蘭臺世界》2014年第33期);周邦春發(fā)表的《唐朝“第一樂曲”<破陣樂>源流及其曲風舞容略考》(《蘭臺世界》2015年第11期);寇丹發(fā)表的《大唐時代音樂美學》(《民族音樂》2015年第03期);董青發(fā)表的《漢唐大曲傳余韻 笙管參差譜華章——笙曲<秦王破陣樂>的美學特征和音樂特色》(《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

相關(guān)碩士論文,檢索到六篇,即:2003年山西大學康瑞軍提交的碩士論文《唐代音樂繁盛原因探索》;2008年曲阜師范大學馬曉倩提交的碩士論文《唐朝音樂教育研究》;2009年云南藝術(shù)學院梅洪瓊提交的碩士論文《<破陣樂>變遷探微》;2009年河南大學王怡康提交的碩士論文《唐<破陣樂>考釋》;2013年南開大學鄧婷提交的碩士論文《初、盛唐音樂思想與文學》;2015年西北大學趙紅艷提交的碩士論文《唐代樂舞審美功能研究》。

檢索到的專著,有以下幾篇:1982年任半塘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唐聲詩》;1987年李澤厚,劉剛紀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美學史》;1990年蔡仲德在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釋》;1993年李祥霆出版《唐代古琴演奏美學及音樂思想研究》;1995年蔡仲德在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音樂美學史》;2007年葉明春在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中國古代音樂審美觀研究》。

二、李世民音樂美學思想研究的現(xiàn)狀

本文通過對文獻搜集和整理發(fā)現(xiàn),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有關(guān)李世民音樂美學研究的期刊文獻并不是特別多。檢索到的52篇期刊文獻中,所陳述唐太宗的音樂美學思想的論點基本相同。通過李世民對“音樂能否感人,能否決定政治的善惡,怎樣使音樂和諧”的論述對其進行研究,以其思想對唐代音樂繁榮發(fā)展所帶來的影響為切入點,對其樂舞文化觀的研究以及對《秦王破陣樂》的影響,同時,將李世民的音樂美學思想與嵇康、楊堅等人進行研究對比。在下文中,筆者將以其中四篇為例,加以論述。

1986年劉藍發(fā)表的《唐太宗的音樂美學思想》(《音樂藝術(shù)》1986年第4期),該文是在筆者看來較為有價值的期刊類文獻中較早研究李世民的音樂美學思想的論文。從此文作者的觀點來看,李世民的音樂美學思想認為音樂是圣人所作,承認了音樂的感人性,可以作為育人的一種工具。唐太宗利用音樂對人們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的思想與先秦大儒如出一轍,但不同的是唐太宗將音樂從宮廷禮儀、祭祀以及專供王公貴族享樂之中解放出來,將音樂傳播到普通市民當中,這是其思想進步的一面。李世民美學思想與魏晉嵇康有許多相同之處,李世民認為“歡者聞之則悅,哀者聽之則悲,悲悅在于人心,非由樂也”,“音聲豈能感人”,音樂沒有悲傷或者歡樂的情緒,“悲歡”自在人的心中,而不存在于音樂之中,這與嵇康“聲無哀樂”的思想相近。李世民的觀點中提到“治之隆替,非樂之由”,人心是由政治決定的,音樂的美是由人心決定的,國家的興衰決定于政治而不由音樂,政治的興盛決定音樂的美。作者突出了李世民的觀點“百姓安樂,金石自諧”,只有百姓安樂,音樂才能和諧。統(tǒng)治者的這種思想造成了唐時期對各種各樣音樂的兼收并蓄,這也是唐代音樂興盛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1993年蔡仲德發(fā)表了《楊堅、李世民的音樂美學思想》(《樂府新聲》1993年第3期),文中提到楊堅推崇古樂,主張禮樂治國,認為“移風易俗,于斯為大”,高度估價音樂對治國的作用,無限夸大音樂的社會功用,認為“音樂是治國之本,亡國之因”。李世民的思想與楊堅相悖,認為“治之善惡豈此之由”,“治之隆替豈此之由”,“國之興衰未必由此”,認為不是音樂決定政治,而是政治決定音樂,只有政治穩(wěn)定,人心才能和樂,人心和樂,音樂才能和諧。作者將楊堅和李世民的美學思想進行比較,突出了統(tǒng)治者其美學思想不同的情況下其音樂的發(fā)展,楊堅處心積慮的維護禮樂制度,結(jié)果卻還是國家衰敗,反觀李世民,以政治的和順為出發(fā)點,淡化了音樂對國家政治的影響,反而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李西林發(fā)表的《唐朝三代帝王對盛唐音樂繁榮的貢獻與歷史局限》(《交響》2003年第2期)。作者從李世民的“音樂思想及活動與盛唐音樂繁榮之間的關(guān)系”為切入點,闡述了唐代音樂的繁榮與李世民開明的音樂主張是密不可分的,作者認為李世民“重視禮樂制度的制定”,“主張‘樂以人們的喜愛之情為根本依據(jù)和前提,音樂只是調(diào)節(jié)和規(guī)范人的這種喜悅之情的一種手段和形式”。李世民的立樂之本在于“百姓安樂,金石自諧”,在于天下民心的和樂,李世民將音樂和諧與否的重點置于自身政治制度的和諧,而不過分強調(diào)音樂的政治功用,這就使得唐代音樂的發(fā)展不受政治的牽制。同時唐太宗重視民間音樂以及周邊少數(shù)民族音樂,上行下效,統(tǒng)治者的音樂思想必將影響當時音樂的發(fā)展潮流,這些都為唐代的音樂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

龍玉蘭、吳華山發(fā)表的《簡論唐太宗的樂舞文化觀》(《求索》2004年第7期),較早論述了李世民的思想對樂舞文化發(fā)展的影響。文中寫到“唐太宗反對儒家雅樂,‘溝通上天,定國安民”的功效,即否定了雅樂所主張的“上天授命”之說,治理國家的是人,而不是天道,而雅樂自周代以來被認作是統(tǒng)治階級利益和地位的象征。作者認為“唐太宗的雅樂觀帶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色彩,使雅樂突破了雅樂傳統(tǒng)中正統(tǒng)、核心的特點,”強調(diào)了樂舞的娛樂屬性和自身屬性以及雅樂和民間俗樂之間的同一性,樂舞其本來的作用就是為了人而服務的,而不是作為一種政治的工具,這就為樂舞的發(fā)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三、李世民音樂美學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通過上文對20世紀下半葉以來李世民音樂美學思想研究成果的分析,不難看出,學術(shù)界對于李世民音樂美學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筆者認為,對于李世民音樂美學思想的研究仍然有發(fā)展的空間。

第一,1995年蔡仲德先生《中國音樂美學史》一書的出版,標志了唐太宗音樂美學思想的研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蔡先生將唐太宗音樂美學思想的問題歸結(jié)于三個方面:“其一音樂能否感人,其二音樂能否決定政治的善惡,國家的興衰,其三怎樣才能使音樂和諧、人心和樂”。就目前筆者所檢索到已發(fā)表的論文來看,大多數(shù)論文所涉及唐太宗美學思想的內(nèi)容基本沒有超出蔡先生所論述的范圍,只是在重復蔡先生的觀點而少有突破。

第二,在檢索到的論文中,大多文章都是以唐太宗音樂美學思想對唐代音樂發(fā)展所帶來的影響為切入點,很少有對其音樂美學思想的來源以及影響進行比較研究的,僅有1998年許在揚發(fā)表的《唐太宗是“聲無哀樂論”者嗎——兼及中國音樂思想史研究中的一個問題》、2009年楊馮圓發(fā)表的《“太宗論樂”之美學思想探微》等少數(shù)的幾篇論文將唐太宗音樂美學思想的來源進行了間接的探討。

第三,從“悲悅在于人心,非由樂也”,“音聲豈能感人”等命題中可以看出唐太宗的音樂美學思想明顯帶有了自律論色彩,但是在筆者檢索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對唐太宗音樂美學思想與自律論音樂美學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研究的文章。

第四,魏徵作為唐太宗身邊最為重要的諫臣,其音樂美學思想應會對唐太宗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但是筆者在檢索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除去論述到了魏徵在《貞觀政要·禮樂》中所提到的“樂在人和,不由音調(diào)”的音樂美學思想外,未發(fā)現(xiàn)對魏徵其他音樂美學思想的發(fā)掘和研究。

四、結(jié)語

唐太宗的音樂美學思想對唐代音樂的發(fā)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唐代音樂美學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就筆者所檢索到的文獻來看,唐太宗音樂美學思想的研究開始于巢暉發(fā)表的《唐太宗彈琴》(《音樂愛好者》1983年第4期),但自1995年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一書問世后,對唐太宗音樂美學思想的研究已經(jīng)很難取得突破,主要表現(xiàn)在所檢索到的文獻在談及唐太宗在音樂美學思想方面的問題時基本基于相同的論點。從本歷史去看歷史,站在古人的角度去理解古人,基于對文化發(fā)展的認知視角,重新審視李世民音樂美學思想的歷史價值及其意義,是對李世民為代表的唐代音樂美學研究可拓展研究的一個重要領(lǐng)域。同時,作為一代盛世王朝的統(tǒng)治者,唐太宗的音樂美學思想影響了整個唐時期音樂文化的發(fā)展,依據(jù)本文分析結(jié)果說明,有關(guān)于李世民音樂美學思想的歷史與文化根源,以及拓寬到多學科的視角的研究仍然存在較大的研究空間,例如李世民音樂美學思想與自律論音樂美學的關(guān)系是什么;唐太宗在繪畫、詩歌等方面的美學思想對其音樂美學的思想有什么影響等。這些問題有一些文章雖有所涉及,但都未深入的研究,對于歷史上做出了突破貢獻的一代帝王,其思想還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

參考文獻:

[1]劉昫.舊唐書·音樂志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吳兢.貞觀政要·禮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4]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5]葉明春.中國古代音樂審美觀研究[J].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6]劉藍.唐太宗的音樂美學思想[J].音樂藝術(shù),1986,(04).

[7]蔡仲德.楊堅、李世民的音樂美學思想[J].樂府新聲,1993,(03).

[8]李西林.唐朝三代帝王對盛唐音樂繁榮的貢獻與歷史局限[J].交響,2003,(02).

[9]龍玉蘭,吳華山.簡論唐太宗的樂舞文化觀[J].求索,2004,(07).

[10]陳四海.唐太宗論樂中的音樂思想——兼論他對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音樂文化政策[J].中國音樂學,2006,(04).

[11]鄧婷.初、盛唐音樂思想與文學[D].天津:南開大學,2013年.

猜你喜歡
研究成果李世民
強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學與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
三張紙條
皇帝不能玩權(quán)術(shù)
以誠相待
論轉(zhuǎn)化醫(yī)學的當代成果和未來前景
1978年-2015年武術(shù)教育研究成果分析
唐·李世民《指意》句
我國環(huán)境會計研究回顧與展望
繼往開來 氣象萬千
妙用心機的人才有轉(zhuǎn)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