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卓喜
摘要:?目前對隱喻翻譯的討論普遍聚焦喻體等值轉(zhuǎn)換或意象投射等問題,模糊了隱喻認知與修辭隱喻的差異。在綜述隱喻的話語功能基礎(chǔ)上,對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的發(fā)言和政府工作報告中所使用的隱喻及其對應(yīng)譯文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認為政治話語中的隱喻具有闡釋與勸說功能。為了發(fā)揮政治話語中隱喻的對外闡釋與說服功能,翻譯應(yīng)技巧性地選擇相應(yīng)的翻譯策略,根據(jù)隱喻的功能采用直譯、直譯加注、轉(zhuǎn)換喻體、換以明喻以及釋譯喻義等方法進行隱喻翻譯,以便更好地提高對外話語的傳播效果。
關(guān)鍵詞:?政治話語; 隱喻; 闡釋; 勸服; 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 H 05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9-895X(2020)02-0114-06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020.02.003
On Rhetorical Functions of Metaphor and its CE Translation
in Political Discourse
YUAN Zhuox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
Abstract:
Current studies on metaphor translation mainly focus on exploring how conceptual mapping facilitate the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and images from SL to TL without paying enough attention to metaphors rhetorical function in target texts.After summarizing metaphors discourse functions in previous rhetorical studies,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es on metaphors in CPC leader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speeches as and their translated versions.The paper claims that metaphors role in facilitating the explication of political concepts and their persuasion power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choos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And in translation practice,such translation methods can be adopted as literal translation,translation plus sense,replacing the image,translation by simile,and interpreting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so as to enhance the countrys global communication effect.
Keywords:
political discourse; metaphor; explication; persuasivenes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隱喻近年來成為翻譯研究關(guān)注的一個熱點問題。Dagut較早對隱喻的可譯性問題進行探討,認為隱喻給翻譯帶來困難是因為隱喻缺乏普遍性,也難以逐字翻譯[1]。Broeck在其研究中總結(jié)了詩學隱喻、文化語境、美學及傳統(tǒng)差異因素等構(gòu)成隱喻翻譯的難題,并通過分析隱喻功能及文本類型來探討隱喻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可譯性[2]。Newmark認為隱喻在語言與文化上存在差異使隱喻翻譯難以實現(xiàn)毫無缺損的意象轉(zhuǎn)換[3]。而對于隱喻翻譯該采取何種方法,Broeck根據(jù)隱喻類型提出了“狹義翻譯”(translation “sensu stricto”)、“換譯法”和“釋譯法”等三種隱喻策略[2]。Newmark在將隱喻分為6種不同類型的基礎(chǔ)上提出7種不同的翻譯方法。Schner則從認知視角考察政治語篇隱喻的翻譯問題,總結(jié)出了隱喻翻譯的5種隱喻翻譯策略:1)使用與源語相同的概念隱喻;2)使用語義含蘊清晰的語言表達代替概念圖式結(jié)構(gòu)成分;3)使用語義更為清晰的隱喻表達;4)使用與源語不同的隱喻表達;5)在目標語文本中使用映射同一概念隱喻的不同特征[4]。
在國內(nèi),張培基等較早提出了直譯、用譯入語標準意象替代原喻意象和意譯這三種隱喻翻譯方法[5]。劉重德在談?wù)撛姼桦[喻翻譯時也提出了三種翻譯方法:1)保留形象的直譯法;2)轉(zhuǎn)換形象的活譯法;3)保留原意的意譯法[6]。此后,國內(nèi)眾多學者[7-13]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對隱喻翻譯進行研究,探討了如何實現(xiàn)隱體等值轉(zhuǎn)換等問題。然而,目前研究主要集中探討隱喻理解與意象轉(zhuǎn)換,鮮有從考察隱喻的話語功能入手來探討隱喻翻譯問題。同時,對外政治話語中隱喻的翻譯研究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本文擬從考察隱喻的話語功能入手,審視對外政治話語中隱喻的翻譯策略選擇問題,以期對對外政治話語隱喻翻譯研究有所裨益。
一、政治語篇中隱喻的功能
自亞里士多德在其《修辭的藝術(shù)》(Art of Rhetoric)中討論了隱喻中的作用以來,隱喻一直被公認為最重要的公共話語修辭手段之一。學者和政治理論家對隱喻作為一個有效的勸說工具感興趣。他們認為,隱喻能通過激活公眾意識中的潛在象征主題和將更為復(fù)雜的政治議題變成簡單的信息而便于受眾理解,從而使交流變得更加有效。概言之,隱喻在政治語篇中發(fā)揮了認知闡釋與修辭勸服功能。
(一)闡釋功能
亞里士多德將隱喻視為“人類交流的原型(archetype)”,因為隱喻是一個強大的語言修辭工具,它讓說話者高效地表達觀點并快速被理解[14]。Newmark認為,通過使用隱喻,能更簡潔而全面地描寫思想過程或狀態(tài)、概念、物體、質(zhì)量或行為[3]。Fainsilber & Ortony也指出,隱喻表達使內(nèi)涵豐富復(fù)雜的意義變得簡潔易懂,且生動形象[15]。隱喻在政治話語中所發(fā)揮的闡釋功能尤為突出。例如,面對中外媒體,外交部長王毅曾用“陽光倡議”來比喻“一帶一路”倡議,“陽光倡議”將“一帶一路”定性為一項“透明”“和平”和“普惠”的經(jīng)濟合作倡議,這不僅使國外受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一帶一路”策略的本質(zhì)和內(nèi)涵,而且有助于打消外界對“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疑慮。
另外,話語隱喻的闡釋功能還體現(xiàn)在其為受眾提供了一條理解政治議題的“認知捷徑”(short cut),為受眾架構(gòu)了一個便于吸收新信息、理解復(fù)雜政治議題的認知框架[16]。Stone曾將政治議題與故事敘事結(jié)合起來解讀隱喻的使用,認為隱喻在表層上是一對類比關(guān)系,但卻巧妙地暗含一個敘事和行動方案,這使隱喻成為信息處理的重要工具[17]。此外,Jonathon認為隱喻本質(zhì)上就是一個濃縮的故事??梢?,在對外政治話語中,隱喻是對外闡釋本國政策,表述國家立場的重要的有效的工具[18]。
(二)勸服功能
Miller認為政治話語中使用隱喻的動因在于其具有很強的勸說力[19]。受亞里士多德提出的三個訴諸手段(訴諸理性、訴諸情感、訴諸人格)理論啟發(fā),Schoor認為隱喻實現(xiàn)政治話語的勸說功能主要通過三個途徑:1)基于推理(reason based)的使用;2)基于情感(emotionbased)的使用;3)基于策略(strategy based,conceptual)的使用。同時,政治話語中隱喻的使用對構(gòu)建政治身份和話語風格,發(fā)揮其政治勸說功能大有裨益[20]。
事實上,隱喻在政治話語中隱含一個認知推理過程,將受眾信奉的前提轉(zhuǎn)移到結(jié)論(政治外交觀點)上來以加強論辯的勸服力。由于喻體或隱喻類比所折射出來的道理通常已經(jīng)為受眾所接受和信奉,因此修辭者將隱喻作為話語勸說的小前提進行政治勸說更容易被受眾理解和接受。政治人物在其演講中使用諺語、俗語等形式的隱喻對實現(xiàn)話語說服效果尤為明顯[17]。
而隱喻訴諸情感所產(chǎn)生的勸服力則體現(xiàn)在隱喻有助于簡化復(fù)雜的政治議題,使受眾處于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使話語交流變得更加有效。另外,研究者認為,隱喻的使用使演說更為生動,進而提高演說者的個人魅力(ethos)[21]。
二、對外政治話語中隱喻的翻譯
(一)從隱喻的功能看對外政治話語中隱喻的翻譯
將黨政文件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的講話通過翻譯對外傳播,本質(zhì)上是通過翻譯參與對外政治話語構(gòu)建的實踐。對外話語體系建設(shè)的核心問題在于如何“以言取效”,使語言運用有效地影響其他國家的決策、行為和觀念[22]。作為一種能夠?qū)κ鼙姰a(chǎn)生勸服力的修辭性話語,隱喻在對外話語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有必要從隱喻的修辭功能審視對外政治話語隱喻的翻譯策略選擇問題。
首先,對外政治話語隱喻翻譯是隱喻理解與隱喻再造過程。從對外話語體系構(gòu)建的宏觀視域看,話語隱喻的翻譯既要實現(xiàn)隱喻義的理解和傳遞,又要實現(xiàn)隱喻的政治話語修辭勸服功能。換言之,翻譯既要注重實現(xiàn)隱喻的認知闡釋功能,又要實現(xiàn)其作為話語工具的說服功能。從這個意義上看,話語隱喻的翻譯是一個隱喻理解與隱喻再造過程,屬于修辭創(chuàng)造行為。
其次,對外政治話語隱喻翻譯以隱喻話語功能的實現(xiàn)為依歸。長期以來,隱喻翻譯研究普遍存在對詩學隱喻與話語隱喻認識界限模糊問題。傳統(tǒng)隱喻觀將隱喻視為語言的裝飾成分,因而翻譯關(guān)注喻體轉(zhuǎn)換與審美再現(xiàn)問題;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隱喻翻譯則從概念整合機制看隱喻翻譯的喻體意象投射問題。而對外話語中隱喻翻譯應(yīng)優(yōu)先考量能否對外準確闡釋國家政策和立場,能否實現(xiàn)話語的語用交際功能。具體到對喻體翻譯處理上,應(yīng)在評估直譯喻體能否有助于有效地傳遞和闡釋話語意圖(intended meaning)的基礎(chǔ)上選擇不同的隱喻翻譯策略。
再者,對外政治話語隱喻翻譯需策略性地進行譯策選擇。隱喻在目標語文化中所要實現(xiàn)的交際目的決定隱喻的翻譯策略。因此,譯者在譯前應(yīng)對隱喻在目標語中所要發(fā)揮的功能進行分析,策略性地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以期幫助目標受眾正確地理解隱喻信息的同時實現(xiàn)話語的修辭勸服目的。在操作層面則如Newmark所言,翻譯或譯出喻義,或再現(xiàn)意象,或調(diào)整喻體或喻義,或兩者皆調(diào)整,林林總總,其譯策的選擇主要視交際目的因素而定[3]。
(二)對外政治話語中隱喻翻譯的策略
1.直譯法
在政治話語中,隱喻建構(gòu)的類比關(guān)系通常發(fā)揮很強的修辭勸說功能,這是直白的字面語言所難以實現(xiàn)的。此外,隱喻語言簡練但內(nèi)涵豐富,若代之以解釋性的翻譯,隱喻所隱含的豐富信息很容易被丟失。可見,話語中隱喻的修辭意圖越強,隱喻語義內(nèi)涵越豐富,采取直譯法的必要性就越大。
例1
“一帶一路”建設(shè)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習近平主席博鰲亞洲論壇主旨演講,2015-03-29)
譯文
In promoting this initiative,China will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wide consultation,joint contribution and shared benefits.The programs of development will be open and inclusive,not exclusive.They will be a real chorus comprising all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s,not a solo for China itself.
源語文本使用“獨奏”和“合唱”來說明“一帶一路”倡議并非中國一家獨享的建設(shè)藍圖,而是歡迎沿線國家齊參與、共建設(shè)的共贏倡議。譯文采用了直譯法,不僅把“一帶一路”的參與者說明清楚了,而且使用chorus將合唱這種通過合作一起產(chǎn)生美妙音樂的愿景投射到“一帶一路”倡議上,具有很強的感召力。
例2
窮兵黷武是霸道做法,只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習近平主席在第十七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上的講話,2015-09-28)
譯文
Those who adopt the selfserving approach of using force will find that they are only lifting a rock to drop on their own feet.
例2的隱喻將“窮兵黷武”的后果比作“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行為。用簡單淺顯的生活常識作類比,引導(dǎo)目標受眾認清和接受“武力侵略行為最終傷害的是自己”的道理。
例3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習近平主席博鰲亞洲論壇主旨演講,2013-04-08)
譯文
“A single flower does not make spring,while one hundred flowers in full blossom bring spring to the garden.”…
上例出自《古今賢文》,是習近平主席借用來闡釋中國對于構(gòu)建新型國際關(guān)系的核心思想的一句詩文。將詩詞直譯出來,構(gòu)筑了一個類比關(guān)系,向世界傳達了中國所追求和奉行的是合作共贏的和平發(fā)展理念。
需要指出的是,對外政治話語中領(lǐng)導(dǎo)人常使用的成語、諺語和俗語,對外分享中國智慧,提供中國視角和方案,具有很強的修辭勸說功能。對此類隱喻翻譯,應(yīng)從構(gòu)建國家修辭話語的角度考慮,盡可能在確保語義信息不走樣的前提下采取直譯處理。
2.直譯加注
從隱喻意義理解的角度看,當受眾缺乏相應(yīng)的語境信息和前在相關(guān)知識時,便容易產(chǎn)生隱喻理解上的障礙。因此,為了確保目標受眾能正確理解隱喻意義,有必要在直譯的基礎(chǔ)上,進行適當?shù)淖⒔?,以實現(xiàn)隱喻翻譯的預(yù)期交際目的。
例4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大力查處腐敗案件,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就是要順應(yīng)人民要求。(習近平主席訪美在西雅圖的演講,2015-09-22)
譯文
In our vigorous campaign against corruption,we have punished both “tigers” and “flies”,corrupt officials irrespective of ranking,in response to our peoples demand.
在漢語言中,“老虎”和“蒼蠅”代表“大蟲”和“小蟲”,都是需要消滅的“害蟲”。隱喻從修辭上蘊含了對貪腐分子的價值評價,也傳達了國家對打擊腐敗分子的決心。但“tiger”和“flies”在英語文化中未必代表與中文相對應(yīng)的所指。因此,在直譯喻體以保留中文原汁原味意象的基礎(chǔ)上,補充適當解釋說明,從而使其隱喻內(nèi)涵和修辭意圖得到很好的傳譯。
例5
沒必要非撞上南墻再回頭。(外交部發(fā)言人陸慷答記者問,2018-03-30)
譯文
Its wise for one to turn back before running into a blank wall.
原句是外交部發(fā)言人陸慷在2018年3月就美國對中國發(fā)起貿(mào)易戰(zhàn)威脅時委婉勸誡美國政府的話。用“不撞南墻不回頭”這一俗語說明美方一意孤行挑起的貿(mào)易戰(zhàn)將毫無出路。該譯文保留了撞墻這樣的類比關(guān)系概念,且在譯文中用wise一詞來凸顯“撞到墻壁前轉(zhuǎn)身回頭”是明智之舉,將隱喻中暗誡的意涵顯化,是譯注的一個巧妙形式,起到了很好的話語修辭作用。
例6
積極開展安全合作?!皢谓z不線,孤掌難鳴”,……(習近平主席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演講,2015-11-07)
譯文
We should actively pursue security cooperation.As a Chinese saying goes,a single line of silk doesnt make a thread,and one hand cannot clap,…
俗語、諺語蘊含著人民實踐中總結(jié)下來的經(jīng)驗和智慧。譯文中特別補上“As a Chinese saying goes”這一小句作為解釋說明,除了起到銜接上下文作用外,同時向國外受眾說明這是中國俗語,讓國外受眾了解句子所包含的道理來自人民長久以來所總結(jié)的智慧和經(jīng)驗,這有助于提高話語觀點的可信度,增加話語的勸說力。
3.轉(zhuǎn)換喻體
人類在生活、文化體驗上存在的共性這一事實使直譯喻體成為可行的翻譯方法。然而,由于不同國家、民族的人民在環(huán)境、社會和自身歷史體驗上同時也存在差異,如果直譯喻體將可能無法激活寓意聯(lián)想,導(dǎo)致隱喻語用交際失敗。這時候則需轉(zhuǎn)換喻體的變通方法,棄形保義,以實現(xiàn)隱喻義的正確傳達。
例7
天上不會掉餡餅,努力奮斗才能夢想成真。(習近平主席2017年新年賀詞,2016-12-31)
譯文
No fruit will be reaped without hard work.We will be rewarded with achievements only after tireless endeavors.
例7中的隱喻與后文構(gòu)成了一個類比說理關(guān)系。雖然英語中也有“a pie in the sky”這樣的隱喻,但后者表達的是“無法實現(xiàn)的想法、不可能實現(xiàn)的愿望”的寓意,這與原文喻義大相庭徑。為了避免產(chǎn)生歧義,譯者巧妙地轉(zhuǎn)換喻體,構(gòu)建了一個新的隱喻類比結(jié)構(gòu),使新隱喻和其后文意義得以連貫起來,使話語觀點符合原文論證邏輯,產(chǎn)生了很好的說服效果。
例8
解鈴還須系鈴人。(王毅外長兩會記者會答記者問,2018-03-08)
譯文
The party that has locked the door must unlock it.
漢語成語、俗語等常出自歷史典故,深藏哲理。對于不具有典故的前在知識的外國讀者而言,成語所包含的寓意很難被理解。而如果通過補充相應(yīng)背景知識進行翻譯,則勢必造成譯文信息冗余。譯文通過轉(zhuǎn)換喻體,譯出喻義不失為很好的翻譯處理方式。
例9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李克強總理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2014-03-05)
譯文
…ensure that every bite of food we eat is safe.
原文中使用“舌尖上的安全”來比喻食品安全,源自近年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中國美食的系列片《舌尖上的中國》,用舌尖比喻品嘗美食,語言生動,富于感性。在中國語言文化中,舌尖具有品嘗美食這一功能,而tongue tip在英文當中卻缺乏相應(yīng)的功能。因此,譯文采用轉(zhuǎn)換喻體的方法,翻譯成bite(一口)這一通過《舌尖上的中國》英文版(A Bite of China)的傳播已為西方受眾所熟悉的譯例,便于譯文喻體與目標受眾的認知連接,實現(xiàn)了語義信息的有效傳遞。
4.換以明喻
使用明喻來翻譯隱喻是一種既能保留喻體意象,又能避免直譯可能不被目標讀者理解的風險的折中辦法[3]。而通過添加比喻詞將隱喻的類比關(guān)系清晰化,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隱喻寓意激活失敗而導(dǎo)致話語交際失敗。
例10
……我們山水相連,唇齒相依,地理相近,心靈相通。(王毅外長在中巴友好交流年啟動儀式上的講話,2015-02-13)
譯文
…the geographical closeness of our two countries,linked together by the same mountains and rivers,and as near and dear to each other as lips and teeth.
用“嘴唇”和“牙齒”來比喻兩者之間的相鄰相依的關(guān)系,這是一個為中國讀者所熟悉的比喻。譯文保留了原文喻體,為了避免目標語缺乏相應(yīng)的類比原型而造成喻義激活失敗的可能,譯者巧妙變隱喻為明喻,將原本需要推理的隱含喻義“near and dear”呈現(xiàn)出來,既生動形象又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中巴兩國之間的那種相鄰相依的天然親密關(guān)系。
例11
在文明問題上,生搬硬套、削足適履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習近平主席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講話,2014-03-28)
譯文
Copying other civilizations mechanically or blindly is like cutting ones toes just to fit his shoes,which is not only impossible but also highly detrimental.
成語大多有典故出處,或者本身構(gòu)成類比關(guān)系,其語用意義往往超越它們的表層義[23]。因此,有時候直譯難以將其語用意義準確傳達出來。譯者采用明喻的方法使隱喻的意義得以準確清晰地傳譯出來的同時,很好地保留了喻體意象和文化內(nèi)涵。
例12
網(wǎng)絡(luò)安全和信息化是一體之兩翼、驅(qū)動之雙輪。(習近平主席論網(wǎng)絡(luò)安全與信息化,2014-02-27)
譯文
Cybersecurity and informationization are like the two wings of a bird or the two wheels of a cart.
隱喻是濃縮的明喻,而使用明喻補充了比喻詞,其作用就是將隱喻的類比關(guān)系明晰化,使讀者從喻體和本體的相似性關(guān)系中推理出話語的交際意圖。
5.釋譯喻義
Newmark認為,在喻體意義過于寬泛的情況下,可以采取釋譯的方式對隱喻義進行解釋性的翻譯[3]。如果話語中隱喻主要發(fā)揮的是闡釋功能,且隱喻非目標語的對應(yīng)常規(guī)喻義,那么對此類隱喻則可以采取釋譯法。這樣既可以避免隱喻義的誤解,也可以避免因隱喻理解帶來理解壓力而降低受眾閱讀的興趣和意愿等問題,從而提高政治話語的對外傳播效果。
例13
我們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而是持續(xù)推動結(jié)構(gòu)性改革。(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2016-03-05)
譯文
Rather than adopting strong stimulus policies that would have an economywide impact,we continue to move forward with structural reform.
“大水漫灌”本是農(nóng)業(yè)灌溉的一種方式,是相對于“精準噴滴”而言的一種較為粗放的灌溉方式。此處用來比喻一種通過大規(guī)模投資方式帶動經(jīng)濟發(fā)展,然而卻同時也產(chǎn)生通貨膨脹和資產(chǎn)泡沫等負面影響的經(jīng)濟增長方式。此處譯者采取了釋譯的方法,將隱喻的喻義釋譯出來,確保了國外讀者正確理解我國的經(jīng)濟政策,不留誤解的空間。
例14
扎緊制度籠子,整頓規(guī)范金融秩序……(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2016-03-05)
譯文
We will tighten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safeguard order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籠子”這個喻體在此語境下較難為國外讀者所理解,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理解負擔,譯者采取了譯出其喻義的方式,將“籠子”的功能為“限制”(constraints)譯出來,使譯文更容易被目標讀者理解和接受。
例15
我們要深化軍事政治、新威脅新挑戰(zhàn)、經(jīng)濟、人文、環(huán)保等領(lǐng)域安全和信任措施建設(shè)合作,共同為亞洲安全和發(fā)展撐起一片藍天。(習近平主席在亞信第五次外長會議上講話,2017-04-28)
譯文
We need to deepen security cooperation and confidencebuilding in military,political,economic,peopletopeople,cultural,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other fields as well as in tackling emerging threats and challenges,so as to open up new prospects for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in Asia.
作為喻體,“藍天”的內(nèi)涵意義非常豐富,而且與之搭配的“安全”和“發(fā)展”也不能很好地幫助推斷出隱喻義。因此,此處采用釋譯的方式將隱喻義譯出是一個很好的處理。
三、結(jié)束語
隱喻不僅是一種美學和認知手段,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話語勸服工具。在政治話語中,隱喻使用的修辭勸說性不容忽視??梢姡[喻翻譯質(zhì)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對外話語傳播的效果。因此,對外政治話語翻譯應(yīng)當以發(fā)揮隱喻對外闡釋與修辭勸服功能為依歸,將實現(xiàn)隱喻翻譯這一目的作為翻譯策略選擇的重要依據(jù),技巧性地選擇翻譯策略,對隱喻進行靈活傳譯。只有這樣,才能使隱喻翻譯更好地助力國家的對外話語傳播,推動國家對外話語體系建設(shè)。
參考文獻:
[1] DAGUT M B.Can “metaphor” be translated?[J].Babel,1976,21(1):21-33.
[2] VAN DEN BROECK R.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exemplified by metaphor translation[J].Poetics Today,1981,2(4):73-87.
[3] 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 SCHFFNER C.Metaphor and translation:some implications of a cognitive approach[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4,36(7):1253-1269.
[5] 張培基,喻云根,李宗杰,等.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6] 劉重德.翻譯漫談[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
[7] 劉法公.談漢英隱喻翻譯中的喻體意象轉(zhuǎn)換[J].中國翻譯,2007(6):47-51.
[8] 張光明.認知隱喻翻譯研究[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0.
[9] 王磊.隱喻與翻譯:一項關(guān)于《圍城》英譯本的個案調(diào)查[J].中國翻譯,2007(3):75-79.
[10] 陳家旭.金融報道中的隱喻認知及其翻譯研究[J].上海翻譯,2016(6):22-27.
[11] 蔡曉燕.語言框架理論與英漢隱喻翻譯探究[J].中國科技翻譯,2017,30(2):47-49.
[12] 胡春雨,譚金琳.漢語致股東信中的隱喻及英譯研究[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7,24(1):25-31.
[13] 孫秋花.二次相似性:隱喻翻譯的靈魂[J].外語學刊,2017(3):55-59.
[14] ARISTOT L E.On Rhetoric:A Theory of Civic Discourse[M].Translated by KENNEDY G 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5] FAINSILBER L,ORTONY A.Metaphorical uses of language in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s[J].Metaphor and Symbolic Activity,1987,2(4):239-250.
[16] MIO J S.Metaphor and politics[J].Metaphor and Symbol,1997,12(2):113-133.
[17] STONE D A.Policy Paradox and Political Reason[M].Glenview:Scott,F(xiàn)oresman,1988.
[18] VAN PATTEN J.Storytelling for lawyers[J].South Dakota Law Review,2012(57):239-241.
[19] MILLER G A.Images and models,similes and metaphors[M]∥ORTONY A.Metaphor and Thought.2nd e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357-400.
[20] SCHOOR C.Political metaphor,a matter of purposeful style:On the rational,emotional and strategic purposes of political metaphor[J].Metaphor and the Social World,2015,5(1):82-101.
[21] REINSCH JR N L.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he metaphor and simile in persuasive discourse[J].Speech Monographs,1971,38(2):142-145.
[22] 袁莎.對外話語如何“以言取效”[J].國際論壇,2015,17(4):52-58.
[23] 張傳彪,黃榮生.文學語境與成語翻譯[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30(6):70-74.
(編輯: 朱渭波)